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一书中提到的天水围于香港的意义?

最近在看蔡崇达的《皮囊》一书,阿小和阿小这一篇短篇中提到,如图。香港阿小小时候特别牛,在他们镇里像是一个走在时代前面的外星人,自己也觉得高人一等,后来…
关注者
25
被浏览
31,118

5 个回答

天水围位于香港的西北部,曾经是香港鱼塘最多最密集的地方,盛产乌头鱼。1980年代后期,政府决定发展天水围为新市镇,是继发展荃湾、沙田、屯门后最大规模的新市镇项目。


新市镇顾名思义是规划先行,所以鱼塘全部填平,动辄几十层的住宅大楼拔地而起,为了减低污染,轻铁网络从元朗扩展到天水围,鼓励居民乘坐铁路出入。这些跟以往其他项目的发展轨迹看来没有什么不一样,可是实际上,天水围是宣告以往新市镇发展失败,以崭新思路规划的标志。


以往新市镇有个外号,叫“卫星城市”,当时政府的思路是居民可以同区就学、就业、看病、找政府办事等等,一切生活所需都可以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完成。“旧新市镇”发展的年代,香港还有不少工业,政府也就在这些地区规划工厂区,直到现在屯门、元朗、大埔、荃湾依然可见不少工厂大厦。可是居民迁入没几年,便适逢内地改革开放,香港工业大举北上,即便留在新市镇设厂的,居民也嫌弃工资不够传统地区例如观塘、土瓜湾高,更不用说尖沙嘴、中环、铜锣湾这些商业中心。他们纷纷挤上通往九龙市区的巴士上班,当时还没有贯通荃湾和元朗的三号干线大榄隧道,巴士依然需要绕行开山而行、意外频生的屯门公路,不堵车的话车程也需要个多小时才到旺角,遇上意外是家常便饭,那两三小时就是肯定的了。


荃湾中央纱厂,工厂是新市镇的标配,还记得小时候这些纱厂全速运作时,总会排出混有阵阵怪味的五颜六色的污水
1992年的天水围
2005年的天水围

吸取了这些失败的经验,政府可说是接受了现实,认清同区就业是不可能的事。于是天水围就以“睡城”为目标,把最多的人迁进去,以轻铁区连接天水围各个屋邨到屯门、元朗, 修建连通市区的三号干线大榄隧道以及西铁,比行走屯门公路节省一半通勤时间。天水围也是董建华落实八万五政策的主要发动机,按照政策目标,每年政府需要在全港新建超过5万个公共房屋单位(单元),其中7000个就规划在天水围北。

https://www.zhihu.com/video/970008308380286976

连通九龙市区和新界西北(包括屯门、元朗、天水围)的西铁,行走速度最高达135km/h,与东涌线不遑多让。


天水围又分为天水围南和北,简称天南、天北,天南是最早发展的区域,设施相对完善,又因为比较靠近元朗(这个因素的重要性稍后会提到),区内的私人楼宇价格也比较高;天北几乎只有出租的公共房屋,发展的时候刚好碰到亚洲金融风暴,导致政府缺乏资金兴建该有的基本设施,例如诊所、警署、社区中心等。直到今天天北还没有一条不停站直达元朗或者西铁站的路线,导致居民到元朗买菜购物都要花上至少45分钟的车程,这个时间足够元朗居民过海到铜锣湾。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买菜不在天水围买呢?原因在于天水围的菜比元朗贵。为什么会比较贵?其中一个原因是政府在规划天水围时,没有规划“市政街市”,就是公营的街市,取而代之的是当时质素较好,干净、有冷气的私人承办街市,可是居民还是对价格非常敏感,情愿多花几块钱到元朗买菜,也不愿意在家楼下买,规划没有预计如此大量的居民天天往来,于是轻铁每趟车都要挤上去都像战争,本来安逸宁静的元朗也挤爆了。天水围作为一个“新新市镇”,街道的规划并不鼓励“街铺”的存在,住宅、学校、商店各从其类,互不打扰,在天水围逛街其实就是逛商场,街道上只看见一栋又一栋高楼,屋邨之間也只有一条长长的充满绿化之外什么都没有的街道。

典型的天水围公屋规划模式-车站、商场、住宅大楼、干道
连接元朗和天水围的761P线轻铁,这种列车显然难以应付大量通勤乘客。即使港铁公司如何鼓励居民乘坐西铁,轻铁能够在市中心车站上下车的优势,是车站较偏远的西铁难以企及的。


缺乏社交生活对居民来说可说是非常大的缺点,加上天水围的公共房屋居民有不少新移民,原本对香港就陌生,在这种间隔分明的社区内生活就更加感到疏离,2000年代有不少伦常血案都发生在天水围,所以有人给它一个不怎么好听的称号叫“悲情城市”。在天水围北,这种情况更加常见,也许家庭是老夫少妻,也许妻子连基本的广东话都听不懂,却跟随丈夫搬进这个俩人都陌生的社区,丈夫早出晚归,妻子有事也只能找同乡帮忙,所以在初期的天北,听到湖南话(个人经验,莫要扯到地域)的机会比广东话还要大。曾经参加天主教慈善团体的活动,帮新移民的小朋友义务补习,他极度缺乏自信的原因就是言语不通,所以现在很多社区团体举办很多融入社区的活动增强居民的联系和归属感。即便如此,每逢长假期间,社区都会一下子变得异常冷清,撇除外游因素,这里实在有许多新移民家庭受不了那种疏离感,一到长假就回老家,到最后一刻才再回来,重过香港的生活。这是我遇到的真实案例。


如果要总结天水围对于香港的意义,也许是“一个成功容纳大量新增人口生存的新市镇。”最近看到某大药厂宣传新治癌药,文案说"是生存,也是生活",天水围让居民生存,却没有生活。知道这些历史,会否在更新的社区,像启德发展区这些地方重演?

我就住天水圍。

其實天水圍沒很多人想得那麼特別,絕不是只有窮人,更不是所有人都悲觀會自殺。

天水圍有一個很大的私人樓盤(嘉湖山莊,分了很多期,遍佈天水圍各處),樓價說便宜吧,是比一些市區便宜,可是你說住天水圍的都窮,那嘉湖可就賣不出去了,也建不了那麼多期了吧。

個人感覺啦...這邊買樓的很多都是剛置業的年輕人,因為比市區便宜一些,年輕人多擠擠地鐵也沒什麼...

天水圍最大問題就是遠。

去哪都遠,除了附近的元朗屯門,去哪裡基本都在一小時以上。

但是元朗屯門也屬於你住港島的朋友不會願意來的那一堆2333 就很尷尬哈哈

就是約誰都只能約油尖旺,最多銅鑼灣,約元朗,對方不來,約太古城?我才不去。

但是也訓練出我們基本一小時半內車程的地方都不會嫌遠...那啥...習慣了...

我們去深圳也很方便,半小時就到深圳灣,所以這邊新移民不少,跨區學童也多。

但是尷尬的是物價不低...也沒有那種比超市便宜一截的店,除了不便宜的街市,就是連鎖超市什麼的(以日用品跟食物來說)...我所知很多主婦都寧願坐車去買菜的。

玩的東西也很少,就一家電影院,一個不怎麼大的大商場跟一些平民小商場,圖書館體育館游泳池。怎麼說呢,像學生那種不會離家太遠的,跟家人、同學過過周末是夠了,成年人要拍拖或者朋友聚會就遠遠不夠的(當然朋友不願來也是問題...),所以成年人如我,周末要不宅在家,要不出門就是坐車去市區,留在天水圍也沒什麼好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