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字是怎么从「葉」简化来的?

查了下字典,「叶」字本来应该念「xié」,意思完全不同。
关注者
78
被浏览
110,233

6 个回答

【此文来源于网络,未知其原始出处。侵删】

繁体字“葉”是如何简化为“叶”的呢?《亚洲周刊》上刊登的一篇文章曾引用了这样一段轶事:

北京在简化汉字运动中显露出一定程度的随意性。据悉,在一次政治局讨论汉字简化的会议上,有人对“葉”字被简化为“叶”大为不满,觉得完全失去了“葉”字本身的表意性。这时叶剑英发话说:“我看简化的不错嘛”。这时周恩来说:“既然叶帅本人都没有意见,就定下来啦”。(“日本汉字镜子映照两岸繁简之争”,毛峰,《亚洲周刊》2008年6月28日)

这段轶事只是“据悉”,没有直接证人,但以叶剑英的地位,如果要反对把“葉”简化为“叶”是肯定能做得到的(据说,原来“登”字旁的繁体字一律简化为“丁”字旁。但因邓小平对按此规则简化的“鄧”字十分不满,结果作为特例改成了沿用至今的“邓”字,引自上述《亚洲周刊》文章)。虽然现在公开发表的叶帅题词、手迹中大多使用“葉”字签名,但也不是没有用过简体的“叶”字签名。【羽林网友留言提示叶剑英1962年在内蒙古扎兰屯的题词签名就是使用的简体字包括“叶”字,如图】

如果说叶剑英支持把“葉”简化为“叶”还属于传说的话,但我可以肯定的说“葉”字的简化与另外4位姓“葉”的人有关。

话说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便在10月份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第二年的12月,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下设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马叙伦任主任委员,吴玉章任副主任委员,在12位委员中就有一位姓“葉”的——葉籁士。1954年10月,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改为国务院直属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23位委员中除了葉籁士以外,又增加了两位葉姓人士——葉恭绰、葉圣陶。其中,葉恭绰为常务委员,葉籁士为秘书长,都是文字改革过程中重量级的关键人物。如果这几位葉姓专家不同意的话,那么把“葉”简化为“叶”就是不可能的。所以说,“葉”简化为“叶”不是《亚洲周刊》所说的那么随意,还是有些根据的。

其实,早在1935年民国酝酿文字简化时,就考虑了将“葉”简化为“叶”的可能性。当时的教育部在公布简体字表的时候特地说明,“仅在某些地方、局部人群中习用的俗体字没有收入,比如北平以‘代’为‘帶’,闽广以‘什’为‘雜’,苏浙以‘叶’为‘葉’,药方中以‘姜’为‘薑’,账本中以‘旦’为‘蛋’没有收入。在解读国务院公布的《简化字总表》的《简化字溯源》(张书岩、王铁昆、李青梅、安宁编著,语文出版社,1997)一书中,是这样解释“叶”字的渊源的:

“葉”和 “叶”原是两个不同的字。两字意义不同,在普通话中读音也相差很远。“叶”读xié,同“协”。“葉”读yè,是“葉子”的“葉”。但由于两字在古音和吴方言中读音接近,所以现代苏州等地的群众开始把“茶葉”和“百葉”的“葉”写作“叶”。钱玄同在1922年出版的《国语月刊•汉字改革号》上提到过这种用法。《简化字总表》吸收了这种用法,将“葉”简化为 “叶”。但注明“叶韵”的“叶”仍读xié。
值得注意的是,在文字改革委员会中任职的三位“叶”姓专家的籍贯:叶圣陶,江苏苏州人;叶恭绰,广东番禹人;叶籁士,江苏吴县人。三位都来自“葉”与“叶”读音接近的地区。而且,叶圣陶先生在题字中,就常使用简体的“叶”字(如图,叶圣陶为北京师范大学实验附属中学的题词)。




以上提到了叶剑英、叶圣陶、叶恭绰、叶籁士等四位叶姓人士,而我在这篇文章标题中提到有5位,那么这第5位又是谁呢?

叶籁士先生在《简化汉字一夕谈》(语文出版社, 1995 年)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述:当年国务院讨论简化字,有人反对将“葉”简化为“叶”,周恩来问身旁的葉季壮对这个字的简化有什么看法。葉季壮说,“叶”笔画简单,好写好认,同意将“葉”简化为“叶”,周恩来说姓葉的都同意这样简化了,大家就通过吧,于是这个简化字就这样通过了。

说“叶”从“葉”演变而来不太准确,“叶”和“葉”本来是不同的两个字

“叶”:“十”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协”的省略,表示调和,同步。“叶”,它的篆文(看下图),

左边部分表示“口,说”,右边部分表示“十,多”,整个字表示“众口一词”。造字本意:异口同声。“叶”的本意和“谐”相近,后由“谐”代替。

《汉字简化方案》用“叶”合并“葉”。“叶”现在的读音,是在和“葉”字合并之后,“叶”不读它原来的“xie”(二声),而转读被合并字“葉”的读音“ye”(四声),这是合并简化过程发生的“变读”现象。

“叶”的演变如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