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春 葡萄牙之旅
遊記

2013春 葡萄牙之旅

4 6 5538
yl379
舊 2013-02-19, 08:01
前言

圖文版網誌請點選以下連接
http://blog.yam.com/yipin/article/59819335

十月中的時候, 因為看到PTT航空版上有位版友post出來紐約到西班牙馬德里, 義大利航空標錯價的deal, (原價大約700美金, 標錯價之後只要284美金), 我立刻就不手軟刷卡買了這張機票, 但刷了卡之後才發現其實我根本不知道要去那玩, 因為兩年前已經去過西班牙了, 於是腦筋就動到西班牙隔壁的葡萄牙身上, 查了些葡萄牙的資料, 買了張馬德里到葡萄牙里斯本的來回機票, 就展開了這場意外的葡萄牙周末小旅行

因為只有一個周末的時間來到葡萄牙, 所以我的重心就放在葡萄牙的首都里斯本, 查了些旅遊的資料才發現原來葡萄牙人個以大航海時代的大發現為榮的民族, 那麼小時候那些歷史課地理課學到的東西又得抓回來, 好好的來瞭解葡萄牙的歷史, 於是我花了一個下午逛了逛充滿當年光榮歷史的里斯本貝倫區, 也品嘗了里斯本最有名的葡式蛋塔


(地理大發現紀念碑)

(我在葡式蛋塔老店吃蛋塔)

另一個吸引我的地點, 是在葡萄牙的中部的聖母顯現地”法蒂馬”, 身為天主教教友的我, 在小時候參加教堂的主日學時就聽過許多法蒂馬聖母顯現的故事, 以及那有名的”法蒂馬聖母的三大預言秘密”, 所以當然就得走一趟法蒂馬

(法蒂馬教堂裡的聖母像)

在地理位置上, 葡萄牙為於歐洲大陸的最西端, 很早之前就聽說過有個歐洲大陸最西端紀念碑可以去拜訪, 這個地方稱為Cabo Da Roca, 而Cabo Da Roca所在的地點被稱為Sintra, Sintra可是當年葡萄牙國王的避暑勝地, 蓋滿了避暑行宮, 於是我就安排個Sintra一日遊, 陪國王避暑, 又來到了歐洲大陸的最西端

(歐洲大陸的最西端, Cabo Da Roca, 風超大, 頭髮都被吹的不成樣了)

簡單的介紹了這次旅遊的行程, 遊記就要開始囉!
感謝 2
5538 次查看
yl379
舊 2013-02-22, 12:16
歷史篇

圖文版網誌請點選以下連接
http://blog.yam.com/yipin/article/59821243


葡萄牙位於歐洲西部, 面對著大西洋, 在以世界希臘及羅馬為中心的中世紀, 被視為是文化的邊陲地帶, 直到十五世紀中期, 鄂圖曼土耳其征服了古老的東羅馬帝國, 東西貿易的通道被阻斷, 人們即欲找出另一條安全的道路到達東方, 面對大洋的西班牙及葡萄牙, 才躍上世界的舞台, 在遊記前的兩篇文章, 我將會簡單的介紹葡萄牙的歷史, 及那些活躍於大航海時代的主角

葡萄牙與西班牙同位於伊比利半島(Iberia)上, 伊比利半島早在公元前一千年便已有人類居住, 公元前140年, 羅馬人征服了伊比利半島, 將伊比利半島畫為盧西塔尼亞省(Lusitania). 西元476年西羅馬帝國被日耳曼人入侵, 西哥德人在伊比利半島建立了西哥德王國, 在西班牙的Toledo建立了龐大的城堡建築(請見2009冬西班牙義大利之旅: Toledo篇)

公元七世紀, 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在中東建立了阿拉伯帝國, 其中的歐馬亞王朝疆域東起印度河流域, 西至北部的非洲, (請見2011夏中東六國之旅: 阿拉伯人歷史篇). 歐馬亞王朝更進一步入侵伊比利半島上的西哥德王國, 這些中東來, 信仰伊斯蘭教的的阿拉伯人, 被當時的歐洲人稱為摩爾人, 有趣的是, 摩爾人並不一定都來自同一個國家, 摩爾人是對於某一種階級及文化的泛稱(穆斯林, 信仰伊斯蘭教, 來自北非的征服者)

在摩爾人的入侵下, 90%的伊比利半島都被穆斯林佔領, 信仰天主教的西哥德的貴族逃至伊比利半島北方的阿斯圖里亞斯(Asturies), 許多的貴族組成軍隊, 對摩爾人建立的王國, 展開持續了七百多年的”收復失地運動”(Reconquista),

西元750年, 阿拉伯的歐馬亞王朝被新興的阿巴斯王朝取代(請見2011夏中東六國之旅: 阿拉伯人歷史篇), 歐馬亞王朝的貴族逃到伊比利半島成立了後歐馬亞王朝, 因此在收復失地運動的七百年間(公元718-1492年), 伊比利半島分裂成由日耳曼人組成, 許多的信仰天主教的小國家, 對抗著由摩爾人組成, 信仰伊斯蘭教的後歐馬亞王朝, 葡萄牙, 也是當時其中一個由日耳曼人組成, 信仰天主教的小國

西元1139年, 信仰天主教的貴族阿方索一世(Dom Afonso Henriques)在今天的葡萄牙北部獨立, 自封為葡萄牙國王, 對摩爾人的作戰中, 十字軍的幫助下, 在公元1147年取得了面對大西洋的絕佳海港: 里斯本, 在這裡建立了葡萄牙的首都, 接著在歷任葡萄牙國王的努力下, 公元1249年, 終於將摩爾人趕出伊比利半島, 完成了葡萄牙的收復失地運動, 奠定了今天葡萄牙的疆域

公元十五世紀開始, 由於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消滅了東羅馬帝國, 佔領了東西交通要道: 君士坦丁堡, 這些西方的天主教國家喪失了前往東方貿易的道路, 另外, 地中海經由紅海通往東方的海路被強大的威尼斯王國控制(請見2009冬西班牙義大利之旅, 威尼斯篇), 同在伊比利半島的葡萄牙人及西班牙人即欲找出一條新的通往東方的海路, 這時的葡萄牙與西班牙剛結束收復失地運動, 國力強盛, 於是他們將強盛的國力推向海外, 開啟了大航海時代, 派出了狄亞士, 達加馬, 麥哲倫等偉大的航海家, 對未知世界進行探險, 發掘前往東方的道路(這個部份請參考2013春葡萄牙之旅 大航海時代歷史篇)

因為大航海時代替葡萄牙帶來了資源(貴金屬與香料), 使得葡萄牙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之一, 當時的里斯本, 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大城市, 利用這些財富, 葡萄牙人融入了自己的建築特色, 以及當時流行的哥德式建築, 建立起一座一座的大教堂, 皇宮, 及修道院
(里斯本與Sintra的教堂, 皇宮, 修道院)

另外, 葡萄牙人也在這個時候佔領了大量海外的土地, 建立起一個一個的殖民地, 包括亞洲的印尼, 澳門, 印度的西部, 非洲的莫三比克, 安哥拉, 聖多美普林西比, 南美洲的巴西, 及許多大西洋上的島嶼.
(代表葡萄牙在海外的殖民地雕刻)

為了瓜分殖民地,葡萄牙和西班牙也共同在教宗的見證下簽署《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瓜分歐洲以外的世界。然而, 荷蘭, 法國, 及英國在當時並未簽屬這個條約, 於是這些國家加入競爭殖民地的行列後, 葡萄牙逐漸喪失在海外殖民地的優勢, 許多當時的殖民地逐漸被英國佔領

1755年葡萄牙發生了歐洲歷史上最大的地震, 六萬至十萬人死亡, 之後的將里斯本被夷為平地, 許多的建築都被損毀, 現存在里斯本的建築許多都是在地震之後整建或重建過

1807年葡萄牙被破侖佔領, 葡萄牙國王退守巴西, 之後在英國相助下擊敗拿破倫奪回領土, 1912年軍人發動軍事政變, 近代的葡萄牙充滿著危機與挑戰, 現在的葡萄牙, 是北約和歐盟的成員國, 遭受著經濟危機, 被封為歐豬五國之一(Pigs Portugal, Italy, Ireland, Greece, and Spain), 未來的葡萄牙仍充滿著挑戰與轉機, 端看葡萄牙政府如何帶領著國家面對這些挑戰, 創造歷史的新頁
yl379
舊 2013-02-22, 12:18
大航海時代的英雄

圖文版網誌請點選以下連接
http://blog.yam.com/yipin/article/59821284

15世紀的歐洲充滿著絕望, 因為穆斯林的國家鄂圖曼土耳其成功的取代了千年的東羅馬地國, 佔據了君士坦丁堡, 這個東西交通的要道, 許多的西歐國家, 包括葡萄牙和西班牙, 即需找出新的途逕與東方交通, 這個時代的葡萄牙和西班牙, 剛結束數百年的收復失地戰爭, 將摩爾人趕出伊比利半島, 正好能夠將國家的重心, 發展於航海, 於是在十五十六世紀這個大航海的時代, 造就了許多充滿膽識的探險家

葡萄牙的亨利王子(Infante D. Henrique)自小就對航海非常有興趣, 於是他具體的資助了航海家前往發現新航路, 他在葡萄牙創辦了航海學校, 培養出許多之後優秀的航海探險家, 所以他可說是替葡萄牙在大航海時代奠定了基礎, 在里斯本的大航海紀念碑, 他無可厚非的就排在第一個

首先必須提到的就是狄亞士(Bartolomeu Dias), 狄亞士出生於一個航海世家, 他的父親就是一個航海家, 公元1486年, 葡萄牙國王若昂二世命令狄亞士率領船艦, 找出一條經過非洲前往東方的新航路, 隔年狄亞士便帶著船艦出發, 延著非洲的海岸往南, 他替葡萄牙在西非建立了許多的新殖民地, 發現了西非的島國聖多美普林西比, 在這裡建立了葡萄牙人的製糖業基地

公元1487年, 狄亞士的船隊在非洲南端遭遇風暴, 船隊被吹往非洲的南方海域, 狄亞士試著往南無法發現任何陸地, 但當他試著往北行進時, 卻又發現了海岸的蹤跡,於是他發現了非洲的最南段, 因為自此開始, 延著海岸, 船行開始往北, 狄亞士在探險的過程當中沿路立碑, 當他開始回程經過遭遇風暴的南非地區時, 他替這個非洲的最南端命名為風暴角, 之後的葡萄牙國王將這個風暴角改名為好望角(Cape of Good hope), 狄亞士發現了非洲最南端, 成為了發現新航路的第一人

義大利人哥倫布投靠西班牙, 在西班牙女王的資助之下, 希望找到一條經由西方避免經過南部非洲前往東方的新航路, 西元1492年, 哥倫布往西發現了一片新大陸, 他認為這片大陸就是東方的印度, 但之後的研究發現這其是是一片之前未知道新大陸: 美洲, 哥倫布成為發現美洲的第一人

哥倫布發現的新大陸, 使得西班牙與葡萄牙的領土爭議再添一莊, 於是教宗出面調停, 使西班牙與葡萄牙簽訂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Tratado de Tordesillas), 條文中明確規定, 西經46°37'的南北經線,為兩國的勢力分界線:若發現新的土地, 分界線以西歸西班牙,以東歸葡萄牙, 按照這個原則, 由狄亞士發現的南部東部非洲都葡萄牙的殖民地,

因為狄亞士的航行只通過了好望角, 對於東部非洲及更東方的印度及中國航路並未完全發現, 西元1498年, 葡萄牙人達加馬(Vasco Da Gama), 沿著之前狄亞士發現好望角的航路繼續往東, 在一位熟悉印度洋季風海象的阿拉伯人幫助下, 來到了印度, 達加馬成為第一個由非洲部繞過好望角來到東方的歐洲人, 他發現了新的航路, 得以避開鄂圖曼土耳其來到東方

達加馬發現西印度的幾個重要海港, 包括科欽(Cochin), 果阿(Goa) (請見遊記: 上帝的國度), 在第二次經由新航路來到印度的過程中, 達加馬率領二十艘軍鑑佔領當地, 在印度建立葡萄牙的殖民地, 達加馬可說是葡萄牙最偉大的航海家之一, 然而, 達加馬在果阿感染瘧疾逝世, 骨灰先被葬於印度的科欽, 之後才又遷回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的Mosteiro dos Jeronimos (Jeronimos修道院)

達加馬發現了新航路後, 西元1500年, 葡萄牙國王埃曼紐一世(Emanuel I)再派出另一位葡萄牙探險家佩特羅(Pedro Álvares Cabral), 嘗試延同一航路來到東方, 佩特羅的船隊走錯航路, 反而意外的發現了今天的巴西, 於是葡萄牙在巴西建立了殖民地

因為西班牙和葡萄牙擁有歐洲最強大的海軍, 當時世界上航海的大發現, 完全由西班牙和葡萄牙控制, 但因達加馬發現由南部非洲前往東方的新航路, 使得西班牙大為緊張, 也希望能在西經46°37'的南北經線以西(也就是今天的美洲東部), 發現另一條新航路可以繞過地球一圈來到東方, 以避開葡萄牙所控制的非洲, 和非洲航路, 得已和葡萄牙競爭

葡萄牙人麥哲倫(Fernando de Magallanes)就是誕生在這個年代

費南多•德•麥哲倫(Fernando de Magallanes), 葡萄牙人, 這個遠在歐洲的航海家, 卻緊密的與這個南美盡頭的城市, 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麥哲倫出生於西元1480年, 年輕時的麥哲倫, 曾到東方有著大量香料的東印度群島(今天的印尼)服役, 造成了他對東方探險深深地著迷

(在火地島的Povenir博物館裡展覽的麥哲倫的塑像)

因為年輕時的異國經歷, 使麥哲倫深信地球是圓的, 從葡萄牙向西出發, 最終也將會回到葡萄牙, 於是他向葡萄牙國王請求, 能夠支持他向西航行探險的願望, 葡萄牙國王回絕了他, 但是西班牙國王卻欣賞他的勇氣, 決定給他船隻和人員, 給了他一筆錢, 讓他向西航行 看看美洲的西邊到底是什麼

(在火地島的Povenir博物館裡展覽的麥哲倫當年全球航行圖)

西元1519年, 麥哲倫從西班牙南部的港口賽維亞出發, 經過一個月的航行, 他們來到了阿根廷首都Buenos Aires 的拉不拉他河河口, 繼續往南, 他們努力的尋找穿越美洲的水道, 然而因為一直沒有找到這條水道, 船上的船員內鬨, 麥哲倫殺了內鬨的船員, 終於在1520年的10月21日, 麥哲倫發現了一條往西的寬闊水道, 麥哲倫海峽

穿過海峽後, 麥哲倫的船隊進入一個寬廣, 無風的水域, 他發現這個水域比已知的大西洋要更寬, 更大, 於是他命名這個水域為太平洋,

在經過數個月的航行過後, 船隊中許多水手都因營養不均衡而感染了壞血病, 直到麥哲倫終於發現了太平洋上的小島: 馬里亞納群島, 船行繼續向西, 麥哲倫發現了菲律賓, 在菲律賓建立了西班牙的殖民地

然而, 在一次介入當地部落的紛爭中, 麥哲倫被當地部落人民殺死, 剩下的船員只好盡快經過達加馬的航線回到西班牙, 途中又遭遇與葡萄牙殖民地軍隊的戰爭, 最後回到西班牙的人數只剩下22人

僅管麥哲倫未能親自回到西班牙, 但麥哲倫發現了南美洲通往亞洲及太平洋的環球新航線, 不僅找到另一條航路, 也讓人類瞭解全球大部份的面積其實是海洋, 各個海洋間彼此是相連, 最重要的是: 地球是圓的

法國, 荷蘭, 和英國因為在大航海時代起步較晚, 並沒有參與教宗主持簽定的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 因此在開始航海探索的過程中, 並沒有義務遵守條約, 在十六世紀晚期和十七世期, 許多傑出的航海家像是英國人哈得孫, 或是庫克, 紛紛發現新的島嶼, 並與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開始兢爭, 西葡兩國逐漸居於劣勢, 紛紛喪失原有獲得的土地, 如印度及印尼

大航海時代開啟了新航路, 增進了人類對世界的瞭解, 但也將疾病, 或是衝突帶入了新大陸及新發掘的領地, 帶來了殖民思想與資本主義, 這些可能是當時的探險家所無法想像的
yl379
舊 2013-02-24, 12:32
五彩山城:辛特拉

圖文版網誌請點選以下連接
http://blog.yam.com/yipin/article/59880674

Sintra是里斯本北方近郊的一個山城, 地勢高, 又可眺望海景, 自古以來就是葡萄牙國王的避暑勝地, 在這裡葡萄牙國王蓋起一座又一座精緻的城堡, 皇宮, 除了國王, 信仰伊斯蘭教的摩爾人也看重這裡的形勢, 在這裡蓋起了防禦工事, 今天的Sintra已經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名單,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探訪這座美麗的山城

早在八世紀摩爾人統治伊比利半島時, 他們就看重這裡地理位置, 在辛特拉的山頂的凌線上建築了城牆

然而, 堅固的防禦工事, 仍無法抵檔葡萄牙王國的攻擊, 終於在12世紀, 阿方索國王在收復失地運動中取得了辛特拉

葡萄牙王的避暑山莊: Palcio Nacional de Sintra (辛特拉皇宮)
最早在Sintra興建皇宮的葡萄牙國王是King Dinis, 在十三世紀時King Dinis在舊有的摩爾人的總督府的基礎上興建了皇宮, 十四世紀時, 當時的國王Joao 一世在皇宮的廚房旁加上了兩根大煙囪,

葡萄牙國王興建的幾座皇宮, 最大的特色就是充滿了建築上的文化融合, 因為葡萄牙人建國前長期的被摩爾人統治, 所以皇宮的建築融入了摩爾人式的伊斯蘭建築風格, 像是大量的植物被放入了壁畫的內容, 到處都可見到的拱頂, 在辛特拉皇宮裡供國王參加彌撒使用的教堂, 就可以很明顯看出這些特點

阿拉伯人的傾向在室內興建水池, 最主要的目的是使的空氣便於流通, 也會在夏天時降低室內的溫度, 在敘利亞大馬士革的民居裡建到這樣的建築風格(請見天國之城: 大馬士革), 這種建築也廣泛的被摩爾人使用, 有趣的是, 國王的寢室前也見到了這個屬於阿拉伯人的水池


(國王的寢宮)

中國的紫禁城, 是清朝的皇宮, 充滿了各地的珍稀, 因此, 葡萄牙在十五世紀的大航海時代國力強盛, 在辛特拉皇宮裡也可以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珍寶, 令我最意外的, 是這兩個清朝乾隆時代的花瓶

包括花瓶, 這些珍寶都被放在皇宮最外面的宴會廳(Sola dos Cisnes)

另外, 在皇宮裡也可以見到這座由象牙雕刻而成的精致中國式建築模型, 這個模型是葡萄牙統治下的澳門總督送給葡萄牙王后的禮物, 可以見得當時的葡萄牙與亞洲殖民地的關係深厚



燒瓷的技術本來只屬於中國, 但無意間有中國人將燒瓷技術漏出, 使得西方的歐洲國家也習得了燒瓷的工藝, 在歐洲當時有許多的有名的窯爐, 歐洲的法蘭瓷便是其中之一, 葡萄牙的建築特色就是會大量的使用陶瓷在壁畫及裝飾上, 底下就是一些在辛特拉皇宮裡展出的當時使用的陶瓷

在皇宮的最高點有另一間正方形的房間(Sala dos Brasoes), 四個牆面都鑲嵌著精細的壁畫, 這些壁畫描繪著皇室打獵出遊的情景, 由這些壁畫我們可以一窺葡萄牙皇室當時的生活情形

房間的天花板則是區分成不同的格子, 總共有72個格子, 每個格子裡有著葡萄牙王國的72貴族的代表動物

而天花板的最中間, 則是葡萄牙王國的國徽, 代表的就是國王

最後就是這個有著奇怪煙囪的廚房, 廚具很多, 空間很大, 剛好就在宴會廳附近, 用來準備國王宴會所需的食物

阿方索六世是十七世紀中期的一位葡萄牙國王, 他即位時就顯現了精神病的症狀, 因此無法處理國政, 國政都由貴族所把持, 最後他的弟弟佩特羅一世發動政變, 自稱國王, 並將阿方索六世關入辛特拉皇宮, 在這裡, 阿方索六世渡過他孤寂的晚年,

(阿方索六世被軟禁的房間)

獻給皇后的大禮: Palacio da Pena(佩納宮)

19世紀的葡萄牙國王費南多二世, 是一個大藝術家, 他熱愛美學及大自然, 喜愛建築, 因此在他即位期間, 興建了這座位於辛特拉山丘頂上的這一座皇宮: 佩納宮, 送給他的皇后 Queen Maria

(費南多二世)

佩納宮的原址是一座天主教的修道院, 費南多二世決定要在這裡興建皇宮後, 便在修道院的前方加蓋了黃色的建築

(佩納宮全景)

(修道院與新建的皇宮建築相對位置)

這座皇宮也融入了摩爾人的阿拉伯建築風格, 因為費南多二世熱愛大自然, 他將許多的動物與植物具象化表現在這個皇宮裡, 成為摩爾與自然風格, 再加上葡萄牙建築慣用的陶瓷材料的混合

同樣的, 在佩納宮的教堂裡, 我也發現了許多摩爾人建築的珠絲馬跡

教堂裡除了有摩爾人的建築風格, 也有著哥德式建築慣用的彩繪玻璃

這些彩繪玻璃除了訴說著宗教上的故事, 也描繪了葡萄牙的歷史, 比如說像底下彩繪玻璃的四格故事中, 左下角的部份就說明了促成大航海時代的葡萄牙國王伊曼紐一世(Emanuel I), 右下角就是大航海時代中, 葡萄牙最引以為榮的英雄, 航海家, 探險先驅: 達加馬(Vasco da Gama)

辛特拉是一座美麗的山城, 五彩的建築, 令人感覺置身於童話當中, 精緻的皇宮建築, 留給人類豐富的遺產
yl379
舊 2013-02-24, 12:34
聖母的三個秘密

圖文版網誌請點選以下連接
http://blog.yam.com/yipin/article/59880714

每次聽到有人在說天主教與基督教的差別就是天主教是拜聖母, 基督教拜耶穌, 我就真的很冏, 只想說一句” 閃開, 讓專業的來, 天主教的信仰中心是敬拜天主, 聖母是耶穌基督的母親, 天主教教友對於聖母應該, 也必須存於一種崇敬的態度而不是敬拜, 在禱告時, 天主教的教友也是以耶穌基督的名字禱告, 聖母只能做為一種轉求的動作

很有趣的是, 聖母時常顯現在不同的地方, 告訴人們不同的啟示, 聖母顯現最近的一次, 就是在1917年, 葡萄牙中部的法蒂瑪(Fatima)

聖母顯現的事開始於1917年, 在葡萄牙中部一個小鄉村法蒂瑪有三個小孩: 九歲的雅各(Francisco Marto)和七歲潔西塔(Jacinta Marto)是親兄妹, 以及他們的表姊十歲的露西亞(Lucia de Jesus). 三個人感情很好, 每天就是一起出門放羊, 放完羊之後就會唸一串玫瑰經, 念完才可以出去玩,

(三個小牧童的照片)

在天主教有許多的經文, 比如像是天主經, 聖母經, 聖三光榮頌, 信經, 等等, 玫瑰經是把天主經, 聖母經, 聖三光榮頌, 信經有系統的連起來, 唸一次天主經, 十次聖母經, 一次聖三光榮頌是一個循環, 玫瑰經就是五個循環, 因此唸玫瑰經會比一般的經文花費更多的時間, 當時的三個小朋友不是很喜歡唸玫瑰經, 因為他們覺得想要趕快去遊玩, 1917年5月13日的一個午后, 三個小朋友一起去放羊, 放完羊照例大家又一起趕快把玫瑰經念完, 接著開始在大草原上玩遊戲, 突然間, 天空閃了一下, 小朋友以為快要下雨了, 拿起隨身東西就準備跑回家, 一瞬間整個天空突然亮了起來, 有一個身著白衣長袍的女人, 全身發著比太陽還亮的光, 頭戴著玫瑰形狀的皇冠, 站在樹頂, 開始對他們說話

(當時聖母顯現的地方的那棵冬青樹)

露西亞問了這個女人, 妳是誰:

女人回答: 我是玫瑰聖母(The lady of Rosary),

接著聖母告訴露西亞, 雅各, 及潔西塔, 要他們時常祈禱, 要勤念玫瑰經(看到這裡我都在猜想雖然三個小孩每天最後還是唸完玫瑰經了, 但聖母其實都知道他們不想唸想偷懶)

聖母也告訴他們直到十月, 之後每個月的十三日, 她都會再度來到法蒂馬的這個草原跟三個小孩碰面, 因為她有話要告訴他們

接下來幾個月, 聖母都依約準時的來到草原, 她陪著小朋友唸玫瑰經, 並且告訴三個小孩之後這個世界會發生的事情, 但她要三個小孩對這些事情保密, 這三件事情稱為法蒂瑪的三個秘密

聖母也告訴三個小孩, 雅各和潔西塔很快就回回到天主那裡去, 但是天主還需要露西亞替祂作一些工作, 露西亞還要留在這個世界上一段時間

三個小孩當中, 露西亞年紀最大, 就告訴雅各和潔西塔, 不要把這件事情告訴別人, 要保守秘密, 然後潔西塔很顯然一回家就忘記這個約定了, 因為當天晚餐時她就告訴全家這件事, 她的家人的第一反應是:

她瘋了….

沒有人相信她, 但是這件事逐漸的傳開, 傳到鎮長的耳裡, 鎮長想要來看看是不是真的有聖母顯靈這回事,於是他來到三個小孩的家附近, 1917年八月十三日, 聖母第四次顯現的時候, 聖母沒有去法蒂碼的草原, 反而是來到三個小牧童的家

(當時的三個小牧童的家)

消息傳得很快, 許多人一看就相信了, 於是從九月之後的顯現, 越來越多人加入群眾, 直到十月十三日最後一次的顯現, 法蒂碼草原上聚集了七萬人, 突然間, 天突然暗了, 太陽變成像一個銀盤一樣, 繞著天空不斷的旋轉, 接著天空突然發亮, 聖母再度出現在冬青樹頂, 聖母再度告訴大家: 我是玫瑰聖母馬利亞

(當時的報紙登載七萬人群聚法蒂瑪的照片)

之後法蒂碼成了聖地, 每年湧入數以萬計的教友來到這裡朝聖, 天主教教會在聖母顯現的冬青樹旁興建了一座小教堂, 現在有許多朝聖的教友, 會從整個法蒂馬廣場的正門開始, 一路或跪或趴著, 前行到冬青樹旁的小教堂, 我也和他們一樣跪著行走了一段,

(聖母顯現冬青樹旁的小教堂)

(虔誠的教友跪行到小堂)

在這個小堂, 每天都有公唸玫瑰經的行程, 我也加入了公念玫瑰經, 雖然他們唸的是葡萄牙文版的玫瑰經, 天主教教會就有這個特點, 全世界的教會使用的經文或是彌撒的進行方式都是統一的, 所以我可以唸著中文的玫瑰經, 但仍能瞭解儀式及經文的進行

(公唸玫瑰經)

至於之後三個小牧童的生活呢? 雅各和潔西塔在聖母顯現之後三年, 1919年及1920年先後因歐洲的流行性感冒大流行下過世, 露西亞後來進了教會, 成為了修女, 直到2005年才在家鄉法蒂馬過世, 1953年, 美國天主教會出資, 在當時聖母顯現地的附近奉獻了這座法蒂馬聖母座堂, 教宗將這座教堂封為座堂(Basilica; 一座教堂能夠被稱為座堂, 必須要教宗冊封, 台灣目前就有兩座Basilica, 一座位於萬金的萬金天主堂, 另一座是高雄市的玫瑰天主堂)

在座堂前的壁畫上可以看到所有教堂都會有的十四處苦路, 關於苦路的介紹參考2011夏中東六國之旅, 苦路篇

這座座堂內部是仿哥德式的建築, 有著五彩的玻璃花窗

中央祭台旁則擺放著玫瑰聖母, 也就是三個小牧童所看到的聖母形象

在祭台的兩旁, 則分別是牧童雅各的墓

以及牧童露西亞和潔西塔之墓

至於當年聖母提到的那三件未來會發生的事件, 也就是法蒂馬的三個秘密, 因為雅各和潔西塔都已經過世, 所以三個秘密的公開就成為露西亞的責任, 自法蒂馬聖母顯現之後, 每一任的教宗即位之後都會來到法蒂馬拜訪露西亞修女, 讓露西亞告知這三個秘密, 三個秘密中的兩個很早便已公布

第一個秘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很快就會結束, 人們必須要勤唸玫瑰經, 要悔改, 若人們仍執迷不誤的話, 第二次世界大戰將會在庇護六世教宗任內發生 (1917年聖母顯現的時候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在進行, 當時還不知道何時會結束, 以及是否會有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個秘密是共產主義將會被消滅, 俄羅斯將會被獻給無玷童貞聖母之心 (1917年聖母顯現時俄羅斯剛發生二月革命及十月革命, 蘇聯共產黨剛開始執政, 當時仍不知道蘇聯會推動共產黨央會與美國資本主義競爭, 亦不知之後的冷戰和共產黨垮台)

然而, 在瞭解這個秘密後, 於西元1991及1992若望保祿二世即位十年之濟, 便將俄羅斯, 以及全世界, 分別的獻給無玷童貞聖母聖心

各個共產國家政權也在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後先後垮台, 一位旅居德國的葡萄牙人, 便獻上了這座柏林圍牆的殘跡, 置放在法蒂馬以紀念第二個秘密

第三個秘密則是當時一直沒有公布,

1981年,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即位, 他也來到法蒂馬拜訪露西亞, 奇怪的是, 不同於其它的教宗, 若望保祿二世每一年都來到法蒂馬朝聖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法蒂馬的塑像)

19XX年, 若望保祿二世教宗在一次例行活動結束後回到梵蒂崗時, 在聖彼得廣場被一位槍手用子彈射中, 情況危及, 醫生動緊急手術將子彈取出, 另一件奇怪的事, 教宗將這顆射入他身體的子彈送到法蒂瑪, 鑲在玫瑰聖母的皇冠頂上, 這尊聖母目前在法蒂馬的聖母顯現小堂中

終於在西元2000年, 教宗即位二十年之際, 天主教會公布了法蒂馬聖母的第三個秘密, 露西亞說, 第三個秘密不同於前兩個秘密, 聖母給他們看了如電影般的影像, 影像中看到一個頭戴白色小貌的神父(其實就是教宗, 因為教宗才會頭戴白色小帽), 帶著一群神父及教友在攀爬一座陡峭的高山, 但一路上一直有槍林彈雨的攻擊, 所以跟隨教宗的教友神父都死了, 只剩教宗到了山頂, 但無力的教宗最後也死在山頂

天主教教會表示, 這位登上山頂的教宗其實就是若望保祿二世, 而聖母藉著顯現這個秘密, 預示了教宗將會在1989年的暗殺事件中被聖母拯救, 因此當若望保祿二世教宗得知這個預言, 心中就不斷存著感謝聖母之心, 所以他每一年都來到法蒂馬朝聖, 並且在暗殺事件後才會將子彈獻給聖母

葡萄牙的天主教會在法蒂馬座堂的對面興建一座更大的新教堂, 這座教堂使用前衛的設計風格, 門口有著不同語言寫上福音經文的玻璃落地窗

而內部則是像一個大型的會議中心, 可容納上萬人

祭台上的耶穌也非常前衛

不論是新教堂, 舊教堂, 前衛或是保守的雕塑, 在法蒂馬, 我看見了天主教教友對宗教的那份熱忱, 也更堅定了我對天主的信德, 相信著主耶穌, 快快來!
yl379
舊 2013-02-26, 09:58
地理大發現的先驅

圖文版網誌請點選以下連接
http://blog.yam.com/yipin/article/59896039

如果每一個國家總有個自豪之處, 葡萄牙人就是以大航海時代的貢獻為榮, 今天, 就讓我們走進里斯本的貝倫區(Belem), 一起發掘那一段葡萄牙光榮的歷史

(位於里斯本貝倫區的大航海時代紀念碑)

西元1147年葡萄牙國王阿方索一世自摩爾人手中奪回里斯本後就定都於此, 里斯本面向無垠的大西洋, 對於極欲發展為一個海上強權國家的葡萄牙來說, 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15到16世紀的大航海時代, 葡萄牙人自東方帶回了大量的香料, 這些香料使得這一個歐洲小國富有了起來, 由香料賺得的財富, 被用於興建一座座的教堂, 當時的國王曼努埃爾一世, 可說是葡萄牙地理大發現的推手, 在他的任內, 興建了這座面海的大教堂: Mosteiro dos Jeronimos, 就位於里斯本的貝倫區

Mosteiro dos Jernimos是一座融合歐洲的哥德式, 葡萄牙人的曼努埃爾式, 及摩爾人的伊斯蘭式的建築, 從它的建築的獨特性, 可以見到葡萄牙民族融合的歷史

在教堂的南面, 目前已不開放進出的側門, 可以見到大量的雕塑, 大量的雕塑和象徵物的圖像, 就是葡萄牙的曼努埃爾式建築的特色,

在南面的側門上, 可以見到站在中央的聖母, 以及兩側拿著鑰匙的聖伯多祿, 和拿著劍的保祿

除了聖像, 南面的側面也有著帶有葡萄牙特色的故事雕刻, 底下的雕刻就是葡萄牙聖人Saint Jerome與葡萄牙的國王

Mosteiro dos Jernimos也可說是一座葡萄牙皇室的教堂, 因為整座教堂充滿了葡萄牙皇室的墓地, 包括了這個葡萄牙在大航海時代的國王, 艾曼紐一世的墳墓


教堂的內部也可以見到哥德式建築的痕跡, 包括挑高的教堂, 及大量的玻璃花窗

因為Mosteiro dos Jernimos靠海, 據說當時出海探險的航海家們, 總是會在長途的旅行前來到這座教堂, 喃喃地對上主訴說著, 祈求旅途的平安, 達加馬, 這個發現從好望角前往東方新航路的偉大葡萄牙航海家, 最後也回到了這座教堂, 長眠於此

(達加馬的墳墓, 達加馬真的是葡萄牙人眼中的英雄)

Mosteiro dos Jernimos除了是座教堂, 它也是座在里斯本最大的修道院, 在十六世紀完成時, 教堂的後方是許多天主教神父修士與上主溝通的場所, 不同於教堂前方及內部的哥德式建築, 教堂後方有著大量摩爾人的伊斯蘭式建築, 摩爾人的伊斯蘭建築的最大特色, 就是對稱, 拱頂, 及大量的植物花紋, 這些特色的可以在Mosteiro dos Jernimos後方的長廊見到

除了植物花紋, 雕刻也以宗教(天主教的代表符號: “十字架”), 以及葡萄牙的國徽為主, 這些象徵不同意義的簡單圖像, 充斥於建築之上, 這就是曼努埃爾式建築的方式

長廊旁有著一間間的小房間, 這些房間則是用做天主教的告解聖事使用, 神父坐在告解室的一端, 信徒則坐在另一端訴說告解之事

側面的兩間大房間, 則是充滿著磁磚的壁畫, 磁磚壁畫的出現, 看出這座教堂裡充滿葡萄牙式建築的特色, 壁畫的主題則是以聖經故事為主, 這裡的主題就是五餅二魚的奇蹟

除了Mosteiro dos Jernimos, 在那個航海盛世的黃金時代, 葡萄牙人在貝倫區的海邊, 興建了另一座宣揚國力的防禦工事: 貝倫塔(Torre de Belem).

貝倫塔興建的位置, 恰巧就是這些準備起錨出航的地點, 望著太加斯河的出海口, 遙想著那些航海家駛出里斯本的太加斯河(Tagus river)河口, 朝向大西洋前去時的那份勇氣, 或是載著滿船的香料, 返回里斯本時, 看到了貝倫塔,那種近鄉的情怯. 貝倫塔真的不只是一座建築, 它代表的可是一種葡萄牙人的精神

如果仔細觀查貝倫塔, 如同Mosteiro dos Jernimos, 我們可以發覺貝倫塔上大量的雕飾, 屬於哥德式建築的部份,

另外, 在貝倫塔的二樓, 有許多的拱型建築, 兩兩對稱, 像極了伊斯蘭的建築, 這就是摩爾人的建築元素

在大航海時代後, 貝倫塔曾被用於海關, 電報站, 燈塔, 以及關押犯人的地牢, 最後因為太加斯河的淤積, 導致貝倫塔失去原有的功用, 獨自兀立在太加斯河口

葡萄牙人總以過去大航海時代的貢獻為榮, 在里斯本, 他們有著以航海家達加馬為名的大橋, 在貝倫區, 他們興建了一座紀念碑, 為這些地理大發現作出貢獻的葡萄牙人留下記錄

紀念碑的東面及西面各雕刻了數位葡萄牙的航海家, 東面的最前方, 手持船艦面對大西洋的, 就是航海時代的推手, 亨利王子(Infante D. Henrique)

葡萄牙人喜愛的達加馬, 好望角新航路的發現者, 帶著一支劍, 站在第三位

緊接在他之後的是意外發現巴西, 建立葡萄牙在海外最大殖民地的佩特羅(Pedro Alvares Carbral)

麥哲倫(Fernando Magdalene)雖然為西班牙人效力, 但也是葡萄牙人的他, 也被放在達加馬之後, 列於紀念碑之上

在紀念碑的最後, 有著Padrao, 努力想要立起一本書的航海家, 他是第一位發現非洲剛果的航海家, 在發現剛果河之後, 他在剛果河立起石碑, 宣揚葡萄牙王國的國威,

當初的那塊石碑, 現在展示在貝倫區的航海博物館

葡萄牙的里斯本, 紀錄著大航海時代的榮光, 來到貝倫區, 享受冬日午后的同時, 我也細細咀嚼著那個黃金年代, 葡萄牙人地理大發現的歷史,
yl379
舊 2013-02-26, 09:59
葡萄牙的平民美食

圖文版網誌請點選以下連接
http://blog.yam.com/yipin/article/59896053

來到葡萄牙之前, 早已耳聞葡式蛋塔的大名鼎鼎, 這一篇文章要來談一談我對葡式美食的感想

葡式蛋塔起源於位於里斯本貝林區的修道院” Mosteiro dos Jerónimos” (關於修道院的歷史請參考地理大發現先驅: 葡萄牙), 18世紀的葡萄牙的經濟並不富裕, 當時修道院裡的修女使用蛋白製作很多材料, 剩下了許多的無用的蛋黃, 一位修女靈機一動, 將剩下的蛋黃製作成蛋塔稱為pastel de nata

19世紀修道院關閉後, 蛋塔的秘方流落民間, 終於在1937年在貝倫區有了第一家葡式蛋塔店: Pastéis de Belém

這家店成為葡式蛋塔的最老店, 當地人與許多慕名而來的觀光客讓這家貝倫區的蛋塔小店門庭若市, 無論何時來到這裡, 門口總是擠滿了人潮

不同於香港人所作的蛋塔, 葡萄牙人製作的蛋塔將蛋與糖, 奶油混合, 放入餅皮中烘烤, 因為糖過度受熱後呈現黑色, 蛋塔中的蛋與奶油餡部份呈現焦黑的顏色, 成為葡式蛋塔的特色

當烘烤過後的葡式蛋塔出爐後, 蛋塔外層成為酥脆千層餅皮, 一層一層一碰就碎

放在精美瓷盤的蛋塔, 讓人想要一試再試

葡萄牙靠海, 豐富的海鮮, 成就了葡萄牙許多平民美食, 包括這個, 365種烹煮鱈魚的方法,

葡萄牙人稱鱈魚為Bacalhau, 在這365種烹煮鱈魚的方式中, 我選擇了鱈魚塊與馬鈴薯塊混合(我猜還有一些Cheese在其中), 很特別的烹煮方法, 可是在其他地方嘗不到的
感謝 2


主題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