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月刊】世代矛盾是恒久不變的話題,有人說上一代掌控資源,新世代無從向上流。從父親「舖王」鄧成波手上接棒的鄧耀昇(Stan),「有父蔭」卻不滿足於守住磚頭,反而走上更艱難的內部創業路。這個33歲的創二代,投身社會15年,正努力改變陳舊的商業規則,強調經濟效益不是一切,創造社會價值更可貴。–本刊特約記者梁杏怡、本刊總編輯鄧傳鏘

在香港,買磚頭永遠比創業容易發達。人稱「波叔」的鄧成波,身家數百億,縱橫樓市數十載,高峰期在香港持有200多項工商舖物業,因此有「舖王」之譽。

近年,鄧成波退居幕後,業務交由孻仔鄧耀昇打理。鄧耀昇旗下以其英文名字命名的陞域集團(Stan Group)現時不單管理家族約600億元的房地產資產,更擴大業務至酒店、餐飲、通訊及金融服務等,近年更涉足創投,投資了不下10間初創公司。

家族靠「磚頭」起家,乾手淨腳收租已有穩定回報,鄧耀昇卻「攞苦嚟辛」,將目光放在風險高的創投,其集團之前創立The Wave共享工作間兼交流平台,讓本地初創公司互相協作,今年更招攬來自亞太地區具發展潛力的初創企業,為他們提供在港的住宿、辦公空間及津貼,以及參與項目投資,協助其長遠發展。

貧窮在老一輩企業家的腦海中打下烙印,賺錢成為首要目的。然而世代慢慢在轉變,舊時的經商模式是「肥水不流別人田」,壟斷營利「賺到盡」,賺夠了再發財立品,講社會責任、做慈善,鄧耀昇形容第二、三代企業家開始追求的,不再只是經濟效益。

「最初為何那麼大決心把地產公司轉做商業平台,是因為地產與社會是分離的,打風、下雨,就算暴動也好,都有租收⋯⋯但地產除了是好的儲錢工具、可以抗通脹外,對社會還有什麼價值呢?」

為更多人提供一個發展平台

創立Stan Group就是為了實踐新的共享價值,「不只是幫助家族生意企業化,也為更多人提供一個發展平台。」

他解釋,借助家族的地產資源,投身餐廳、酒店等不同行業的營運,集團已擁有龐大的客戶數據,繼而可以發掘與自家經營行業相關的初創企業,例如開放平台數據給地產科技、酒店科技的研發公司,初創公司多了平台,只要提供到產品,已可立刻打通酒店渠道,確保到客源,表現好的初創公司又可獲資金跟投,幫助行業增值,這樣才能「做大個餅」。

作為幸運擁有資源的人,鄧耀昇一直思考如何扶持欠缺資源的人,尤其在社會矛盾日漸加深的香港,「我們現在要為哪些人着想?首先是無得食無得住的,下一步就是無份工的、無得創業的」。

原文請閱8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