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人政變三部曲@圖博館|PChome Online 個人新聞台
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10-20 08:06:32| 人氣5,030| 回應8 | 上一篇 | 下一篇

孫立人政變三部曲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你不要亂改公視「孫立人三部曲」的節目名稱好不好,人家只是剛好三集,所以才取名「三部曲」,根本就沒有「政變」的意思。

是嗎?那其他影集為何不用「x部曲」來取名呢?並且在影片中大談孫立人與美国合謀軍變的事實,稍有文藝與政治常識者都能敏感到作者的「政變三部曲」的意圖。

只有你這種好玩文字遊戲的神經過敏者才會如此解讀,導演是忠於紀錄片的紀實本質,所以才會採訪各方人士及文献來還原孫立人「政變」之事實,但三集中大部分影音都在正面報導孫立人並替孫平反。

你根本不懂政治鬥争,政争和宗教戰爭一樣,都必須黑白善惡對立,旣然孫立人有軍變的意圖,如何幫孫平反?

你才是政治白痴,有意圖又如何,即便有事實,想利用孫反蔣者也可用種種理由替孫合理化。

怎可如此?同一事實,怎可在不具正當性時要掩飾,想合理化時又大力宣伝?

書呆子,鬥争那來事實,當然是依需要而不斷解釋,二二八及美麗島事件不就如此。

不過你在《台灣共犯体》對孫立人事件的析判也未免太政治不正確了﹕

「孫立人將軍反對國府的威權統治,並在言行上令二蔣不能容忍(時常對下屬批評國府,又發動郭廷亮等聯絡舊下屬),於是民45年老蔣便編織了孫的下屬是匪諜並有兵變企圖等罪名,將孫軟禁(以上詳見ch.19,及當時的〈九人調查委員會報告書〉〈國防部判決〉〈監察院調查報告〉,及孫解禁後、孫郭等人的自白及翻案)。其实孫有意無意成為美反蔣的棋子,而老蔣也是深知的。凡此種種雖非民主政治所容,卻是政治之常態,即便處於民主転型期的李陳也不乏類似的鬥爭,只不過不用叛亂之名罷了,而是賣台,但实質沒差。」

我管它正不正確,我只依理析判。同理,馬英九昨天在市議會大可用「國民黨也從大陸帶所有能帶的中國黄金、故宮宝物、軍隊、人才……到台灣啊,更何況國民黨在台灣的土地改革、十大建設、新竹科學園區……等建設累績了億兆資金,全被陳李政權敗光了還負債幾兆元並且也黨庫通國庫。」來反駁民進黨議員的質詢「國民黨黨產是不義之財必須充公還給人民。」

你以為黨產之爭是會計學的資產負債平衡表、還是司法天平的比例原則啊!誰跟你算功過相抵,更何況台灣會計充斥假帳、司法也一直不獨立。

這麼說來我無法當國民黨的帳房及發言人了?

廢話!想找死嗎?夢想當官。

 
孫立人事件
 
被蔣介石長期軟禁的張學良這個月過世,引起各方矚目,紛紛回顧少帥與蔣介石之間的一段歷史,然而同樣被蔣介石軟禁、時間長達33年的孫立人,雖然已經過世11年,但是孫立人的部屬,到今年下半年,才逐一獲得平反近半個世紀前下獄的罪名,而孫立人事件到今天都還有未解的謎團。
孫立人?就是那個被軟禁了很久的將軍?郭廷亮?李鴻?好像沒聽過。孫立人打過什麼戰爭?不太清楚。就像是一段社會的集體失憶,「孫立人」這個名字,幾乎不曾存在於年輕一輩的記憶空間裡。然而,這個讓人問了可能也答不出所以然的人物,卻在現代史中佔有一席之地。他既是國軍抗日與反共戰役中戰功最為彪炳的常勝將軍,也是第二次大戰期間最具國際性聲譽的國軍將領,曾獲英國和美國頒發勳章。
在臺灣一片偶像劇的熱潮中,公共電視回首歷史,自今(三十)日起連續三天推出不一樣的八點檔─紀錄片「孫立人三部曲」。探索這樣一個人為什麼只留給大家模糊的印象?他有什麼值得我們認識與了解的地方?頗析這個不應該被遺忘的人物、他悲劇性的一生,以及到今天都沒有結束的相關事件。
為了深入記錄報導孫立人事件,公視用了8個月的時間,遍訪國內外熟悉孫案的人士,並蒐集珍貴的歷史影片與機密檔案資料,將這些已經蒙塵的史料重新呈現在公眾眼前。
參加試片記者會者,除公視副總經理楊雪紅及本片製作人林樂群,並請到孫立人舊屬、作家張佛千和紀錄片導演蕭菊貞。95歲高齡的張佛千表示:「要說孫立人造反,是個大笑話!他沒有兵,怎麼能造反?在這部片中將澄清不實之處。」蕭菊貞則表示,看了試片的那一天,她個人非常感動,因為透過本片能對這位歷史上舉足輕重、卻不見容於歷史書籍的孫立人有深入之了解;而且,本片亦搭上國際紀錄片潮流─二次大戰的紀錄片,不論報導戰爭本身或是相關之人物故事均非常多,或許是因為能口述歷史的長者日漸減少,要掌握時間留下記錄。
 
揭開孫立人的禁忌
 
孫立人事件發生在1955年,距離今天已經46年,當時他是總統府的參軍長,因為部屬涉及匪諜事件,被迫引咎辭職後,蔣介石總統下令將他軟禁。此後,在兩蔣統治的年代裡,孫立人這三個字成了禁忌,沒有人敢公開談論,官方甚至展開篡改歷史的滅名行動。
譬如,在國軍歷史文物館歷任陸軍總司令的相片裡,故意遺漏孫立人的照片;在臺北圓山太原五百完人的紀念碑上,將立碑人孫立人的名字挖掉;查禁與孫立人相關的書籍,包括對日抗戰期間出版、記錄孫立人緬甸戰役的畫冊。由於孫立人一軟禁就是33年,滅名行動有效達到模糊大眾對孫立人認知的目的。等兩蔣過世,孫立人重獲自由之後,臺灣開始翻案風與本土風,早年被不當判罪與政治迫害的臺籍人士與相關事件,成為大眾關注的新焦點,相形之下,孫立人這樣的「外省軍人」,即便官階高、曾有相當影響力,卻不再是新時代矚目的對象。
如果對孫立人做進一步研究,會發現與他相關的書籍沒有幾本,深度的報導也很有限,令人驚訝。從口述歷史切入長期研究孫立人的,只有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的研究員朱浤源一個人。如今,對孫立人與孫案有比較多一點理解的人,至少都將近七十歲,而熟悉當年權力核心運作的人,也都在八、九十歲以上,人數逐漸凋零。然而,富於戲劇性的孫案,不但是重要的歷史事件,也是民主社會應該留下完整記錄的重要教訓。
公視在今年製作「孫立人三部曲」紀錄片,其實有特別的意義,因為今年是孫案發生之後相當關鍵的一年。從1950年開始陸續被捕下獄的孫立人部屬,幾乎都在今年得到「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判定當年的審判為「不當審判」,並且一一賠償,這也就是說,歷經半個世紀之後,官方首度正式承認當年是用製造匪諜的方式,讓孫立人下臺。
1950年3月25日,孫立人就職陸軍總司令當天被捕下獄的女青年工作大隊的隊員黃玨,今年雖已73歲,卻仍記憶猶新。她在紀錄片裡接受訪問,回顧當年在獄中的狀況說:「情報局偵防組有一位職員跟我們講,哎呀!這裡簡直可以作為陸軍總部的分部了,你們都來了嘛。」由此可見當時牽連範圍之廣泛。
 
赴美尋回「孫案」機密檔案

為了尋回這段重要的歷史事件,公視用了八個月的時間,遍訪國內外熟悉孫案的人士,甚至遠赴與孫立人關係密切的美國,蒐集難得一見的機密檔案與歷史影片。
孫立人畢業於美國著名的維吉尼亞軍校,在緬甸戰役中,也與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並肩作戰;在孫立人下臺時,又盛傳幕後的原因是,當時美國政府要支持他政變,推翻蔣介石。因此,製作小組特地前往美國,在美國國家檔案館找到孫立人的最高機密檔案、孫立人在緬甸作戰的影片,也訪問了曾和孫立人部隊並肩作戰的美軍麥支隊的攝影師大衛.奎德、以及史迪威的孫子約翰.伊斯特布魯克。
同時,製作小組也訪問了維吉尼亞軍校第一屆女畢業生--來自臺灣的何之芸,當年她是受了孫立人的影響,才到該校就讀,並寫下維吉尼亞軍校歷史的新頁。更難得的,曾在1951~1956年間擔任蔣介石總統英文秘書的沈錡,也在舊金山接受訪問,從當年官邸的角度看孫立人事件。
 
「孫立人三部曲」分集大綱
 
「孫立人三部曲」共三集,每集一個小時,10月30日、31日、11月1日 晚間8:00 公視頻道播出:
第一集 常勝將軍
孫立人出身世家,父親當過大學校長,他在1920年代公費留學出國,獲得普渡大學的土木工程學位,但為什麼會轉而就讀軍校,投筆從戎?又如何在緬甸仁安羌的戰役中,以寡擊眾,從日軍手中拯救英軍而震驚世界?他在東北對抗林彪的戰役中,為什麼差點扭轉國共的戰史?孫立人為什麼會得到部屬的擁戴?他有什麼樣的特質?本集將詳盡探討這位一代名將的功勳與理念。
第二集 悲劇將軍
孫立人在1950年代,國民政府遷臺之後,先後擔任陸軍總司令和總統府參軍長,在1955年因為部屬涉及匪諜案件,而被迫下臺,從此被蔣介石總統軟禁33 年。然而,今天政府已經證明當年的匪諜案件是不當審判,也就是罪名並不成立。本集探討孫立人下臺的真正原因,他是不是真的想要叛變,推翻蔣介石?究竟孫立人和美國之間的關係如何?本節目製作小組在美國國家檔案館找到孫立人的最高機密檔案,也採訪了當年熟悉內情的人士,以第一手資料,剖析孫案的真相。
第三集 再見將軍
戰功彪炳、眾所矚目的孫立人,在被軟禁之後,卸下軍階,離開戰場,成為四個孩子沈默的父親,連他的小孩都對他的過去所知有限,究竟孫立人如何渡過他的軟禁生涯?孫立人下臺之後,當權者如何進行滅名行動?他的義子揭鈞如何為他平反?孫立人的部屬郭廷亮在為孫案奔走時意外死亡,真的是意外嗎?本集深入軟禁的圍牆之內,探索孫立人的內心世界,同時追蹤孫案後續的最新發展。
 
孫立人事件、湖口事件 政工密報 【聯合晚報2006/04/23 記者高淩雲】
 
民國44年的孫立人事件與民國53年的湖口事件,堪稱國軍遷臺後兩大政治懸案,都與政工人員密報當局有關,也間接指向蔣經國。根據軍方多位老將的回憶,兩起事件都不涉及叛國,只是對軍中高階將領習氣不滿,要求當局改革。
湖口事件時的陸軍總司令劉安祺在民國80年的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的訪問記錄中說,湖口事件不是兵變,也不是兵諫,是趙志華糊塗,想升司令,因為趙志華不滿蔣緯國(時任裝甲兵中將司令),集合部隊講話時被政工中校制止,隔日他去裝甲兵司令部講話,就什麼事都沒有了。
孫立人事件前後在陸軍任副參謀長的尹國祥也曾在民國82年的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的訪問紀錄中表示,孫立人是有兵諫的企圖,但不是要推翻蔣中正,是要周至柔與蔣經國下臺。孫立人當時預備在屏東機場校閱部隊後發動,也曾派人到陽明山偵察地形,事發後政府多人為孫請命,連蔣宋美齡也為孫講話,孫才因此被囚禁。
蔣中正的侍從秘書沈錡也曾發表回憶錄談到孫立人事件,指民國44年8月23日,葉公超告訴他,郭廷亮是要趁蔣中正與孫立人在屏東機場閱兵時,煽動機槍手瞄準司令臺,造成混亂局面,以利中共進襲。8月28日,蔣經國給他看保密局的報告,其中有郭廷亮親筆寫給孫的報告,顯然孫為幕後主謀,但郭否認曾將他為中共工作的事向孫報告。

孫立人>維基百科
 
1949年2月青年軍第二零一師調臺灣受訓。1949年9月1日,孫立人正式就職臺灣防衛司令,第二零一師10月在金門參加金門戰役。11月,蔣中正在國民黨中央非常委員會第二分會中提議孫立人再兼東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國防部亦隨之發表斯職。1950年3月1日,蔣中正復職總統,東南軍政長官公署隨之裁撤,孫接任中華民國陸軍總司令兼國防部臺灣防衛總司令(當時陸軍總司令部與臺灣防衛總司令部址乃同一駐所)。1951年5月,晉升為陸軍二級上將。
孫立人與臺灣軍民相處融洽。據若幹孫立人傳記記載,當年美國確實曾對蔣介石國策和國府之腐敗極為不滿,曾構想組織「進步人士」在臺建立新政權。孫立人即為被考慮的候選人之一。但史載孫雖抱怨蔣介石、陳誠、彭孟緝之領導作為,但對美國的企圖並無興趣。而美國的計畫,也在1950年六月底朝鮮戰爭爆發後難以為繼。
孫立人致力於國軍現代化,整編撤退來臺之國軍,建立完善之兵役制度。前行政院院長郝柏村亦曾經歷孫立人興辦的軍事訓練計畫,成績甚佳。古寧頭戰役的勝利,與孫的努力有關係。防守第一線的二零一師就是經過孫的陸軍訓練司令部的訓練。但隨著孫案的爆發,孫立人的一切事蹟,遭到國民黨政府的歷史刪除。
孫立人因對於蔣經國以政工制度破壞現代軍事體制有不滿之意[3],且遭情治單位密稱孫與美國有不正常聯繫,1954年6月陸軍總司令任期屆滿,蔣介石將其調任無實權之總統府參軍長,12月3日中華民國與美國雙方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蔣氏政權在獲得美國充分保障後,已不再須要依靠孫立人來維繫中美關係。1955年5月28日蔣介石召見孫立人[4],6月,政府當局以孫立人將軍與其部屬少校郭廷亮預謀發動兵變為由,對孫實施看管偵訊。
對「孫案」之調查,由副總統陳誠為主任委員,與王寵惠、許世英、張群、何應欽、吳忠信、王雲五、黃少谷、俞大維等組成「九人委員會」,負責調查“郭廷亮匪諜案”。另外監察院也由中國國民黨籍監委陶百川、無黨籍監委曹啟華、蕭一山、王枕華、余俊賢自行發動調查。陳誠的九人小組審訊郭廷亮等,得到彼等「坦承不諱」之「自首」結果。由於郭係孫立人之聯絡官,九人調查小組認為孫「未適當防範,有失查之責。」軍事法庭遂以匪諜罪判處郭廷亮無期徒刑。郭在綠島服刑,其後假釋返臺卻發生在火車上跳車身亡的「意外」。
監察院陶百川等「五人小組」之調查結果與「九人小組」差異甚大。監院認為郭廷亮等確係主張軍事改革,但絕無興兵叛亂之情節。所謂遭人檢舉,乃屬國軍內部派系構陷,不足為憑。孫立人對此應毫無責任。監院調查結果因與「九人小組」差異過大,調查期間遭到情治跟監,最後僅在院內會議秘密報告後即以極機密封存,不再公開。
1955年8月20日,孫立人將軍被正式免去總統府參軍長職務,軟禁於臺北市南昌街自宅內,1956年6月被迫遷居臺中市向上路一段十八號的宅邸,在美國軍方的壓力下,國民黨當局以「不殺、不審、不問、不判、不抓、不關、不放」的「七不政策」之下,以軟禁代替刑罪。孫立人平時有空種種玫瑰,靠家人賣「將軍花」維生,直至1988年3月20日國防部部長鄭為元來到孫立人家中,向孫立人宣佈,從即日起「恢復一切行動、言論的自由。」軟禁達33年,有記者採訪孫立人對「平反」一事有何感想時,孫立人反問道:「從未『反』過,何『平』之有?」1990年11月19日,孫立人病逝於臺中縣大裏市寓所(臺中市前往私立立人高中的馬路右邊大宅院),享壽89歲。
孫立人將軍逝世,行政院院長郝柏村受政府訓令,派陸軍總司令部辦理治喪事宜。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頒發褒揚令、故總統蔣中正遺孀宋美齡致送花圈。喪禮由時任國防部長陳履安(原副總統兼孫案「九人小組」組長陳誠之長子)主祭,參謀本部、三軍總司令部等陸海空高級軍官皆出席。遺體由維吉尼亞軍校代表覆蓋校旗,再由中華民國政府指派之覆旗官,許歷農、羅本立、溫哈熊、黃幸強代表國家覆蓋國旗,備極哀榮。遺體安葬臺中市北屯區大坑東山墓園。
1998年孫案涉案人及家屬要求監察院公布「五人小組」報告並還原真相。經監察院重行調查,並委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學者朱浤源展開當事人訪談和考證,證實「五人小組」認為孫案係子虛烏有之結論明確。2001年一月監察院正式公告五人小組調查報告原文和結論。全文現已於網上公開供查閱。

褒揚令全文

總統令
 總統府前參軍長除役陸軍二級上將孫立人,學精韜略,性稟剛方,早歲自美國維吉尼亞軍校畢業,歸國陳力,歷經剿匪、抗戰、戡亂諸役,南北馳騁,戰績彪炳,洊膺團、師、軍長、陸軍副總司令、總司令兼臺灣防衛總司令等職,勳猷卓著。尤以抗戰時遠征緬甸,解仁安羌盟軍之圍,復破頑敵,打通中印公路,揚威異域,馳聲宇內﹔來臺後,組訓新軍,鞏固復興基地,益宏靖獻。茲聞溘逝,軫悼殊深,應予明令褒揚,用昭勳藎。
總統 李登輝
行政院院長 郝柏村
中華民國七十九年十二月七日
典璽官 甯紀坤
 
評價

孫立人被認為是國民革命軍中,具備豐富現代化作戰經驗和卓越指揮才能的將領,他非常愛護部屬,因此由他所帶領的軍隊極具向心力、非常地忠貞愛國。孫立人並且擁有崇高的國際聲望,是國民革命軍中與眾不同的一名將軍,也是國民革命軍當中極少數從美國軍校畢業的高階將領,因受西式教育的影響,陸軍總司令任內他批評政工權力過大、主張軍隊國家化,個性心直口快、人際關係處理得不圓通,再加上深得部屬們的尊敬與美國政府的青睞,使他於不知不覺中,陷入政治漩渦,而遭人構陷。
反對意見則認爲,孫立人孤高自傲、無黨籍,與作爲國民革命軍主流的黃埔系將領格格不入,也不擅協調各方面間之矛盾,使他在注重人脈的國民革命軍中難有大作爲。劉宜良(江南)的《蔣經國傳》中曾提到:「孫是個非常優秀的帶兵官,但是位很壞的領袖。講人際關係,和他的同輩,幾乎沒有人可以和得來。」香港《七十年代》刊「孫立人在臺兵變經過」一文,對孫立人受排擠的情況有相當生動的描寫:「可憐的陸軍,四面是海,可憐的總司令,孤掌難鳴,陸軍提出的許多問題,都遭到空海軍的聯合杯葛、阻礙。有時孫立人氣急了,就在會議上向蔣介石報告說:海軍、空軍如何好、如何行,那麼請總統將陸海空三軍測驗一下,比一比,看究竟那一軍好。先從我們三軍總司令考起,比文也好、比武也好、比立正稍息也好、比X+Y也好,由你們海空軍決定好了。像這樣情形,最後還是由蔣介石打圓場。」
孫立人是以客攻主、以少戰多、以弱敵強而皆能克敵致勝的名將。他長期在補給完善的精銳部隊任職,無論在中緬印對日戰役,或在東北新一軍對中共的戰事等,面對各種艱苦複雜的作戰環境皆有深刻的認識與卓越的戰績。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D%AB%E7%AB%8B%E4%BA%BA
 
孫立人事件  
 
孫立人是安徽舒城人,畢業于清華大學,被保送到美國印第安納州的普渡大學學習,獲得工程學士學位。以後,又入弗吉尼亞軍事校學軍事,與美國的馬歇爾將軍爲先後同學。回國後,先後任陸海空軍司令部副持衛長、稅警總團特種兵團團長、三十八師師長、新一軍軍長、長春警備司令等職。參加過“八?一三”上海抗戰;曾率軍遠征緬甸,在滇緬邊境的仁安羌戰鬥中救出被圍英軍,反攻緬北時再立戰功,被譽爲“東方的隆美爾”,獲英國皇家勳章。1947年調臺灣任編練司令,負責新兵訓練。1949年7月,被任命爲東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兼臺灣防衛司令。1950年3月,升任爲“陸軍總司令兼保安總司令”。1951年晉升爲陸軍二級上將。
  孫立人仕途雖然比較順利,因他爲英美派人物,但他也飽受嫉妒傾軋之苦,他非黃埔嫡系,與“參謀總長”周至柔、“海軍總司令”桂永清、“空軍總司令”王叔銘矛盾重重,更得不到蔣家父子的信任。他崇尚西方軍事思想,抵制國民黨的治軍方法,反對蔣經國在軍中建立“政工制度”,反對加強特務統治;對蔣介石“對攻大陸”的說法也不以爲然,主張“先將臺灣搞好再說”。這些導致他與蔣氏父子的矛盾加大。蔣介石退臺之初啓用孫立人,其實是利用他的影響尋求美援。後形勢緩和後,孫的作用明顯減弱,而他坐鎮“陸軍總司令部”,對蔣經國勢力擴張妨礙甚大。因此,蔣介石打算在孫立人兩任期滿時的1954年將其免職。孫立人察覺後,想建立自己的勢力圈,但效果不明顯。1954年6月,孫立人被免去“陸軍總司令”之職,調任有職無權的“總統府參軍長”。1955年6月,臺灣盛傳孫立人的老部下郭廷亮、江雲錦等預謀在蔣介石閱兵時發動“兵諫”。國民黨特務系統立即行動,逮捕了郭廷亮等103名官兵,孫立人也被偵訊。8月3日,孫立人向蔣介石簽署“辭職書”。8月21日,蔣介石下令免除孫立人“參軍長”職務,並組織人調查“兵諫”案。兩個月後,“調查委員會”做出結論,指責孫的部下郭廷亮“爲中共工作”,利用孫的關系在軍中聯絡軍官,准備發動“兵諫”,孫未及時“舉報”,亦未“采適當防範之措施”,“應負責任”。蔣介石最後以“縱容部屬武裝叛國、窩藏匪諜密謀犯上”的罪名,將孫立人送往臺中軟禁。這就是“孫立人事件”,亦稱“孫立人兵變”,直到1988年5月,孫立人才被解除軟禁。
  孫立人和吳國楨事件中的吳國楨都是國民黨內部權力鬥爭和蔣氏建立獨裁統治的犧牲品。
http://baike.baidu.com/view/582859.html?tp=1_11

孫立人>百度百科
 
  孫立人(1900.12.8-1990.11.19) 字撫民,號仲能,漢族,安徽廬江人,抗日名將。曆任國民政府師長、軍長,東北保安副司令長官、中華民國陸軍副總司令、總司令、總統府參軍長。
  第二次緬甸戰役開始,孫立人指揮新三十八師如下山猛虎般撲向胡康河谷。10月29日占領新平洋,12月29日攻占于邦。
  他率領三十八師(新一軍)在印度蘭加接受全副美式裝備以及訓練,戰鬥力極強,後入緬甸與日軍作戰,新一軍在曆時兩年的第二次緬戰中,共擊斃日軍3個聯隊長以下3萬3千余人,傷日軍7萬5千余人,俘虜大尉以下323人。繳獲大炮186座,戰車67臺,汽車552臺,攻取公路646英裏。新一軍傷亡1萬7千人。沒有任何其他一個中國軍級戰鬥編制的戰績能和新一軍相比。
[編輯本段]生平介紹
  1923年畢業于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同年赴美留學,就讀于印第安納州普渡大學土木工程系,1924年畢業,獲理學士學位。後又考入弗吉尼亞軍事學院,攻讀軍事。1927年畢業,應邀遊曆歐洲,考察英、德、法、日等國軍事。1928年回國,在國民黨中央黨務學校任中尉隊長。1930年入陸海空軍總司令部侍衛總隊任上校副總隊長。1932年調財政部稅警總團任第二支隊上校司令兼第四團團長。 
  稅警總團由財政部長宋子文一手創建,武器從美國購買,排以上軍官大部分由留美學生擔任。在宋子文的支持下,孫立人努力施展自己的軍事才能,千方百計訓練部隊。他把中國傳統教育和美國軍校的教育方式結合起來,制訂出適合自己部隊需要的訓練制度和方法,形成了一套與國軍其它部隊不同的訓練操典,被大家稱爲“孫氏操典”。所屬部隊按照“孫氏操典”進行嚴格訓練,官兵無論是文化水平、還是學科、術科水平,乃至專門的緝私技師都比較高。 
  1937年10月,孫立人率部參加凇滬抗戰。在蘊藻浜一線的阻擊戰中身先士卒,負傷十三處。次年傷愈後又率部參加了保衛武漢的戰鬥,兩次立下戰功,從此便在軍界嶄露頭角。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後,財政部成重組稅警總團,孫立人晉級少將總團長,率部遷移到貴州都勻練兵。經過兩年嚴格的訓練,這支非正規部隊成爲國民黨最精銳部隊之一。1941年12月,稅警總團改編爲新三十八師,隸屬于第六十六軍,孫立人任少將師長。
  抗戰時期,參加“八一三”淞滬會戰;中國遠征軍入緬甸後,取得仁安羌大捷。1943年協助杜聿明等率軍入緬北反攻,連戰皆捷。1944年10月,新編第一軍孫立人部將再度入役的作爲七七事變爆發借口的失蹤士兵志村菊次郎打死。1945年日本投降後率國民革命軍新一軍進駐中國東北,期間與中國共産黨林彪部隊發生激戰,進而取得四平、長春,逼近時中共中央所在之哈爾濱。但之後因與國民黨內其他將領如杜聿明等不睦,于1947年8月爲蔣中正所調離東北。一年之後,他曾指揮的新一軍,在遼西會戰中損失殆盡。
  國民黨集團遷臺前,孫立人已赴臺灣任陸軍副總司令、陸軍訓練司令兼第四軍官訓練班班主任;國民黨敗退至臺灣後,1950年4月,孫晉升陸軍總司令,致力于國軍的現代化事業。然而由于孫將軍是少數受美國軍事教育,又無加入中國國民黨的將領,1950年初若幹美國已經解密文電顯示,美國駐臺北武官確曾建議美方要求蔣介石離開臺灣,另由親美人士繼起領導,並稱孫立人等對“托管”並不堅決反對雲雲。此外麥克阿瑟曾會見訪日的孫立人,也多所慰勉。孫可能因此受到國府高層嚴重懷疑。加上1949年前後,美國國內“臺灣地位未定論”甚囂塵上,美國國會與政府關于美軍執行臺灣托管的聲浪不斷。時任臺灣地區領導人的蔣中正對孫疑慮重重,遂宣稱由情報機構獲悉美在臺機關與孫立人頗多接觸。但遷臺初期“國民政府”爲爭美援,仍重用孫將軍以取信美國。
  1955年8月20日,孫立人兵變事件公開化。當天蔣介石以“縱容”部屬武裝叛亂。“窩藏共匪”、“密謀犯上”等罪名,革除孫總統府參軍長職務。事後,總統府組成了以陳誠爲主任的9人調查委員會,查處此事。孫被判處“長期拘禁”,直到1988年5月才解除長達33年的監護。自孫立人被拘禁後,其親信部屬一一被調離軍職查辦,前後有300多人因與本案有牽連而被捕入獄。
  1988年一月蔣經國病逝,在繼任的李登輝執政初期,孫案獲得“平反”。同年五月,臺灣地區“國防部部長”鄭爲元將軍宣布孫立人出入自由。1990年,孫立人辭世後,李登輝頒發“國家褒揚令”,表彰孫立人一生的功勳。
  1998年應孫立人舊部與家屬奔走要求,“監察院”對“孫案”重開調查。2001年1月8日,“監察院”通過決議,稱孫案乃“被陰謀設局的假案”。領公款六十萬臺幣充作孫案專門研究經費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朱泫源教授,“進駐孫公館翻遍了孫立人將軍保存的所有文件,和‘國防部’與‘總統府’的所有機密檔案文件,並未發現孫立人有任何不法行爲”。“臺獨”分子、民進黨當局給孫立人“平反”,這是基于政治鬥爭的需要。事實上“臺獨”分子、民進黨處心積慮用張學良、孫立人這些幾十年前的舊案來醜化國民黨,這是曆史研究爲政黨鬥爭服務的新鮮一例。

 
基本資料

  孫立人中華民國陸軍上將
  學曆
  國立清華大學土木系畢業 (1923年)
  美國普渡大學土木工程系畢業 (1925年)
  美國維吉尼亞軍校畢業 (1927年)
  經曆
  南京中央黨務學校學生大隊大隊長 (1928年-1929年)
  憲警教導總隊第二大隊隊長 (1929年)
  海軍空軍總司令部侍衛總隊副總隊長 (1929年-1930年)
  財政部稅警總團特科兵團團長 (1930年)
  財政部稅警總團步兵第四團團長 (1930年-1938年)
  財政部稅警總團第二支隊支隊長 (1937年-1938年)
  財政部鹽務總局緝私總隊總隊長 (1938年-1941年)
  陸軍第三十八師師長 (1941年-1942年)
  中國遠征軍新三十八師師長 (1942年-1943年)
  曼德勒衛戍司令部司令 (1942年-1943年)
  第一軍副軍長 (1943年-1944年)
  第一軍軍長 (1944年-)
  前敵司令部司令官 (1944年)
  第一軍軍長 (1944年-1947年)
  東北保安司令長官部副司令長官 (1947年-)
  陸軍總司令部(代理)副總司令 (1947年-)
  陸軍訓練司令部司令 (1947年-)
  東南長官公署副司令長官 (1949年-)
  臺灣防衛司令部司令 (1949年-1950年3月)
  陸軍總司令部總司令 (1950年3月-1954年6月24日)
  臺灣防衛司令部總司令 (1950年3月-1954年6月)
  革命實踐研究院教育委員會副主任 (1950年-1954年)
  總統府參軍長 (1954年6月24日-1955年8月20日)

 
早期教育

  孫立人將軍1923年畢業于清華學校(即今國立清華大學),同年赴美留學,就讀于印第安納州普渡大學土木工程系,1924年畢業,獲理學士學位。後又考入維吉尼亞軍校,攻讀軍事,1927年畢業,遊曆歐洲,考察英、德、法、日等國軍事。1928年回國,在國民黨中央黨務學校(即今國立政治大學),任中尉軍訓隊長。1930年入陸海空軍總司令部侍衛總隊任上校副總隊長。1932年調財政部稅警總團任第二支隊上校司令兼第四團團長。
  稅警總團由財政部長宋子文一手創建,武器從德國購買,排以上軍官大部分由留美學生擔任。在孫立人的訓練下,其所屬部隊官兵教育水准、以及學科、術科和緝私方式的水准都遠高于一般部隊。事實上,稅警總團、第3、第87、第88師、和中央教導總隊即是第一批接受德械裝備與訓練的部隊。
  由于當年孫立人任團長的第四團曾在華東射擊比賽中獲得第一名,孫式訓練遂逐漸嶄露頭角;也因爲留美經曆,打得一手好籃球也喜歡觀賞籃球賽,是臺灣國軍早期籃球隊鼓勵提倡者。
抗戰初期

  1937年10月,孫立人率稅警總團第四團參加淞滬抗戰在周家橋成功破壞日軍機械化橡皮橋,重創日軍,日軍久留米師團稱孫團爲其在華遭遇戰力最強之部隊。但其實孫將軍在此次戰役中受到流彈攻擊,身受十三處創傷,次年傷愈後又率部參加了保衛武漢的戰鬥。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後,財政部成重組稅警總團,孫立人晉任少將總團長,率部遷移到貴州都勻練兵。經過孫立人將軍兩年嚴格的訓練,這支部隊成爲中華民國的精銳部隊之一。
  1941年12月,稅警總團改編爲新三十八師,隸屬于第六十六軍,孫立人任少將師長。
  抗戰時期,美國所派來的史迪威上將,破壞中國抗日方針,還妄圖謀殺蔣介石,後被美國召回。孫立人由于其美國背景,十分同情史迪威,史解職回美國後,孫立人曾以中國軍官的名義發動上書羅斯福總統,要求讓史迪威重返中國,這些都是逾越名分、幹犯大忌的行徑。
第一次中印緬作戰

  1942年2月,中國組成遠征軍,下轄第五軍、第六軍和第六十六軍。4月,孫立人率新三十八師于抵達緬甸,參加曼德勒會戰。4月14日,西線英帝國緬甸軍步兵第一師及裝甲第七旅被日軍包圍于仁安羌,糧盡彈缺,水源斷絕,陷于絕境。孫將軍奉羅卓英之命,派113團星夜馳援,劉放吾團長16日下午四時率部趕到巧克伯當。英緬甸軍司令史萊姆將軍17日親往會晤,命令該團乘汽車至平牆河地區會同安提司准將之戰車,攻擊並消滅平牆河北岸約兩英哩公路兩側之敵。18日淩晨113團會同安提司准將之戰車向日軍發起猛烈攻擊,至午即攻克日軍陣地,殲敵一個大隊,解除了七千英軍之圍,並救出被日軍俘虜的英軍官兵、傳教士和新聞記者五百余人。仁安羌之戰是中國遠征軍入緬後第一個勝仗,及盟軍在亞洲戰場唯一的勝仗,孫立人以不滿一千的兵力,擊退數倍于己的敵人,救出近十倍于己的友軍,蔣中正頒發四等雲麾勳章表彰孫立人的戰績。美國羅斯福總統亦授予他“豐功”勳章,英王喬治六世則授予他不列顛帝國司令勳章。
  仁安羌戰後,英國方面決定棄守緬甸,撤往印度,新三十八師掩護英聯軍撤退。4月下旬,英軍撤過曼德勒後繼續向西逃往印度。中國遠征軍第一路軍副司令官杜聿明因對英國人的欺騙和不忠感到不滿,拒絕了時任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要他撤往印度的指示,而執行了蔣介石令他北上撤回雲南的命令。孫立人則認爲野人山不可行,當機立斷撤往印度,率新三十八師向西撤往印度。由于日軍被杜聿明率領北上的大部隊所吸引,新三十八師在撤退途中比較順利的打垮日軍的阻擊。部隊裝備不但沒有損失,還收容了數以千計的難民和英印散兵。而杜聿明所率的第五軍因遭到日軍阻擊和追擊,喪失了穿越野人山的最好時機,半數葬送在野人山中,孫將軍得知後立刻派遣新三十八師搜尋並救出部分友軍轉而撤往印度。
  5月底,孫立人率新三十八師到達印度邊境。英駐印邊防軍要求中國軍隊解除武裝,以難民身份進入印度。孫立人拒絕解除武裝。恰巧,爲新三十八師在仁安羌解救過的英聯軍第一師師長正于當地醫院療傷,聞知孫立人部的情況後,即前往調解。第二天,新三十八師開進印度,英軍儀仗隊列隊奏樂,鳴炮十響以表歡迎。

 
第二次中印緬作戰

  1942年8月,先後到達印度的中國遠征軍新三十八師和新二十二師進駐印度蘭姆珈訓練基地,番號改爲中國駐印軍,開始裝備美械和訓練。10月,中國駐印部隊改編成新一軍,鄭洞國任軍長,下轄孫立人新三十八師和廖耀湘新二十二師。1943年10月,中國駐印軍開始向緬北大舉反攻。
  第二次緬甸戰役開始,孫立人指揮新三十八師進攻胡康河谷。10月29日占領新平洋,12月29日攻占于邦,1944年2月1日攻克太白加,3月4日與廖耀湘新二十二師兩路夾擊攻克孟關。3月9日,新三十八師113團與美軍突擊隊聯手攻占瓦魯班。日軍號稱“叢林作戰之王”的第十八師團死傷過半,狼狽逃出胡康河谷。據日軍戰史記載:“在九州編成,轉戰中國,素有把握的第十八師團,與中國軍戰鬥最自信,豈料胡康河谷的中國軍隊,無論是編制、裝備,還是戰術、技術,都完全改變了面貌,……使我軍損失慘重……全軍不禁爲之愕然。”
  駐印軍攻占胡康河谷後,3月14日乘勝向孟拱河谷進攻。新三十八師113團從左翼翻山越嶺迂回到堅布山後方,和新二十二師兩面夾擊,29日攻占堅布山天險,扣開了孟拱河谷的大門。4月24日,按史迪威的計劃,新三十八師和新二十二師分別向孟拱和加邁攻擊前進。5月下旬,孫立人將軍從繳獲的日軍信件中獲知:由于日軍第十八師團主力在索卡道被新二十二師包圍,加邁城內兵力極爲空虛,師團長田中新一坐守空城,驚恐萬狀。孫立人見機而行,不拘泥于原定計劃,以112團秘密渡過南高江,向加邁南面的西通迂回,切斷加邁日軍的後路;以113團向西進取加邁﹔以114團向南對孟拱實施大縱深穿插。6月16日,113團與新二十二師會師加邁,日第十八師團團長田中新一率1,500余殘兵倉皇南逃。6月25日,孫師114團攻克孟拱。
  8月3日,中美聯軍克複密支那。至此,反攻緬北的第一期戰鬥結束。中國駐印軍給日軍王牌第十八師團等部予毀滅性打擊,殲滅日軍2萬多人,一雪兩年前退兵緬甸的恥辱。史迪威稱此戰爲“中國曆史上對第一流敵人的第一次持久進攻戰”。中國駐印軍攻克密支那後,部隊進行休整擴編,由新一軍擴編成兩個軍,即新一軍和新六軍。孫立人任新一軍中將軍長,下轄新三十八師和新三十師(後廖耀湘新六軍回國增援國內抗戰,其五十師編入新一軍)。
  1944年10月,反攻緬北的第二期戰鬥開始。中國駐印軍由密支那、孟拱分兩路繼續向南進攻。孫立人率新一軍爲東路,沿密支那至八莫的公路向南進攻,連續攻取緬甸八莫、中國南坎。1945年1月27日,新一軍與滇西中國遠征軍聯合攻克中國境內的芒友,打通了滇緬公路,與滇西遠征軍舉行芒友會師,作爲在越南河內(時稱東京)會師的前哨。隨後,孫立人指揮新一軍各師團繼續猛進,3月8日攻占臘戍,3月23日占領南圖,24日占領細胞,27日攻克猛岩,消滅中緬印邊界所有的日軍主力部隊,勝利結束第二次中緬印戰役。
  孫立人將軍指揮新三十八師,在遠征緬甸,協同盟軍抗擊日本的戰鬥中,屢克強敵,戰功卓著,其運用的戰術、顯示的戰力爲國內外各方充分肯定,有“東方隆美爾”之譽。 1945年7月,孫立人率新一軍返抵廣西南寧,准備反攻廣州。同月,應歐洲盟軍最高司令艾森豪威爾之邀,孫立人赴歐考察歐洲戰場,是中國唯一被邀請的高級軍官。8月15日,侵華日軍投降。9月7日,孫將軍率軍進入廣州,接受日軍第二十三軍投降,並建造新一軍印緬抗日陣亡將士公墓。嗣後,新一軍進行了休整和擴充,成爲國軍五大主力之一,號稱“藍鷹部隊”。
 
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

  1946年3月下旬,新一軍乘美艦在秦皇島登陸,同時孫立人被派往美國參加聯合國參謀總長會議,由于東北戰事受阻,蔣介石急電孫立人返國指揮新一軍。5月15日,新一軍在孫立人將軍指揮下,向四平進攻,瓦解了杜聿明五個月來與共産黨東北民主聯軍林彪對峙的僵局,林彪執行毛澤東“讓開大路,占領兩廂”的命令退到公主嶺,孫立人一路前進,親率新五十師強渡遼河,攻擊公主嶺,林彪又北撤,五日內攻陷長春,隨後取回農安、德惠等戰略要地,進展順利。但在救援海城的問題上,孫立人與杜聿明發生了矛盾,孫立人沒有聽從作爲長官的杜聿明的命令。6月4日,孫立人親率新五十師渡過松花江,隔日攻取了陶賴昭堡,此時距哈爾濱僅六十公裏,位在哈爾濱的中共黨政軍組織均已做好撤退准備,在孫立人即將攻進哈爾濱之時,由于中原戰場國軍不利,在馬歇爾的調停下退兵。張正隆的《雪白血紅》一書中寫道:“從當年的林彪到今天的老人,都說國民黨沒向江北推進是失算。否則,共産黨的日子將更難過。”
  1947年孫立人陸續瓦解林彪五度下松花江的攻勢,德惠之役後,新五十師一四九團因堅守德惠被蔣介石賜名“中正團”,此時林彪部隊流傳“只要不打新一軍,不怕中央百萬兵”。但隨後,杜聿明屢次發電向蔣介石批評孫立人,不得已,蔣介石將他升爲東北保安司令部副司令長官虛職,暫時解除兵權,其新一軍軍長之職由黃埔出身的第50師師長潘裕昆接任。同年8月,蔣介石將孫立人調離東北,出任陸軍副總司令兼陸軍訓練部司令,在南京成立陸軍訓練司令部。此消息一傳到哈爾濱後,毛澤東開慶祝會道:“我們唯一的敵人被杜聿明趕走了,東北將是我們的天下了。”陳誠赴東北,拆散新一軍組成新一軍、新七軍、並把新一軍原有主要武器移交其他黃埔系將領。並且將原本已編入地方保安,接受日本精良訓練的原僞滿軍裁撤。使許多僞滿軍隨後加入共産黨軍隊,大大增加了共産黨在東北的實力。孫立人離開東北時,東北局勢雖已被動但尚未惡化至不可爲地步,是國民黨軍在東北唯一全身而退的將領。
  11月,孫立人將陸軍訓練部遷到臺灣,並從新一軍調去幾百名他在稅警總團和在緬甸作戰時期的幹部,一同前往臺灣訓練新兵,在臺灣建立新軍。
 
臺灣時期

  來臺抵定;建立良好軍制
  1949年2月青年軍第二零一師調臺灣受訓。1949年9月1日,孫立人正式就職臺灣省防衛司令,第二零一師10月在金門參加金門戰役。11月蔣中正在國民黨中央非常委員會第二分會中提議孫立人再兼東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國防部亦隨之發表斯職。1950年3月1日,蔣中正複職總統,東南軍政長官公署隨之裁撤,孫接任中華民國陸軍總司令兼國防部臺灣防衛總司令(當時陸軍總司令部與臺灣防衛總司令部址乃同一駐所)。1951年5月,晉爲陸軍二級上將。
  孫立人致力于國軍現代化,整編撤退來臺之國軍,建立完善之兵役制度。原行政院長郝柏村亦曾經曆孫立人興辦的軍事訓練計劃,成績甚佳。古寧頭戰役的勝利,與孫的努力有關系。防守第一線的二零一師就是經過孫的陸軍訓練司令部的訓練。但隨著孫案的爆發,孫立人的一切事迹,遭到國民黨政府的曆史刪除。
  挾外自重,勾結美國兵變
  對于孫立人,蔣中正在日記裏的記載顯示,他並非不願用他,但是「吳(國楨)、孫屢屢挾外(美國)自重」,蔣日記裏多次痛斥。
  從1949年五六月間美駐臺北領事艾嘉致國務卿的七封電報可知,孫立人對美國外交官一直埋怨陳誠故意雪藏他,以至于他有職無權,他希望軍民分治,又說臺灣局勢已發展到人心思變的地步,還抨擊陳誠、彭孟緝等人起碼落後于時代五十年雲雲。身爲軍方要員,向外國官員責罵本國政府,自然是越軌之舉。
  當時與孫立人勾結的是美國的左派國務院。美國國務院自1950年初開始,緊鑼密鼓地推動臺灣政變。國務院中國科于1950年2月20日擬訂「臺灣政變草案」,建議以孫立人爲斬府攀旗的政變指揮官,推翻蔣政權,以「反共,保臺,聯美」爲政變宗旨,對蔣的處置方式則以軟禁或放逐爲主。
  1950年3月20日,美國中情局一份機密報告稱:「近幾個月的報道顯示,受過美國教育、現負責臺灣防務的孫立人,正計劃發動政變,俾使蔣介石成爲有名無實的領袖,且鏟除其親信。」
  4月下旬國軍部隊撤離海口後,美國駐華武官巴瑞特向國務院發了一通極機密電報,引述孫立人的話說:蔣介石及其黨羽已到了「混亂與絕望」的狀態,孫建議采取「劇烈的行動以挽回狂瀾」。
  巴瑞特4月27日會見孫立人時,孫主動提出「蔣介石問題」。臘斯克于5月1日見到此電,兩天後的 5月3日,國務院政策計劃處官員尼茲在一次秘密會議中正式提出了由孫立人發動兵變以倒蔣的方案。方案說,政變目的乃是「徹底鏟除國民黨的所有重要官員,由孫立人掌控全部軍權」——這些工作必須在四十八小時內完成。政變後的政治真空則由美國調集官員去填補——三天之後,美國派出一批最能幹的官員到臺灣充任政府的顧問。
  5月3日臘斯克呈交艾奇遜一份演示文稿,指出美國已在臺灣部署秘密行動,以武裝支持島上的領袖,他建議告知蔣介石,囑其離開臺灣,將權力交給孫立人,然後由聯合國決定臺灣前途。一旦臺灣獲聯合國托管,杜魯門總統就宣布撤銷1月5日所謂不協防臺灣、不介入中國內戰的聲明。
  對“孫案”之調查,由副總統陳誠爲主任委員,與王寵惠、許世英、張群、何應欽、吳忠信、王雲五、黃少谷、俞大維等組成“九人委員會”,負責調查“郭廷亮匪諜案”。另外監察院也由中國國民黨籍監委陶百川、無黨籍監委曹啓華、蕭一山、王枕華、余俊賢自行發動調查。陳誠的九人小組審訊郭廷亮等,得到彼等“坦承不諱”之“自首”結果。由于郭系孫立人之聯絡官,九人調查小組認爲孫“未適當防範,有失查之責。”軍事法庭遂以匪諜罪判處郭廷亮無期徒刑。郭在綠島服刑,其後假釋返臺卻發生在火車上跳車身亡的“意外”。
  1955年10月31日,孫立人將軍被正式免去總統府參軍長職務,軟禁于臺中向上路一段十八號的宅邸達33年,在美國軍方的壓力下,國民黨當局以“不殺、不審、不問、不判、不抓、不關、不放”的“七不政策”之下,以軟禁代替刑罪。孫立人平時有空種種玫瑰,靠家人賣“將軍花”維生,直至1988年3月20日國防部部長鄭爲元來到孫立人家中,向孫立人宣布,從即日起“恢複一切行動、言論的自由”。有記者采訪孫立人對“平反”一事有何感想時,孫立人竟大言不慚:“從未‘反’過,何‘平’之有?”1990年11月19日,孫立人病逝于臺中縣大裏市寓所(臺中市前私立立人高中的馬路右邊大宅院),享壽90歲。
  孫立人是美國對華陰謀策略的犧牲品。當時谷正文判斷孫立人的部屬郭廷亮等人有兵變企圖,但爲避免牽連孫立人受軍法審判,政府使用了“匪謀自首”的罪名處理郭廷亮,這只是處理不當而已。因此,谷正文認爲孫立人案並非羅織。不過,真正冤枉的是因孫案受株連的一百零七名舊部,其中三十五人判監十年以上,而被迫提前退役的部屬更是數以千計。真正要平反的只是受株連者,而非孫立人本人。
  但假如設想倘若1950年6月25日孫立人兵變一舉成功,老蔣被放逐,黃埔子弟及外省籍文官全被清洗,則臺灣早已獨立而納入美日兩國保護傘;若政變失敗,臺灣內部派系惡鬥,則中共必然揮戈東渡。無論上述哪種結局,以後五十四年的臺海曆史全部都要重寫。
  再次調查;“孫案”難現真實
  孫立人將軍逝世時,參謀總長郝柏村受政府訓令,派陸軍總司令部辦理治喪事宜。時任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先生頒發褒揚令。喪禮由時任國防部長陳履安(原副總統兼孫案“九人小組”組長陳誠之長子)主祭,參謀本部、三軍總司令部等陸海空高級軍官皆出席。遺體由維吉尼亞軍校代表覆蓋校旗,再由中華民國政府指派之覆旗官,許曆農、羅本立、溫哈熊、黃幸強代表國家覆蓋國旗,備極哀榮。遺體安葬東山墓園。
  1998年孫案涉案人及家屬要求監察院公布“五人小組”報告並還原真相。經監察院重行調查,並委托中央研究院近代史學者朱浤源進行當事人訪談和考證,“五人小組”居然得出孫案系子虛烏有之結論明確。2001年一月監察院正式公告五人小組調查報告原文和結論。全文現已于網上公開供查閱,成爲臺獨勢力和民進黨污蔑國民黨時代的一大筆。
 
正面評價

  孫立人雖然登臺後妄圖兵變,但他被認爲是國民革命軍中,具備豐富現代化作戰經驗和高度指揮能力的將領,並擁有崇高的國際聲望,是國民革命軍中與衆不同的一名將軍,也是國民革命軍當中極少數從美國軍校畢業的高階將領。反對意見則認爲,孫立人孤高自傲,與作爲國民革命軍主流的黃埔系將領格格不入,也不擅協調各方面間之矛盾,使他在注重人脈的國民革命軍中難有大作爲。劉宜良(江南)的《蔣經國傳》中曾提到:“孫是個非常優秀的帶兵官,但是位很壞的領袖。講人際關系,和他的同輩,幾乎沒有人可以和得來。任陸軍總司令期間,每周軍事會報,從來未准時出席,其理由非常可笑:他不願意向周至柔總長敬禮,遲到能避免,因爲,總統已在場。”香港“七十年代”刊“孫立人在臺兵變經過”一文,對孫立人受排擠的情況有相當生動的描寫:“可憐的陸軍,四面是海,可憐的總司令,孤掌難鳴,陸軍提出的許多問題,都遭到空海軍的聯合杯葛、阻礙。有時孫立人氣急了,就在會議上向蔣介石報告說:海軍、空軍如何好、如何行,那麽請總統將陸海空三軍測驗一下,比一比,看究竟那一軍好。先從我們三軍總司令考起,比文也好、比武也好、比立正稍息也好、比X+Y也好,由你們海空軍決定好了。像這樣情形,最後還是由蔣介石打圓場。”
  孫立人是國民黨將領中少數能打勝仗的名將之一。他長期在補給不充足的非精銳部隊任職,無論在中緬印對日戰役,或在東北新一軍對中共的戰事等,面對各種艱苦複雜的作戰環境皆有深刻的認識與卓越的戰績,不同于國府嫡系將領一般的庸碌。
http://baike.baidu.com/view/23794.html?tp=0_11
 
 
 
 

台長: 阿楨
人氣(5,030) | 回應(8)|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時評政治 |
此分類下一篇:檢革會成立宣言
此分類上一篇:行「騙」天下

請問先生是日本人Japanese,為什麼使用日本漢字,跟日本人有什麼關係?
2009-03-07 15:55:15
版主回應
純屬字型轉換之故

隱藏一甲子 孫立人婚外情曝光2010-07-02 中國時報 劉屏放大

 名將孫立人過世廿年後,海外一份書稿披露了他在六十年前的婚外情,作者正是故事的女主角黃美之。她接受本報系專訪,娓娓訴說這段情緣及對她人生造成的巨大衝擊。書稿透過小說筆法,敘述女青年「蕭湘」與一位「算是很帥的名將」間的情緣。蕭湘就是作者黃美之,名將則是孫立人。
 黃美之說,這本《烽火儷人》中描述的亂世情緣,原本珍藏在她腦中小小的空間裡,直到孫立人去世多年後,她才能冷靜寫下「我所知道的那位將軍的另一面」。在書中,孫立人給她取了個英文名字,「只有在他們倆人在一起時才輕輕地那樣的呼喚她」。
 在屏東的孫公館裡,將軍跪在榻榻米上,弓著身子如馬,她「好快樂的騎在他背上,並用手拍打他的身後,還一邊吆喝著」。他有時在她耳邊輕聲說,「小小,不要離開我」。可是她輕柔而堅定地回答:「我終是要離開你的」。
 小小,英文是little,第一音節與是孫立人的「立」同音。
 兒女私情外,將軍有時沮喪的告訴她,國家「舊習不改,只怕真是一班亡國之君臣啊!但民實在不是亡國之民啊!」
 兩人相差了卅歲,經歷也大不相同,但是沒有代溝。她覺得「他是一位中西結合得很好的時代軍人,又很慈祥,這應就是他的魅力吧」。但是他有家室,因此她心裡總有罪惡感,甚至曾偷偷取出副官的手槍朝自己胸膛扣扳機。還好子彈沒有滿膛,所以扣了空膛,逃過一劫。
 書中寫道「公子開始掌控情治系統…掀起抓匪諜的巨浪」,「寧錯殺一百,不可走漏一個」。終於有一天,「公子」打電話給將軍,要她到台北「答話」,因為那位前來採訪的中央社記者竟是俄國間諜,偏偏她和姊姊認識那位記者。
 她不了解情勢險惡,只想著可以到台北玩玩,當晚在激情中還「脫口而出在他耳邊輕呼『哥啊』」,覺得「只有這最傳統和通俗的呼喚最能表達她對他的愛」。萬萬沒想到,在保安司令部的眼裡,她和姊姊是「活生生的匪諜範本」。第二天到了台北,姊妹倆就此開始了十年牢獄之災,她再也沒有見到將軍。

孫曾以人頭擔保:她不是匪諜2010-07-02 中國時報 劉屏

 《烽火儷人》的作者黃美之,日前在美國洛杉磯接受本報系專訪,回憶起當年和孫立人熱戀時,「很陶醉;等到清醒過來,卻覺得很痛苦。」她其實很感謝蔣經國把她從這段情裡拽出來,只是讓她入獄十年太久了。以下是訪問摘要:
 問:與孫將軍相處的時間這麼短,怎麼進展這麼快?
 答:醉了。愛情一點就燃。他是成熟的男人,我對愛情有幻想,事情就這麼發生了。一個天真的女學生總會使一位成熟、寂寞的男人疼愛的。
 憑良心講,我謝謝蔣經國先生,他把我拽出來了。不過關太久了。如果關一、二年,我感謝萬分;十年太多了。不過還是謝謝他硬是把我拽出來。因為有了感情是很難分離的。

 問:您對孫將軍是怎樣的情愫?
 答:仰慕英雄,也有戀父情結。事後可以很理性的分析,可是當時不知道,就是陶醉。清醒了很難過,不得了,闖了禍了。當時很矛盾。很珍惜,也很想逃離。我很明白我還有前途要奔走,我很珍惜孫將軍的柔情蜜意,但也不能辜負我父母的期望。

 問:保安司令部知道妳們不是匪諜?
 答:當然知道,是有人要打擊孫將軍。保安司令部兩位處長說,這是因為二位長官不合,所以你們受牽連。這叫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女人生氣、報仇,會給你下毒藥。男人生氣、報仇,會箝制你,使各式各樣的壞。

 問:孫將軍有沒有為您關說,營救過妳?
 答:聽媽媽講,孫立人到總統那裡去說「黃珏、黃正不是匪諜,我拿我的頭擔保」。蔣總統冷冷的說:「哦,你的頭就那麼值錢啊」。

黃美之本名黃正,在擔任孫立人的英文秘書時,與其姊黃玨因為受到孫牽連,以「洩露軍機」罪名坐牢十年。她接受中時報系專訪時,披露了上述秘辛。
 姊妹二人原就讀南京金陵女大,一九四九年在台灣進入孫立人創立的女青年大隊。黃正繼而擔任孫的英文祕書,兩人發生婚外情緣。當時黃廿歲,孫五十歲。但僅幾個月,姊妹倆便開始了鐵窗歲月。黃正於一九六三年與在台工作的美籍外交官傅禮士(Bob Fleischman)結婚,育有一女。傅禮士九年前過世,黃氏目前定居美國洛杉磯。
 解嚴後,姊妹倆獲得平反,各獲新台幣四百萬元的冤獄賠償。黃美之拿這筆錢設立了「美國德維文學會」。
2010-07-02 11:24:54
阿楨
陳文茜籲馬 平反外省籍白色恐怖2010-11-22 中國時報(另參本館:白色恐怖的真相 孫立人政變三部曲 壟斷二二八

 孫立人將軍紀念館在一百一十歲冥誕前夕揭幕,部屬希望能將孫立人安奉進忠烈祠;媒體人陳文茜表示,孫立人對國家貢獻卓越,被軟禁的時間比翁山蘇姬還長一倍多,總統馬英九上任後平反二二八事件,也應處理外省籍所遭遇的白色恐怖問題。
 戰功彪炳的孫立人將軍,被軟禁長達卅三年,他的部屬昨出席紀念館揭幕時指出,孫將軍的為人令人欽佩,部屬都期待,紀念館完成後,市長胡志強能協助將孫將軍的英靈入祀忠烈詞。
 配合孫立人將軍紀念館揭幕,市府昨天也在文化中心安排李敖、陳文茜演講,陳文茜說,她與孫的女兒是同學,小學時她只知道同學的父親是將軍,被政府軟禁,家裡內外都有特務監視,有次去孫家,看到孫立人蹲在花園裡種玫瑰。
 陳文茜表示,孫立人從一九五五年被軟禁到一九八八年,他是整個中國在二次大戰唯一打贏日軍的將軍,最後抑鬱不得志,原本他跟胡適一樣,是用庚子賠款第一名出國的留學生,念了清華、美國普渡大學工程碩士後,已在美國的橋梁公司當工程師。
 陳文茜說,孫立人知道國家正在患難中,選擇去念維吉尼亞軍校,不要美國人的身分,回來做一個最苦難的中國人,被軟禁的時間竟比翁山蘇姬還要長達一倍多,整整卅三年,美國的資料顯示,軟禁期間連廚子都是特務,身上有一把槍。
 孫立人無法入祀忠烈祠,陳文茜表示,現在還是黃埔軍系的人掌權,馬英九該承認這個錯誤,重視二二八是正確的,但為什麼不重視對國家貢獻這麼大、被軟禁卅三年,死後也進不了忠烈祠的人?政府忽略了這些省籍上屬外省人當年的白色恐怖受害者。
2010-11-22 09:48:22
版主回應
孫家待遇 藍綠見冷暖 【聯合晚報╱記者洪哲政 2010.11.22

「孫立人將軍紀念館」的台中市向上路現址,過去為孫立人遭拘禁33年的故居,原為軍方官舍,孫立人病逝後,孫家三代一度遭綠營執政時期的國防部控告,要求拆屋還地,索賠天價租金,雙方對簿公堂,孫家也一度揚言,不排除控告當年以軍事法庭冤判孫立人加以拘禁的國防部,作為反擊。如今國防部撥交土地設置紀念館,雖仍不願為孫立人冤案道歉,態度曖昧,但已凸顯今昔有別。
國防部在陳水扁執政時期,於2007年4月向孫家提出佔用軍舍的告訴,當地民代稱,包括孫家第二代及還在唸小學的第三代全列被告,要求拆屋還地,追討8000萬元租金,雙方曾赴法院辯論。但馬政府執政後,國防部態度軟化,先經台中市文化局登錄為歷史建築,並提出申請文物保存,軍方召開專案會議後,准予設置紀念館。
國防部官員私下表示,當年追討孫家房舍,是因民代檢舉官舍遭佔用問題嚴重,形成輿論壓力,國防部依法追討。但在台中市府提出維護文物申請後,經軍方確認用途,走完申請程序就准予撥用。
官員指出,國防部已強調准予設置紀念館,自也不再對孫家進行所謂「拆屋還地」的法律行動;國防部長高華柱也曾對孫立人將軍紀念館土地撥用案表示支持,並表達「尊重歷史」的態度。
但官員說,儘管監察院已還給孫立人清白,但國軍至今仍無法對孫立人被以叛亂為由軟禁的案件表達立場,因為此案由當年的元首蔣中正主導,國軍若按現況發表立場,都將對軍中解讀蔣中正歷史定位產生錯亂,政府對此也缺乏政策指導。(楨:不只!而是孫確有聯美反蔣之嫌!)
孫立人是在1955年8月20日被控「縱容」部屬武裝叛亂、「窩藏共匪」、「密謀犯上」等罪名,遭革除總統府參軍長職務,在前總統蔣中正下令調查後,被陸軍軍事法庭判處「長期拘禁」,親信部屬全被調離軍職查辦,據稱前後有300多人被牽連入獄。1988年5月國防部才獲令解除對孫立人長達33年的拘禁,孫立人1990年過世後,監察院調查後於2001年還其清白,但政府或軍方至今未對孫的冤案表態道歉。
2010-11-22 10:23:04
阿楨
(楨:看到白為父隱惡,深覺人不可因喜其文而迷其人,白先勇如張愛玲,文愈短愈佳,文及人愈長愈劣,但白迷張迷們迷思!另參本館:《孽子》《達洛衞夫人》《玉卿嫂》《金大班的最後一夜》 《她消失在海中》)

張愛玲滿是跳蚤的晚年華服 聯合文學 2010/09/01 吳佳璇

喜愛張愛玲(1920-1995)作品、研究作家生平與相關文化現象者都有個共同疑問:嚴重困擾張愛玲晚年的蟲患,究竟是怎麼回事?
基於景仰、愛護之心,此後張所接觸者發言,傾向強調晚年的她「氣定神閒、頭腦清晰、反應敏銳」,「始終思路清楚,對他人亦如往昔一樣謙和多禮」,甚者認定「心理出了問題全屬無稽之談」。離群索居是「美國式文明的基本權利」;汽車旅館來來去去如大隱於市,則是「神仙般的生活方式」。至於可怕的蟲患,僅止於呼應少作〈天才夢〉中絕妙好辭「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虱子」的感性層次。
接受發掘故事「專業訓練」的我不久又發現,要理解「張看」得進到「後台」,從不同時期寫給不同對象的書信、親友憶往、甚至(生前)未發表文稿交叉比對、推敲,盡可能貼近她的生命史。這功夫自非我所創,是人類學、精神醫學裡一門名為「疾病誌」(pathography)的學問。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97&f_SUB_ID=239&f_ART_ID=267281

我不懂張愛玲 聯合文學 2010/09/01 王聰威

我不懂張愛玲。去年備受道德爭議的《小團圓》出版之後,姑且不論寫得好不好,我一看就覺得這應該是只有「真正的張迷」才讀得懂的書吧!於是我趕緊分別去問了兩個我一直以為是張迷的年輕女作家。她們一律都說是的,她們非常了解裡面在寫什麼,這果然是只有張迷才讀得入心的東西。
「所以,妳是張迷沒錯吧。」我有點捉住對方小辮子似的說。
「不是啊,我不是張迷啊,你不要亂說喔。」她們異口同聲回答。
「妳們明明就是啊!」我在心裡吶喊著,「幹嘛不敢承認!」
所以我不懂啊!張愛玲究竟是怎麼樣的人?為什麼大家好像都對她抱著一份不易說出口的情感。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267277
2012-04-23 11:34:12
版主回應
白先勇寫父親身影 大陸出書 2012-04-23 旺報

 「父親一生參與了民國的興衰,他本人就是民國史的一部分。在卷帙浩繁的民國史冊中,父親的身影應當立在相當醒目的位置。」知名作家白先勇紀念其父的《白崇禧將軍身影集》21日在大陸新書發表,白先勇費時2年,整理出大量珍貴圖片記錄白崇禧的生平,對於其父北伐、處理二二八事件、來台後失去實權並受情治單位監控乃至眾多傳聞,均在此書中披露,以完成其父所言「向歷史交代」。(另參本館:壟斷二二八 孫立人政變三部曲 《西安事件》
蔣的本來面目)
 228後來台令停止濫殺
 對於外界最好奇的,關於白崇禧的死因是否與蔣介石有關,白先勇具體回應:「不可能是蔣介石派人下毒。」雖然有關其父被毒害的種種謠傳簡直精采得像間諜片,白先勇認為這些源於退休特務谷正文的說法「完全是他自己的幻想」。在白先勇看來,由於級別差很遠,蔣介石絕對不可能授命給他;其次,「用酒毒死他也太笨了」。多年來對谷正文的說法不予回應,正是不想抬舉這種八卦新聞。白先勇表示:「父親的去世就是因為心臟病發,他一向冠狀動脈有點擴大,這是家族遺傳。」
 對於白崇禧與蔣介石之間的關係,白先勇則以父親的話概括:「總統是很重用我的,可惜我有些話,他沒聽。」二二八事件後來台宣撫的白崇禧,當時以國防部名義命令全省軍警情治單位停止濫殺,審判公開,又對參加過二二八的學生不究既往,「很多人因父親,救回一命」,回到南京後白崇禧更向蔣介石建議撤換陳儀,撤職查辦警備總部參謀長柯遠芬。白先勇認為父親選擇台灣作為最後歸宿,是死得其所。  

白崇禧 维基百科

白崇禧(1893年3月18日-1966年12月2日),字健生,中國廣西臨桂縣人,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一級上將,有「小諸葛」之稱。屬國民黨「新桂系」,地位僅次於李宗仁。著名作家白先勇之父。
李宗仁和白崇禧人稱「李白」。二人是國民黨內最具實力的地方軍事勢力──桂系的中心,多年來一路合作無間。最初二人一同加入孫中山在廣州的革命陣營,又聯合一起驅趕廣西的舊軍閥。北伐時,率廣西軍隊攻至山海關。北伐成功後,和蔣中正及其他地方勢力多次開戰;八年抗戰爆發後,二人動員廣西的軍隊抗擊日軍,合作指揮多場大戰,並屢有勝果。
戰後白崇禧擔任國防部長,然而國共和談失敗,桂系無法保住中華民國的半璧江山,白崇禧本身勢力亦無法維持。大陸被共產黨奪取後,白崇禧則前往臺灣,卻未能擔任要職,抑鬱而終。
 目錄
1 生平
1.1 身世
1.2 北伐及抗戰前期
1.3 抗戰期間
1.4 國共內戰
1.5 台灣時期
2 家族
3 遺蹟
4 參考資料
5 參見
6 外部連結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9%BD%E5%B4%87%E7%A6%A7

白先勇為崑曲獻身 2010-02-20 人民日報(楨:棄文當戲子!另參本館:《東方戲劇場美學》)

  旅美作家白先勇以大無畏“先勇”之姿,挺立于昆曲改革潮頭,克服萬難將有著“昆劇之母”稱謂的《牡丹亭》戛戛獨造成青春版!昆劇“青春版”的概念,乃是《牡丹亭》劇本問世後數百年來的首創。自稱爲昆曲改革“義工”的白先勇如此吐露甘苦:“義工,意味著心甘情願地獻身和不計酬勞,這兩點我都具備。這幾年搞青春版《牡丹亭》,搭上時間、精力且不說,僅是打長途電話,電話費也不止一兩萬美元。”
  “獻身”,可遠溯至當年白先勇觀戲後興奮不已竟自費尾隨昆劇團從上海到北京一路看演出!如此癡情的昆曲迷可謂鮮見矣!而白先勇一旦成爲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的總制作人和藝術總監就更忙碌了:從前期策劃、角色選擇以及舞美、音樂的審定,乃至嚴格擇選劇中角色用的一把把扇子,訂做200多套手工蘇繡的演出服裝,諸多細枝末節無不親曆親爲,還要擠出時間四處化緣籌措資金。鑒于陽春白雪高品位昆曲與一些觀衆較低欣賞水准之難融情狀,白先勇還履至大江南北頻頻舉辦昆曲講座。古稀之年的白先勇頻頻親自率團到全國各地演出,並遠赴日本、美洲、歐洲廣泛巡演。作爲20世紀60年代臺灣現代主義文學運動旗手的白先勇,曾制定計劃撰寫50萬字其父白崇禧傳記,也爲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的改編排演讓路而忍愛擱筆。
  白先勇憑藉著對昆曲藝術“之死矢靡它”的“文化使命感”和堅韌情愫領軍籌劃,使之全身心傾注其中的古老昆劇呈現青春生命。需要連演3個晚上9個小時才能看完全劇的青春版《牡丹亭》,由于融入了現代元素,舞臺上朝氣四溢,令人耳目全新,在海內外演出160場獲得巨大成功,在美國加州巡回演出12場後,美國聖塔芭芭拉市長將演出的一周命名爲“牡丹亭周”。
2012-04-23 11:37:36
阿楨
「軍教男兒」故事 幽默口白述歷史【聯合報2012.06.05

由郭亮吟執導的紀錄片「軍教男兒—台灣軍士教導團故事」記錄孫立人將軍在1950年前後號召青年成立台灣軍士教導團,但成立之後,團員卻因孫立人案爆發奉命歸休的故事。圖/公視提供
由郭亮吟執導的紀錄片「軍教男兒—台灣軍士教導團故事」記錄孫立人將軍在1950年前後號召青年成立台灣軍士教導團,但成立之後,團員卻因孫立人案爆發奉命歸休的故事。影片訪談多名高齡當事者、挖掘珍貴史料影像,並由恆春兮以幽默口白獻聲、搭配動畫詮釋這段歷史。「軍」片將於5日晚間10時在公視紀錄觀點節目播出。
投身紀錄片工作10年的郭亮吟,曾在2006年以「綠的海平線」記錄二戰末期台灣少年工赴日製造飛機的故事。「軍教男兒」則是她拍「綠」片時意外的插曲,當時受訪者之一陳其鴻拿幾張「去當孫立人將軍的兵」的照片給她看,她第一次聽到「台灣軍士教導團」,也才知戰後從日返台的台灣少年,有近千人在1950年加入孫立人將軍的台灣新軍。

專訪《軍教男兒—台灣軍士教導團的故事》導演郭亮吟 林邠芬(中興大學中文所三年級)

郭亮吟,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美國南加大電影製作藝術碩士畢業。曾製作過《尋找1946消失的日本飛機》和《綠的海平線》。個人曾獲頒贈「K氏台灣青年人文與科學獎」之「青年人文獎」和台北市西區扶輪社之「台灣文化獎」。
  2003年《尋找1946消失的日本飛機》,記錄阿公將日本人留下的軍用飛機製成鋁鍋的故事,獲行政院新聞局第25屆「金穗獎」、第1屆地方誌影展「最佳紀錄影片獎」,並入圍第5屆台北電影節紀錄片類。
   2006年《綠的海平線》,記錄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台灣少年工被送往日本高座海軍工廠訓練製作軍用飛機的故事,獲得第8屆台北電影節「評審團特別獎」、第6屆南方影展「最佳紀錄片獎」、2007年台灣地方志影展「最佳紀錄影片獎」、2008年湯布院文化紀錄電影節「松川賞」大獎與「最佳觀眾票選獎」,以及台灣行政院新聞局第30屆「金穗獎」和日本文化廳文化記錄電影類首獎。2007年於台灣公共電視「紀錄觀點」和日本NHK電視台放映。
   2010年《軍教男兒—台灣軍士教導團的故事》,記錄建立台灣兵役制度之前台灣防衛總司令兼陸軍總司令孫立人號召青年成立台灣軍士教導團的故事,目前入圍第7屆台灣紀錄片雙年展和第10屆南方影展。
2012-06-05 10:25:31
版主回應
從家族史出發,一發不可收拾

記者:從家族史紀錄片《尋找1946消失的日本飛機》結下拍攝《綠的海平線》的機緣,《軍教男兒》也由《綠的海平線》延伸。是什麼原因讓您持續關懷戰前戰後的軍事問題?
  阿亮:我想每個人的創作多少跟他所關心的領域有關。我是因為做家族史的紀錄,那是關於我阿公在戰後將日本人留下的飛機有鋁片的地方拆下來製作成鋁鍋,為了瞭解那段歷史我必須去碰觸到戰前戰後那一段。因為在碰觸這段歷史時就會發現,這段歷史在教科書上是被刻意遺忘的,然後了解越多,就發現這段歷史這麼少人知道,所以才會想了解更多。當我了解更多的時候,就有一種「好康鬥相報」(台語)的心情,想讓更多人知道這件事。所以一開始的動機其實很單純,是從家族史出發。因為剛好想了解為什麼日本軍事飛機會留在台灣,所以才會剛好知道台灣少年工去日本做飛機的那段歷史。剛好都跟軍事有關,所以人家也會好奇,一個女孩子又不是軍事迷,怎麼會去做軍事這個東西?
  小人物的歷史,正在流逝
記者:你剛剛提到這段歷史是被刻意遺忘,為什麼會覺得它是被刻意遺忘?
  阿亮:因為從小我們從來沒有被教到這段歷史啊!它也沒有在官方的檔案文件中。喔,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段歷史都是跟平民百姓有關的歷史,而我們的歷史一直跟大人物啦,有錢有勢的人有關。
  那我阿公當然就是很平凡的小老百姓,那我所記錄的這些人也都是。所以這些人,他們的歷史、他們的聲音很難被記錄下來,也很難被聽見。我覺得某個部分只能刻意被遺忘。還有個因素是,因為跟白色恐怖、二二八有關,我想你也沒有經歷過解嚴的時代,那我是成長在那個背景下,很多事情我們是不知道的。
  記者:早上聽說這部片是阿伯們拜託你拍的?
阿亮:對,是陳其鴻阿伯,他們今天特別從宜蘭過來。為什麼他會拜託,因為《綠的海平線》他是少年工,那我採訪他,所以很熟,他也很信任我。他就問我可不可以幫他們做一部紀錄片?
當下因為我很專心在做《綠的海平線》,所以我說:「不可能。沒有這麼多經費,而且這部片折磨夠多了。」(笑)
可是後來為什麼會開始做?因為2006年有一位很重要的受訪者過世了,那我就很清楚的意識到─再不做不行了!而且2006年,他們還78、79,今年他們已經83歲了,我們還能跟他們對話多久?
  記者:您早上也提到在蒐集資料及拍攝時,有遭遇到困難的地方,可不可以談談?
阿亮:因為跟軍事有關,有很多是軍方的檔案,調閱過程不是很順利。國防部需要審核到同意才讓我調閱,我甚至碰過超越一年的狀態,可是我就是很有耐心的等。
再來就是歷史影片的部分,那時我很擔心沒有跟軍士教導團相關的歷史影像。還有去國家電影資料館去找,他們有,可是影片已經酸化腐蝕,那我就連絡他們館員問這是什麼意思?他們說:「就是已經變成一坨。」
你懂意思嗎?底片膠卷正常狀態下是一條一條放進放映器裡面,酸化腐蝕就是它們變成一塊沒有辦法放映的廢物!
  記者:完全沒法救了?
阿亮:對。所以你們看到的影片是我在美國找到的資料。美國的國家圖書館,因為當初美軍在台灣有些活動,會有攝影師做紀錄。我以孫立人為關鍵字找到一部影片,那時候還沒有很確認,然後給受訪者放給他們看,他們覺得那是他們。
  順著時代氛圍剪裁營造
記者:那麼多受訪者和資料,你如何取捨?
  阿亮:我想就是受訪者他的代表性和獨特性。因為有這麼多受訪者你要串連成完整的故事,讓觀眾能全面性、概括性的了解什麼是台灣軍士教導團,所以受訪者必須具有代表性,他的經驗是其他人也有類似的經驗。再來,獨特性是可能他有發生過較特別的事情,譬如說逃兵過啦、代替他哥哥入伍等等來做一些交織。
  記者:《軍教男兒》與《綠的海平線》敘事方式差別很大,是什麼樣的原因讓你選擇這樣的敘事手法?
  阿亮:我覺得應該不是我選擇了…我自己感覺不是我選擇了,比較像是我被選擇了。
因為我覺得這些元素跟物件,還有資料,還有受訪者,他們其實都有自己那個時代的氛圍。戰前戰後的台灣有很巨大的轉變,加上戰後台灣政權上的改變,語言上也有些改變等等。
軍士教導團是比較偏向戰後,《綠的海平線》是比較偏向戰前,我在影片中所呈現的其實是我所感受到的那個時代的氛圍,也會進而使影片的風格看起來不一樣。
  記者:可以具體講一下戰前你感受到的時代氛圍和戰後的時代氛圍是怎麼樣?
  阿亮:我以戰後的《軍教男兒》來講好了,我覺得戰後是個很荒謬的時代,它看起來是那麼的正經八百,可是卻很荒謬。因為那是一個充滿著時代標語和教條,還有國家控制人民的時代,人不自由,其實很不人性。我覺得是荒謬的。
我感受到的是荒謬。我這個時代的人回頭去看,會覺得他們所遭受到的對待,還有當初對他們的洗腦和宣傳口號,現在聽起來會覺得很不可思議,譬如說你怎麼可能去當個兵卻不知道要當這麼久。
2012-06-05 10:29:51
阿楨
記者:所以您選擇用地下電台的手法或從前的廣告畫面,是因為這些對您來說也是荒謬的嗎?
  阿亮:ㄜ,對啊,有點複雜。為什麼會選擇恆春兮做旁白的表演,他當初是在地下電台做,他本來就會有一些新聞插播和賣藥廣告這樣的表演方式,所以他給了我那樣的靈感,然後請他來做影片旁白的企劃,還有他講的那些口白是結合當初的報紙。
  記者:地下電台這麼多,怎麼會想到與恆春兮合作?
阿亮:可能你聽到一些土根性比較強的電台都是政治時事的批評和討論,但真的做像這樣比較戲劇性的類廣告的只有恆春兮。他真的是比較有意識的去針貶時事,批評時政,還有關心社會。
  記者:您拍攝《軍教男兒》希望達到什麼樣的訴求?
阿亮:我覺得很單純,就是希望透過紀錄片的形式,因為它很豐富,有聲音、有影像、有口述歷史等等這樣豐富的元素,記錄這群人的聲音,讓很多人在很多年之後,也許他們(指軍士教導團成員)都過世了,都能知道這段歷史。
也許可能多數的年輕人覺得唉呀這很沉悶啊,這跟我們沒有關係,但可能還是會有一二個人想要回頭去找。這部片可能不會上戲院,也許會放在圖書館,但它就是還會在某個管道、某個資源下讓人去接近它、去了解它,那我就覺得足夠了。
  遺珠之憾
記者:你覺得這部片有無未盡之言或是有些遺珠之憾?
阿亮:我不曉得你有沒有注意到軍士教導團有一些班長、團長,他們因為年紀稍微大一點點,班長還算是同齡,因為他們是班長不像軍士教導團這麼常連絡,可能剛調來又調回去,比較難連繫到他們。所以採訪上那個部分比較可惜沒有辦法聽到太多。
  戰前戰後說不完的故事
記者:這部片之後是否還有相關紀錄片的計畫?
阿亮:其實在拍這部《軍教男兒》同時進行《灣生日本人》,就是台灣出生的日本人。這些日本人其實是跟著他們上一代人來到台灣成長,或在台灣出生,然後戰後他們的母親或是父親可能是當時的留用日員,協助國民政府使用當時留下來的器材或機關。他們也在台灣經歷了戰前戰後這段時間,一直到二二八之後,1949年才被遣返。
  參考資料:
1.《軍教男兒—台灣軍士教導團的故事》部落格:
2.http://quietsummer.com/TMEG_blog/,2010年11月15日。
2012-06-05 10:31:57
版主回應
真相和想像 2012-06-26 旺報短評

 作家白先勇享譽文壇,他是民國名將白崇禧之後,最近在兩岸同步出版了一本有關他父親的書《父親與民國》(大陸版書名《白崇禧身影集》),白崇禧將軍的名號與事蹟在大陸媒體高度曝光。
 白先勇在重慶舉辦大陸版新書發表會,是隔絕67年後首度重遊故地,心情難免起伏,但最讓他感動的,應該是現場超過一千名讀者的熱情。媒體分析,不少人是為「聽白先勇說民國故事」而到場,希望從「另一個角度」看歷史。
 在大陸,白崇禧一直被定位為「地方軍閥」,桂系背景使中共對這位「蔣幫將領」少有美言;軍閥和魚肉鄉里刻板印象連結,大陸恐怕沒有人重視他戎馬倥傯的真相與對日抗戰的貢獻。
 到台灣後傳言他與蔣中正有矛盾,遭到長期冷凍與監視,甚至連死因都傳出特務暗殺、蔣派人下毒等不同版本說法。白先勇明確澄清,其父死於心臟冠狀動脈梗塞,有家族遺傳病史;老部下程思遠在大陸出書稱他死時痛苦、遍體抓傷,許多人信以為真。
 真相只有一個,需千百片拼圖始能得其全貌。兩岸隔絕時期,不少滯留或回歸大陸人物,順政治正確風向提筆「修前朝史」,「民國」由這些人定義,確實需要尋找更多史料作進一步印證,才能建立可信度,真相不容一絲想像。
 白先勇能在大陸暢談民國、澄清謬誤,應是大陸還原民國真相的開始。
  回應
 真相~靠歷史學者之「春秋之筆」.想像~靠新聞記者之「人咬狗才是新聞」!呵呵呵!媒體記者隨便說說~只有4成可信度.大家都知道「別當真」!就是「記者常是3姑6婆街道論人長短」八卦消息!博識者一笑!哈哈哈!  
 希望這是中國意識形態解放的開始。
 從台灣媒體憑空捏造章子怡陪睡就知道台灣媒體素質有多麼低劣心理有多麼變態,台灣媒體編造的陪睡,人事時地物全都是媒體自己憑空捏造,居然天天還報導,愈說愈離譜,完全就是低劣素質的表現,就跟前陣子江澤民明明活得好好的在家喝咖啡看報紙,結果台灣媒體又搞憑空捏造去編造江澤民己死,還說中國封鎖消息,看得出來台灣媒體素質差又變態,人家中國為什麼要讓你編的謊言亂造謠?台灣人之所以如此變態不就是因為當初被人民起義推翻逃竄到台灣自甘成為西方反華棋子,難怪這麼變態。中國人對各朝代的典範都稱頌,你光寫民國好像人家多喜歡中華民國一樣,自欺欺人!1949年中國人均僅八美元,比非洲窮國都還窮,人民是一窮二白所以中華民國才被推翻,人家怎麼會在現在中共統治下成了世界第二大經濟強權會去懷念一窮二白政府貪腐無能又胡亂屠殺人民才被推翻的中華民國時期呢?媒體別墮落可笑至極。

白先勇憶白崇禧「一輩子在逃難」【聯合報2013.03.16
作家白先勇昨天在東華大學演講,以近80張黑白照片講述父親白崇禧參加武昌起義到隨中華民國政府遷台的故事。他表示,來台後長達17年被特務監視,卻也跟特務結為朋友,到現在還記得特務的車號「就是15-5429」。
  回應
  偶說白公子,您還是別抱怨了啦.世界上有幾個人像您老爸那樣,一生如此多采多姿? 在中國這種野蠻政治環境,老蔣對他的待遇算是不錯的.
  有個能言善道,文筆又好的後代真好。打勝仗,是因為老子天縱英明;打敗仗,是因為功高震主,處處掣肘。當年的兩廣事件或中原大會戰,假如白崇熙贏了,中國一定會更好嗎?李宗仁、白崇熙能有此雅量,只在老蔣身邊安插特務而讓他安度餘年嗎?民38年,白崇熙沒背著老蔣偷偷與老毛聯繫嗎?如非老毛堅持要將白崇熙列名戰犯名單內,白會躲到台灣嗎?(如果此節不實,當年傳記文學報導時,為何不見白家後人否認)?
2013-03-16 11:50:39
阿楨
英老兵:仁安羌之役非孫立人戰功2012-09-20 中國時報 劉屏

 高齡九十三的英國退伍老兵飛了幾千公里到華府,向當年救命恩人的後人當面致謝,也為了向世人證明中華民國國軍的勇敢卓絕。他的親身經歷與著作,印證了「仁安羌大捷不是孫立人打的」。
 一九四二年四月,中國遠征軍新卅八師一一三團在緬甸以八百餘人擊潰數千日軍,締造了震驚中外的「仁安羌大捷」,不但解救英軍官兵,也解救了英美記者、傳教士等平民。當時獲救的七千五百餘人中,有一位是上尉軍官費茨派垂克(Gerald Fitzpatrick)。他偕同妻子飛來華府,與一一三團團長劉放吾的兒女見面。
 劉放吾有四位兒女,分別取名偉中、偉華、偉民、偉幗,正好是「中華民國」。坐在偉華家裡,費茨派垂克談起往事,多次紅了眼眶。他著有《No Mandalay,No Maymyo》等二書,敘述仁安羌之役。他為國軍抱不平,因為國軍貢獻卓著且死傷慘重,卻遭英軍多位將領完全漠視,從不見諸英國的歷史紀錄。最令他痛心的是,英國的印緬指揮官上任第一天就說「救不了緬甸」,還要求中國派軍到緬甸打仗。
 外界多以為仁安羌大捷是孫立人戰功。事實上,孫是卅八師師長,而打這場戰役是一一三團,指揮作戰的是團長劉放吾。劉放吾也因此獲頒雲麾勳章。孫立人長期遭貶抑,有關仁安羌研究也多年受限。近來相關研究漸多,真相逐漸浮現。
 回應
113團隸屬於38師,因此歸諸於師長孫立人戰功並無誤。(楨:蔣介石還三軍總帥呢!)
 戰史學者要追究的是~孫立人下了多少道命令指揮113團.還是只有「你去打」就完了.剩下是劉團長全權打來打去打到勝利?
 劉偉民著書吹牛,又不知花多少錢宣傳,假作冤枉,騙對戰史無知者,刊此無聊新聞,可恥!
2012-09-20 11:34:32
阿楨
張學良沒犯罪 怎能拿扁來比 2013-04-21中時(楨:《西安事件》)

 前總統陳水扁被移送到獨享二四三坪空間的培德病監,有部分人士比喻為「現代版張學良」。馬英九總統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張學良沒有犯罪,被軟禁時還可以去很多地方,和陳水扁的情況「完全不一樣」。
 被問到如果陳水扁願意認罪、道歉,是否會考慮特赦等方式尋求政治解決?馬英九表示,陳水扁共涉及十個司法案件,其中六案已經定讞、一案還在偵查中、尚未起訴,如果自己特赦讓扁離開監獄,扁仍有可能因為其他案件調查而又被羈押,問題很多。
 如果在自己任內,扁涉及所有官司都已經確定,是否會考慮動用總統特赦的權力?馬英九則表示,這個問題「非常假設性」,他沒有辦法回答。
 對於綠營指控「馬要把阿扁關到死」,馬英九表示,自己和陳水扁交接之前,吳淑珍就已經因為國務機要費案被傳訊十七次,陳水扁被起訴時,他也還不是總統,根本管不到扁案;後來是瑞士檢察官來函詢問陳致中的新加坡帳戶資金,洗錢案才爆發。
 馬英九說,陳水扁涉及的二次金改案一審判無罪,藍營支持者電話打爆總統府,罵「連這點事都做不好」;二審有罪,綠營又打電話罵「追殺陳水扁」;事後他覺得自己什麼都不過問是對的。他重申,自己從來沒有指示要如何處理扁案,「這麼多案子,也無從指示起」。
 對於有人將陳水扁寬廣的新監所比喻成軟禁、「現代張學良」。馬英九表示,張學良軟禁期間,還有很多地方可以去,自己剛回國時,過年還曾在朋友家與張學良一起吃過飯。
 馬英九說,張學良沒有犯罪,至少司法沒有判決有罪,和陳水扁是「完全不一樣的事」。有人曾建議他比照張學良模式來處理扁案,讓他「哭笑不得」,「拿這種案子,我無從仿效」!
 馬英九說,自己是法律人,擔任過法務部長,當了總統之後,「不敢說司法有什麼了不起的改革,但至少要站穩立場」。
  回應
  總算把話說清楚了
  把貪污扁和張學良比簡直是對張學良最大的污辱!張學良為民族大義求仁得仁,貪污扁假台獨真貪污,相去何止千里!
  1936年12月31日,張學良被判處十年有期徒刑。1937年 1月4日,國民政府發佈特赦令,但仍將張學良交軍事委員會嚴加管束。張從此開始軟禁生涯。所以張學良是無罪之身,但是被軟禁了將近一輩子,但是他們的軟禁還可以外出吃飯,上教堂。孫立人還娶個嫩妻生了孩子。
  蘇貞昌:培德雖大 但非扁所需:扁需什麼?需知羞恥!別人沒法給...蘇貞昌也缺!
2013-04-21 11:48:39
版主回應
(詳參【圖博館】:扁定罪 馬政治迫害 果然是暴力黨 )

以法治國 還是以政治國 2013-04-21 中國時報 仇佩芬

 聽馬英九談政策,說起道理來總是一套一套的,有理論、有數據,還有現象的實然面和規畫的應然面,彷彿所有國政難題只要套進理論模型,就可以迎刃而解。
 然而,政治現實不是學術實驗,無論是能源政策還是兩岸關係,建立共識需要的不是「馬教授」的理論,而是「馬總統」的政治手腕。馬英九能不能在卸任前學會用政治人的方法論述法律,將是決定他政績成敗的關鍵因素。
  回應
內部政治無法以理明之,必求其真其正!否則飄搖無定,必損國力民心…

扁不認罪 誰能放人 2013-04-21 中時短評

 綠營一遇到扁家,總是有本事弄出一場鬧劇,半年前,在台北市長郝龍斌及輿論的建議下,法務部決定將扁移到台北榮總進行檢查,大家都還清楚記得,扁家痛批北榮是槍桿子醫院,揚言扁絕對不願留在北榮;這次移到培德,綠營一樣祭出抗爭的老戲碼。
 可以說,目前唯一可能凌駕法律、讓扁提前釋放的,就是總統的特赦權,但是陳水扁目前仍有四案尚未確定,一案還在偵察中、尚未起訴,即使總統馬英九特赦他,扁仍有可能因為其他案件調查而又被羈押,除非扁願意認罪,加速法律程序,否則,現在特赦也不保證扁可以換回自由身。
 其實,正因為扁不願認罪,挺扁人士在去年下半年就不再要求特赦,轉而主張保外就醫,但是,根據《監獄行刑法》,保外就醫的前提是,受刑人所得疾病,是不能在監內得到適當之醫治者,如果,扁的身體可以在培德病監得到適當的照顧,又何須保外就醫,更別說於法無據的居家照護。
 綠營領導人都該捫心自問的是,如果自己是總統,面對一位堅不認罪的前總統,你真的可以不顧民意反彈、不管法律、隨意放人嗎?
  相關新聞
扁赴培德 「看不出自殺傾向」
扁移監培德 呂蔡批粗暴、江揆挺法部
陳水扁移監台中 獨派集結守夜「抗戰」
法部函送數名綠委 紙板塞門當「證據」
邱議瑩稱法部送辦 馬英九下的指導棋
  回應
  2012蔡英文參選總統,為什麼不敢提出如果當選後要釋放阿扁,其實大家心知肚明他當選一定會釋放阿扁,但為什麼不敢提出來,目的就是先把選票騙到再說  
  認罪就可以放人?鬼話!那全台灣的犯人都認罪全放回家算了,這還要法律嗎?犯罪的人被抓到了,只要向法官說「我認罪」然後就可以回家了,是不是這個意思!?
  集權國家才有特權,阿扁現在享有五星級的牢房,阿珍判刑更不用坐牢,司法碰到扁家就轉彎,台灣還算司法之前人人平等的民主國家嗎?
  這個問題問得蠢,如果民進黨的任何人當選了,阿扁還會"有罪"嗎?

或許培德是「阿扁難題」轉機 【聯合晚報社論2013.04.20

培德醫療專區已是法務部出於情理法的解決方案,或許是一個轉折點。倘若陳水扁住進後健康持續惡化,當然可以從醫療專業角度繼續評量,但此刻的方案應使爭議塵埃落定,別有用心者不該再藉題發揮了。
  回應
  聯合報社論是說給人聽的,可惜台灣未進化的低等生物還很多,鬼也很多。不管你說什麽,他們都是要嚎嘯的。
  施明德/紅衫軍總指揮 :「釋放陳水扁的鑰匙,不在馬英九手中,不在扁迷口中,而是在陳水扁心中!」
  阿珍也應該回培德團聚了吧, 讓阿扁有事忙活,憂鬱症會不藥而癒。
  貪污又缺德的人送去培德,找尋道德兼培養品德只是剛好啦  
  事情那有那麼簡單. 民進黨內還有多少人還要玩這個議題? 很多, 很多.

報告總統,出院了【聯合報╱張耀懋 2013.04.21

醫師養成教育中,病患健康通常為最大利益考量,因此,在恢復病患健康最大考量下,不是住院或在療養機構繼續接受治療,就是回到最熟悉的地方,重新適應社會。若請醫師來為所有受刑人總體檢,大概所有人都應該是回家或住院休養,應該不會有「為了你的健康著想,還是留在監獄裡最好」的醫療建議。
醫師的專業判斷,就是決定是否符合出院標準。至於應否回監獄,不但是強醫師所難,在某種程度而言,超出醫療專業訓練;更直白點,絕大多數的醫師根本未接受過這樣的獄政醫學專業訓練。這應更適合獄政、法律去決斷。
讓醫療歸醫療,讓獄政做獄政。

台灣還要被陳水扁魔咒糾纏多久【聯合報社論2013.04.21

試問:全國有二○九一名精神病患受刑人,其中四四五人患憂鬱症,在培德病監即有一五○人;這些病患受刑人,誰能「保外就醫」?誰能「居家療養」?誰有二四三坪獨門獨院的「五星級軟禁病房」?民進黨挺扁若不知恥,難道也不知足?
號稱「台灣之子」的陳水扁,把台灣民主帶向了分裂的深谷。而自封「本土政黨」的民進黨,真的要繼續利用阿扁來困住台灣嗎?
  回應
  台灣沒救!一個濫黨 + 一個亂黨 + 一撮霉體 + 一群烏合之眾 = 組成『保倒』康樂隊!
  台灣媒體本身就是陷入魔咒糾纏的使作俑者
2013-04-21 12:03:28
圖博館
名人紀念館不轉型 只能進「博物館」 2018-10-12 聯合報 張譽騰/國立歷史博物館前館長

最近友人寄來屏東市孫立人紀念館無預警撤館的消息和照片,看到這位半生戎馬,因滇緬戰爭名噪一時的名將蠟像,改坐沙發上,旁邊堆滿即將被處理掉的雜物,頗有今夕何夕的蒼然感。
國內像這類名人紀念館不少,規模較大者如中正紀念堂即將有所變革的傳言甚囂塵上,孫運璿紀念館、林語堂紀念館和錢穆紀念館等,由私人基金會經營的小型館舍,普遍也有經營遲滯之苦。
獨特性格既是名人紀念館的優勢,功能侷限也是必然結果。名人紀念館通常具有特殊國家、地域和族群傾向,且為了某些特定觀眾存在,營運有其先天劣勢。以下,從當代博物館經營管理角度,試提出幾個建議:
一、充實館藏:展藏有限,無法有力彰顯特性,名人紀念館應制定更寬廣的典藏政策,盡量完整搜集國內外相關資料。除了一般文獻、圖片、文物之外,還應包括音像或影像紀錄,並可針對現存親友或研究者進行口述歷史,藉以豐富館藏。以之為基礎,進而研究名人與當代社會各種價值爭議的互動關係,創造出名人紀念館的時代新義與價值。
二、開拓市場:名人紀念館多是由私人基金會負責,營運優劣直接訴諸市場,經費勢必以門票、舉辦活動收費方式去操作,或爭取捐募。若社會大眾不知有此館,或知道也不想去,創館目的便趨落空。名人紀念館可嘗試應用企業行銷策略,制定全方位公關和推廣政策,開展對外交流及資源整合的可能性。
三、活用空間:名人紀念館不只是一個朝聖的紀念或研究領域,必須轉型為向全民開放的公共文化空間,就算不認識名人,也能藉由公共活動參與,有機會瞭解名人的世界。紀念意義的擴大,展藏在時間與空間面相的延伸,營運走向多角化經營,方能滿足當代觀眾需求。
四、善用科技:數位科技日新月異,智慧行動載具普及,利用科技創造展覽與活動全新面貌,增加觀眾互動,並透過後台資料搜集,結合大數據分析,提供個人化、差異化服務。
名人生平、經歷與成就,只是個起點,名人紀念館在其特殊性格與發展侷限下,必須另尋開創性發揮。沉靜的歷史物件與名人精神典範,必須依賴動態的文化活動策略來彰顯魅力,朝向多元功能之博物館型態轉進。這是時勢所趨,否則這樣的博物館,本身就該進博物館了!
2018-10-12 10:55:0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