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這崩壞的台式美學!街景招牌告訴我們的九件事 - 景點+

致這崩壞的台式美學!街景招牌告訴我們的九件事

2019-02-27 17:45

文/MOOK景點家廖維仁  圖/Unsplash
 
近日因台鐵花費7900萬元改造觀光列車環島之星,其內裝粗造、風格不一且毫無質感可言的裝修成果,在網路上引起了熱烈的討論與批評聲浪,而在這網友們戲稱日漸崩壞的台式美學下,我們該從何檢討與改變,以下九個關於台灣招牌街景美感重點,值得一一探討。


雜亂、無章法的街頭招牌一直是台式美學被議論的濫觴。
雜亂、無章法的街頭招牌一直是台式美學被議論的濫觴。


1.歷史沿革
 
台灣的街頭招牌文化源自於日據時代,日本招牌與商標的概念從國內引進至台灣,那時是台灣工業化的開端,招牌因工商社會的建立而產生。
 
在光復後商業活動日漸頻繁,經濟的起飛帶動了商家林立,也讓招牌需求與日俱增,在時代變遷下的今日招牌文化已深入台灣人民的生活。


街頭巷弄的招牌,大小、高低、顏色皆不盡相同。
街頭巷弄的招牌,大小、高低、顏色皆不盡相同。


2.形式繁雜
 
台灣街頭的招牌,之所以令人反感、覺得不甚美觀,有很大的原因是招牌的形式繁雜,一條50公尺的街道,兩旁店家加起來至少30間,每間店擁有自己的招牌,30間30個招牌,大小、形狀、樣式、字形皆不相同,毫無一致性,更別說街道風格與美學了。
 
香港身為亞洲商務與觀光首屈一指的城市,市容與街景總令旅人們印象深刻,香港街頭充斥著無數大型廣告招牌,但因這些舊招牌街以北魏體書法撰寫,在五光十色的霓虹裡就展露出它們的統一性,這亂中有序的美不止透露了文化底蘊也完整呈現了時代的變化與傳承。
 
同樣繁雜的招牌,在香港成為地方特色,變為旅人、攝影愛好者們爭相到訪的景點,而在台灣卻成為大家所詬病、批評的話題。


短短一條街就能看到五顏六色、形狀迥異的招牌。
短短一條街就能看到五顏六色、形狀迥異的招牌。


3.顏色調和
 
台灣招牌之所以令人詬病,有很大的成分在於用色,台灣的店家、公司、攤販因為想引起消費者、路人的注意,在招牌、商標、店面的選色上使用極度誇張、飽和、搶眼的色彩,一條街能看到將近3、40種的顏色,那場面如同災難一般。


夜市攤販的招牌是街頭商家的縮影。
夜市攤販的招牌是街頭商家的縮影。


4.缺乏創意
 
在招牌上,台灣的商家缺乏創意性,不管是日本、歐美地區的國家都會利用產品本身或在地文化去包裝自己的店家、招牌,或是利用不同的材質、方式去呈現店家自己的招牌。
 
但台灣商家們通常都以燈箱的形式搭配中空塑楞板作呈現,其了無新意且毫無美感與安全性可言,但之所以如此普及就是因為它便宜且快速,而台灣的商家、老闆不願意花錢請專業人士設計、製作,導致街頭招牌質感低劣且如出一轍。


鐵皮屋、違章建築、頂樓加蓋也都是台式美學的一環。
鐵皮屋、違章建築、頂樓加蓋也都是台式美學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