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劇情寫實具反思性!5點揭破社會殘酷與父母最痛!
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劇情寫實具反思性!5點揭破社會殘酷與父母最痛!

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劇情寫實具反思性!5點揭破社會殘酷與父母最痛!

Fanny Ngan
16 Apr 2019

台灣社會寫實劇《我們與惡的距離》(The World Between Us)在台灣熱播,由賈靜雯、吳慷仁主演,透過隨機殺人案,描寫媒體與大眾之間的影響、以及加害者與被害人家屬的心理狀態。《我們與惡的距離》一劇包攬親情、愛情、媒體和大眾利益、對精神病患者的關注、殺人犯的人權,每集金句大爆發,讓任何一位觀眾都能深深代入。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我們與惡的距離》揭破社會殘酷:「不要挑戰人性」

《我們與惡的距離》揭破社會殘酷:「不要挑戰人性」

李大芝(陳妤 飾)是殺人犯李曉明的親妹妹,在哥哥隨機殺人被捕後,家人為了保護她,一直不讓她曝露於大眾面前,甚至為了她的將來,幫她改名,不肯與她同住,當別人問起家人狀況時,就說父母車禍過身。對李大芝來說,心底裡一直好希望能重過新生活,但又怕在外人面前曝露身份。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我們與惡的距離》(The World Between Us)

李大芝的大學教授曾鏡傳(盛竹如 飾)很照顧她,就算知道她的家庭狀況,也盡一切努力為她搭路找工作。然而教授也奉勸她一句:「不要挑戰人性」。所謂人性,就是一般社會對事件的看法,社會每個人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著當事人。當知道哥哥是殺人犯,就會連帶怪責加害者的家人,一人的錯,整家也有錯。所以,對大人來說,隱姓埋名,才是李大芝重生的唯一方法。

《與惡》父母最痛:「全天下沒有一個爸爸媽媽,要花一個二十年去養一個殺人犯。」

《與惡》父母最痛:「全天下沒有一個爸爸媽媽,要花一個二十年去養一個殺人犯。」

無論子女犯了什麼錯,父母都會是唯一原諒自己的人。當全社會都容不下一個殺人犯時,其實最心痛的不止是受害人的家屬,加害者家屬更難過。在《我們與惡的距離》中,殺人犯李曉明犯案後,從審判到死刑前一直拒絕與家人見面,家人不停回想從小到大的管教模式,根本無法得知他的犯案動機。媽媽林秀麗(謝瓊煖 飾)也好想知道到底做了什麼,讓兒子變成這樣。

ADVERTISEMENT
SCROLL TO CONTINUE
《我們與惡的距離》(The World Between Us)

父母願意代犯錯的兒子去下跪認錯,去接受社會的批判,卻永遠跨不過與兒子那關口。這種內心的傷痛,就如林秀麗對律師王赦(吳慷仁 飾)說:「全天下沒有一個爸爸媽媽,要花一個二十年去養一個殺人犯」。

《與惡》童言無忌 卻最會戳痛人心:「所以愛會消失對不對?」

《與惡》童言無忌 卻最會戳痛人心:「所以愛會消失對不對?」

宋喬安(賈靜雯飾)因大兒子天彥離世而日夜以工作和酒來麻醉自己,也因老公劉昭國曾有精神外遇,以及怪責自己沒好好保護兒子而讓他離世的氣話,因而夫妻關係破裂。父母每天都爭執,也對女兒劉天晴的關心愈來愈少。其實,一切都被劉天晴看在眼裡。面對父母不和,天晴問:「所以愛會消失對不對?」「你們大人真的很奇怪,憑什麼你們自己不愛了,我就不能愛?」這些都讓大人啞口無言了。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台灣社會寫實劇《我們與惡的距離》(The World Between Us)

宋喬安無瑕照顧女兒,3次忘記她的生日,天晴大爆一句讓成年人也當頭棒喝的話:「你不要告訴我你做不到的事。」天晴在欠缺親情溫暖下轉而追求戀愛的感覺,離家出走。現實生活中,不少大人因自己的事忽略小孩子,你理所當然的照顧方式根本不是小孩所需要的,他們內心的話到底有多少大人能仔細去聽,多少承諾你能真正實踐?

每個人都需要的精神反省:「你知道怎麼樣的病人最難痊癒嗎?就像你這種,沒有病識感的。」

每個人都需要的精神反省:「你知道怎麼樣的病人最難痊癒嗎?就像你這種,沒有病識感的。」

宋喬安跟大兒子天彥去看電影,途中接到公司電話,便離開戲院接電話,怎料遇上李曉明這殺人犯隨機開槍,天彥中槍去世。2年來,宋喬安一直走不出陰影,一直在怪責自己拋下兒子才會出事。

ADVERTISEMENT
SCROLL TO CONTINUE
《我們與惡的距離》

她不敢走入兒子的房間回憶過去,卻不捨得丟棄他的物件;她依然會發惡夢,當日情景揮之不去;她用工作和酒來麻醉自己,卻忽略處理老公和女兒的關係;她在工作上愈來愈暴躁,下屬都忍受不了而辭職。這一切,都因為她一味逃避而成。喬安的妹妹、精神科醫生宋喬平,在一次談話中跟她說:「你知道怎麼樣的病人最難痊癒嗎?就像你這種,沒有病識感的。」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我們與惡的距離》媒體與觀眾都要反思:「沒有收視率,怎麼會有錢去買外電新聞呢?」

《我們與惡的距離》媒體與觀眾都要反思:「沒有收視率,怎麼會有錢去買外電新聞呢?」

宋喬安是一名掌管新聞報道內容的高層,她在收視率與媒體操守之間極度爭扎。其中一幕,應思聰在幼稚園裡脅持學生,外間仍未有任何消息時,其他媒體已經進行直播,妄顧小朋友的安危,並以精神病患者做主線爭相報導。上級一直催促宋喬安快點直播爭收視率,宋喬安卻寧願做周邊新聞,請精神科醫生做分析,以免引起恐慌,又承諾之後做一星期的精神病患者困境的專題,可見她仍是一名有堅持的新聞從業員。

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劇情寫實具反思性!5點揭破社會殘酷與父母最痛!

然而某些情況下,她還是要追數的。她曾跟李大芝說:「沒有收視率,怎麼會有錢去買外電新聞呢?」當收視率上升,又受到學者批評只會做快而八卦的新聞,沒有深度的新聞。在這「分眾」的時代,到底應該餵什麼新聞給觀眾?到底新聞是掌管在觀眾手上,抑或是媒體主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