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鮮文化 不等於海洋文化|天下雜誌

海鮮文化 不等於海洋文化

五十歲以後才學獨木舟,葉金川貼近海面、愛上大海,更領悟到素人也能保育海洋的真理。

海洋-保育-划船-台灣-知識 圖片來源:劉國泰攝
    其他

立足點不同,視野就不同。

五十歲以前,葉金川是典型的「山男」,利用教課、公務之餘,爬完台灣百岳。五十歲以後,葉金川卻轉型成「海男」,游泳、獨木舟樣樣來。因為,半百過後,他開始理解台灣海岸線的美麗。

「獨木舟比搭船更能貼近海岸線,」葉金川說。他捨棄常見、易上手的平台獨木舟,改選擇挑戰性高的海洋獨木舟,為的就是可以划船出海。

平台獨木舟只能在溪河、湖泊划行,但船身較寬,坐在裡頭不只有安全感,也不容易翻船。

海洋獨木舟不同,船身窄得只容得下單人臀寬。二十公斤的船身,單肩扛起十分沉重,但是下了汪洋大海,就像一片葉子般輕盈。葉金川苦練十餘次,才免去翻船之苦。

為什麼挑辛苦的船?

葉金川喜愛海洋獨木舟帶給他全新的視野,就像在陸地上,乘車和騎腳踏車的視野就不同。海洋獨木舟可以靠近一般人徒步、搭船也接近不了的海岸與沙灘。

「像葡萄牙人從海上第一次看到台灣,喊出『福爾摩沙』,美麗的台灣,」葉金川比喻,看海洋的眼光不同,對海洋的觀察與疼惜也就不同。

一九五○年出生的葉金川,在SARS風暴時挺身抗煞,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但對他來說,台北只是「打工」的地方。完成政務官的階段性任務後,就要有下台準備。

廣告

花蓮,才是他真心想安居的所在。一九九八年,葉金川開始在花蓮慈濟大學教課,也開始認識、喜愛海洋。

他感慨台灣海岸線長期封鎖、管制,導致「台灣只有海鮮文化,沒有海洋文化」,人民對於海洋的理解非常淺薄。此外,海洋深不可測,在許多人心中蒙上「海很危險」的陰影,也讓台灣人不願親近大海。

葉金川到花蓮工作、定居以前,他老往山上跑,對海岸、沙灘也十分陌生,連游泳都是五十歲以後才學習。

獨木舟是他近十年的最愛。花蓮的兩部車,也是為了方便駛進沙灘、載運獨木舟而買。

至今,他已參加過三次「舟遊天下」舉辦的鐵人三項,暨獨木舟越野國際挑戰賽,從福隆海灘一路划船至東北角的卯澳。

他最大的夢想,則是從花蓮七星潭划至和平港,長約四十公里,可以逼近清水斷崖,仰望台灣。

廣告

由於海岸線管制依舊嚴格,海洋獨木舟出海,必須向海巡署登記申請,無法隨時「出航」。所以,葉金川多半在清晨到鯉魚潭划船過過癮。

在斷崖下仰望台灣

葉金川是公衛領域專家,在海洋保育上卻是素人。

參與愛海洋運動時,他觀察到,假如多點海洋知識,人人都可以做好海洋保育工作。「從最簡單的不丟垃圾、不撿石頭開始做起,」葉金川說。

以前,他也以為海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但泛舟後,他觀察海岸線明顯變化。

十年前在海灘上常見的漂亮石頭不見了,海灘上常有人提著一大袋裝滿純黑與純白的鵝卵石。

在海上偶爾會看到從賞鯨船上丟下來的垃圾,隨海浪漂流。回望海岸,則每隔幾公里就見到蚊子漁港、水泥堤防與消波塊。

廣告

葉金川認為,早年因錯誤政策造成的工程破壞,已無法挽回。近年環保意識抬頭,海岸的大型開發破壞雖然減少,取而代之的卻是一點一滴的破壞。素人的責任,就是用心觀察、認識海洋,才不會因為無知而傷害海洋。

相關熱門主題
你可能有興趣
#廣編企劃|調和工藝的極致展現–皇家禮炮 24 年干邑桶威士忌鉅獻亞洲!
最新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