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等国学大师对现在有什么贡献(影响、作用)?

像陈寅恪、王国维、章太炎、钱穆等民国时期的国学大师对我们现在有什么贡献?相比于胡适推广白话文、钱钟书小说传世,他们的成就似乎不容易被今人感受到。 补充…
关注者
112
被浏览
31,881

9 个回答

兩年前剛來知乎不久,回答了本問題。

當時的回答總結起來就三句話:

既見其著述,
欲觀其行事,
想見其爲人。

換一種通俗說法:這個及其學術著作(研究方法、成就)。

現在筆者進一步肯定,他們最大的貢獻不是治學方法,而是作爲抽象化的「引子」、「燈塔」。

也就是說,某人在看了他們的著作後,很是佩服,若合一契,心底自我激勵、暗示,我也想成爲那樣的人,於是開始「讀書」與「治學」。最終一代又一代的向學之人,前後相接,漸漸開拓出一門「專學」,以之使學術與文化之路傳承下去,這條路就是某領域的「學術史」。

爲什麼方法不是最主要的貢獻?

比如王國維先生的「二重證據法」,得益於1899年殷墟甲骨文、1900年敦煌文獻的發現。你若研究它們,自然要與地上的傳世文獻互證。此受時代影響。

又如寅恪先生的「詩史互證」,自然也可以「文史互證」「筆記小說正史互證」「野史正史互證」「國內與域外文獻互證」……最終發展至「相關文獻互證」。此受閱讀量與資源影響。

方法談得再多,根本還是取決於你的基礎(閱讀輸入)。有時候讀得多了,方法自然就來了。

不如多讀幾本書。

華夏學術最重傳授淵源

錢理群曾評價林庚:他純真、率真、赤誠,就像一個真正的孩子。而這是做一個大師最大的特點。大師們共同的特徵就是「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

何謂「高貴的單純」?

就是一輩子單純無利地(心態)幹自己喜歡的事(治學)。這些大師們對自己喜歡的事,總是痴迷地愛著。

有時候單純到讓人感覺痴癲。曾昭掄教授曾經站在沙灘紅樓前,和電線桿又說又笑地談論化學問題;有一次,天降暴雨,他的衣服全都被打濕了,仍然提著傘走路。費孝通對曾昭掄的種種「怪癖」精辟評論到:在他的心裏想不到有邊幅可修。他的生活裏邊有個東西,比其他東西都重要,那就是「匹夫不可奪志」的「志」。知識分子心裏總要有個著落,有個寄託。曾昭掄把一生的精力放在化學裏邊,沒有這樣的人在那裏拼命,一個學科是不可能出來的。現在的學者,當個教授好像很容易,他已經不是爲了一個學科在那裏拼命了,他並不一定清楚這個學科追求的是什麼,不一定會覺得這個學科比自己穿的鞋還重要。

我國著名的美學家朱光潛,晚年患病,在他去世的前三天,他神智稍微清醒,趁著家人不備,艱難地沿梯向樓上的書房爬去,但被家人發現及時勸阻了,他囁嚅地說:要趕在死前把《新科學》的注釋部分完成。

我國享譽世界的古希臘經典著作翻譯家羅念生,他的一生只有一個單純的主題:古希臘。他的成就讓雅典科學院折服。他們將「最高文學藝術獎」授予這個中國老人。在答謝辭中羅念生說:每天早晨,我展開希臘文學書卷,別的事情全部置諸腦後,我感到這是我生平的最大幸福。他憑藉一己之力,幾乎翻譯了古希臘三大悲劇家全部的傳世作品。他的一生都充盈著古希臘,兒子小時候接受的故事全部是古希臘的;和友人聚會,他講的笑話全都出自古希臘;朋友失戀想自殺,他勸好友:你去看看《俄狄浦斯王》吧。

何謂「靜穆的偉大」?

就是人們冷靜理智下來時,會被大師的人格所折服。

蔣夢麟作爲一個北大任職時間最長的校長,對北大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但他在北大歷史上的地位卻很少被提及。傅斯年曾在一次演講中稱:孟鄰先生學問比不上孑民先生,辦事卻比蔡先生高明。而他自己學問比不上胡適,辦事能力卻比胡適高明。蔣夢麟聽後笑道:這句話對極了。所以他們兩位是北大的功臣,而我們兩個人則是北大的「功狗」。在他上任伊始,他對文法理三院長說:辭退舊人,我去做;選聘新人,你們去做。北大經費困難時,他一力承擔,他說:我雖則能力已盡,但是爲著本校的維持,我仍舊願負這責任,雖生死以之可也。

1950年,傅斯年去世。幾天後,衛生署一人送來一副眼鏡,說是傅先生托他在香港爲某學生辦的。原來,傅斯年爲了挖掘人才,在台大舉行作文比賽,由他親自出題並閱卷。他回家後,興奮地告訴夫人,他看到了一篇好文章,約作者見面,果然文采非凡。但這學生家境貧寒,患深度近視卻沒有帶眼鏡。

北平淪陷期間,陳垣曾語重心長地對啓功說:一個民族的消亡,從民族文化開始。……我們要做的是,在這個關鍵時期,保住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把這個繼承下去。你我要堅守教書陣地,只管好好備課、教書,這也是抗戰。

第三,中國自古以來的「師法」、「家法」傳統。

電影《百鳥朝鳳》里焦師傅多次提到他師父傳授給他的嗩吶,感覺非常自豪。「那支嗩吶是我師父當年給我的,也是我吹的第一支嗩吶」,「這是大清朝道光年間的嗩吶,是我師父的太爺傳下來的,有幾百年了,咱這八百里秦川,恐怕是找不出第二支」,「這支金嗩吶是我師父傳授給我的」,「這是我師爺的師爺的師爺傳給我的」,這種自豪之情沒有同樣體會的人幾乎是不能感受到其中的微妙的。我們從很多大師的傳記、談話中就略能體會到這些感情,錢鍾書被傳「恃才傲物」,但是談起自己在清華的老師時,讓人覺得只要能和他一樣當那些大師的學生彷彿就是生命中最榮幸的一件事情一樣。陳寅恪晚年的時候目盲並將自己著作的整理出版權全權授與弟子蔣天樞,「在陳寅恪托付畢生著作的那幾日見面中,一天,蔣天樞如約上門,恰好陳夫人不在,沒有人招呼他,已目盲的陳寅恪也不在意,徑直開始談話,結果蔣天樞就一直畢恭畢敬地站在老師床邊聽著,幾個鐘頭始終沒有坐下。那年,他已年過花甲」,當陳寅恪文集出版時,「當時出版社給他3000元整理費,他一分錢也沒有收,全部退還。因爲『學生給老師整理遺藳,怎麼可以拿錢呢』」,這其中透露出的「師道重量」是有多重?嚴耕望、余英時之於錢穆也如是。

第四,他們的學術著作及其學術研究方法。

既見其著述,欲觀其行事,想見其爲人。

閱讀學者的著作能讓你成爲你自己。以前看視頻的時候,有一句廣告詞曾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世界上一定有另一個你,做著你想做而不敢做的事,那爲什麼不是這個你?

閱讀的最大樂趣就是發現真正的自己。閱讀時我們最易受感動的地方、最喜歡的句子,正是那些我們似曾經歷過的場景、認同的人生經歷或哲理。

閱讀就是閱讀另一個靈魂,當你發現和你靈魂類似的作家時,那就是你最幸福的時刻——你終於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了!從此,你的人生觀價值觀,慢慢地與那個作家重合。蘇東坡曾說,當他第一次閱讀莊子的文章時,覺得他從小和莊子就想著同樣的問題,抱著同樣的觀念。

每當讀完那些大師們的傳記時,很多人禁不住都會感慨:自己彷彿就是他們的轉世,或者我希望自己也能成爲那樣的人。我們都是如此喜愛讀書,如此嫉惡如仇,如此幼稚而浪漫。

1.錢鍾書

《管錐編》、《談藝錄》、《宋詩選注》、《槐聚詩存》、《圍城》、《七綴集》、《人獸鬼》、《寫在人生邊上》、《人生邊上的邊上》、《石語》……

2.錢穆

《國史大綱》、《先秦諸子繋年》、《晚學盲言》、《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八冊)》、《國史新論》、《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國思想史》、《墨子惠施公孫龍》、《論語文解》、《宋代理學三書隨札》、《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一二)》、《朱子新學案》、《陽明學述要》、《宋代理學概述》、《兩漢經學今古文評議》、《莊老通辨》、《莊子纂箋》、《孔子傳》、《孔子與論語》、《論語新解》、《四書釋議》、《國學概論》……

3.陳寅恪

《隋唐制度淵源略論藳》、《唐代政治史述論藳》、《金明館叢藳初編》、《金明館叢藳二編》、《柳如是別傳》、《元白詩箋證藳》、《講義及雜藳》、《寒柳堂集》、《書信集》、《讀書札記•三集》、《詩集附唐篔詩存》……

4.呂思勉

《白話本國史》、《中國通史》、《秦漢史》、《先秦史》、《兩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讀史札記》、《宋代文學》、《先秦學術概論》、《中國民族史》、《中國制度史》、《文字學四種》……

夜讀寅恪先生《金明館叢稿二編》,大師不愧是大師,僅憑文字便足以使人折服,使人嚮學。

注:大部分文字采自《民国风度》一书。

【往期回顾】

哇!排名第一的都把他们夸成神了!那么,我要是说,他们这些大师的研究到了今天很多具体领域的研究至少是存在问题的,是不是有人要来批判我一番?

那么,民国这些学者,我佩服他们什么?或者他们有什么值得敬佩?

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都很发达,放在今天来看就是文科方面有很多研究成果,但是,那些成果缺乏一个系统的,相对的完善学术体系,比如文学批评史,古代文学批评的古籍除了《文心雕龙》(书不错,可是年代偏早,六朝以后的文学不大可能去批评吧?),很难找到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体大思精的书了。难怪黄侃在北大用的就是《文心雕龙》上这门课。中国文学批评思想观念散落在各种专著(各种诗话,词话等等),书信,诗歌等等之中,遗产内容丰富却少有完整的一套体系。近代的学者的意义,恐怕就是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学术体系。

题主谈到了,陈寅恪,我佩服他什么?大家都知道他会好几门外语和死亡的语言,觉得很牛逼的样子。其实,他去外国学习西方一些史学观念和理论,当时西方研究中国学术占有话语权。所以,必须会几门外语。因为,陈寅恪感兴趣西北舆地,所以会好多“死亡”的语言。陈寅恪最大的学术贡献恐怕不是“自由思想,独立精神”,而是去把西学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过来,丰富完善中国历史研究的系统。

既然提到了“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不得不提王国维吧?王国维“二重证据法”,恐怕今天也是研究历史的一个基石。王国维的词学理论,红学思想,甲骨文研究等等,哪一个放在学术发展角度看,不是先驱?

还有傅斯年的话“双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答案”。胡适的“哪怕真理穷尽,进一寸有一寸欢喜”。顾颉刚说的,“学问上是没有止境的,如果得到了止境就等于自己的堕落”……每个人的话对于今天学者来说都是振聋发聩。

他们不少人有流学出国经历,陈寅恪、王国维、傅斯年、胡适、汤用彤、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说明他有一定文学贡献)王力、赵元任、梁启超、李济、吴宓、闻一多……他们的这留学经历说到底就是学习借鉴西方学术思想与体系,从生吞活剥,生搬硬套逐渐到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系统的过程。

古代的经史子集变成了文史哲,并且底下不断细化细分,说到底这改变就是近代学者的功劳,他们具体研究也许会存在问题,但是恐怕这些领域是他们开拓的,他们是先行者,他们具体哪一步走错了,这里我们要正视,他们很多人走的大方向没有错,至少今天我们还在他们的路径方向上面前行,方向没有大的改变,只是我们今天学者走的更远了。

那些民国大师贡献在哪?他们无非是给文史哲的先驱,贡献了现代学术的框架体系,他们个人精神固然有学习的地方,但是他们的路也要我们继续走下去!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