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人真的寫錯「粵」字?

近日有讀者傳來一則大陸新聞,關於「粵」字的正寫,他懷疑那是一種迂迴隱微的「洗腦」。那新聞早兩星期登上大陸熱搜榜,題目是聳動的「原來廣東人也會寫錯粵字!」。

原來今年初廣東省舉行公務員考試,試卷出現「粵港澳」字眼,許多考生考完出來後,都驚訝自己一直寫錯了「粵」字——他們習慣寫「開口」的「粵」,但官方訂明的正寫則是「閉口粵」。

所謂開口閉口,是指「亏」上面的一橫,是否把「粵」上半部封口。按官方字形,「粵」和「港」字下面都是封口的,而「澳」字下面則不封口。很多大陸網民習慣寫「開口粵」,看了這則新聞都不禁質疑:「粵」字是不是近幾年悄悄做了調整,由「開口」變成「閉口」呢?

文章隨後煞有介事引述「京師教育教研院語文科組梁老師」的解釋,說:「『粵』字從繁體演變到如今的簡體,一直都是『封口粵』,『粵』字繁體和簡體的區別,就是采和米,而它一直是封口的。這個字的意思是魚米之鄉,『封口』按照廣東的習俗就是不漏財。」(注1)

我先談談自己的習慣,這個「粵」字我一直都寫「開口」,問了幾個不同年紀的朋友,都是「開口」。歡迎大家也講講自己的寫法。

至於正寫問題,是否一如那個「梁老師」所說,一直都是「封口粵」呢?肯定不是。查歷代字書,「粵」字印刷體是一時開口,一時閉口;看古人的書法,也是一些寫開口,一些寫閉口,例如顏真卿、唐玄宗寫閉口,董其昌、雍正寫開口,褚遂良則時開時閉,彈出彈入。到底哪個才叫「正寫」呢?

看《說文》,「粵」的解釋是:「亏也。審愼之詞者。从亏从宷。」可見它本來是發語詞,表示審慎語氣,古人通常理解為「于」、「爰」、「曰」等助語詞,無義,如「粵三日丁亥」之類;後來才假借指今天廣東省一帶地區。

留意《說文》指「粵」字「从亏从宷」,「宷」即「審」,與「米」或「魚米之鄉」無關,而「亏」上橫較短,寫的時候視乎個人習慣,考諸歷代書法,似乎封口亦可,開口亦可,並無所謂「正寫」。所以,日前大陸流傳的〈原來廣東人也會寫錯粵字!〉,講法實屬以偏概全。

這帖文是否刻意經營的「曲線洗腦」,我不知道,但北京要粵人(尤其是香港人)閉口的決心,卻是肯定的。


1
https://bit.ly/3FLcW4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耶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請訂閱支持十三維度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sefirot

(網上圖片)

No photo description available.
No photo description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