龜蛇之間與雙城情結:《漫步左營舊城》選摘-風傳媒

龜蛇之間與雙城情結:《漫步左營舊城》選摘

2020-02-27 05:10

? 人氣

鳳山縣舊城東門模型。(取自維基百科)

鳳山縣舊城東門模型。(取自維基百科)

清代左營地區的發展,圍繞在舊城兩次建城,以及舊城新城之間的競爭。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 第一次圍城:龜蛇之間

1684 年(康熙23 年)臺灣納入清帝國版圖後,設置一府三縣,其中鳳山縣的縣治,經過一番審度之後,決定設在興隆莊。由於清初把鄭氏相當數量的官員、兵丁安插回大陸,一時各地人煙稀少。新設一府三縣中,除負郭臺灣縣外,諸羅縣和鳳山縣都寄治府城辦公。

1685年台灣府完成區劃後行政區劃圖。(取自Liaon98@維基百科)
1685年台灣府完成區劃後行政區劃圖。(取自Liaon98@維基百科)

1704 年(康熙43 年),鳳山縣終於歸治興隆莊。歸治後的首任知縣宋永清,開始營造一個縣城該有的各種設施,包含營造縣署、文廟、義學,還疏濬蓮池潭,灌田二三百甲。但是,做為防衛所需的城牆是欠缺的,這是因為康熙皇帝反對在臺興建城牆,他採取一種無城可守就「易失易復」的心態,多次禁令築城。但在傳統中華帝國的概念中,縣城應該有城垣做為防禦之用,尤其在民變頻繁的臺灣,沒有城牆守衛,知縣豈能安穩?於是先以簡陋的木柵、刺竹為城牆的代用品。

1721 年(康熙60 年)爆發朱一貴之役,幾乎攻破全臺灣各地重要城市。但康熙皇帝仍不改反對築城的想法,「臺灣斷不可建城。去年朱一貴無險可憑,故大兵入鹿耳門,登岸奮擊,彼即竄逃;設嬰城自固,豈能克期奏捷?」(黃叔璥,《臺海使槎錄》)。次年,鳳山知縣劉光泗在未得許可的情況下,打破禁令,開始在左營興隆莊以土埆築造了臺灣首座土城,這就是舊城第一代的土城。

林園鴨母王廟朱一貴神像(取自Outlookxp@維基百科)
林園鴨母王廟朱一貴神像(取自Outlookxp@維基百科)

這座土城與我們今日所見的左營舊城,位置並不相同。土城城垣的範圍,根據《重修鳳山縣誌》記載是「左倚龜山,右聯蛇山」,有人形容是用一條繩子把兩座山綁在一起。土城周長八百一十丈,高一丈三尺,外以半屏山、打狗山為屏障,共開了東西南北四個城門,並以護城河環繞城外。土城的建材多就地取材,以珊瑚礁、咕硓石為堆砌石材。在鳳山縣城未建城前,左營只有一條大道公街(興隆莊街),主要發展區域集中在蓮池潭畔,孔廟(文廟)與城隍廟都在那裡。土城興建完成後,行政辦公的縣署、軍隊駐紮的參將署、民眾祭祀的武廟,還有守備署、典史署等都設在城內,而行政人員、軍隊等也相繼進入,因此城內人來人往,逐步發展出7 條以上的街市,從此舊城漸漸繁榮。

昔日外貿商船從萬丹港經南海溝,在蓮池潭的前端登岸後,即在此進行貿易,此處市街因此被稱作「埤仔頭」,扮演著鳳山縣城水路交通的重要節點。除了鱗次櫛比的店舖外,因市街北邊與縣文廟、縣儒學相接,讓「埤仔頭」成為文風鼎盛之地,居鳳山縣之冠。謝姓、曾姓、林姓等功名後嗣,迄今仍是地方名紳。舊城國小後面的古厝群,即是歷史見證。可惜後來新縣治遷往下埤頭街,萬丹港逐漸淤積,逐漸圍築成數口魚塭,從運輸貿易的角色轉變為生產地帶,另外缺乏維護的「南海大溝」,其交通要津的重要性也降低不少。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