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董建华的八万五计划失败了,麦理浩的十年建屋计划成功了?

董建华的八万五计划不了了之,但为什么麦理浩的十年建屋计划却成功了,还多建了几年 [图片]
关注者
164
被浏览
166,265

11 个回答

只探讨“十年建屋计划”。

这项计划最重要的背书人是麦理浩本人——他是香港总督。

黄智贤先生之前在《夜问打权》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港英时期香港土地全部归英国王室所有。

麦理浩作为英国王室在香港的首席代表,法理上有权开发所有香港土地——当然也可以坐看这些土地长满荒草。而且麦理浩时期香港立法部门(时称香港立法局)成员仍是香港总督任命(彭定康时期香港才出现民选立法会成员),这一时期的香港的司法终审权则属于英国枢密院。这就等于香港的立法司法行政权全部都在英国人,严格的说,在英占香港总督手中。作为英占香港总督的麦理浩当然有能力直接进行开发工作。至少比董先生时压力小得多。




我想我可以取消匿名了?

麥理浩的『成功』原因有三。一、政府完全主導住房建設,簡單易行;二、條件親民,以居屋(HOS)為例,政府以市價七成將居屋的完全業權(包括購買十年後在公開市場上轉手的權利)售與合資格家庭,讓大批市民成功『上樓』;三、供需關係簡單,處於高速發展期的香港,大量新增人口特別是新移民僅求『有瓦遮頭』,基礎住房一直處於嚴重短缺狀態,因此無論政府供應多少單位市場都『照單全收』。因此,麥理浩的建造計劃在順風順水的條件下俘獲了不少民心。

儘管如此,他依然沒能完成全部供應計劃(只完成了一半),而且數年後已經因為房價急升,房策呆滯而招致不少批評。

而比起麥理浩,董的『八萬五計劃』最失敗是生不逢時。1980年代後,在中國經濟騰飛、美元疲弱等影響下,本港通脹嚴重,港人藉物業博取升值的需求劇烈增加。因此,住房供需關係比以前更多元,也更有波動性。此時董依然盲目地預測市場供需,沿用之前的房策,僵硬地以計劃供應方式滿足市民訴求,既未能顧及建屋需時和過程多變的發展滯後問題,又沒有做好對住房市場劇烈波動的準備。最終本來是為了解決住房問題而生的『善政』猛烈撞上下行週期,進一步惡化了本身就受到衝擊的市場環境,落得草草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