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不胜正?所谓正义也只是代表了多数人的利益而已吗?怎么看待正义和邪恶?

电影里总是正派获得胜利,我想所谓正义只是代表多数人的利益而已,但是10个鸡蛋砸不烂一块石头,到底怎么看待正义和邪恶?
关注者
70
被浏览
22,936

13 个回答

我先占个位子,等不忙了再写。

讲一下自己粗浅的理解。

如果你想知道严谨的正义是什么定义,你要去读《理想国》《正义论》这样的书,看看这些人是怎么推导正义的定义的。有些东西看起来对,在一些地方运行起来对,但是并不表示这就是最终答案。

正义并不是代表多数人的利益,正义的定义并非简单划分人数多寡,而是首先要确定一个价值立场。

划分正派反派或者好人坏人这种事情简单粗暴,只适合在电影和动画片里出现。比如说《敢死队》电影,看上去每次主人公这些猛男都很正义,但是你要知道每次他们杀了多少人,他们不管这些人是不是罪无可赦,一旦立场摆明了,就是要干掉。讨论这种情况下的正义,已经给你限定好立场了,所以你会树立敌人,把消灭敌人作为正义的。再举个例子,比如民国的施剑翘,为父报仇杀掉了下野的大军阀孙传芳,但是孙杀施的父亲乃是战争时,施杀孙时孙已手无寸铁,我们能说施剑翘代表了正义消灭了邪恶军阀吗?不能,因为为父报仇之类的事草菅人命也是草菅人命,这可不是正义。民国时候可能那还被舆论讲成是正义,但是施剑翘是坐了牢的,证明了施剑翘有罪,在法律上施剑翘是不义的,无论你把不把她叫做女侠。

同样的邪不胜正这样的鬼话也只是简化世界、突出主人公形象时才会说出来的假话。如果真的是邪不胜正,邪恶怎么还存于人世?

正义的涵义涉及了价值的判断,涉及价值判断就会使得当事双方拥有各自出不同出发点,形成鲜明的分歧,是的很难达成统一结论。在中国,老子、孔子是不怎么谈论正义这件事的,倒是孟子经常谈论相关的话题,孟子谈论过的正义往往发自内心,可以说与所谓天道相合。而中国古代正义的化身多数和人治下的法律相关,比如包公、狴犴等,这些其实并不涉及正义意义的讨论,因为他们所说的案件中常见的乃是大恶之人被依法惩戒,是所谓的正义被伸张过程。所以,我们是看中法律中的公平,但是正义淡化了。所以古代我们最常说的报应循环,并不是说邪不胜正,因为正邪都要有化身来代表的,而这种代表现实中不会常有,所以往往寄托于神怪。相较于此,国外的正义讨论很多。以《理想国》为例,柏拉图认为正义存在不同层面,国家层面乃是和谐守序,个人层面乃是灵魂和谐,柏拉图是反对一般意义上的惩恶扬善这个定义对正义的限定,这出于对现实的不同反应:在中国,族群是统一固定的;在希腊,会出现很多不同立场的城邦,不存在典型的坏人和好人,而往往以朋友和敌人为代表,苏格拉底是个道德高尚的人,但是如果是别的城邦的人因为自己城邦利益杀掉了他,这种行为对于他们自己是无所谓不正义的。这里可以看出,真善美三者是统一的,智慧即意味着善良和正义,也就是说好人遇害之类的事简单的看是正义,但是转换角度就不是那么回事。举个不算恰当的例子,岳飞遇害,对南宋来说是不正义的,但是对于金国来说却不是那么回事,岳飞死了金国有可能更顺利地一统中国,这怎么说是不正义呢?我认为柏拉图讲的已经很明白了,真正的正义并不是简单的分出正派和反派。

与之相关的是公平,举一个清代的例子,就是所谓的械斗,因为田产的利益纠纷,小户纠集起来和大户对抗搏命,但是小户死伤多,大户死伤少,然后双方抵命,“大姓如击毙小姓二十命,小姓仅击毙大姓十命,除相抵外,照数需索命价,互讼到官。”(《血酬定律》)也就是说大户人家即使战斗力强,也要弥补小户的损失,即命抵命之后要钱抵命,并且要把死者名字写在勇士的牌坊上。这个过程里正义体现了没有?非正义体现了没有?很难讲,但是这个过程中体现了公平(一定程度上的)。这既不是少数人的胜利,也不是多数人的胜利,而是双方妥协了。妥协即意味着公(双方或多方)和平(认为合理)。这个过程中,大户和小户之间即使有人数上的多寡之分,也是没有正义一方或者不义一方的,却最后达到了可接受的妥协——公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显示了正义的一个方面:结果是正义的。如果方式是和谈,就更好了。

由此可见,正义并不是代表了多数人的利益,而是要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实现公平、公允或者说和谐。每个时代,真正的统治者往往是少数,而符合统治者利益的事才被当作正义,有时候少数是包含在多数里面的,有时候少数凌驾于多数之上,有时候少数和多数才会冲突。我们不会因为以色列人少或者以色列轰炸加沙地带就判断以色列是不正义,巴以双方都有其激进的地方,真相不会如此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