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肺結節別驚慌!診斷與治療技術更靈活,開啟微創新未來 - 康健雜誌
瀏覽數 276,200
贊助

發現肺結節別驚慌!診斷與治療技術更靈活,開啟微創新未來

近幾年,肺癌的死亡人數已高於肝癌,且燒錢之多,儼然是台灣「新國病」。醫師呼籲,高風險族群宜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可透過有利工具定期篩檢;且在診斷與治療武器日趨進步下,肺癌已能有效延長存活期,不必擔憂。

肺癌是國人的健康殺手,每年有超過一萬三千人罹患肺癌,死亡總人數更超越肝癌、大腸癌;再者病患於罹患初期因沒有症狀,一旦發現通常都是末期了。行醫超過20餘年、曾經替約五千名病患執行肺癌手術的臺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財團法人肺病防治基金會董事長陳晉興感嘆,肺癌已然是台灣新國病了。

定期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早期肺癌因為腫瘤小,不影響周圍組織,通常沒有症狀,等到出現咳血、聲音沙啞、會喘、骨頭疼痛時,多數已進入晚期,失去了最佳的治療時機。陳晉興指出,目前已有證據顯示,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是唯一可以早期發現肺癌最有效的篩檢工具,「早期篩檢的目的是要早期治療,以盼延長存活期。」

根據2011年《新英格蘭醫學期刊》長達七年的臨床追蹤發現,在五萬餘名患者中,每年以低劑量電腦斷層追蹤組,比以胸部X光追蹤組,五年存活率增加了20%;無獨有偶,於今年二月於歐洲,針對抽菸族群所做的臨床試驗發現,定期做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與有症狀才就醫的族群相比,十年存活率整整差了26%,「整體來看,有進行定期低劑量電腦斷層的高危險族群,比沒定期檢查的人,至少可多活三至五年。

陳晉興呼籲,肺癌高風險族群如年滿50歲的老菸槍、三等親有肺癌或本身有癌症病史、過去曾有肺結核、慢性支氣管炎等,以及經常接觸廚房油煙的人,都應該定期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早篩發現肺結節,診斷性治療工具更多元

至於若早期篩檢時發現肺結節,該怎麼辦?陳晉興說,統計顯示有高達三分之一的人經過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後發現肺結節,但僅有1%-2%的人被診斷為肺癌。事實上,肺結節可能來自過去發炎、感染所留下的痕跡,「如何準確判讀檢查結果,必須綜合病患個人家族史與抽菸史、結節的大小、外形與位置,透過影像及組織切片檢查,來作為追蹤或治療的依據。」

一般來說,肺結節在0.5公分以下的,只需追蹤觀察;0.5-1.0公分大小的結節,建議三至六個月再追蹤一次;而1.0公分以上,看起來如毛玻璃狀異常,判斷可能為惡性時,則應進一步檢查及治療,處理方式可以採取穿刺切片(經胸壁或經支氣管)或手術切除。

陳晉興進一步說明,肺結節出現毛玻璃狀異常(影像學顯示不扎實、霧霧如棉絮狀)時,雖然可能是早期肺癌的特徵,但此時癌細胞數量並不多,成長速度也慢,且3公分內的毛玻璃樣結節也未達轉移階段,此時以穿刺切片,是最直接且準確的診斷方式。

近年來醫療科技與內視鏡的進步,組織切片技術日趨安全,不會造成太大的後遺症。

陳晉興舉例「過去大部分都是在電腦斷層導引下完成經皮穿刺切片或定位,對於靠近肺臟深處的結節,現在支氣管鏡切片也可透過電磁導航系統輔助,就像開車打開衛星導航定位一樣,可精準定位,即使是細小的支氣管也能進入,快速找到腫瘤位置。」倘若上述兩者都無法獲得確定結果時,也能透過單孔或多孔胸腔鏡以手術切片方式進行。

診斷技術與治療武器運用可更靈活,一站式解決肺癌

組織切片的目的是要證實肺結節屬於良性或惡性,如今電腦斷層或支氣管切片已經愈來愈進步,可透過經皮穿刺扎針(電腦斷層),或利用自然孔道(支氣管鏡)的方式來減少傷口的感染;並且,也有新的設備能做到於取樣證實為惡性後,立即處理腫瘤。

以臺大醫院所建置的複合室手術室為例,在開刀房內配置了先進影像導引設備,搭配電磁導航系統指引下取樣,若發現是惡性腫瘤時,可直接進一步切除或以消融處理。

陳晉興表示,肺癌的治療方式愈來愈進步,處置方式可採開刀、放射線治療與消融(電燒、雷射、冷凍、微波)方式,臨床則會視病患的年齡、身體狀況與治療風險來評估並擬訂完善的治療計劃。

近幾年,肺癌治療已進入無創階段,好處是手術時間與恢復期都可縮短,「以微波消融來說,未來透過複合式手術室內,對於腫瘤大小3公分以下、較靠近外圍的,可選擇以扎針或支氣管定位做診斷同時進行治療。」陳晉興說,未來的治療趨勢,勢必是結合混合手術室與電磁導航,加入新一代的經支氣管微波消融術,以一站式的診斷與治療模式,更能精準地找到腫瘤、更低傷害地切除,對肺癌病患而言,是很理想的治療策略。


台大醫院胸腔外科教授兼主任 陳晉興 醫師

猜你喜歡

活動看板

其他人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