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率_百度百科

交通事故率

统计学术语
收藏
0有用+1
0
交通事故率是表达一定时期内,国家或某地区交通事故次数或伤、亡人数与其人口数、在籍(机动)车辆数、运行里程的相对关系。
交通事故率既表示综合治理道路交通的水平,又是交通安全度的评价指标。事故率计算方法很多,何种方法较科学尚有争议。我国仍用事故次数、受伤人数、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款额四项指标与上一年度同期对比,表示事故率的升降。
中文名
交通事故率
外文名
Traffic Accidents Rate
作    用
表示事故率的升降
影响因素
驾驶员年龄、性别、生理、心理等
类    别
评价指标
意    义
交通安全度的评价指标

背景介绍

播报
编辑
我国道路交通的快速发展,随着车辆的增多和车速的提高,道路运行的效率也成倍增加,推动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然而,道路交通快速的发展同时,交通事故也在成倍地增长,全国每年要发生几十万起的交通事故,给人民群众造成了大量的损失。不论是公路交通还是城市交通,交通事故的影响因素都非常复杂,主要包括人为因素、车辆因素和道路环境因素 [1]
《世界预防道路交通伤害报告》指出,交通事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国内外统计资料表明,80%左右的交通事故是由驾驶员因素造成的。国内学者主要针对某个或几个驾驶员因素,比如年龄、性别、累计驾驶时间、基本生理状况与交通事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关联因素

播报
编辑
驾驶员的很多特征都会对交通安全产生影响。采用与之密切相关的7个特征: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累计驾驶时间、日平均行驶里程数、基本的生理状况和心理状况:
(1)年龄
很多交通研究学者对驾驶员年龄与交通事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一般来说,年轻驾驶员的交通事故率较高。25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加,交通事故率下降。当驾驶员的年龄大于60岁,交通事故率又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交通事故率较高的原因在于通常年轻驾驶员累计驾驶时间不长,为寻求刺激经常超速行驶,并且责任心不强。对于老年驾驶员而言,随着年龄的增加,对外部交通环境的感知能力开始降低,手脚变得不太灵活,对于新的交通环境的适应能力变差,从而导致交事故率增大。
(2)性别
男女驾驶员的驾驶行为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别。
一般来说,男性驾驶员具有竞争性、易怒性、爱开快车、喜欢各种刺激等特点,因此男性驾驶员通常具有更多的交通事故率。同时,男性驾驶员独立性强,具有更多的驾车经验,但是统计资料表明,这些特点并没有降低交通事故率。有研究表明,女性驾驶员的轻微交通事故的事故率明显高于男性驾驶员,在致命交通事故中男性驾驶员的事故率却明显高于女性驾驶员。国外的另一项研究表明,在出租行业,女性驾驶员的事故率是男性驾驶员的3.5倍。总之,因为男女驾驶员的工作领域及参与驾驶的比率不同,所以,事故率的高低也不能一概而论。
(3)教育程度
教育程度是影响交通安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具有不同教育程度的驾驶员对某些事物和情境的认知广度和理解深度存在明显的差别。
(4)累计驾驶时间
累计驾驶时间的长短对于驾驶员安全行车具有重要的意义。
累计驾驶时间长的驾驶员在实际行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行车经验,这些经验不仅可以帮助驾驶员对行车环境进行准确的判断,还可以缓解驾驶员遇到突发竹件时的紧张情绪,相应地降低了危险情景所具有的危险度。统计数据表明,累计驾驶时间在3a以内的驾驶员具有相对较少的驾驶经验,交通事故率通常很高。一般而言,累计驾驶时间在3a以上的驾驶员的交通事故率会随着累计驾驶时间的增加而降低。
(5)日平均行驶里程数
一般而言,行驶里程数越大,行车时间越长,驾驶员越容易疲劳,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下降。行驶里程数与驾驶时间的比值就是驾驶员通常采用的行驶车速。每年交通部、公安部的事故资料显示,高速行驶严重威胁道路交通安全,因此,作者考虑了日平均行驶里程来弥补单纯考虑累计驾驶时间的不足。仔细观察会注意到,有些驾驶员性格比较鲁莽,行驶车速很快,虽然累计行驶时间不长,但日平均行驶里程很大,很容易发生事故,对该指标进行研究很有价值。
(6)驾驶员基本的生理状况
驾驶员行车时的生理状况对行车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疲劳驾车是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疾病和药物对驾驶行为和交通安全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人体机能受到疾病因素的直接影响或间接侵入而生病时,人的协调能力降低,导致行车不利因素直线上升。有些药物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或间接影响脑功能,使人体各部位协调失控、反应迟钝。
(7)驾驶员的心理状况
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驾驶员生理因素对交通安全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驾驶员行为不仅受到自身生理条件因素的影响,还受到驾驶员心理因素的影响。在驾驶员信息感知、判断、反应过程中驾驶员的心理反应起着重要的作用。加强对驾驶员心理的研究有助于对驾驶机理的深层理解及掌握,有利于从根本上降低驾驶员的驾驶错误,改善交通安全状况 [2]

应用

播报
编辑
灰色关联理论
灰色关联的基本思路是根据各个参考数列构成的曲线间的几何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
根据灰色系统理论,x0={x0(k)|k=1,2,···,n}作为参考数列,将xi={xi(k)|k=1,2,···,n}作为被比较数列,则用关联分析法分别求得第i个被评价对象的第k个指标与第k个指标最优指标的关联系数。
式中,|xi(k)–x0(k)|为x0(k)和xi(k)在第k点绝对误差;minimink|xi(k)–x0(k)|是两级的最小差;ρ为分辨率,ρ∈(0,1),一般取ρ=0.5,ρ越大则分辨率越小,反之则分辨率越大。计算xix0的关联度的公式为:
ri的绝对值越接近于1,其影响因素越大,反之则越小。
根据《2010年西安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的年度交通事故分析报告》数据,以年发生事故率为参考数列,以车辆种类、路口形式、路面情况、车道类型和城市道路等级5个指标分别作为比较数列,使用MATLAB编程求得5个指标与年发生事故率的关联度如表1所示。
表1 各观测指标与事故发生率的关联度
观测指标
车辆种类
路口形式
路面情况
车道类型
城市道路等级
关联度
0.968 4
0.967 2
0.952 8
0.659 1
0.812 8
由表1可知:
①在选取的五个观测指标中,与事故发生率的关联度大小排序为:车辆种类>路口形式>路面情况>城市道路等级>车道类型;
②五个观测指标中,事故发生率与车辆种类、路口形式和路面情况的关联度均大于0.9,这明这3个指标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
③车辆种类与事故发生率的关联度最高,达到0.9684,这说明车辆种类是最大的影响因素,这与主成分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 [1]

防范措施

播报
编辑
1.加强以交通参与者为中心的安全管理
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对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伤亡方面有重要影响,交通管理组织系统的不协调会间接导致交通事故伤亡的增加,管理方面的失误会通过交通参与者与技术系统的不协调表现出来。为此,应加强对交通参与者的安全管理。
2.提高驾驶员安全素质的对策
提高驾驶员安全素质是交通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国每年因驾驶员的违章和失误而造成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约占80%,因此,对驾驶员的安全教育和严格考核是减少交通事故伤亡的重要措施。
管理部门应重点从下列措施来提高驾驶员的安全素质:
(1)对驾驶员安全行车方面进行正面教育,使驾驶员认识到遵守交通规则和正确驾驶车辆,有利于交通安全。驾驶员在严格学习和考核中,加强公德意识的培养,特别是让违章的驾驶员认识到自己的不安全行为,将对他人和自己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2)对驾驶员的再学习应予高度重视。通过培训教育,提高驾驶员在复杂条件下的事故隐患预测能力,掌握识别不安全因素的有关知识和经验,为减少或消除行车中的危险情况奠定良好基础。
(3)对营运车辆驾驶员采取严格的控制措施。为此,国家应制定统一的行车记录单,以备执法人员核查。对每天驾车超过一定时间的驾驶员,必须停车休息,否则对个人和所在公司进行严厉处罚。并对酒后驾车、超速行车的驾驶员进行严格监控,严重者终生不得驾车。
3.提高交通事故求援与救护技术
交通事故发生后,救援机构及时到达事故现场进行处理、救护,对减少人员伤亡损失是十分有益的。此方面的措施主要体现在事故的实时监测、事故发生地点的准确定位、各部门信息系统相互沟通、交通事故求援与事故现场受伤人员快速救护、技术装备的合理配备、救护车在紧急情况下畅通无阻,有利于事故现场的紧急救护和挽救更多的生命。
4.重视交通事故
人员伤亡的调查与分析我国对交通事故人员伤亡的特点、特征及其普遍性规律、肇事驾驶员的安全水平,应予重点调查和研究。国家应建立行之有效的调查统计系统,包括保险、医疗、交通、车辆部门、警察部门。把所有交通事故调查数据集中到国家主管部门的统计分析中心,且与其他相关部门进行资源共享,其中包括交通事故人员伤亡的调查统计系统,并确保数据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这有助于总结交通事故伤亡规律,为预防和减少事故伤亡提供可靠的依据 [3]
5.重视人与道路环境相适应的问题
探讨和掌握人与交通环境的协调特性,依此改善交通环境(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对提高交通参与者的适应能力和减少交通事故人员伤亡有积极作用。在道路建设方面,我国应充分考虑人与道路相适应的安全问题。这主要包括人对道路几何条件、光线照明条件的适应性以及安全设施的有效性等方面。对各种道路交通条件是否符合驾驶员安全行车进行系统地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如有些发达国家对事故多发路段采用不同颜色,警示驾驶员安全行车。另外,道路的行人通道标志标线应醒目,以便引起驾驶员特别注意。
6.从车辆技术性能方面保护交通参与者
据统计,我国车辆正面碰撞和侧面碰撞造成的死亡人数超过了50%。可见,加强车辆安全技术的应用,是减轻交通参与者人身伤害的有效技术措施。例如强化车辆的安全技术标准、制定更严格的车辆检验制度、为车辆配备制动防抱死系统和安全测距装置以及对驾驶员不安全状态进行实时监控等。此外,为有效减轻交通事故对驾乘人员的伤害,在车辆上尽可能配全安全带安全气囊。正在蓬勃发展的智能交通系统ITS把人、车、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道路交通发展到新的水平。我国在这方面应加强国际合作,加快车辆安全智能化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车辆对驾乘人员和其他交通参与者的伤害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