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闖關成功! 美眾院拍板通過烏、以、台包裹法案

沒VoLTE無法通話…我的手機支援嗎?網曝2方法測試 喊話:到門市辦理別被洗腦

在綠霧中破土而出的本土蘆筍

蘆筍為長年生,需培育兩到三年才能採收。圖為正冒出頭的紫甜蘆筍。
蘆筍為長年生,需培育兩到三年才能採收。圖為正冒出頭的紫甜蘆筍。

【文字/李佳芳 攝影/王士豪】

1950至1960年代農政單位大力推廣種植蘆筍,主導產地與加工廠合作,發展外銷罐頭與飲料。彼時蘆筍與鳳梨、蘑菇齊名,江湖人稱「三罐王」,在國際市場打下豐厚戰果,為臺灣賺入大量外匯存底,成為赫赫有名的蘆筍王國。在那個年代,甜甜又清涼的蘆筍汁,代表窮人翻身的希望,吸引不少農民加入產銷行列,而章碧瓊家也是縮影之一。

深埋畦下的土地記憶

在雲林土生土長的章碧瓊,從小跟著父母種蘆筍長大,深埋在土地的那份情感,於二十多歲逐漸萌芽。在產險公司當營業員期間,她一面上班一面到農業學校進修,從國立嘉義大學森林系夜間部轉為園藝系,直到40歲左右才正式離職,投身農業。

在務農前,她憶起過往父親使用的慣行農法,需要靠農藥來殺菌抗蟲害,對環境及身體或多或少都會造成影響,因此決定蓋溫網室種植有機草莓。但是光靠草莓的收入還不足以營生,她便想起父親種植蘆筍的經驗,發現蘆筍的市價常年穩定,於是改走草莓與蘆筍兼種的模式。不過,章碧瓊沒有重現父親當時栽種的白蘆筍,而是改種綠蘆筍及紫蘆筍。

為何不再種白蘆筍了呢?章碧瓊談起記憶中的農忙仍心有餘悸,平平都是蘆筍,白色與綠色農法大不同,種白蘆筍要做畦、打田,再用人力耙土,土還得堆到約膝蓋的高度,這工一年兩次,一次是插苗,一次是施肥,而種植要堆土,採收則要挖土,是一件極其勞累的活。

綠霧下破土而出

走入章碧瓊的有機蘆筍園,一列列整齊的蘆筍株,彷彿放大版的茴香,細小鬚葉柔美飄逸,似一片升起的綠霧,遠看近看皆朦朧。彎下腰看蘆筍的根部,含著露水從土裡冒出的地下莖,大約20至30公分左右的鮮嫩狀態,正是適合剪取來食用的部位——也是因為這個「破土而出」的形象,人們才把蘆筍命名為「筍」字,但其實蘆筍與竹筍八竿子打不著,它是截然不同的天門冬科天門冬屬,竹筍則是禾本科植物。

章碧瓊表示,蘆筍的育苗期為六個月,從培育到盛產大約要等待兩到三年,然而定植之後即可持續生產,沒有連作障礙的問題,大約一年更新兩次母株,通常可以維持穩定的產量。蘆筍四季皆產,盛產期主要落在母株更新之後,尤其6月更新母株後,能量爆發,可以一直採收到當年的12月。

由於蘆筍長年生,母株老化後鬚葉會枯黃,影響光合作用效率,容易生出營養不良的蘆筍,有些農民會使用肥料來催肥。但章碧瓊則利用「更新母株」的做法,把老化的地上莖割除,留下地下莖重新生長出健壯的莖葉,才能維持產量與品質。

有機種植 小動物也來幫忙

章碧瓊形容更新母株的功能如同「坐月子」,通常會順便在植株根部施撒蔗渣、泥炭土、碳化稻殼,增加田土的肥力,使作物得到休養並恢復能量。蘆筍栽培管理的細節不少,除了更新母株與施肥之外,還要定期修剪側枝,把下層部分側枝剪掉,一株大約只留10至12條,可以減少養分消耗,同時也能看清楚地下莖露頭,方便採收。

剛出生的綠繡眼長大後會成為農場的好幫手。
剛出生的綠繡眼長大後會成為農場的好幫手。

章碧瓊採用溫網室種植,優點是讓作物隔離雨水,大幅度減少蘆筍最怕的莖枯病與蟲害問題,平常防治只需噴灑苦楝油。遇到偶發性的斜紋夜盜蛾幼蟲與薊馬之亂,她的解決之道也很有意思,不使用傷害環境的藥劑,而是與動物合作,在園內放飛十隻綠繡眼,專門捕捉害蟲。

本土蘆筍食用指南

Q:越大支的蘆筍纖維越粗?

A:許多人吃本土蘆筍,常會吃到咬不爛的纖維,懷疑是否買到太老、太大根的蘆筍?其實,市場上常見的長度大約10至15公分左右的蘆筍多是進口,生長環境氣溫較低,採收長度短,所以表皮纖維較細。

而本土蘆筍的生長與採收條件不同,必須削皮才好吃。且筍徑大小與纖維粗細無關,長度不超過30公分採收最適當。之所以會有吃到纖維的不適感,大多是因為消費者忘了本土蘆筍「需要削皮」。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鄉間小路雜誌》。

※瞭解更多,歡迎前往《鄉間小路粉專》。

※本文由鄉間小路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運動前後如何正確伸展避免運動傷害?圖解運動前後暖身方式

稻殼纖維變成可食性防水噴劑塗料 台南科展拿第一

白、綠、紫蘆筍是不同品種嗎?口感嫩、甜度高的蘆筍當屬它

好市多冷凍草莓驗出A肝再罰450萬 台灣消保協會:政府應下重手

相關新聞

【鄉間食堂】好吃不過餃子

【鄉間食堂】好吃不過餃子

【餐桌上的產地】吃一顆美味與時共進的臺灣水餃

「人的口味會變,食材也是。」三十多歲接手「克林台包」經營的劉音岑,迄今已十二年,談起這些年大刀闊斧的營運策略,將原本地方老店改造成傳承在地文化的臺南名店,她語氣明快俐落、思路清晰的說:「百年前的天氣、環境跟現代已然不同,食材的味道也已有所變化……緊抓著『以前的味道』不放,不願適度改善、調整,這樣的店其實滿難找到未來。」與時共進,維護傳統滋味文化,更不斷嘗試追求各種現代美味可能,是克林台包逾七十年仍屹立茁壯的原因之一。

【鄉間食堂】追憶逝水餃食——臺灣水餃

各地都有自己的餃食,或許形狀不同,但都稱為水餃。臺灣早期也發展出獨具特色的水餃,採用地瓜粉做外皮,包覆蝦米、筍丁與肉末;和現代熟知的麵皮水餃形狀相似,但作法不同,我從小到大也都跟隨長輩的叫法,理所當然稱它為「水餃」。曾幾何時,我心中的水餃被改稱為「水晶餃」,儘管十餘年來我極力試圖為「臺灣水餃」正名,但水晶餃之名幾乎已取代自小熟知的水餃。無奈一道臺灣庶民古早味的水餃,正在我眼前逐漸失真,而我卻無力挽回。

【餐桌上的產地】酒肉穿腸過 農婦向前衝 吳佳玲與她的米酒孟婆湯

【餐桌上的產地】酒肉穿腸過,農婦向前衝 吳佳玲與她的米酒孟婆湯

【餐桌上的產地】一甲子的山海歲月 銅礦山的大薑軍

【餐桌上的產地】一甲子的山海歲月 銅礦山的大薑軍

【餐桌上的產地】延續傳統好滋味 黑羽番鴨養成記

【餐桌上的產地】延續傳統好滋味 黑羽番鴨養成記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