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范仲淹

(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

鎖定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 [1]  ),字希文。祖籍邠州,後移居蘇州吳縣(今屬江蘇蘇州)。北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 [302] 
范仲淹幼年喪父,因母謝夫人改嫁長山朱氏,遂更名朱説。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讀及第 [2] 廣德軍司理參軍。後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權知開封府等職,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宋夏戰爭爆發後,康定元年(1040年),與韓琦共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採取“屯田久守”的方針,鞏固西北邊防。對宋夏議和起到促進作用。西北邊事稍寧後,宋仁宗召范仲淹回朝,授樞密副使。後拜參知政事,上《答手詔條陳十事》,發起“慶曆新政”,推行改革。不久後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請出京,歷知邠州、鄧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潁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享年六十四歲。宋仁宗親書其碑額為“褒賢之碑”。後累贈太師中書令尚書令、魏國公,諡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 [196]  至清代以後,相繼從祀於孔廟歷代帝王廟 [286]  [278] 
范仲淹文武兼備 [288]  、智謀過人 [176]  ,無論在朝主政、出帥戍邊,均系國之安危、時之重望於一身。他領導的慶曆革新運動,雖只推行一年,卻開北宋改革風氣之先,成為王安石“熙寧變法”的前奏。其文學成就也較為突出。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對後世影響深遠 [3]  。有《范文正公文集》傳世。 [302] 
全    名
范仲淹
別    名
朱説
范履霜
範文正
希文
諡    號
文正
封    號
楚國公(贈)→魏國公(贈)
所處時代
北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徐州節度掌書記官舍(一説真定府) [4]  [307] 
出生日期
989年10月1日
逝世日期
1052年6月19日
主要成就
慶曆新政,戍邊禦敵,執教興學
主要作品
范文正公文集
最高官職
參知政事太師中書令尚書令(贈)
籍    貫
邠州

范仲淹人物生平

范仲淹早年經歷

范仲淹先祖是唐朝宰相範履冰,世居邠州。范仲淹高祖範隋唐懿宗時渡江南下,任麗水縣丞,時逢中原兵亂,遂定居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 [5]  五代時,曾祖和祖父均仕吳越,父親範墉早年亦在吳越為官。宋朝建國後,範墉追隨吳越王錢俶歸降宋朝,任武寧軍節度掌書記 [6] 
宋太宗端拱二年八月丁丑日(989年10月1日) [1]  ,范仲淹生於徐州節度掌書記官舍。 [4]  [7] 
淳化元年(990年),範墉因病卒於任所,母親謝夫人貧困無依,只得抱着兩歲的范仲淹,改嫁淄州長山朱文翰,范仲淹也改從其姓,取名朱説。 [8] 

范仲淹苦讀及第

宋元時期的范仲淹畫像
宋元時期的范仲淹畫像(2張)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范仲淹得知家世,傷感不已,毅然辭別母親,前往南都應天府(今河南商丘)求學,投師戚同文門下。 [9-11]  數年寒窗生涯後,范仲淹已博通儒家經典的要義,有慷慨兼濟天下的抱負。 [12]  [2]  [13]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以“朱説”之名參見科舉考試,登蔡齊榜,中乙科第九十七名,由一介“寒儒”成為進士 [14]  ,被任為廣德軍司理參軍,掌管訟獄、案件事宜,官居九品。鑑於已有朝廷俸祿,范仲淹便把母親接來奉養。 [15] 
天禧元年(1017年),范仲淹因治獄廉平、剛正不阿 [16]  ,升為文林郎、集慶軍節度推官。隨後他便歸宗複姓,恢復范仲淹之名 [17-19]  (一説天聖六年[1028年]范仲淹服母喪後方更名 [20-21] 

范仲淹泰州治堰

范公堤遺址
范公堤遺址(5張)
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調任泰州西溪倉監,負責監督淮鹽貯運及轉銷。 [22-24]  西溪瀕臨黃海之濱,唐時李承修築的舊海堤因年久失修,多處潰決,海潮倒灌、滷水充斥,淹沒良田、毀壞鹽灶,人民苦難深重。於是范仲淹上書江淮漕運張綸,痛陳海堤利害,建議沿海築堤,重修捍海堰 [25-26] 
天聖三年(1025年),張綸奏明朝廷,仁宗調范仲淹為興化縣令,全面負責修堰工程。天聖四年(1026)八月,母親謝氏病逝,范仲淹辭官守喪,工程由張綸主持完成。 [27] 

范仲淹執教興學

商丘應天府書院 商丘應天府書院
天聖五年(1027年),范仲淹為母守喪,居應天府寧陵縣 [28]  時任南京留守、知應天府晏殊聽聞范仲淹的才名,就邀請他到府學任職,執掌應天書院教席。 [29]  范仲淹主持教務期間,勤勉督學、以身示教、創導時事政論,每當談論天下大事,輒奮不顧身、慷慨陳詞。當時士大夫矯正世風、嚴以律己、崇尚品德的節操,即由范仲淹倡導開始,書院學風亦為之煥然一新,范仲淹聲譽日隆。 [30] 
天聖六年(1028年),范仲淹向朝廷上疏萬言的《上執政書》,奏請改革吏治,裁汰冗員,安撫將帥。 [31-32]  宰相王曾對他的萬言書極為讚賞,時晏殊在樞府,王曾便極力推舉范仲淹,晏殊遂面聖陳述范仲淹既往政績。 [33]  十二月,宋仁宗召范仲淹入京,任其為秘閣校理,負責皇家圖書典籍的校勘和整理。 [34-35] 

范仲淹秉公直言

范仲淹蘇州石刻像 范仲淹蘇州石刻像 [36]
天聖七年(1029年),仁宗十九歲,劉太后依然主持朝政。冬至,仁宗準備率領百官在會慶殿為太后祝壽。范仲淹認為這一做法混淆了家禮與國禮,就上疏仁宗説:“皇帝有事奉親長之道,但沒有為臣之禮;如果要盡孝心,於內宮行家人禮儀即可,若與百官朝拜太后,有損皇上威嚴”,諫言仁宗放棄朝拜事宜。上疏奏報內廷,沒有獲得答覆。 [37-38]  范仲淹又上書劉太后,請求還政仁宗。奏書入宮,再次石沉大海。 [39-41] 
晏殊得知范仲淹上疏,大驚失色,批評他過於輕率,不僅有礙自己的仕途,還會連累舉薦之人。范仲淹據理力爭,並回寫一封長信(《上資政晏侍郎書》),詳述自己做法的緣由,申明自己的政治立場:“侍奉皇上當危言危行,絕不遜言遜行、阿諛奉承,有益於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雖有殺身之禍也在所不惜。” [42-43] 
天聖八年(1030年),范仲淹請求離京為官,被任為河中府通判;次年,調任陳州通判。 [44-45]  范仲淹雖“處江湖之遠”,不改憂國憂民本色,在此期間,他也多次上疏議政。朝廷欲興建太一宮和洪福院,范仲淹認為“大興土木,勞民傷財”,建議停工 [46-47]  ;在吏治方面,范仲淹針對主張削減郡縣,精簡官吏 [48]  ,並多次上書陳述中央直接降敕授官的危害,認為“不是太平治世的政策” [49-50]  ;又建議朝廷不可罷免職田,認為“官吏衣食不足,廉者復濁,何以致化” [51]  。范仲淹的這些上疏雖未被朝廷採納,但其一片忠心打動了仁宗。 [52] 
明道二年(1033年),劉太后駕崩,仁宗親政,召范仲淹入京,拜為右司諫 [53-54]  時羣臣多議太后垂簾時為政之失,范仲淹卻認為太后雖秉政多年,但亦有養護仁宗之功,建議朝廷掩飾太后過失,成全其美德。仁宗採納,詔令朝廷內外不得擅自議論太后之事。 [55-56]  仁宗因劉太后新亡,欲立楊太妃(參見詞條章惠皇后)為皇太后,參與軍國大事。范仲淹認為頻立太后,有皇帝不能親政之嫌。 [57]  仁宗採納,罷黜太后冊名,但稱謂不改。 [58] 
七月,天下大旱,蝗災蔓延,江淮和京東一帶災情尤其嚴重。為了安定民心,范仲淹奏請朝廷派人視察災情,仁宗不予理會。范仲淹便質問仁宗:“如果宮中停食半日,陛下該當如何?” [59]  仁宗幡然醒悟,派范仲淹安撫災民。范仲淹應詔賑災,開倉濟民,並將災民充飢的野草帶回朝廷,以警示六宮貴戚戒除驕奢之風。 [60-61] 

范仲淹伏閣請對

範希文像 範希文像 [62]
明道二年(1033年)冬,郭皇后誤傷仁宗 [63]  ,宰相呂夷簡因與郭皇后不和,遂協同內侍閻文應範諷等人,力主廢后。 [64]  消息傳出,羣臣議論紛紛,都認為廢后不合適,范仲淹也向皇帝進言。因呂夷簡事先令有司不得接受台諫章疏,疏入內廷,不得奏。 [65]  范仲淹遂與御史中丞孔道輔、侍御史蔣堂段少連等十餘人跪伏垂拱殿外,請求召見,仁宗不見,派呂夷簡出來解釋。范仲淹等與之當庭辯論,呂夷簡理屈詞窮,無以為對。 [66-67] 
第二天,范仲淹與眾人商議,打算早朝之後,將百官留下,再次與宰相諫爭。一行人剛走到待漏院,朝廷詔書下達,外放范仲淹知睦州,孔道輔等人也或貶或罰,無一倖免。 [68-69]  河陽籤判富弼上書仁宗,建議詔還范仲淹入京,以開言路,未得批覆。 [70] 

范仲淹景祐黨爭

景祐元年(1034年),范仲淹調知蘇州。他闢所居南園之地,興建郡學。 [71]  時蘇州發生水災,范仲淹命令民眾疏通五條河渠,興修水利,導引太湖水流入大海。次年(1035年),因治水有功,范仲淹被調回京師,判國子監,很快又轉升為吏部員外郎、權知開封府 [72]  范仲淹在京城大力整頓官僚機構,剔除弊政,開封府“肅然稱治”,時稱“朝廷無憂有範君,京師無事有希文”。 [73] 
古畫《范仲淹像》 古畫《范仲淹像》
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因不滿宰相呂夷簡把持朝政,培植黨羽,任用親信,向仁宗進獻《百官圖》,對宰相用人制度提出尖鋭批評,勸説仁宗制定制度、親自掌握官吏升遷之事。呂夷簡不甘示弱,反譏范仲淹迂腐,誣衊范仲淹“越職言事、勾結朋黨、離間君臣”。范仲淹便連上四章 [74]  ,論斥呂夷簡狡詐,因言辭激烈,遂被罷黜,改知饒州 [75-76]  侍御史韓瀆曲意迎合,列寫范仲淹同黨的姓名,奏請仁宗在朝廷張榜公示。 [77]  範呂之爭,牽連甚廣。秘書丞餘靖上書請求修改詔命 [78]  ;太子中允尹洙上疏自訟和范仲淹是師友關係,願一起降官貶黜 [79]  ;館閣校勘歐陽修責備高若訥身為諫官,對范仲淹被貶之事一言不發 [80] 蔡襄亦作《四賢一不肖》詩 [81]  ,攻擊高若訥,皆牽連遭貶。朝臣畏懼宰相勢力,莫敢置言。范仲淹被貶出京,竟無人敢送別,只有龍圖閣直學士李紘、集賢校理王質出郊餞行。 [82] 
景祐四年(1037年),呂夷簡罷相,士大夫們接連不斷地替范仲淹辯白,雙方互相辯駁,朋黨爭論四起。仁宗詔宰相張士遜問計,下詔禁止互結朋黨。 [83-84] 
因范仲淹多次因諫被貶謫,梅堯臣作《靈烏賦》力勸范仲淹少説話、少管閒事、自己逍遙就行。范仲淹回作《靈烏賦》,強調自己“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盡顯為民請命的凜然大節。 [85] 

范仲淹戍邊西北

寶元元年(1038年),原稱臣於宋的西北党項首領李元昊稱帝,建國號大夏(史稱西夏),與宋朝的外交關係正式破裂。次年(1039年),為逼迫宋朝承認西夏的地位,李元昊率兵進犯宋境,於三川口之戰大敗宋軍,集兵於延州城下,準備攻城。消息傳至京師,朝野震驚。
宋代金明寨遺址 宋代金明寨遺址
康定元年(1040年)三月,因邊事吃緊,仁宗以范仲淹眾望所歸,召回京師,擔任天章閣待制、知永興軍 [86]  七月,升為龍圖閣直學士,與韓琦一同任陝西經略安撫副使,擔任安撫使夏竦的副手。 [87-88]  八月,范仲淹兼知延州。
范仲淹到任後,更改軍隊舊制,分部訓練,輪流禦敵。先前,邊路分馬步軍部署統兵萬餘人,兵馬鈐轄領兵五千,兵馬都監帶兵三千,禦敵時官卑者先出戰。范仲淹在檢閲州兵馬後得一萬八千人,分為六部,每部置一將,加強訓練,根據“敵之寡眾”分別出戰。此後,他派兵相繼奪回塞門諸寨,修復已破蕩的金明寨、萬安城等。九月,范仲淹遣將軍任福白豹城(今甘肅華池東北約25公里處),迫使入侵保安軍(治今陝西志丹)、鎮戎軍(治今寧夏固原)的西夏軍撤兵。又派狄青等攻取西界蘆子平,種世衡興築青澗城(在延州北約200華里處),營田實邊。十月,遣朱觀等襲破西夏洪州界郭壁等十餘寨。同時修築青澗城和鄜城,作為軍事基地,節省邊費。仁宗為這支軍隊賜名康定軍。十二月,朝廷採納韓琦、尹洙之策,下詔在次年(1041年)正月上旬,由涇原、鄜延兩路同時出兵,大舉伐夏,但范仲淹與在朝中的杜衍、歐陽修等皆以為條件不成熟,主張積極防禦,尋覓戰機,小規模出擊。 [89-91]  范仲淹在戍邊西北期間,逐漸培養出狄青、種世衡、郭逵等有才幹的將領,其他如張亢王信範恪周美等,也是范仲淹所拔擢的。
范仲淹手書“嘉嶺山”崖刻 范仲淹手書“嘉嶺山”崖刻
康定二年(1041年)正月 [92]  ,仁宗詔命陝西各路討伐西夏,范仲淹上疏,建議加強邊防守備,徐圖西夏,仁宗採納。范仲淹又奏請修築承平、永平等要塞,把十二座舊要塞改建為城,以使流亡百姓和羌族迴歸。 [93-94] 
二月,李元昊進兵渭州(今甘肅平涼),仁宗批准夏竦的反攻計劃,韓琦命尹洙謁見范仲淹,聯絡同時發兵。范仲淹認為反攻時機尚未成熟,堅持不從。韓琦派環慶路副都部署任福率兵出擊,西夏軍受挫撤退,任福下令急追,追至西夏境六盤山麓,於好水川遇伏被圍,任福等十六名將領陣亡,折兵萬餘(參見詞條好水川之戰 [95]  四月,仁宗降夏竦為豪州通判,范仲淹為户部員外郎、知耀州,職責不變。 [96] 
五月,范仲淹改知慶州,兼環慶路都部署司事。李元昊起兵時,曾聯絡羌族,約定環慶路酋長六百餘人為其嚮導。范仲淹到任後,即以朝廷名義犒賞羌族各部,與之簽訂條約,嚴明賞罰,羌族遂脱離西夏,為宋效力。 [97]  [98]  為進一步穩固邊防,范仲淹又修築大順城,遏止白豹城、金湯城一帶的西夏軍進犯 [99-100]  [281]  ;同時,修葺細腰、胡蘆等軍塞,切斷敵軍通路,使明珠、滅臧兩部族安心歸附宋朝。 [101-102] 
大順城遺址 大順城遺址
慶曆二年(1042年)閏九月,李元昊分兵兩路,再次大舉攻宋。涇原路經略安撫招討使王沿獲知夏軍來攻,命副使葛懷敏率軍阻擊,進抵定川寨,宋夏會戰,宋軍大敗,葛懷敏與部將等16人戰死,喪師9400餘人(參見詞條定川寨之戰)。 李元昊獲勝後,揮師南下,進逼潘原,關中震動。十月,范仲淹親率六千軍隊,從邠州、涇州出發來進行援救,西夏軍隊撤出邊塞。開始,定川戰敗的消息傳到朝廷,仁宗手按地圖對左右侍臣説:“若仲淹出援,吾無憂矣。”范仲淹的援兵的奏報一到,仁宗大喜道:“吾固知仲淹可用也。” [282]  仁宗非常欣賞范仲淹的軍事才能,加封為樞密直學士右諫議大夫,任鄜延路都部署、經略安撫招討使 [103-104] 
十一月,仁宗採納范仲淹建議,恢復設置陝西路安撫、經略、招討使,讓范仲淹、韓琦、龐籍分領職事。范仲淹與韓琦在涇州設置官第,讓文彥博滕宗諒、張亢分掌秦州、慶州、渭州。 [105-106]  范仲淹為將帥,號令清楚,愛護士兵,對於前來歸附的各部羌人,誠懇接納,信任不疑,因而,至李元昊向北宋稱臣(參見詞條慶曆和議)為止,西夏軍隊不敢輕易侵犯他所統轄的地區。 [107]  [108-109] 

范仲淹慶曆新政

主詞條:慶曆新政
慶曆三年(1043年),李元昊請求議和,西方邊事稍寧,仁宗召范仲淹回京,授樞密副使 [110]  ,又擢拔歐陽修、餘靖、王素和蔡襄為諫官(人稱“四諫”) [111]  ,鋭意進取。六月,諫官上言范仲淹有宰相之才,仁宗欲拜為他參知政事,范仲淹推辭不就;八月,仁宗罷免副相王舉正,再拜范仲淹為參知政事。 [112-113] 
范仲淹主持慶曆新政圖 范仲淹主持慶曆新政圖
仁宗調整輔臣結構後,范仲淹、富弼、韓琦同時執政,歐陽修、蔡襄、王素、餘靖同為諫官。仁宗多次召見范仲淹、富弼等人,徵詢天下大事。范仲淹認為事有先後,朝廷陳弊積久,非一朝一夕所能改變。仁宗再次賜給他親筆寫的詔書,又為這件事打開天章閣,召集二府的大臣按條奏對,范仲淹惶恐不安,退朝後作《答手詔條陳十事》,上疏仁宗“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長官、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推恩信、重命令”十件事。 [114]  仁宗採納,詔書統一頒佈,以示天下,只有府兵法,因輔臣反對而作罷。 [115] 
慶曆四年(1044年),范仲淹又上疏仁宗四策:“一曰和,二曰守,三曰戰,四曰備。”請朝廷力行七事:“一,密為經略;二,再議兵屯;三,專於遣將;四,急於教戰;五,訓練義勇;六,修京師外城;七,密定討伐之謀。“ [116]  ,並奏請擴大相權,由輔臣兼管軍事、官吏升遷等事宜 [117-118]  ,改革廣度和深度進一步增加。新政實施後,恩蔭減少、磨勘嚴密,希圖僥倖的人深感不便,於是毀謗新政的言論逐漸增多,指責范仲淹等是“朋黨”的議論再度興起。 [119]  六月,邊事再起,范仲淹請求外出巡守,仁宗任命為陝西、河東宣撫使。 [120] 
慶曆五年(1045年)正月,反對聲愈加激烈,范仲淹請求出知邠州,仁宗准奏,遂罷免其參知政事之職,改為資政殿學士、知邠州,兼陝西四路緣邊安撫使。冬十一月,范仲淹因病上表請求解除四路帥任、出知鄧州,以避邊塞嚴寒,仁宗同意,升他為給事中、知鄧州。 [121]  隨着范仲淹、富弼等大臣的離京,歷時僅一年有餘的新政也逐漸被廢止,改革以失敗告終。 [122-123] 

范仲淹高風亮節

范仲淹晚年圖 范仲淹晚年圖
慶曆六年(1046年),范仲淹抵達任所鄧州,重修覽秀亭、構築春風閣、營造百花洲,並設立花洲書院,閒暇之餘到書院講學,鄧州文運大振。時尹洙被貶筠州,疾病纏身,范仲淹便把尹洙接到鄧州養病。 [124] 
慶曆八年(1048年),仁宗下詔調范仲淹知荊南府,鄧州人民殷切挽留,范仲淹也喜歡鄧州,就奏請朝廷,得以留任。 [125]  范仲淹在鄧州共計三年,百姓安居樂業,其傳世名篇《岳陽樓記》及許多詩文均寫於此地。
皇祐元年(1049年),范仲淹調知杭州。子弟以范仲淹有隱退之意,商議購置田產以供其安享晚年,范仲淹嚴詞拒絕。 [126-127]  十月,范仲淹出資購買良田千畝,讓其兄範仲温找賢人經營,成立範氏義莊,對範氏遠祖的後代子孫義贈口糧,並資助婚喪嫁娶等用度。 [128-129]  [287] 
皇祐三年(1051年),范仲淹升為户部侍郎,調往知青州。後因冬寒病重,求至潁州 [130] 

范仲淹與世長辭

皇祐四年(1052年)正月,仁宗調范仲淹知潁州。范仲淹扶疾上任,於五月二十日(6月19日 [1]  )在徐州病逝,享年六十四歲。 [131]  十二月,葬於河南洛陽縣尹樊裏萬安山 [132] 
早在范仲淹患病時,仁宗便經常派人送藥慰問。到范仲淹病逝後,仁宗嗟嘆哀悼許久,又遣使慰問其家人。下葬之後,仁宗親自題寫范仲淹墓的碑額為“褒賢之碑”, [280]  加贈兵部尚書諡號文正”。後經屢次加贈為太師中書令尚書令,追封楚國公。 [133] 
靖康元年(1126年)二月,宋欽宗“褒贈近世名臣”,特贈范仲淹為魏國公。 [134] 

范仲淹主要影響

范仲淹政治貢獻

  • 實施新政
主詞條:慶曆新政
慶曆三年(1043年)八月,范仲淹針對北宋內憂(官僚隊伍龐大,但行政效率低)、外患(西夏威脅着北方和西北邊疆)的現狀,上《答手詔條陳十事》,提出十項改革綱領,主張澄清吏治、改革科舉、整修武備、減免徭役、發展農業生產等,內容涉及到政治、經濟、軍事、教育、科舉等各個方面和領域。新政實施的短短几個月間,政治局面已煥然一新:官僚機構開始精簡;科舉中,突出了實用議論文的考核,有特殊才幹的人員,得到破格提拔;全國也普遍辦起了學校。慶曆五年(1045年),以夏竦為首的反對派攻擊革新派為“朋黨”,仁宗外放范仲淹、富弼等大臣,改革遂以失敗告終。 [135]  [136]  [137]  [138] 
慶曆新政雖只推行一年,卻開北宋改革風氣之先,成為王安石“熙寧變法”的前奏。 [135]  [136]  [137]  [138] 
  • 修捍海堰
范公堤 范公堤
范仲淹任泰州西溪鹽倉監時,徵調民眾四萬餘人,重修捍海堰。自天禧五年(1021年)至天聖四年(1026年)完成,新堤橫跨通、泰、楚三州,全長約二百華里,不僅當時人民的生活、耕種和產鹽均有了保障,還在後世“捍患御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地人民將所修之堤命名為“范公堤”,遺址迄今猶存。 [27]  [139-142] 
  • 蘇州治水
景祐元年(1034年),蘇州久雨霖潦,江湖氾濫,積水不能退,造成良田委棄,農耕失收,黎民饑饉困苦,范仲淹出知蘇州後,根據水性與地理環境,提出開浚崑山、常熟間的“五河”,將積水導流太湖,注入於海的治水計劃。范仲淹以“修圍、浚河、置閘”為主的治水經畫,不但獲得時輿的讚揚,還澤被後世,自南宋一直至元、明的兩浙職守,都依照這個模式去整治水患。 [143-144] 
  • 賑災濟民
明道二年(1033年)七月,天下大旱,蝗災蔓延,江淮和京東一帶災情尤其嚴重。為了安定民心,范仲淹應詔賑災,開倉濟民,並將災民充飢的野草帶回朝廷,以警示六宮貴戚,戒除驕奢之風。 [145] 
皇祐二年(1050年),吳中發生大饑荒。此時主管浙西的范仲淹,一面調集糧食賑災,一面大規模興建土木工程,招募百姓服役,由官府每日負責飲食。通過這種方法,“日無慮數萬人”,使杭州局勢穩定,沒有出現災民流徙的情況。 [146]  皇祐三年(1051年)知青州時,逢河朔饑荒,范仲淹又成功地運用在浙西之策,既平抑糧價,又幫助青州百姓渡過青黃不接的艱難時光。

范仲淹軍事思想

嘉嶺山崖刻 嘉嶺山崖刻
康定元年(1040年),范仲淹奉調西北前線,擔任邊防主帥。針對西北地區地廣人稀、山谷交錯、地勢險要的特點,范仲淹提出“積極防禦”的守邊方略,即在要害之地修築城寨,加強防禦工事,訓練邊塞軍隊,以達到以守為攻的目的。 [147] 
軍隊制度上,取締按官職帶兵舊制,改為根據敵情選擇戰將的應變戰術;建立營田制,解決軍需問題,使軍隊面貌一新,應變能力和作戰能力大大提高。 [148]  防禦工事方面,構築城寨、修葺城池、建烽火墩,形成以大順城 [149]  為中心、堡寨呼應的堅固戰略體系。 [150-152]  對沿邊少數民族,誠心團結,慷慨優惠,嚴立賞罰公約,使其安心歸宋。 [97]  [98]  [107]  同時,范仲淹精選將帥、大力提拔軍隊將領,使西北軍中湧現出狄青種世衡郭逵等名將,其他如張亢王信周美等,都是當時被范仲淹提拔;又訓練出一批強悍敢戰的士兵,直到北宋末年,這支軍隊仍是宋朝的一支勁旅。
范仲淹利用築城修寨進行積極防禦的思想,使西北軍事防務形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邊境局勢大為改觀。慶曆四年(1044年),北宋與西夏最終締署合約,西北邊疆得以重現和平。 [153-155] 

范仲淹教育方略

主詞條:慶曆興學北宋三次興學義學蘇州文廟府學、嘉嶺書院、稽山書院花洲書院
詔令辦學圖 詔令辦學圖
范仲淹繼承和發展了儒家正統的教育思想,把“興學”當作是培養人才、救世濟民的根本手段。 [167]  在《上執政書》中,范仲淹明確提出“重名器”(慎選舉、敦教育),把當時科舉以考試取人、而不在考試之先育人,比之為“不務耕而求獲”,主張“勸學育才”,恢復制舉並使之與教育相銜接。 [168-169]  慶曆年間主政時,范仲淹再次提出“復古興學校,取士本行實”,着力改革科舉考試製度、完善教育系統、加強學堂管理,各地亦奉詔建學,地方學堂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時謂“盛美之事”。 [170] 
師資選材上,范仲淹提倡明師執教、經實並重。范仲淹注重對教師的培養和選拔,把“師道”確立為教育的重心,他推薦的名師胡瑗李覯等,皆為北宋著名的教育家。教學內容上,范仲淹提倡“宗經”,以儒家經典培養能通達“六經”、悉經邦治國之術的人才 [171]  ;同時注意兼授諸算學、醫藥、軍事等基本技能,培養具有專門知識、技能的實用人才。 [172] 
范仲淹亦身體力行,無論“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足跡所涉,無不興辦學堂,教澤廣被;晚年又設義田、建義學,對族中子弟實行免費教育,激勸“讀書之美” [173]  ,範氏義學在教化族眾、安定社會、優化風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開啓了中國古代基礎教育階段免費教育的新風尚。 [174] 

范仲淹文學成就

  • 散文
明代范仲淹畫像 明代范仲淹畫像 [156]
宋建國至仁宗七十多年來,墨守祖宗家法,政尚循謹,浮華奢靡的背後潛伏着種種危機。范仲淹洞破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重視文章的政治教化作用,主張文章是政治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關係到社會風俗的醇厚訛薄、國家的興衰成敗。在經世濟時思想的影響下,范仲淹反對宋初文壇的柔靡文風,提出了宗經復古、文質相救、厚其風化的文學思想。范仲淹的文章,立足點在於政而不在於文,在價值取向上與揚雄王勃韓柳以及宋初復古文論一樣,具有歷史意義和復古精神,對宋初文風的革新具有積極作用。 [157] 
散文創作上,范仲淹作品以政疏和書信居多,陳述時政,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説服力,蘇軾曾評價《上政事書》“天下傳誦” [158]  ;《靈烏賦》一文,“寧鳴而死,不默而生”,是中國古代哲人爭自由的重要文獻;名篇《岳陽樓記》,借作記之機,規勸友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全文融記敍、寫景、抒情、議論為一體,動靜相生,思想境界崇高,成為雜記中的創新,其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千古名句。 [159-161] 
  • 詩歌
詩歌上,范仲淹主張“範圍一氣”、“與時消息”。范仲淹繼承了孟子的“浩然之氣”,又將曹丕的“文氣説”、陸機鍾嶸的“感物説”和“天人合一”的詩學思想捏合在一起,他認為,詩人創作的衝動與意向,是秉承大道之“一氣”,感於萬物並通過萬物體現出來。范仲淹的“與時消息”則繼承了劉勰的“為情而文”觀和白居易“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主張,把政治教化和為情造文有機結合起來,范仲淹批判宋初詩壇的盲目模仿之風和無病呻吟之態,主張詩歌創作要忠於生活現實,符合時事,不為空言。
范仲淹詩歌存世305首,內容非常廣泛,或言志感懷,抒寫偉大的政治抱負;或關注民生,抒發憂國憂民的情懷;或紀遊山水,歌頌祖國大好河山;或詠物寄興,展現自己的人格操守。詩意淳語真,藝術手法多樣,以清為美的特點尤為突出,以文為詩、議論化的傾向非常明顯,同時注意白描手法和疊字的運用,與當時的白體晚唐體西昆體相比,呈現出迥然不同的面貌,成為宋初詩歌由唐音向宋調轉變的重要一環。 [157]  [162] 
明代范仲淹畫像 明代范仲淹畫像
范仲淹詞作存世共五首 [163]  ,雖然數量較少,但首首膾炙人口,在宋詞的發展中起着承前啓後的重要作用。北宋建國至宋仁宗,生活享樂漸成風尚,以豔情為主要創作話題的歌詞亦趨向繁榮。范仲淹於仁宗年間登上詞壇,其詞作內容和風格豐富多樣,有直接寫豔情者,也有跳出豔情之外者,正是過渡時期遺留下來的深刻痕跡。
漁家傲·秋思》一詞,反映了邊塞生活的艱苦,表達了作者反對入侵、鞏固邊防的決心和意願,同時還表現出外患未除、功業未建、久戍邊地、士兵思鄉等複雜矛盾的心情。在范仲淹之前,很少有人用詞這一新的詩體形式來描寫邊塞生活,唐人韋應物的《調笑令·胡馬》雖有“邊草無窮日暮”之句,但沒有展開,且缺乏真實的生活基礎,因而,範詞實際上是邊塞詞的首創。不僅如此,這首詞的內容和風格還直接影響到宋代豪放詞和愛國詞的創作,為詞世界開闢了嶄新的審美境界,也開啓了宋詞貼近社會生活和現實人生的創作方向。《剔銀燈·與歐陽公席上分題》和《定風波·自前二府鎮穰下營百花洲親制》兩詞,讀史、詠風景,題材寬泛,與豔情無關,與北宋前期詞壇的創作風格合拍,表現了從晚唐五代至北宋前期歌壇衰變的一個過程。
范仲淹的豔情之作,如《蘇幕遮·懷舊》《御街行·秋日懷舊》,總是寫出一種宏大的時空背景,與同時代其他詞人“小園香徑”“庭院深深”的狹深環境迥然不同。而沉摯真切、婉麗動人的風格,也極大地改變了宋人的創作觀念,引導着詞壇創作風氣的轉移,對後世詞壇產生着深刻影響。 [164-166] 

范仲淹書法成就

范仲淹善書。黃庭堅山谷題跋》中雲:“范文正公書落筆痛快沉著,極近晉宋人書。”又云:“范文正公書《伯夷頌》極得前人筆意,蓋正書易俗,而小楷難於清勁有精神。朱長文續書斷》謂范仲淹晚年學王羲之樂毅論》,亦一代之墨寶也。明唐錦《龍江夢餘錄》評范仲淹書極端勁秀麗,無毫鋩縱逸之態。清高士奇也稱范仲淹書法“挺勁秀特,肖其為人”。 [289] 
范仲淹書法藝術

范仲淹歷史評價

范文正公像 范文正公像 [177]
姜遵:“朱學究(范仲淹)年雖少,奇士也。他日不惟為顯官,當立盛名於世。” [178] 
葉清臣:“為社稷之固者,莫知范仲淹。……至於帥領偏裨,貴能坐運籌策,不必親當矢石,王德用素有威名,范仲淹深練軍政,龐籍久經邊任,皆其選也。” [179] 
  • 公少有大節,於富貴、貧賤、譭譽、歡戚,不一動其心,而慨然有志於天下,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 [180] 
  • 公為將,務持重,不急近功小利。 [180] 
韓琦:“公以王佐之才,遇不世出之主,竭忠盡瘁,知無不為,故由小官擢諫任,危言鯁論,建明規益,身雖可絀,義則難奪,天下正人之路,始公闢之。其後恤災南方,扞寇西垂,貳機政,陪宰席,宏謀大策,出入仁義,朝思夕慮,條疏深切,志欲膏澤中夏,鞭笞四夷,使我宋之基,萬世不拔。不幸經遠而責近,識大而合寡,故其言格而未行,或行而復沮者,幾十四五。” [181] 
蔡襄:“公薨之後,獨無餘資。君國以忠,親友以義,進退安危,不易其志。立身大節,明白如是。” [291] 
司馬光:“仲淹常宿學中,訓督學者,皆有法度,勤勞恭謹,身先士之。夜深諸生讀書,寢食皆立時刻,往往潛至齋舍洞之……出題使諸生作賦,必先自為之,欲知其難易及所當用意,亦使學者准以為法。由是四方從學者輻湊。其後宋人以文學有聲名於場屋朝廷者,多其所教也。” [284] 
  • 范文正公平生好施與,擇其親而貧、疏而賢者鹹施之。方貴顯時,置負郭常稔之田千畝,號曰義田,以養濟羣族之人。日有食,歲有衣,嫁、娶、婚、葬皆有贍。 [183] 
  • 公之忠義滿朝廷,事業滿邊隅,功名滿天下,後必有史官書之者,予可無錄也。 [283] 
王安石:“嗚呼我公,一世之師。由初迄終,名節無疵。明肅之盛,身危志殖。瑤華失位,又隨以斥。治功亟聞,尹帝之都。閉奸興良,稚子歌呼。赫赫之家,萬首俯趨。獨繩其私,以走江湖。士爭留公,蹈禍不慄。有危其辭,謁與俱出。風俗之衰,駭正怡邪。蹇蹇我初,人以疑嗟。力行不回,慕者興起。儒先酋酋,以節相侈。公之在貶,愈勇為忠。稽前引古,誼不營躬。外更三州,施有餘澤。如釃河江,以灌尋尺。宿贓自解,不以刑加。猾盜涵仁,終老無邪。講藝絃歌,慕來千里。溝川障澤,田桑有喜。戎孽猘狂,敢齮我疆。鑄印刻符,公屏一方。取將於伍,後常名顯。收士至佐,維邦之彥。聲之所加,擄不敢瀕。以其餘威,走敵完鄰。昔也始至,瘡痍滿道。藥之養之,內外完好。既其無為,飲酒笑歌。百城晏眠,吏士委蛇。上嘉曰材,以副樞密。稽首辭讓,至於六七。遂參宰相,釐我典常。扶賢贊傑,亂冗除荒。官更於朝,士變於鄉。百治具修,偷墮勉強。彼閼不遂,歸侍帝側。卒屏於外,身屯道塞。謂宜耈老,尚有以為。神乎孰忍,使至於斯。蓋公之才,猶不盡試。肆其經綸,功孰與計?自公之貴,廄庫逾空。和其色辭,傲訐以容。化於婦妾,不靡珠玉。翼翼公子,弊綈惡粟。閔死憐窮,惟是之奢。孤女以嫁,男成厥家。孰堙於深?孰鍥乎厚?其傳其詳,以法永久。碩人今亡,邦國之憂。矧鄙不肖,辱公知尤。承兇萬里,不往而留。涕哭馳辭,以贊醪羞。” [182]  [290] 
  • 出為名相,處為名賢。樂在人後,憂在人先。經天緯地,闕諡宜然。賢哉斯詣,軼後空前。 [292] 
  • 公在天聖中,居太夫人憂,則已有憂天下致太平之意,故為萬言書以遺宰相,天下傳誦。至用為將,擢為執政,考其平生所為,無出此書者。其於仁義禮樂,忠信孝弟,蓋如飢渴之予飲食,欲須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熱,如水之濕,蓋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雖弄翰戲語,率然而作,必歸於此。故天下信其誠,爭師尊之。 [184] 
蘇轍:“范文正公篤於忠亮,雖喜功名,而不為朋黨。” [185] 
朱長文:“范文正公置義田、義宅,至今四十年,而丞相、侍郎兄弟(仲淹次子、三子)繼承其志,近益增廣。九族之間,莫不被其惠。” [294] 
黃庭堅:“范文正公,當時文武第一人。” [186] 
蔡槃:“半龕遺像飾貂蟬,往事猶思慶曆前。未説兩朝親捧日,且言一柱獨擎天。山林付與書生管,香火當同信史傳。獨恨軍中無此老,如今西賊又侵邊。” [295] 
王十朋:“堂堂範公,人中之龍。正色立朝,奸邪不容。材兼文武,永履仁義。” [296] 
清人繪范仲淹像 清人繪范仲淹像 [303]
劉珙:“此五君子(諸葛亮杜甫顏真卿韓愈、范仲淹),其所遭不同,所立亦異,然其心則皆所謂光明正大,踈暢洞達,磊磊落落而不可揜者也,其見於功業文章,下至字畫之微,蓋可以望之而得其為人。” [187] 
  • 範文正傑出之才。 [293] 
  • 本朝道學之盛,亦有其漸,自範文正以來已有好議論。 [190] 
  • 天地間氣第一流人物。 [292] 
  • 范文正公作成忠義之風。 [292] 
  • 宋朝忠義之風卻是自範文正作成起來也。 [292] 
樓鑰:“文正公奮身孤藐,未嘗賴宗人毫髮之力。既達,則闔族受解衣推食之恩。” [188] 
孫應時:“若吳範氏之有義莊也,然後能仁其族於無窮,非文正公新意歟?蓋公平生所立不待稱讚,此其一事已足為百世師矣。” [189] 
劉宰:“本朝人物,南渡前,范文正公合居第一。” [297] 
呂中:“先儒論本朝人物,以仲淹為第一。觀其所學,必忠孝為本。其所志,則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其有所為,必盡其力,曰:‘為之自我者當如是,其成與否,有不在我者,雖聖賢不能必。’此諸葛武侯不計成敗利鈍之誠心也。觀其論上壽之儀,雖晏殊有所不能曉;寬仲約之誅,雖富弼有所不能知。而十事之規模,雖張方平、餘靖之諸賢有所不能識。仁宗晚年欲大用之,而範公已即世矣,豈天未欲平治天下歟?” [191] 
羅大經:“國朝人物,當以範文正為第一,富韓皆不及。” [192] 
羅璧:“陳平為宰相,不問錢、谷、訟獄,丙吉為宰相,不問橫道死人,但以鎮國家、理陰陽、親諸侯、附百姓為事,汲黯為九卿,拾遺補過,范文正公所至為政,敦禮教、厚風俗,皆識其大者也。” [193] 
元好問:“文正範公,在布衣為名士,在州縣為能吏,在邊境為名將,其才其量其忠,一身而備數器。在朝廷,則孔子之所謂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間,概不一二見,非但為一代宗臣而已。” [194] 
徐琰:“致君之志,動物之誠,放諸四海而準,百世而下,聞者莫不興起也。是豈區區富貴利達,以炫耀於須臾者,可同日而語哉?” [198] 
王惲:“堂堂範公,三代之佐。致君澤民,盡夫在我。……篤信力行,曾不易慮,受知裕陵,千載一遇。” [298] 
吳澄:“韓司徒張文成侯、漢丞相諸葛忠武侯、唐司徒狄文惠公、宋參知政事范文正公,四人之功業不盡同,而其為百代殊絕之人物則一。……文正佐漢於盛際,而器局公平廣大,設施精審詳密,心事如青天白日。遘時雖異,易地則皆然。故朱子稱其磊磊落落,無纖芥之可疑也。” [195] 
張起巖:“有際天人之學,斯可以服天下之望,有擴宇宙之量,斯可以成天下之務,有堅金石之操,斯可以任天下之重。隆然曄然震耀於世道者,則范文正公其人也。” [197] 
脱脱等:“自古一代帝王之興,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諸賢,無愧乎此。仲淹初在制中,遺宰相書,極論天下事,他日為政,盡行其言。豪傑自知之審,類如是乎!考其當朝,雖不能久,然先憂後樂之志,海內固已信其有弘毅之器,足任斯責,使究其所欲為,豈讓古人哉!” [196] 
王褘:“聖人之道,或著之事功,或載之文章,用雖不同,而實則一致。三代以下,人才莫盛於宋東都,其間慨然以聖人之道為己任而著之行事者,范仲淹而已。” [299] 
方孝孺:“古之至人,忘己徇民……孰若先生,唯民之憂。飲食夢寐,四海九州。” [300] 
況鍾:“仰止範文正,宋朝第一人。” [274] 
馬中錫:“夫範公一代奇才也……宜其見諸事為者,彪炳轟烈,撐扶天地。” [301] 
范仲淹江蘇吳縣石刻像 范仲淹江蘇吳縣石刻像 [199]
畢瑜:“先天下憂,後天下樂,出則澤被生民,入則風生台閣,侃侃封章,天子動容,凜凜甲兵,西賊膽落。嗚呼!休哉,千百世之下,聞公之風,誠足以廉頑而敦薄。”
鄭紀:“漢有天下四百餘年,唐則幾於三百,宋則三百有奇,雖創業中興,各有賢主,然申公之勸力行,狄梁公之復唐祚,韓範富歐諸公之定儲靖國,縱非周召之偶而社稷之功。” [201] 
王鏊:“昔在有宋,吾蘇入參大政者,有兩範公(范仲淹、范成大)。文正公當仁宗朝,開天章閣求治,更張庶治,將大有為焉。未一年,以小人不悦罷。文穆當孝宗朝,在政府兩月,未及有焉,以言者罷。前宋之治,莫盛仁宗;南渡後,莫盛孝宗,皆鋭意太平。二公皆以身許國,可謂千載之遇,而皆不能少其志。嗚呼,道之難行其已久矣!忠良不可容於時,自昔然矣!文正子孫,今在吳中最盛,所謂歲寒堂者,有司春秋享祀不絕;而文穆之後無聞焉。文正為宋人物第一流,文穆其流亞歟。觀其使金受書之儀,舉朝皆悚,有蘇子卿(蘇武)齧雪之操;繳還閣門張説詞頭,有陽城裂麻之忠;奏罷明洲海物之獻,蓋與孔戡之政同;其在成都,演武修文,獎用名節,間與陸務觀諸人賡唱,流風餘韻,漸被岷峨;而吳中民風士俗,人情物態,盡悉備見其時。” [200] 
張志淳:“張留侯、諸葛武侯、狄梁公、范文正公,功業不同,而同為百代殊絕之人物,遭時雖有異,易地則皆然。” [202] 
孫承恩:“德行純備,貞金粹玉。風節峻厲,霜松雪竹。先憂後樂,思濟斯民。一代賢相,前後絕倫。” [203] 
歸有光:“韓、富二公,與範希文、歐陽永叔,一時並用,世謂之韓、範、富、歐。魏公嘉祐、治平間,再決大策、以安社稷。當朝廷多故,處危疑之際,知無不為,而與範、歐同心輔政,百官奉法循理,朝廷稱治。” [204] 
茅坤:“範公為一代殊絕人物。” [290] 
樊升之:“賈生之治安,晁錯之兵事,江統之徙戎,是萬世之至畫也,李鄴侯之屯田,虞伯生之墾墅,平江伯之漕運,是一代之至畫也。李允則之築圃起浮屠,範文正、富鄭公之救荒,是一時之至畫也。畫極其至,則人情允協,法成若天造,令出如流水矣。” [205] 
王世貞:“問宋臣,曰:李文靖之遠、王沂公之公、韓魏公之重、范文正公之廓、司馬文正公之篤,庶幾爾。” [206] 
  • 宋范文正公,學術則為純儒,立朝事業則為純臣,垂範子孫則為賢祖宗而師表,百世則為殊絕人物。
  • 公之一言一行,遺風餘烈,無論士大夫爭為傳述,即婦人女子具能言之。 [273] 
黃宗羲:“上下千古,如漢之諸葛亮,唐之陸贄,宋之韓琦、范仲淹、李綱文天祥,明之方孝孺,此七公者,至公血誠,任天下之重,矻然砥柱於疾風狂濤之中,世界以之為輕重有無,此能行孔子之道者也。” [275] 
顧炎武:“先朝亦復愁元昊,臣子何人似範公。巳見干戈纏海內,尚留冠佩託江東。含霜晚穗遺田裏,噪日寒禽古廟中。吾欲與公籌大事,到今憂樂恐無窮。”
王夫之:“以天下為己任,其志也。任之力,則憂之亟。故人之貞邪,法之疏密,窮檐之疾苦,寒士之升沉,風俗之醇薄,一系於其心……若其執國柄以總庶務,則好善惡惡之性,不能以纖芥容,而亟議更張;裁幸濫,核考課,抑詞賦,興策問,替任子,綜核名實,繁立科條,一皆以其心計之有餘,樂用之而不倦。唯其長也,而亟用之,乃使百年安靜之天下,人挾懷來以求試,熙、豐、紹聖之紛紜,皆自此而啓,曾不如行邊靜鎮之賴以安也”。 [207] 
李光地:“範文正事業不必勝人,而為第一流者,功在推獎人才,故陳止齋謂‘百年用其餘’也。” [304] 
餘正健:宋儒范仲淹學術精醇,行誼卓絕,如延胡瑗入郡學以聞聖經,勉張載讀《中庸》以明道學。會變通於《大易》,著褒貶於《春秋》。俾所在州縣各立學校,以祀先聖、先師。朱子稱宋朝道學皆因范仲淹作興,實有功於聖道。
愛新覺羅·玄燁:“濟時良相。”
李果:“石筍排空山骨清,範公祠廟儼崢嶸。獨從天下關憂樂,尚想胸中富甲兵。”
蔡世遠:“才本王佐,學為帝師,諸葛武侯、陸宣公、範文正、司馬文正也。” [208] 
全祖望:“高平一生粹然無疵,而導橫渠(張載)以入聖人之室,尤為有功。” [209] 
愛新覺羅·弘曆:“學醇業廣。”
仲鶴慶:“茫茫潮汐中,磯磯沙堤起,智勇敵洪濤,胼胝生赤子,西塍發稻花,東火煎海水,海水有時枯,公恩何日已。”
袁枚:“黃閣風裁第一清,宋朝名相半書生。 西邊經略成何事,尚勸橫渠莫論兵。” [210] 
紀昀:“行求無愧於聖賢,學求有濟於天下,古之所謂大儒者,有體有用,不過如此。” [211] 
陸以湉:“此四人者(范仲淹、諸葛亮、陸贄、文天祥),皆經綸彌天壤,忠義貫日月。” [212] 
明《唐宋名臣半身像冊》中的范仲淹像及題字,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明《唐宋名臣半身像冊》中的范仲淹像及題字,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305]
陳去病:“獨範文正以矯厲特異之才……蓋惟心無所偏私,用能絕人之貪,而宇宙亦以清寧。”
張壽鏞:“道學氣節則文正範公為之魁。”
楊昌濟:“宋韓、範並稱,清曾、左並稱,然韓、左辦事之人,範、曾辦事兼傳教之人也。”
蔡東藩:“若夫韓琦、范仲淹二人,亦不過一文治才耳。主戰主守,彼此異議,主戰者有好水川之敗,雖咎由任福之違制,然所任非人,琦究不得辭責。主守者遭元昊之謾侮,微杜衍,仲淹幾不免殺身。史雖稱韓、範善防,然卒無以制元昊,使之帖然歸命,非皆武略不足之明證耶?” [213] 
  • 中國歷史上有些知識分子是文武雙全,不但能夠下筆千言,而且是知兵善戰。范仲淹就是這樣的一個典型。 [214] 
  • (范仲淹詞)介於婉約與豪放兩派之間,既蒼涼又優美,使人不厭讀。 [215] 
江澤民:所有黨員領導幹部,都應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范仲淹軼事典故

范仲淹斷齏畫粥

范仲淹幼年喪父,四歲時隨繼父遷至長山 [216]  ,勵志苦讀於醴泉寺。因家境貧寒,便用兩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後,用刀切為四塊,早晚各食兩塊,再切一些醃菜佐食。 [217-218]  成年後,范仲淹又到應天書院刻苦攻讀,冬天讀書疲倦發睏時,就用冷水洗臉,沒有東西吃時,就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卻從不叫苦。經過苦讀,范仲淹終於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進士及第,官至參知政事。 [12]  [2]  [13] 

范仲淹願為良醫

范仲淹還未顯達時,曾經去神祠求籤祈禱,他説:“將來我能當丞相嗎?”結果“不許”。他又求籤祈禱,説:“如若不能拜相,那我願意當個良醫。”結果“亦不許”。范仲淹長嘆説:“不能為百姓謀利造福,不是大丈夫一生該做的事。”後來,有人問他:“大丈夫立志為相,是理所當然的,您為什麼又祈願當良醫呢?這是不是有一點太卑微了?”范仲淹回答説:“怎麼會呢?古人説,‘常善用人,故無棄人,常善用物,故無棄物’。有才學的大丈夫,固然期望能輔佐明君治理國家,造福天下,哪怕有一個百姓未能受惠,也好像自己把他推入溝中一樣。要普濟萬民,只有宰相能做到。現在籤詞説我當不了宰相,要實現利澤萬民的心願,莫過於當良醫。如果真成為技藝高超的好醫生,上可以療君親之疾,下可以救貧賤之厄,中能保身長全。身在民間而依舊能利澤蒼生的,除了良醫,再也沒有別的了。” [219] 

范仲淹龍圖老子

寶元元年至慶曆三年(1038年—1043年)間,范仲淹以龍圖閣直學士身份經略西線邊防,改革軍事制度、調整戰略部署,構築以大順城為中心、堡寨呼應的堅固防禦體系,西北戰線固若金湯,夏人不敢犯。西北邊陲謠曰:“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羌人稱范仲淹為“龍圖老子 [220-221]  ;夏人稱其為“小范老子”,認為“小范老子胸有十萬甲兵!” [222] 

范仲淹寬厚仁愛

范文正公遺像 范文正公遺像 [223]
范仲淹擔任邠州知州時,有一次登樓飲酒,尚未舉杯,就看到幾個人披麻戴孝地營造葬具。范仲淹急忙派人詢問,得知是一名書生客死邠州,準備就近埋葬,但墓穴、棺材和治喪用具尚未製備。范仲淹聽後非常悲傷,立即撤去酒席,並贈以錢財,使其得辦喪事。 [224] 
慶曆年間,張海(一説王倫 [225]  率領人馬攻打淮南,路過高郵,高郵知軍晁仲約料想無法抵擋,就昭示當地富人捐錢獻酒,前去慰勞,“盜寇”很高興,沒有施暴就離開了高郵。事情傳開後,朝廷非常憤怒,富弼提議處死晁仲約。范仲淹説:“若郡縣兵力足以應戰或防守,遭遇賊兵不抵禦而去賄賂,在法理上知軍必須處死;但實際情況是高郵兵力不足,根本沒有辦法抵抗或防守;這種情況下殺死知軍不是立法的本意。”仁宗聽後,接受范仲淹的意見,赦免了晁仲約。 [226-227] 
范仲淹治理國家崇尚忠厚,勤政愛民,深得百姓愛戴。范仲淹戍邊西北時,邠州、慶州的百姓和眾多的羌部族,在其生前就懸掛他的畫像以祭拜。范仲淹去世後,聞知消息的人無不扼腕嘆息,羌部族的數百首領,像孝子一樣放聲痛哭,並齋戒三日以後才離開。 [228]  [279] 

范仲淹嚴謹治學

范仲淹替人寫墓誌銘,寫畢封好剛要發送時,忽然想到:“這篇銘記不能不讓尹洙看。”第二天,范仲淹就把銘文交給尹洙過目,尹洙看後説:“你的文章已經很出名,後代人會以你的文章為典範,不能夠不謹慎啊。現在你把轉運使寫作刺史知州寫成太守,固然清雅古雋,但現在卻沒有這些官職名稱,後人必然心生疑惑,這正是引起庸俗文人爭論的原因啊。”范仲淹聽後,感嘆地説:“多虧請你看了,否則,我差一點要失誤啊。” [229] 

范仲淹只彈履霜

范仲淹素愛彈琴,曾於琴中思古 [230]  ,又向志於琴道的崔遵度請教“琴何為是”,並問還有誰與他志同道合,崔公説是唐處士,於是范仲淹“拜而退,美而歌曰:有人焉,有人焉,且將師其一二。”他為自己尋到能學琴與琴道的老師快樂如孺子。 [231] 陸游老學庵筆記》載:范文正公喜彈琴,然平日只彈《履霜》一操,時人謂之范履霜。 [232] 

范仲淹教子扶危

范仲淹治家甚嚴,教導子女做人要正心修身、積德行善,範氏家風清廉儉樸、樂善好施。一次,范仲淹讓次子範純仁自蘇州運麥至四川。範純仁回來時碰見熟人石曼卿,得知他逢親之喪,無錢運柩返鄉,便將一船的麥子全部送給了他,助其還鄉。範純仁回到家中,沒敢提及此事。范仲淹問他在蘇州遇到朋友了沒有,範純仁回答説:“路過丹陽時,碰到了石曼卿,他因親人喪事,沒錢運柩回鄉,而被困在那裏。”范仲淹立刻説道:“你為什麼不把船上的麥子全部送給他呢?”範純仁回答説:“我已經送給他了。”范仲淹聽後,對兒子的做法非常高興,並誇獎他做的對。 [233] 

范仲淹舉賢任能

范仲淹特別善於識人,當狄青還是個下級軍官時,范仲淹就對他很器重,授之以《左氏春秋》説:將不知古今,匹夫勇爾。狄青從此折節讀書,精通兵法,後以武官任樞密使,成為一代名將。 [234] 
張載少年時,喜歡談兵,至欲結客取洮西之地。二十一歲時,謁見范仲淹,范仲淹一見知其遠器,作為將領實在屈才,對他説:儒者自有名教可樂,何事於兵?勸他讀《中庸》。後來張載遍觀釋老,無所得反而求六經,後成為北宋五子之一,宋明理學關學的創始人,一代大儒。 [235] 
范仲淹愛才薦賢圖 范仲淹愛才薦賢圖
富弼少年時,好學有大度,范仲淹見而奇之説:“王佐之才也。”並把他的文章給王曾、晏殊看,晏殊就把女兒嫁給了富弼。宋仁宗恢復制科後,范仲淹告訴富弼説:你應該由制科步入仕途”,並推舉他為茂材異等,富弼從此進入官場,成為一代名相。 [236-237] 
相傳范仲淹任杭州知府時,城中文武官員,大多得到過他的推薦,惟有蘇麟,因在外縣擔任巡檢,不在城裏,未得提拔。於是,蘇麟就向范仲淹獻詩一首,其中有兩句為:“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范仲淹理解他的心情,便為他寫了一封推舉信,後來蘇麟也得到升遷。 [238] 
范仲淹任用文士,一向注重人品而不拘小節。有氣節才智的人,決不會拘泥於瑣細的小事,如孫沔滕甫等人都一向受到他的尊重。他所選用的幕賓僚佐,都是一些被貶官而尚未復職的人員。有人覺得奇怪,范仲淹解釋道:“有才能而沒有過失的人,朝廷自然會任用他們。至於那些不幸受過處罰的可用之才,如不趁機起用他們,就要變成廢人了。”范仲淹麾下因而濟濟多士 [244]  他鎮西北時,張載赴陝謁見,有投筆從戎之志,范仲淹勉以治《中庸》,張載勵志苦學,後成為一代名儒。

范仲淹性情中人

范仲淹被稱為“才其量其忠,非但為一代宗臣而已”。其實,范仲淹並沒有把自己看成完人,反而是喜歡袒露自己的真實性情。他也發過牢騷:“人世都無百歲。少痴騃、老成尪悴。只有中間,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牽繫。一品與千金,問白髮、如何迴避?” [239] 
宋人吳曾記載過這樣一件事:范仲淹任饒州知州時,官妓 [240]  中有一位小歌妓(“小鬟”),范仲淹頗為看中。後來范仲淹被調回京師,因小鬟年紀太小,不便攜行,就給他的朋友魏介寄了一首詩(《懷慶朔堂》),在詩中説道:“慶朔堂前花自栽,便移官去未曾開。年年長有別離恨,已託東風乾當來”。魏介心領神會,就把小鬟買來轉送范仲淹。 [241]  南宋姚寬還記載范仲淹曾以胭脂寄小鬟,並題詩“江南有美人,別後常相憶。何以慰相思,贈汝好顏色”。 [242]  明人朱有燉據此改編為雜劇《甄月娥春風慶朔堂》,劇前引言亦詳述此事。 [243] 

范仲淹三光風範

范仲淹 范仲淹
范仲淹憂國憂民,不圖個人榮華富貴,從二十七歲進士及第到五十五歲主持新政,在漫長的官宦生涯中,范仲淹關心政治,每遇國家大事,總是慷慨直言,由於他直言敢為,曾在八九年間裏三次被貶:1029年,范仲淹因諫言太后還政,被貶;接着又在廢郭皇后上二次被貶;1035年,范仲淹上《百官圖》第三次被貶。
在這幾次事件中,范仲淹都是重要的策動者,尤其後兩次,成為影響慶曆士風構建的兩個重要事件,獲得了北宋士人的人格認同。據丁傳靖《宋人軼事彙編》記載,范仲淹三次被貶,每貶一次,時人稱“光”(光耀)一次,第一次稱為“極光”,第二次稱為“愈光”,第三次稱為“尤光”。 [245] 

范仲淹怒斥貪腐

慶曆新政期間,范仲淹對官員的考核與任命極為嚴格。他親自取來官員名冊,一個個地檢查他們的任職情況,凡是不稱職的官員,他都在名冊上“一筆勾銷”了他們的職務。空出的職位,則從下一級能夠勝任的官員中委任。同僚富弼見他毫不留情,便説:“你用筆一勾,就撤掉了他們的職務。他們一家人都要傷心得痛哭了!”范仲淹説:“他一家人哭,總比他們禍害千家萬户,讓那些人家全部悲哭好得多吧!(一家哭何如一路哭一筆勾銷)”於是全部將其罷免。 [246] 

范仲淹以智賑災

皇祐二年(1050年),吳州、兩浙路爆發大饑荒,杭州災情尤重。范仲淹一方面下令散發米糧賑災。並鼓勵百姓儲備糧食。吳州民俗喜好賽舟,並且篤信佛教。范仲淹於是鼓勵百姓舉行划船比賽,自己也日日在湖上宴飲。從春至夏,當地百姓幾乎天天都扶老攜幼在湖邊爭看賽船。另外,范仲淹又召集各佛寺住持,對他們説:“飢歲荒年工錢最是低廉,正是寺院大興土木的大好時機。”於是各寺廟住持無不募工興建。他又募工興建官家穀倉及吏卒官舍,每天募集的工人多達一千。此時,糧食價格上漲,一斗糧食要一百二十錢。范仲淹就把糧食的收購價格提升到了一斗糧食一百八十錢,大家都不明白他的做法。范仲淹依然命令部下沿江多張貼榜文,詳細描述了杭州饑荒的情況以及米價所上漲的數目。商人們聽説後,爭先恐後地往杭州運糧。糧食聚到一起後,范仲淹就把價格降到原來的價格。如果價格低廉,那麼商船就不會再來,就會更加的困難。緊接着米價降到一斗一百錢,商人們彙集到了一起,百姓得以度過饑荒。 [277] 
朝中台諫官員彈劾范仲淹不體卹荒年財政困難,竟鼓勵百姓划船競賽,在寺院大興土木,既勞民又傷財。范仲淹上奏解釋:“臣所以鼓勵百姓宴遊湖上,寺院、官府大興土木,其用意正是借有餘錢可花的百姓,嘉惠貧苦無依的窮民,使得靠出賣勞力生活的百姓,能依賴官府與民間所提供的工作機會生活,不致背井離鄉,餓死荒野。”這年全國的大饑荒,只有杭州一帶的百姓沒有受到嚴重的災害。同時,據杭州《西湖志》記載:西湖當年有“范公堤”,靈隱寺曾珍藏范仲淹的卧榻,以紀念這位賢臣修繕寺廟之功德。

范仲淹王範交往

皇祐二年(1050年)秋,范仲淹在杭州會見了前來拜訪的王安石。此時王安石在鄞縣為知縣,到臨川省親後返回鄞縣途中,專門繞道杭州,去拜見范仲淹。這是二人僅有的一次見面(一説二人在此之前就已認識,不止一次見面)。王安石的《臨川先生文集》有《上範資政先狀》《上杭州範資政啓》《謝範資政啓》三文有相關記載。

范仲淹人際關係

范仲淹的人物關係
關係
姓名
簡介
先祖
東漢時舉孝廉,歷任清詔使、光祿勳主事,江夏八俊之一。 [247] 
唐睿宗時,官至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宰相)。 [5] 
高祖
唐懿宗時,歷任幽州良鄉主簿、處州麗水縣丞,後舉家遷至蘇州。 [248] 
曾祖
仕吳越,曾任節度推官。北宋年間,追贈太師,封徐國公。 [249] 
祖父
仕吳越,官至秘書監。北宋年間,追贈太師,封唐國公。 [250] 
父親
早年仕吳越,後隨吳越王錢俶降宋,任武寧軍節度掌書記,封太師、周國公。 [251] 
母親
範墉去世後,改嫁朱文翰,范仲淹為其第三子。 [252] 
繼父
長山人,曾任平江推官,范仲淹兩歲時,母親改嫁。 [8] 
仲兄
範仲温
生平不詳。
長兄等
——
范仲淹共有兄弟五人,其他三位兄弟皆早卒,生平姓名不詳。
長子
范仲淹長子,歷任監主簿、司竹監。 [253] 
次子
中皇祐元年進士及第,宋哲宗時拜為宰相 [254] 
第三子
歷任吏部郎中、禮部尚書、尚書右丞(副宰相)等職。 [255] 
第四子
官至户部侍郎 [256] 
孫子
範正臣
範純祐之子,守太常寺太祝。 [257] 
孫子
範正民
字子政另有作子正,北宋單州團練推官。北宋丞相範純仁長子。
孫子
範純仁之子,字子夷,歷任開封尉、象州知州,著有《荀裏退居編》。 [260-261] 
孫子
範純仁之子,字子思(一説子默),至孝,居父喪感傷而疾,十年不愈。 [258-259] 
孫子
範正路
字子口,純仁第四子。
孫子
字子儀,純仁第五子。歷任廣西轉運判官、湖北轉運判官、湖北路轉運使等職。
三世孫
範直隱
範正臣之子
四世孫
範公武
範直隱之子
五世孫
字叔剛,自號墨莊。範公武之子。南宋時期官員,曾任禮部尚書等職。

范仲淹主要作品

據《宋史》載,范仲淹作品有《文集》二十卷,《別集》四卷,《尺牘》二卷,《奏議》十五卷,《丹陽編》八卷。 [175]  北宋有刻本《范文正公文集 [302]  ,南宋時有乾道刻遞修本、範氏家塾歲寒堂刻本,皆二十卷。
范仲淹的主要作品目錄
體裁
作品名稱
詩歌
散文
岳陽樓記》《嚴先生祠堂記》《答手詔條陳十事》《靈烏賦》《上執政書》《天竺山日觀大師塔記》《與韓琦書》《與唐處士書》《上攻守二策狀》《上呂相公並呈中丞諮目》《邠州建學記》
書法
道服贊》《師魯帖》《遠行帖》《邊事帖》

范仲淹後世紀念

范仲淹墓葬

主詞條:范仲淹墓
萬安山范仲淹陵園
萬安山范仲淹陵園(8張)
范仲淹墓,位於河南省洛陽城東南伊川縣彭婆鄉許營村萬安山南側,分前後兩域。前域為范仲淹及其母秦國太夫人、長子監溥公範純祐墓,中央祭廟一所,內有殿房,殿中懸光緒皇帝御筆“以道自任”匾額;宋仁宗篆額的“褒賢之碑”,高4.08米,寬1.41米,厚0.48米,碑文由歐陽修撰,王洙書,字跡大體清晰,另有翁仲、石羊、石獅等。後域為次子範純仁、三子範純禮、四子範純粹及後代之墓。 [262]  2006年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63] 

范仲淹從祀

由於范仲淹在政治上和文學上的盛名掩蓋了他的儒學貢獻,所以直至身後六百餘年才得以正式入祀孔廟,並且他的從祀非一次成功,而是先後在明清兩代有過五次提議,最後於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康熙帝同意江南提督學政餘正健之請,以“以宋臣范仲淹從祀孔廟”,位列東廡唐儒韓愈之後,稱“先儒範子”。 [276]  在地方上,鄭三俊在明宗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撰寫《范文正公從祀議》,並首開先河,下令歸德孔廟從祀范仲淹。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范仲淹又從祀於歷代帝王廟 [278]  [286] 

范仲淹紀念館

各地范仲淹紀念館
各地范仲淹紀念館(7張)
中國各地有數處范仲淹紀念館,今展示如下:
  • 蘇州范仲淹紀念館,位於蘇州天平山風景區,內塑范文正公坐像、銅像,刻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石牌樓。2006年,在原祠堂西側,又建有范仲淹紀念館新館,採用庭院式廳堂布局,分三廳一廊一房,其中北廳為序館,主要是范仲淹的生平簡介、範氏家譜等內容,中廳重點介紹范仲淹一生的功績,南廳則展示範仲淹在文學上的成就,附房展示有漆雕“萬笏朝天圖”和“高義園世寶”。 [264-265] 
  • 泰州范仲淹紀念館,位於江蘇泰州興化市宋縣署兩廡,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266] 
  • 桐廬范仲淹紀念館,位於杭州市桐廬縣中杭路與白雲源路交叉口東南150米處。紀念館從個人事蹟、與桐廬的淵源兩個視角全面展示範仲淹的傳奇一生。展陳面積約為300平方米,分為序廳、一代名臣范仲淹、范仲淹與桐廬、“瀟灑桐廬”四個區塊。
另外,在山東濱州、河南商丘等地也有范仲淹紀念館。 [267-268] 

范仲淹花洲書院

主詞條:花洲書院
鄧州花洲書院
鄧州花洲書院(8張)
花洲書院,位於鄧州古城東南隅。慶曆六年(1046年),范仲淹任鄧州知州時,始建書院學堂—春風堂、藏書樓、齋舍,並在書院東側營造百花洲,花洲書院因此得名。自南宋至清,歷任知州均重視整修花洲書院,辦學規模也越來越大。2002至2005年,鄧州市政府對花洲書院進行了全面修復,重修後的花洲書院,佔地126畝,分五進四院,主要建築有春風堂(傳為《岳陽樓記》誕生處)、春風閣、先聖殿、萬卷閣、覽秀亭、景範亭、思範亭、百花洲、范文正公祠、范仲淹紀念館、范仲淹詩文碑廊等。 [269] 
2006年,花洲書院被列入河南省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270] 

范仲淹範公亭公園

範公亭 範公亭
範公亭位於山東青州範公亭公園中。亭為六角形,頂開一圓孔,與井泉上下相對,其亭之柱上木下石,別具風格。迎面的柱子上鐫刻着一副對聯:“井養無窮兆民允賴,泉源不竭奕世流芳。”亭東有三賢祠,為後人祀三位青州知州范仲淹、富弼、歐陽修之所,範祠居中,建於範公離開青州後,富公祠與歐陽公祠故址均在城西瀑水澗之側。明末皆移建於範公祠左右,稱“三賢祠”。 [285] 

范仲淹研究會

2024年3月,南通市范仲淹研究會成立。 [306] 

范仲淹藝術形象

范仲淹文學形象

《於文龍水滸人物譜》中的范仲淹 《於文龍水滸人物譜》中的范仲淹
古典小説《水滸傳》的第一回(金聖嘆本為“楔子”部分)中,講述宋仁宗嘉祐三年,京師出現瘟疫,范仲淹提議派人去龍虎山張天師禳除瘟疫。於是太尉洪信被派去龍虎山。後來洪信在龍虎山打開了伏魔之殿的封印,放出了天罡地煞,引出梁山泊一百單八將聚義的故事。
根據史料,范仲淹並未活到嘉祐三年。《水滸傳》中涉及歷史人物卻又與歷史稍有偏差處不少,這是典型的一例。 [271] 

范仲淹影視形象

范仲淹的影視形象
年份
劇名
飾演者
1989年
1995年
賀蘭雪
陳保家
2015年
虎頭鍘
高壽
2017年
于波
2017年
開封府
文江
2020年
清平樂
劉鈞 [272] 

范仲淹史料索引

有關范仲淹的史料索引
作者
篇目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 [196] 
續資治通鑑》卷三十八——卷五十二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百四——卷一百七十二
《范文正公仲淹墓誌銘》
《範公神道碑》
《范文正公年譜》
《范仲淹傳略》
《范仲淹傳》
《隆平集·卷八·范仲淹傳》
《東都事略·范仲淹傳》
參考資料
  • 1.    按樓鑰《范文正公年譜》所載,范仲淹生於宋太宗端拱二年八月二十九日(丁丑),卒於宋仁宗皇祐四年五月二十日。據台灣中研院“兩千年中西曆轉換”換算其生卒年,分別為公元989年10月1日、公元1052年6月19日。
  • 2.    《宋明臣言行錄》:范仲淹二歲而孤,母貧無依,再適長山朱氏。既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寢。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往往饢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經之旨,慨然有志於天下。常自誦曰: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 3.    范仲淹:儒家資料彙編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9-29]
  • 4.    樓鑰《范文正公年譜》:太宗皇帝端拱二年己丑 秋八月丁丑,公生於徐州節度掌書記官舍。
  • 5.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後。其先邠州人也,後徙家江南,遂為蘇州吳縣人。
  • 6.    樓鑰《范文正公年譜》:公昔遠祖博士範滂為清詔使,裔孫履冰為唐丞相鸞台鳳閣平章事,世居河內。四世祖上柱國隋,懿宗朝鹹通二年任幽州良鄉主簿,誥書猶存。至十一年,遷處州麗水縣丞,一支渡江。中原亂離,不克歸,子孫遂為中吳人。曾祖夢齡,仕吳越,中吳節度判官,宋贈太師、徐國公。祖贊時,仕吳越,九歲童子出身,終秘書監,宋贈太師、唐國公。父墉,從錢俶歸宋,任武寧軍節度掌書記,封太師、周國公。
  • 7.    樓鑰《范文正公年譜》:文正公即書記第三子也,諱仲淹,字希文。端拱二年己丑八月酉日丁丑,以辛丑時生。
  • 8.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仲淹二歲而孤,母更適長山朱氏,從其姓,名説。
  • 9.    《年譜》錄《家錄》中記述了範公感憤自立的故事:公以朱氏兄弟浪費不節,數勸止之。朱兄弟不樂,曰:“我自用朱氏錢,何預汝事?”公聞此疑駭。有告者曰:“公乃姑蘇範氏子也,大夫人攜公適朱氏。”公感憤自立,決欲自樹立門户,佩琴劍徑趨南都。
  • 10.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少有志操,既長,知其世家,乃感泣辭母,去之應天府,依戚同文學。
  • 11.    中國范仲淹研究會訪問團追尋范仲淹足跡來到商丘  .河南省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7-03-11]
  • 12.    樓鑰《范文正公年譜》:二歲而弧,母夫人謝氏貧無依,再適淄州長山朱氏,亦以朱為姓,名説。上長白山儈舍修學。
  • 13.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晝夜不息,冬月憊甚,以水沃面;食不給,至以糜粥繼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 14.    樓鑰《范文正公年譜》:八年乙卯,年二十七歳。登蔡齊榜,中乙科第九十七名。
  • 15.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舉進士第,為廣德軍司理參軍,迎其母歸養。
  • 16.    汪藻《祠堂記》:公以進士釋褐,為廣德軍司理參軍,日抱具獄與大守爭是非。守數以盛怒臨之,公不為屈。歸必記其往復辯論之語於屏上,此去,字無所容。貧止一馬,鬻馬徒步而歸。非明於所養者能如是乎? 獄官有亭,以公名之者舊矣。公既登仕版,始迎其母以養。初,廣德人未知學.公得名士三人為之師,於是郡人之擢進士第者相繼於時。
  • 17.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改集慶軍節度推官,始還姓,更其名。
  • 18.    樓鑰《范文正公年譜》:天禧元年丁巳,年二十九。遷文林郎,權集慶軍節度推官。始復範姓。
  • 19.    富弼《范文正公仲淹墓誌銘》:公既長,未欲與朱氏子異姓,懼傷吳國(範母,贈吳國夫人)之心,姑姓朱。後從事於亳,吳國命,始奏而復焉
  • 20.    王稱《東都事略`范仲淹傳》:母喪,去官。……及終喪,乃歸宗,易今名。
  • 21.    曾鞏《隆平集`卷八·范仲淹傳》:仲淹二歲喪父,而母改適長山朱氏,故從繼父姓。大中祥符八年登進士第,曰朱説。後喪母,服除,始復範姓,而改今名。
  • 22.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監泰州西溪鹽税
  • 23.    范仲淹《至西溪感賦》:“誰道西溪小,西溪出大才。參知兩丞相,曾向此間來”
  • 24.    樓鑰《范文正公年譜》:五年辛酉,年三十三歲。監泰州西溪鎮鹽倉。
  • 25.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百四》:泰州海堰久廢不治,歳患海濤,冒民田疇。公言於發運副使張綸,請修復之。綸遂奏以公知興化縣,總其役。難者謂濤患不息,則積潦必為災,綸曰:濤之患十九,而潦之患十一,獲鄉亡少,豈不可乎! 役遂興。
  • 26.    樓鑰《范文正公年譜》:有書與發運使張綸,言復海堰之利。
  • 27.    《宋史·卷九十七·志第五十》:至本朝天聖改元,范仲淹為泰州西溪鹽官日,風潮泛溢,渰沒田產,毀壞亭灶,有請於朝,調四萬餘夫修築,三旬畢工。遂使海瀕沮洳瀉滷之地,化為良田,民得奠居,至今賴之。
  • 28.    樓鑰《范文正公年譜》:(天聖)五年丁卯.年三十九歳。夏六月了亥,子純仁生。時公寓南京應天府。
  • 29.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晏殊知應天府,聞仲淹名,召寘府學。
  • 30.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每感激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一時士大夫矯厲尚風節,自仲淹倡之。
  • 31.    樓鑰《范文正公年譜》:是年有《上執政書》,略雲:“蓋聞忠孝者,天下之大本也。其孝不逮.忠可忘乎? 所以冒哀上書言國家事,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憂。請擇郡守,舉縣令,斥遊隋,去冗僭,遴選舉,敦教育,養將材,保直臣,斥佞臣,使朝廷無過,生靈無怨,以杜奸雄。凡萬餘言。”
  • 32.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上書請擇郡守,舉縣令,斥遊惰,去冗僣,慎選舉,撫將帥,凡萬餘言。
  • 33.    樓鑰《范文正公年譜》:六年戊辰.年四十歲。上書言朝政得失、民間利病。宰相王曾見而偉之。時晏殊在樞府,薦一士為館職,曾諭之曰:公知范仲淹,舍而他薦乎? 晏公遂以狀舉公,其略雲:臣伏以先聖御朝,羣才效用,惟小大之畢力,恊天人之統和。凡有位於中朝.願薦能于丹衣,不虞進越,用廣詢求。臣伏見大理寺丞范仲淹為學精勤,屬文典雅。略分吏局,亦著清聲。前曾任泰州興化縣,興海堰之利。昨因服制,退處睢陽,日於府學之中觀書肄業,敦勸徒眾,講習藝文。下出户庭,獨守貧素,儒者之行,實有可稱雲。慾望試其詞學,獎以職名,庶參多士之林,允洽崇丘之詠。
  • 34.    樓鑰《范文正公年譜》:是歲服除。冬十二月甲子,以公為秘閭校理,晏丞相殊之薦也。
  • 35.    《宋史全文》:十二月甲子,以大理評事范仲淹為秘閣校理。初,仲淹遭母喪,上書執政......凡萬餘言。王曾見而偉之......殊薦入充館職。曾謂殊曰:“公實知仲淹,舍而薦此人乎?已為公置,不行宜更薦仲淹也。”殊從之。
  • 36.    范仲淹蘇州石刻像刻於1827.11(清道光七年),孔繼堯繪,石藴玉正書贊,譚松坡鐫,為《滄浪亭五百名賢像》之一。
  • 37.    楊仲良《皇宋通鑑長編紀事本末·卷二十七》:是年十一月癸亥冬至,上率百官上皇太后壽於會慶殿,乃御天安殿受朝。公上疏言:天子有事親之道,無為臣之禮,有南面之位,無北面之儀。若奉親於內,以行家人禮可也。今顧與百官同列,虧君體,損主威,不可為後世法。疏入,不報。
  • 38.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天聖七年,章獻太后將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壽。仲淹極言之,且曰:
  • 39.    樓鑰《范文正公年譜》:八年庚午,年四十二歲。上疏論太后復辟,其略雲:陛下擁扶聖躬,聽斷大政 ,日月持久。今皇帝春秋已盛,睿哲明聖,握乾綱而歸坤紐,非黃裳之吉象也。豈若保慶壽於長樂,卷收大權,還上真主,以享天下之養。疏入,不報。
  • 40.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且上疏請太后還政,不報。
  • 41.    樓鑰《范文正公年譜》:又奏疏請皇大後還政,亦不報。
  • 42.    樓鑰《范文正公年譜》:晏公所薦公為館職,聞之大懼,召公詰以狂率邀名,且將累朝薦者。公正色抗言曰:某緣屬公舉,每懼不稱,為知己羞。不意今日反以忠直擭罪門下。殊不能答。公退又作書遺殊,申理前奏,不少屈,殊卒鬼謝焉。
  • 43.    范仲淹《上資政晏侍郎書》:“某又聞:事君有犯無隱,有諫無訕,殺其身有益於君則為之。”
  • 44.    樓鑰《范文正公年譜》:達乞補外,尋出為河中府通州。
  • 45.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尋通判河中府,徙陳州。
  • 46.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時方建太一宮及洪福院,市材木陝西。仲淹言:
  • 47.    樓鑰《范文正公年譜》:是歲三月,三司言方建太乙宮等處,乞下陝西市材,詔可。公在河中府上言:昭應、壽寧,天戒不遠,今復侈土木,破民產,非所以順人心、合天意也。宜罷修宮觀,減定常歲市木之數,蠲除積負,以彰聖治。
  • 48.    樓鑰《范文正公年譜》:上疏言減郡邑以平差役,其略雲:天下郡縣至密,吏役至緊,奪其農時,遺彼地利,是以邊廩或窘,民財未豐。臣觀漢光武朝併合四百餘縣,吏職減損,十置其一。今欲去煩苛之役,致富壽之俗,當施此令,以寬兆民。如河中府倚郭二縣,惟河東縣主户四千,不至逼迫。河西縣主户一千九百,內八百餘户屬鄉村。本縣尚差公吏三百四十人,內一百九十五人於鄉村差到。緣鄉村中等户只有一百三十户,更於已下抽差,是使堪役之家無所休息。以臣管見,其河西縣宜併入河東。及大名府縣分極多,甚可省去。或謂縣邑之中有榷酤關征之利,臣謂所廢之縣,止可為鎮,而坊市仍舊。所貴吏役稍減,農時不奪.地利無遺,民財可阜也。
  • 49.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又言:“恩幸多以內降除官,非太平之政。”
  • 50.    樓鑰《范文正公年譜》:明道元年,任陳州通判。聞京師多不關有司而署官賞者,乃附驛奏疏甚懇至,願以唐中朝上官婕妤、賀婁氏賣墨敕斜封官為戒。又屢上疏言內降之弊,引韋后為戒。
  • 51.    樓鑰《范文正公年譜》:上疏論職田不可罷,其略曰:真宗初賜職田,實遵古制,蓋大齎於多士,俾無蠹於生民。無厭之徒,或冒典憲,由濫宮之咎,非職田之過。若從而廢罷,則吏困於廉,收而均給,則民受其弊。天下幕職、州縣官、三班使臣俸祿微薄,全藉職田濟瞻。其無職田處,持廉之人例皆貧窘。曩時士員尚少,凡得一任,必五六年方有交替,到闕即日差除,復便請給。當時條例末密,士寡廉隅,雖無職田,自可優足。今物貴與昔不同,替罷之後,守選待闕,動腧二年,官吏衣食不足,廉者復濁,何以致化?天下受弊,必如臣言。乞深加詳軫,不以一時之論廢經遠之制,天下幸甚。
  • 52.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事雖不行,仁宗以為忠。
  • 53.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太后崩,召為右司諫。
  • 54.    樓鑰《范文正公年譜》:二年癸酉,年四十五歲。是年三月甲子,太后崩,帝始親政,裁抑僥倖,中外大悦。時公為陳州通判、太常博士。四月,公被召赴闕,除右司諫。
  • 55.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言事者多暴太后時事,仲淹曰:
  • 56.    樓鑰《范文正公年譜》:時太后既崩,言者各追斥垂簾時事。公言於上曰:太后受遺先帝。保佑聖十餘年矣。宜掩其小故,以全其大德。上大感悟。五月,降詔曰:大行皇太后保佑沖人十有二年,恩勤至矣。而言者罔識大體,務詆訐一時之事,非所以慰朕孝思也。其垂簾日詔命,中外毋輒以言。行公之言也。
  • 57.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初,太后遺誥以太妃楊氏為皇太后,參決軍國事。仲淹曰:'太后,母號也,自古無因保育而代立者。今一太后崩,又立一太后,天下且疑陛下不可一日無母后之助矣。
  • 58.    樓鑰《范文正公年譜》:二年癸酉,年四十五歲。公初聞遺誥以楊太妃為皇太后,參決國事,亟上疏言:太后,母號也,未嘗因保育而代立者。今一太后崩,又立一太后,天下且疑陛下不可一日無母后之助也。時已刪去參決等語,然太后之號訖不改,止罷其冊命而已。
  • 59.    樓鑰《范文正公年譜》:秋七月甲子,以公同管勾糰子監。是歲以江淮京東災傷,公奏請遺使巡行,末報。公請間日:宮掖中半日不食,當何如,今數路艱貪,安可置而下恤?
  • 60.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歲大蝗旱,江、淮、京東滋甚。仲淹請遣使循行,未報。乃請間曰:
  • 61.    樓鑰《范文正公年譜》:秋七月甲子,以公同管勾糰子監。是歲以江淮京東災傷,公奏請遺使巡行,末報。公請間日:宮掖中半日不食,當何如,今數路艱貪,安可置而下恤?八月甲申,遙命公安撫江淮。所至開倉廩,賑乏絕,禁淫祀,奏蠲廬、舒折役茶,江東丁口鹽錢。饑民有食烏昧草者,擷草進御,請示六宮貴戚,以戒侈心。又陳救弊八事,上嘉納之。
  • 62.    範希文像像取自明代王圻輯,萬曆刻《三才圖會》。
  • 63.    《宋史·卷二百四十二·列傳第一》:初,帝寵張美人,欲以為後,章獻太后難之。後既立,而頗見疏。其後尚美人、楊美人俱幸,數與後忿爭。一日,尚氏於上前有侵後語,後不勝忿,批其頰,上自起救之,誤批上頸,上大怒。
  • 64.    《宋史·列傳第一》:入內都知閻文應因與上謀廢后,且勸帝以爪痕示執政。上以示呂夷簡,且告之故,夷簡亦以前罷相怨後,乃曰:"古亦有之。"
  • 65.    樓鑰《范文正公年譜》:時鄰皇后廢,先是美人向氏於上前有侵皇后語,後不勝忿,批其頰.上自起救之,誤批上頰,上大怒......乃定議廢后。夷簡先敕有司無得受台諫章疏......章疏果不得入。
  • 66.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會郭皇后廢,率諫官、御史伏閣爭之,不能得。
  • 67.    樓鑰《范文正公年譜》:公即與中丞孔道輔率知諫院孫祖德等詣垂拱殿門,伏奏皇后不當廢,願賜對以盡其言。守殿門者闔屝不為通,道輔撫銅環大呼曰:皇后被廢,奈何不聽台諫入言,尋有詔,宰相召台諫,諭以當廢狀。道輔等悉詣中書,語夷簡曰:人臣於帝后,猶子事父母也。父母不和,固宜諫止,奈何順父出母乎? 夷簡曰:廢后自有故事。 道輔及公曰:公不過引漢光武勸上耳。是乃光武失德,何足法也!自餘廢后,皆前世昏君所為。上堯舜之資,而公顧勸之效昏君所為,可乎?夷簡不能答,拱立曰:諸君更自見上力陳之。
  • 68.    范仲淹《謫守睦州作》:重父必重母,正邦先正家。一心回主意,十口向天涯。銅虎恩猶厚,鱸魚味覆住。聖明何以報,沒齒願無邪。
  • 69.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明日,將留百官揖宰相廷爭,方至待漏院,有詔出知睦州。
  • 70.    樓鑰《范文正公年譜》:道輔與公等遂退,將以明日留百官揖宰相廷爭,而夷簡即奏台諫伏閤請對,非太平之美事。遂詔出道輔知泰州、公知睦州。河陽籤判富弼亦言:朝廷一舉而二失,縱不能復後,宜還范仲淹,以來言路。疏入,不報。
  • 71.    樓鑰《范文正公年譜》:是年公在蘇州,奏請立郡學。先是公得南園之地,既卜築而將居焉,陰陽家謂當踵生公卿,公曰:吾家有其貴,孰若天下之士鹹教育於此,貴將無已焉。遂即地建學。既成,或以為太廣,公曰:吾恐異時患其隘耳。元右四年,公之子純禮出自奉常,制置江淮六路漕事,持節過鄉郡,即學拜公像。暗暈之弊,復脯於朝,新而廣之。吳學至今甲於東南。
  • 72.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歲餘,徙蘇州。州大水,民田不得耕,仲淹疏五河,導太湖注之海,募人興作,未就,尋徙明州,轉運使奏留仲淹以畢其役,許之。拜尚書禮部員外郎、天章閣待制,召還,判國子監,遷吏部員外郎、權知開封府。
  • 73.    樓鑰《范文正公年譜》:公自還朝,論事益急。宰相......乃命知開封府,欲撓以繁劇,使不暇他議......公決事如神,京邑肅然稱治。都下謠曰:朝廷無憂有範君,京師無事有希文。
  • 74.    按:四章者,為《帝王好尚》、《選賢任能》、《近名》、《推委》之四論
  • 75.    樓鑰《范文正公年譜》:又為《百官圖》以獻,因指其遷進遲速次序,曰某為超遷,某為左遷,如是為公,如是為私,意在丞相。又言:漢成帝信張禹,下疑舅家,故有王莽之亂。臣恐今日朝廷亦有張禹壞陛下家法,以大為小,以易為難,以易成為已成,以急務為閒務者,不可不蚤辯。夷簡大怒,以公語辯於上前,且訴公越職言事,蔫引朋黨,離間君臣。公亦交章辯折,辭益切,遂罷黜,落職知饒州。
  • 76.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時呂夷簡執政,進用者多出其門。仲淹上《百官圖》,指其次第曰:
  • 77.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殿中侍御史韓瀆希宰相旨,請書仲淹朋黨,揭之朝堂。
  • 78.    樓鑰《范文正公年譜》:公既貶,諫官、御史莫敢言,秘書丞、集賢校理餘靖上言,謂公所言事在陛下母子夫婦之間,猶以合典禮,故加優獎;今坐刺譏大臣,重加譴謫。倘其言未協聖慮,在陛下聽不聽耳,安可以為罪乎?陛下自專政以來,三逐言事者,恐非太平之政也。請速改前命。靖遂落職,監均州酒税。
  • 79.    樓鑰《范文正公年譜》:太子中允、館閣校勘尹洙言:臣常以范仲淹直諒不回,義兼師友。自其被罪,朝中多雲臣亦被薦論,範某既以朋黨得罪,臣固當從坐。況佘靖素與範某分疏,猶以朋黨被罪。臣下可苟免.願從降黜,以昭明憲。貶洙為祟信軍節度掌書記、監郢州酒税。
  • 80.    樓鑰《范文正公年譜》:館閣校勘歐陽修移書責右司諫高若訥曰:......若訥得書,乃言......請令有司召修戒諭。修坐罪貶為夷陵令。
  • 81.    呂中《宋大事記講義·卷九》:蔡襄作《四賢一不肖》詩,四賢指仲淹、靖、洙、修,不肖指若訥也。
  • 82.    樓鑰《范文正公年譜》:時朝士畏宰相,無敢過公者,獨龍圖閣直學士李紘、集賢校理王質出郊餞飲之。時質以病在告,扶病祖宴都門,獨留語累夕。大臣謂之曰:子有疾可辭,何為自陷朋黨?質曰:範公天下賢者,質何敢忘之? 若得為其黨人,公之賜質厚矣。聞者為之縮頸。
  • 83.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明年,夷簡亦罷,自是朋黨之論興矣。仲淹既去,士大夫為論薦者不已。仁宗謂宰相張士遜曰:"向貶仲淹,為其密請建立皇太弟故也。今朋黨稱薦如此,奈何?"再下詔戒敕。
  • 84.    樓鑰《范文正公年譜》:四年丁丑,年四十九歲。京師地震,直史館葉清臣上疏,因言公與餘靖以言事被黜,天下之人善舌不敢議朝政者行將二年。願陛下深自咎責,詳延忠直敢言之士,庶幾明威降鑑而善應來集也。書奏數日,公等皆得近徒。公既徒潤州,饞者恐其復,遼誣以事。語入,上怒,亟命置之嶺南。參政陳琳辯其不然,公訖得免。自公貶而朋黨之論起,朝士牽連出語及公者,皆指為黨人。琳獨為上開説,上意解,乃己。
  • 85.    范仲淹《答梅聖俞靈烏賦》(亦名《靈烏賦》,范仲淹回覆梅堯臣所作的同名答文)
  • 86.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初,仲淹以忤呂夷簡,放逐者數年,士大夫持二人曲直,交指為朋黨。及陝西用兵,天子以仲淹士望所屬,拔用之。及夷簡罷,召還,倚以為治,中外想望其功業。
  • 87.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元昊反,召為天章閣待制、知永興軍,改陝西都轉運使。會夏竦為陝西經略安撫、招討使,進仲淹龍圖閣直學士以副之。
  • 88.    樓鑰《范文正公年譜》:康定元年庚辰,年五十二歲。七月己卯,公除龍圖閣直學士,與韓琦併為陝西經略安撫副使,同管句都部署司事。
  • 89.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延州諸砦多失守,仲淹自請行,遷户部郎中兼知延州。先是,詔分邊兵:總管領萬人,鈐轄領五千人,都監領三千人。寇至御之,則官卑者先出。仲淹曰:"將不擇人,以官為先後,取敗之道也。"於是大閲州兵,得萬八千人,分為六,各將三千人,分部教之,量賊眾寡,使更出御賊。時塞門、承平諸砦既廢,用種世衡策,城青澗以據賊衝,大興營田,且聽民得互市,以通有無。又以民遠輸勞苦,請建鄜城為軍,以河中、同、華中下户税租就輸之。春夏徙兵就食,可省糴十之三,他所減不與。詔以為康定軍。
  • 90.    樓鑰《范文正公年譜》:八月庚戌,兼知延州。先是,詔分邊兵,部署領萬人,鈐轄領五幹人,都監領三千人,有寇則官卑者先出。公曰:不量賊眾寡而出戰以官為先後,取敗之道也。乃分州兵為六將,將三千人,分部教之,量賊眾寡,使更出御賊,賊不敢犯,既而諸路皆取法焉。賊相戒曰:無以延州為意,今小范老子腹中有數萬甲兵,不比大範老子可欺也。大範蓋指雍也。築青澗城,復承平、永平廢砦。
  • 91.    《神道碑》雲:公為將務持重,不急近功小利,於延州築青澗城,墾營田,復承平,永平廢寨,履羌歸業者數萬户。
  • 92.    按:1041年北宋改元,十一月前沿用康定年號,後改元慶曆。
  • 93.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明年正月,詔諸路入討,仲淹曰:"正月塞外大寒......第按兵不動,以觀其釁,許臣稍以恩信招來之......先取綏、宥,據要害,屯兵營田,為持久計,則茶山、橫山之民,必挈族來歸矣。..."帝皆用其議。仲淹又請修承平、永平等砦,稍招還流亡,定堡障,通斥候,城十二砦,於是羌漢之民,相踵歸業。
  • 94.    樓鑰《范文正公年譜》:慶曆元年辛巳 ,年五十三歲。朝命以正月出兵討元昊,公上疏,其略雲:正月起兵,塞外雨雪大寒,暴露僵仆,我師可憂。萬一有失,噬臍何及!春深漸暖,方賊馬瘦人飢,其勢易制,此得天時之便,又可以擾其耕作。且元昊謂國家太平忘戰,邊城無備,是以桀騖。今邊鄙漸飭,賊至則爭。願許臣稍以恩信示之,或可招納。不然,臣恐情意阻絕。偃兵無期。若用臣策,歲月無效,徐圖畢兵,先取綏、宥,據其要害,屯兵營田,為持久之計,則橫山人户挈族來歸。拓疆禦寇,莫此之利。上用其議,於是公固守酈延。
  • 95.    樓鑰《范文正公年譜》:二月,元昊寇渭州......尹洙......與公謀出兵......公堅持不可......乃知任福等敗績
  • 96.    樓鑰《范文正公年譜》:夏四月癸末,公以陝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龍圓閣直學士、户部郎中降為户部員外郎、知耀州,職如故。
  • 97.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初,元昊反,陰誘屬羌為助,而環慶酋長六百餘人,約為鄉道...仲淹以...詔書犒賞諸羌,閲其人馬,為立條約...諸羌皆受命,自是始為漢用矣。
  • 98.    樓鑰《范文正公年譜》:五月壬申,公徙知慶州,兼管句環慶路都部署司事。初,元昊反,陰誘屬羌為肋。環慶酋長六百人約與賊為鄉導,後雖首露,猶懷去就。公至部,即奏行邊,以詔書犒賞諸羌,閲其人馬,立條約,明賞罰。諸羌受命悦服,始為漢用。
  • 99.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慶之西北馬鋪砦,當後橋川口,在賊腹中。仲淹欲城之,度賊必爭,密遣子純祐與蕃將趙明先據其地,引兵隨之。諸將不知所向,行至柔遠,始號令之,版築皆具,旬日而城成,即大順城是也。賊覺,以騎三萬來戰,佯北,仲淹戒勿追,已而果有伏。大順既城,而白豹、金湯皆不敢犯,環慶自此寇益少。
  • 100.    《神道碑》:其城大順也,一旦引兵出,將不知所向。軍至柔遠,始號令告其地處所往築城。至於版築之用,大小畢具,而軍中初不知。賊以三萬騎來爭,公戒諸將,戰而敗走者追勿過河。已而賊果走,追者不渡,而河外果有伏。賊失計,乃引去。於是諸將服公為不可及。
  • 101.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明珠、滅臧勁兵數萬,仲淹聞涇原欲襲討之,上言曰:"二族道險,不可攻,前日高繼嵩已喪師。平時且懷反側,今討之,必與賊表裏,南入原州,西擾鎮戎,東侵環州,邊患未艾也。若北取細腰、胡蘆眾泉為堡障,以斷賊路,則二族安,而環州、鎮戎徑道通徹,可無憂矣。"其後,遂築細腰、胡蘆諸砦。
  • 102.    《神道碑》:於慶州城大順以據要害,又城細腰、胡盧,於是明珠、滅臧等大族皆去賊,為中國用。
  • 103.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葛懷敏敗於定川,賊大掠至潘原,關中震恐,民多竄山谷間。仲淹率眾六千,由邠、涇援之,聞賊已出塞,乃還。始,定川事聞,帝按圖謂左右曰:"若仲淹出援,吾無憂矣。"奏至,帝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也。"進樞密直學士、右諫議大夫。仲淹以軍出無功,辭不敢受命,詔不聽。
  • 104.    樓鑰《范文正公年譜》:十月辛亥,以公為樞密直學士、右諫議大夫、鄜延路都部署、經略安撫招討使,有讓表。元昊寇邊,葛懷敏戰死,賊大掠至潘原,關中震恐。公自將兵由邢涇援之,知賊已出塞,乃還。上始聞定川事,按圖謂左右曰:若仲淹出援,吾無慮矣。奏至,上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亟加職進宮。公以西師久無功.密疏乞賜貶降,以謝邊陲。辭不受命,不聽。
  • 105.    樓鑰《范文正公年譜》:十一月,復置陝西四路都部署、經略安撫兼沿邊招討使,命公及韓琦、龐籍分領之。公與琦開府涇州,而徒文彥博帥秦,滕宗諒帥慶,皆從公之請也。
  • 106.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時已命文彥博經略涇原,帝以涇原傷夷,欲對徙仲淹...仲淹謝曰:"...與韓琦同經略涇原,並駐涇州,琦兼秦鳳、臣兼環慶。涇原有警,臣與韓琦合秦鳳,環慶之兵,掎角而進;若秦鳳、環慶有警,亦可率涇原之師為援。臣當與琦練兵選將,漸復橫山,以斷賊臂,不數年間,可期平定矣。願詔龐籍兼領環慶,以成首尾之勢。秦州委文彥博,慶州用滕宗諒總之。孫沔亦可辦集。渭州,一武臣足矣。"帝採用其言,復置陝西路安撫、經略、招討使,以仲淹、韓琦、龐籍分領之。仲淹與琦開府涇州,而徙彥博帥秦,宗諒帥慶,張亢帥渭。
  • 107.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仲淹為將,號令明白,愛撫士卒,諸羌來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賊亦不敢輒犯其境。
  • 108.    《神道碑》:公待將吏,必使畏法而愛己。所得賜賚,皆以上意分賜諸將,使自為謝。請蕃質子樅其出入,無一人逃者。蕃酋來見者,召之卧內,屏人徹衞,與語不疑。公居三歲,士勇邊實,恩信大洽。乃決策謀取橫山,復靈武,而元昊數遺使稱臣請和,上亦召公歸矣。
  • 109.    《名臣傳》:公與韓琦協謀,必欲收復靈、夏、橫山之地,邊上謠曰: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瞻寒;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元昊大懼,遂稱臣。
  • 110.    范仲淹《與朱校理書》雲:十六日被旨赴闕,至二十五日,與韓公同上五章,為邊事未寧,防秋在近,乞且留任,必得俞允。入則功遠而未濟,後有邊患,咎歸何人? 軍民億萬,生死一戰,官歐陽修言公與韓琦久在陝西,備諳邊事,才識下類常人,宜時御便殿訪問,使其盡陳西邊事宜合如何措置。
  • 111.    宋 魏泰 《東軒筆錄》卷十三:“ 慶曆 中, 餘靖 、 歐陽修 、 蔡襄 、 王素 為諫官,時謂四諫。”
  • 112.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元昊請和,召拜樞密副使。王舉正懦默不任事,諫官歐陽修等言仲淹有相材,請罷舉正用仲淹,遂改參知政事。仲淹曰:"執政可由諫官而得乎?"固辭不拜,願與韓琦出行邊。命為陝西宣撫使,未行,復除參知政事。
  • 113.    樓鑰《范文正公年譜》:三年癸未,年五十五歳。四月甲辰,公與韓琦併除樞密副使,皆以西事未寧,凡五辭不許而後就道。有《除樞密副使召赴闕陳讓》五表。六月丁丑,除參知政事,固辭不拜。八月丁未,公自樞密副使、右諫議大夫復除參知政事。
  • 114.    《宋史》一曰明黜陟......二曰抑僥倖......三曰精貢舉......十曰減徭役。
  • 115.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天子方信向仲淹,悉採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詔書畫一頒下;獨府兵法,眾以為不可而止。
  • 116.    樓鑰《范文正公年譜》:四年甲申,年五十六歲。五月壬戌朔,公與韓琦對於崇政殿,上四策:一曰和,二曰守,三曰戰,四曰備。請朝廷力行七事:一,密為經略;二,再議兵屯;三,専於遣將;四,急於教戰;五,訓練義勇;六.修京師外城;七,密定討伐之謀。是日公與琦指陳於上前,數刻乃罷。
  • 117.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又建言:"...臣請仿前代,以三司、...羣牧、殿前馬步軍司,各委輔臣兼判其事。凡官吏黜陟、刑法重輕、事有利害者,並從輔臣予奪:其體大者,二府僉議奏裁。臣請自領兵賦之職,如其無補,請先黜降。"章得象等皆曰不可。久之,乃命參知政事賈昌朝領農田,仲淹領刑法,然卒不果行。
  • 118.    樓鑰《范文正公年譜》:初,公援唐故事,請以輔臣分總其務。雖嘗降敕,然其後弗果行。
  • 119.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然更張無漸,規摹闊大,論者以為不可行。及按察使出,多所舉劾,人心不悦。自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僥倖者不便,於是謗毀稍行,而朋黨之論浸聞上矣。
  • 120.    樓鑰《范文正公年譜》:六月,公與琦又奏陝西八事,河北五事。已而公又奏:今防秋事近,願賜罷臣參政,知邊上一郡,帶安撫之名,足以照管邊事。乞更不帶招討、都部署職任。遂以公為陝西、河東宣撫使。
  • 121.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以疾請鄧州,進給事中。
  • 122.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比去。攻者益急,仲淹亦自請罷政事,乃以為資政殿學士、陝西四路宣撫使、知邠州。其在中書所施為,亦稍稍沮罷。
  • 123.    樓鑰《范文正公年譜》:五年乙酉,年五十七歲。正月乙酉,公自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除資政殿學士、知邠州,兼陝西四路緣邊安撫使,可賜推誠保德功臣。有《謝授邠州表》、《邠州謝上表》,有《祭韓少傅文》。
  • 124.    范仲淹《與韓魏公書》:師魯(尹洙)去赴均州時,已覺疾作......舁疾來鄧,以存歿見託......初相見時,卻且著炙,下談後事。疾勢漸危......舉手雲:渭州有二兒子。即就枕,更不語
  • 125.    樓鑰《范文正公年譜》:八年戊子,年六十歲。春正月丙寅.徒知荊南府。鄧人愛之,遮使者請留,公亦願留,從其請也。有《謝依舊知鄧州表》。公守鄧凡三歲
  • 126.    《年譜》引《言行錄》雲:公在杭,子弟以公有退志,乘間請治第洛陽,樹陰圃以為逸老之地。公曰:人苟有道義之樂, 形骸可外,況居室乎?吾今年逾六十,生且無幾,乃謀治第樹園圃,顧何待而居乎? 吾之所患在位高而艱退,不患退而無居也。且西都士大夫園林相望,為主人者莫得常遊,而誰獨障吾遊者? 豈必有諸己而後為樂耶? 俸賜之餘,宜以啊宗族。若曹遵吾言,毋以為慮。
  • 127.    《年譜》引《程氏遺書》雲:橫渠張先生言,有欲為公買綠野堂,公不肯,曰:在唐如晉公者,誰可尊也,一旦取其物而有之,如何得安,寧使耕壞及他人有之,己則不可取也。
  • 128.    樓鑰《范文正公年譜》:十月庚申朔,有《祭葉翰林文》。置義莊於蘇州。
  • 129.    樓鑰《范文正公年譜》:後居南都郡庠五年,大通六經旨,為文章論説必本於仁義孝弟忠信。祥符八年,年二十七歲,舉進士禮部選第一,遂中乙科,初任廣德軍司理。後迎侍母夫人至姑蘇,欲還範姓,而族人有難之者,公堅請雲:止欲歸本姓,他無所覬。始許焉。至天喜元年,為亳州節度推官,始奏復範姓。其後名益大,位益顯,嘗語諸子弟曰:吾吳中宗族甚眾,於吾固有親疏。然以吾祖宗視之,則均是子孫,固無親疏也。吾安得不恤其飢寒哉?且自祖宗來,積德百餘年而始發於吾,得至大官,若獨享富貴而不恤宗族,異日何以見祖宗於地下,亦何以人家廟乎?故恩例俸賜嘗均族人,盡以俸餘買田於蘇州,號曰義莊。贍養宗族,無間親疏,日有食,歲有衣,嫁娶兇葬鹹有瞻給。
  • 130.    樓鑰《范文正公年譜》:三年辛卯,年六十三歲。是歲,公以户部侍郎知青州,兗、淄、濰等州安撫使。有《青州謝上表》。
  • 131.    樓鑰《范文正公年譜》:四年壬辰,年六十四歳。春正月戊午,徒知穎州。夏五月二十日,至徐州,薨。
  • 132.    樓鑰《范文正公年譜》:十二月壬申,葬於河南洛陽縣尹樊裏之萬安山下。
  • 133.    樓鑰《范文正公年譜》:先是,公在青未盈歲,以疾徒知穎州,詔自青州徒,行於徐州,卒,有《遺表》。歷官推誠保德功臣、資政殿學士、金紫光祿大夫、尚書户部侍郎、護軍、汝南郡開國公,食邑二千三百户,食實封六百户,贈兵部尚書,諡文正,累贈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追封楚國公。
  • 134.    范仲淹 著;李勇先,王蓉貴 校點.范仲淹全集: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09:910-911
  • 135.    齊陳駿.湯開建.略論慶曆新政[J].西南師範學院學報.1981年第四期
  • 136.    王春江.包拯與慶曆新政[J].合肥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2月
  • 137.    郭學信.范仲淹與慶曆新政[J].濟寧師範專科學院學報.2005年4月
  • 138.    景北記.北宋的致仕制度和冗官冗費[J].求是學刊.1984年04期
  • 139.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百四》:會大雨雪,騖濤洶湧,役夫散走,旋濘而死者百餘人。眾讙言曰:堰不可成。復詔遣中使按視,將罷之。又詔淮南轉運使胡令儀同公度其可否,令儀力主公議,而公尋以憂去。綸表請身自督役。腧年堰成,民至今享其利。
  • 140.    據《如皋縣誌》記載:當這條海堤未築之前,如皋遍地是鹼,叫鹽鹼田,又叫洋田、蕩田。海堤築成後,海潮不再內侵,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得到了保障,農業、煮鹽業得到了穩步發展。為了紀念范仲淹的功績,人們把這條捍海堰稱做“范公堤”。在如皋城裏,還建了三座祠堂紀念他,一座在東水關內,叫范文正公祠;一座在北門外,叫報功祠,是合祀范仲淹、鄭端簡的;還有一座在南門內,叫二賢祠,是合祀范仲淹和胡安定的。
  • 141.    《年譜》引《記聞》曰:通、泰、海州皆濱海,舊日潮水皆至城下,田土斥鹵,不可稼穡。文正公監西溪鹽倉,建白於朝,請築捍海堤於三州之境長數百里。以衞民田。朝廷從之,以公為興化令掌斯役,發通、泰、楚、海四州民夫治之。既成,民享其利,興化之民往往以範為姓。
  • 142.    海安市地名背後的慈善故事  .海安政協[引用日期2023-10-06]
  • 143.    [美]陳學霖.范仲淹典治地方的貢獻—從蘇州治水説起.《范仲淹研究文集》(5).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11月
  • 144.    宋·朱長文《吳郡圖經續記·治水》:范文正公嘗與人書雲:“天造澤國,眾流所聚,或淫雨,不能無災。而江海之涯,地勢頗高,溝瀆雖多,不決不下。如無所壅,良可減害,若其浚深,江潮乃來。愆亢之時,萬户畎溉,此所以旱潦皆為利矣。”此智之言也。範公之跡固未遠,求其舊,纘其功,不亦善哉!
  • 145.    樓鑰《范文正公年譜》:秋七月甲子,以公同管勾糰子監。是歲以江淮京東災傷,公奏請遺使巡行,末報。公請間日:宮掖中半日不食,當何如,今數路艱貪,安可置而下恤?八月甲申,遙命公安撫江淮。所至開倉廩,賑乏絕,禁淫祀,奏蠲廬、舒折役茶,江東丁口鹽錢。饑民有食烏昧草者,擷草進御,請示六宮貴戚,以戒侈心。又陳救弊八事,上嘉納之。
  • 146.    沈括《夢溪筆談》:皇祐二年,吳中大飢,殍殣枕路。是時範文正領浙西,發粟及募民存餉,為術甚備。吳人喜競渡,好為佛事,希文乃縱民競渡,太守日出宴於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遊。又召諸佛寺主首,諭之曰:“飢歲工價至賤,可以大興土木之役。”於是諸寺工作鼎興。又新敖倉吏舍,日役千夫。監司奏劾杭州不卹荒政,嬉遊不節,及公私興造,傷耗民力。文正乃自條敍所以宴遊及興造,皆欲以發有餘之財,以惠貧者。貿易飲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於公私者,日無慮數萬人。荒政之施,莫此為大。是歲,兩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歲飢發司農之粟,募民興利,近歲遂着為令。既已恤飢,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澤也。
  • 147.    樓鑰《范文正公年譜》:康定元年......公上疏言守邊城、實關中之計:......嚴戒邊城,使持久可守;實關內,使無虛可乘。若寇至,使邊城清野,下與大戰,關中稍實,豈敢深入。既不得大戰,又不能深入,二三年間,彼自困弱,此上策也......
  • 148.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延州諸砦多失守,仲淹自請行,遷户部郎中兼知延州。先是,詔分邊兵:總管領萬人,鈐轄領五千人,都監領三千人。寇至御之,則官卑者先出。
  • 149.    張載《大順城碑》:深矣如泉,巋焉如山。百萬雄獅,莫可以前。
  • 150.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時塞門、承平諸砦既廢,用種世衡策,城青澗以據賊衝,大興營田......又以民遠輸勞苦,請建鄜城為軍...
  • 151.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仲淹欲城之......行至柔遠......旬日而城成......大順既城,而白豹、金湯皆不敢犯,環慶自此寇益少。
  • 152.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仲淹又請修承平、永平等砦,稍招還流亡,定堡障,通斥候,城十二砦,於是羌漢之民,相踵歸業。
  • 153.    王稱《西夏事略》:元昊使其親信野利旺榮復書...旺榮與弟旺令、嵬名壞卧譽諍三人列名為書,欲議罷兵。四年,曩霄遣使來,稱臣稟正朔。遂冊為夏國王。
  • 154.    顏丙震.淺述范仲淹積極防禦的備邊政策[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2月
  • 155.    諸葛憶兵.論范仲淹“積極防禦”的守邊策略.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1月
  • 156.    范仲淹肖像為明人繪,現藏南京博物院。
  • 157.    陳如毅.論范仲淹的文學思想[J].東莞理工學院學報.2012年4月
  • 158.    蘇軾·《范文正公集敍》:公在天聖中,居太夫人憂,則已有憂天下致太平之意,故為萬言書以遺宰相,天下傳誦。至用為將,擢為執政,考其平生所為,無出此書者。
  • 159.    唐孝麟.中國古代散文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471-474
  • 160.    蘇景義.宋散文集:上海文藝出版社,2003年:191-196
  • 161.    林永輝.《岳陽樓記》分析[J].湖南師範大學.2009年
  • 162.    餘麗.范仲淹詩歌研究[D].安徽大學.2011年5月8日
  • 163.    鳳凰出版社2004年版《范仲淹全集》錄詞六首,見主要作品目錄。其中,《憶王孫》一首,今人唐圭璋先生和龍榆生先生均考定乃李重元所作
  • 164.    胡云翼《宋詞選》:(《蘇幕遮》和《御街行》)還沒有擺脱‘花間’派綺靡的風格,但骨力則較為遒勁。
  • 165.    袁行霈 主編;莫礪鋒,黃天驥 卷主編.中國文學史 第3卷 宋元: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6-37
  • 166.    王雙梅.張婧.論范仲淹詞的開拓之功[J].語文學刊.2012年第6期
  • 167.    《范文正公全集·文集》卷十八《代人奏乞王洙充南京講書狀》:致治天下,必先崇學校。
  • 168.    《范文正公全集·文集》卷十八《代人奏乞王洙充南京講書狀》:崇學校,立師資,聚羣材,陳正道,使其服禮樂之文,遊名教之地;精治人之術,藴致君之方。
  • 169.    《范文正公全集·文集》卷九《上時相議制舉書》:善國者,莫先育材,育材之方,莫先勸學。
  • 170.    歐陽修《吉州學記》:宋興蓋八十有四年,而天下之學,始克大立,豈非盛美之事!
  • 171.    《范文正公全集·文集》卷九《上時相議制舉書》:勸學之要,莫尚宗經,宗經則道大,道大則才大,才大則功大......故俊哲之人,入乎六經......鋪成王道.....
  • 172.    《范文正公全集·奏議》卷二《奏乞在京並諸道醫學教授生徒》:委宣徽院選講説醫書三五人為醫師。於武成王廟,講説素問、難經等文字,召望京城習醫生徒聽學,並教脈侯,及修合藥餌。
  • 173.    《范文正公全集·義莊規矩》卷一:①諸位子弟得貢赴大比試者,每人支錢一十貫文。②庶使諸房子弟知讀書之美,有以激勸。
  • 174.    範國強.試論范仲淹的教育思想與方略[J].貴州社會科學.2010年第5期
  • 175.    《宋史·卷二百O八·志第一百六十一·藝文七》:范仲淹集二十卷、又別集四卷、尺牘二卷、奏議十五卷
  • 176.    《名臣碑傳琬琰集》中卷12《范文正公仲淹墓誌銘》(富弼撰):無幾,涇源師出,敗於好水川。天子由是益信公智謀過人遠甚。
  • 177.    范文正公像取自清代顧沅輯,道光九年刻本《吳郡名賢圖傳贊》,孔繼堯繪。
  • 178.    《言行錄》載《涑水記聞》曰:範公少冒朱姓,舉學究,嘗同眾客見姜諫議遵。遵素以剛嚴著名,與人不款曲。眾客退,獨留範公,引入中堂,謂其夫人曰:宋學究年雖少,奇士也。他日不惟為顯官,當立盛名於世。參坐置酒,年庚戌,待之如骨肉,人莫測其何以知之也。
  • 179.    《宋史·卷二百九十五·列傳第五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2-17]
  • 180.    《文忠集·卷二十一·居士集卷二十一》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4-01]
  • 181.    《安陽集·卷二十二》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4-01]
  • 182.    《臨川集·卷八十五》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4-01]
  • 183.    黃宗羲 著.黃宗羲全集 第3冊 宋元學案一: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11:180-181
  • 184.    《蘇東坡全集·正文·卷三十四·敍二十五首》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4-01]
  • 185.    蘇轍《龍川別志》:范文正公篤於忠亮,雖喜功名,而不為朋黨。早歲排呂許公,勇於立事,其徒因之,矯厲過直,公亦不喜也。自越州還朝,出鎮西事,恐許公不為之地,無以成功,乃為書自咎,解讎而去。
  • 186.    周鴻度等 編著.范仲淹史料新編:瀋陽出版社,1989-07:51
  • 187.    鮑作雨 編著.道光樂清縣誌 下:線裝書局,2009-12:724
  • 188.    《攻媿集·卷六十》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4-01]
  • 189.    周鴻度等 編著.范仲淹史料新編(本詞條所引內容取自孫應時《範氏義莊題名》):瀋陽出版社,1989-07:126
  • 190.    朱熹《朱子語類》卷一二九
  • 191.    《宋史全文·卷九上》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4-01]
  • 192.    《鶴林玉露·卷二·乙編》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12-07]
  • 193.    王觀國,羅璧 撰.學林識遺:嶽麓書社,2010-09:401
  • 194.    元好問.遺山先生文集·卷三十八·范文正公直贊:四部叢刊,景明弘治本:371
  • 195.    元·吳澄·《跋張葛狄範四公傳》
  • 196.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列傳第七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9-15]
  • 197.    《山東通志·卷三十五》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10-06]
  • 198.    周鴻度等 編著.范仲淹史料新編:瀋陽出版社,1989-07:109-110
  • 199.    范仲淹江蘇吳縣石刻像刻於元至正九年(1349)十月七日,宋閻灝贊,宋宋之才正書,元好問記,範伯仁鐫。
  • 200.    《吳都文粹續集·卷十六》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10-06]
  • 201.    《東園文集》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10-06]
  • 202.    張志淳 著;雲南省文史研究館 編.南園漫錄校注:雲南民族出版社,1999-02:201
  • 203.    《文簡集·卷四十一》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10-06]
  • 204.    歸有光.四部備要 集部 震川文集:不詳,不詳:261
  • 205.    明·馮夢龍·《智囊全集》
  • 206.    《弇州四部稿》  .古籍文獻網[引用日期2019-05-11]
  • 207.    《宋論》卷四《仁宗九》
  • 208.    《二希堂文集》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6-11-03]
  • 209.    《宋元學案·卷三·高平學案》中,祖望謹案:晦翁推原學術,安定、泰山而外,高平範魏公其一也。高平一生粹然無疵,而導橫渠以入聖人之室,尤為有功。孝宗嘗以朝臣之請,將與歐陽兗公併入澤宮,已而不果。今卒舉行之,公是為不泯矣。
  • 210.    邵氏詩詞庫 卷619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11-30]
  • 211.    《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五十二·集部五》,清乾隆武英殿課本,2557頁
  • 212.    《冷廬雜識·卷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9-26]
  • 213.    宋史演義:中虜計任福戰歿 奉使命富弼辭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0-08]
  • 214.    孫寶義、劉春增、鄒桂蘭.毛澤東的讀書人生:中共黨史出版社,2013年11月
  • 215.    毛澤東.毛澤東著作專題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1629
  • 216.    山東《鄒平縣誌》:四歲,隨繼父北歸長山縣河南村。
  • 217.    宋·釋文瑩《湘山野錄》:“范仲淹少貧,讀書長白山僧舍,作粥一器,經宿遂凝,以刀畫為四塊,早晚取兩塊,斷齏數十莖啖之,如此者三年。”
  • 218.    《東軒筆錄》:公與劉某同在長白山醴泉寺儈舍讀書,日作粥一器.分為四塊,早暮取二塊,斷虀數莖,入少鹽以啗之,如此者三年。
  • 219.    《能改齋漫錄》卷13“文正公願為良醫”:范文正公微時,嘗詣靈祠求禱,曰:“他時得位相乎?”不許。復禱之曰:“不然,願為良醫。”亦不許。既而嘆曰:“夫不能利澤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他日,有人謂公曰:“大丈夫之志於相,理則當然。良醫之技,君何願焉?無乃失於卑耶?”公曰:“嗟乎,豈為是哉。占人有云:‘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且大丈夫之於學也,固欲遇神聖之君,得行其道。思天下匹夫匹婦有不被其澤者,若己推而內之溝中。能及小大生民者,固惟相為然。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醫。果能為良醫也,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民之厄,中以保身長年。在下而能及小大生民者,舍夫良醫,則未之有也。
  • 220.    樓鑰《范文正公年譜》:慶曆二年......其讓表略雲:......臣守邊數年,羌胡頗親愛臣,呼臣為龍圖老子。今改觀察使,則與諸族首領名號相亂,恐為賊所輕......乃命復為龍圖閣直學士、左司郎中。
  • 221.    宋`王闢之《澠水燕談錄·名臣》:范文正公 以 龍圖閣 直學士帥 邠 、 延 、 涇 、 慶 四郡,威德著聞,夷夏聳服,屬户蕃部率稱曰龍圖老子 。
  • 222.    樓鑰《范文正公年譜》:康定元年......七月己卯,公除龍圖閣直學士......兼知延州......分州兵為六將......量賊眾寡,使更出御賊,賊不敢犯......賊相戒曰:無以延州為意,今小范老子腹中有數萬甲兵,不比大範老子可欺也。大範蓋指雍也。
  • 223.    范文正公遺像取自1922年修浙江四明範氏宗譜
  • 224.    宋·王闢之《澠水燕談錄》:范文正公守邠州,暇日率僚屬登樓置酒,未舉觴,見縗絰數人營理葬具者。公亟令詢之,乃寓居士人卒於邠,將出殯近郊,賵斂棺槨皆所未具。公憮然,即徹宴席,厚賙給之,使畢其事。坐客感嘆有泣下者。
  • 225.    《遺事》亦載此事,但云淮南盜王倫,與此不同。
  • 226.    樓鑰《范文正公年譜》:是歲.劫盜張海橫行敷路,剽劫淮南,將過高郵。知軍晁仲約度不能御,諭富民出金帛牛酒,使人迎勞。盜悦,徑去,不為暴。事聞,朝廷大怒。樞副富弼議欲誅仲約,公時為參政,欲宥之.爭於上前...公曰:郡縣兵械足以戰守,遇賊不御,而又賂之.此法所當誅也。今高郵無兵與械,雖仲約之義當勉力戰守,然事有可恕,戮之恐非法意也...上釋然,從之,仲約由此免死。
  • 227.    《范仲淹聖心解法意》:劫盜張海將過高郵,知軍晁仲約度不能御,諭軍中富民出金帛牛酒迎勞之。事聞,朝廷大怒,富弼議欲誅仲約。仲淹曰:“郡縣兵械足以戰守,遇賊不御,而反賂之,法在必誅;今高郵無兵與械,且小民之情,醵出財物而免於殺掠,必喜。戮之,非法意也。”仁宗乃釋之。弼愠曰:“方欲舉法,而多方阻撓,何以整眾?”仲淹密告之曰:“祖宗以來,未嘗輕殺臣下。此盛德事,奈何欲輕壞之?他日手滑,恐吾輩亦未可保。”弼不謂然。及二人出按邊,弼自河北還,及國門,不得入,未測朝廷意,比夜彷徨繞牀,嘆曰:“範六丈聖人也。”
  • 228.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仲淹內剛外和......妻子衣食,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義莊裏中,以贍族人。泛愛樂善,士多出其門下,雖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聞者,皆為嘆息。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慶二州之民與屬羌,皆畫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數百人,哭之如父,齋三日而去。
  • 229.    宋·畢仲洵《范仲淹作墓誌》:范文正公嘗為人作墓誌,已封將發。忽曰:“不可不使師魯見之。”明日以示尹。師魯曰:“君文名重一時,後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今謂轉運使為都刺史,知州為太守,誠為清佳,然今無其官,後必疑之,此正起俗儒爭論也。”希文憮然曰:“賴以示子,不然,吾幾失之。”
  • 230.    范仲淹《鳴琴》:思古理鳴琴,聲聲動金玉。何以報昔人,傳此堯舜曲。
  • 231.    范仲淹有《與唐處士書》
  • 232.    按:《履霜操》傳為西周時的曲子,離范仲淹的時代約有1800年
  • 233.    范仲淹的經歷告訴你:貪不貪,不看出身看"三觀"  .人民網.2016-01-28[引用日期2023-10-06]
  • 234.    張光祖《言行龜鑑·卷一·學問門》:狄武襄公青為指揮使時,尹洙與談兵,善之,薦於經略使韓琦、范仲淹,一見奇之,曰:"此良將才也。"授以《左氏春秋》曰:"將不知古今,匹夫勇耳!"青遂折節讀書,悉通秦漢以來將帥兵術,由是知名。
  • 235.    《宋史·卷四百二十七》張載.字子厚,長安人。少喜談兵,至欲結客取洮西之地。年二十一,以書謁范仲淹,一見知其遠器,乃警之曰:“儒者自有名教可樂,何事於兵。”因勸讀《中庸》。載讀其書,猶以為未足,又訪諸釋、老,累年究極其説,知無所得,反而求之《六經》。
  • 236.    《宋史·三百一十三》:富弼...少篤學,有大度,范仲淹見而奇之,曰:"王佐才也。"以其文示王曾、晏殊,殊妻以女。仁宗複製科,仲淹謂弼:“子當以是進。”舉茂材異等,授將作監丞、籤書河陽判官。
  • 237.    《邵氏聞見錄》雲:富鄭公初遊場屋,穆修伯長謂之曰:進士下足以儘子之才,當以大科名世。公果禮部試下。時太師公官耀州,公西歸,次陝,范文正公遣人追公曰:有旨以大科取士,可亟還。公復還見文正,辭以未嘗為此學,文正曰:已同諸公薦君矣。久為君闢一室,皆大科文字,可往就館。時晏元獻公判南京,公以大理寺承丁憂,權西監。一日,晏謂範曰:吾一女及笄,仗君為我擇婿。範曰:監中有二舉子,富皋、張為善,皆有文行,他日皆至卿輔.並可婿也。晏曰:然則孰優? 範曰:呂修謹,張疏俊。晏曰:唯。即取富皋為婿,後改名,即富公弼也。為善後亦更名方平雲。
  • 238.    宋·俞文豹《清夜錄》:范文正公鎮錢塘,兵官皆被薦,獨巡檢蘇麟不見錄,乃獻詩云:“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逢春。”公即薦之。
  • 239.    范仲淹《剔銀燈·與歐陽公席上分題》
  • 240.    按:宋代有歌妓制度,士大夫可以蓄養歌妓,這是統治者對文人士大夫的優厚待遇之一
  • 241.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范文正公守番陽郡,創慶朔堂,而妓籍中有小鬟妓尚幼,公頗屬意。既去,而以詩寄魏介曰:“慶朔堂前花自栽,便移官去未曽開。年年長有別離恨,已託東風乾當來”。介因鬻以惠公。今州治有石刻。
  • 242.    姚寬《西溪叢語》:範文正守鄱陽,喜樂籍,未幾召還,......到京,以綿胭脂寄其人,題詩云:“江南有美人,別後常相憶。何以慰相思,贈汝好顏色。”至今墨跡在鄱陽士大夫家。
  • 243.    朱有燉引言云:范文正公守饒,喜妓籍一小鬟。既去,以詩寄魏介曰...魏介遂買送公。“及覽《范文正公集》,亦有寄魏介之懷慶朔堂詩目,考其遷轉,摭其事實,編作傳奇云云。
  • 244.    智囊全集  .豆丁網[引用日期2020-02-23]
  • 245.    “三光”名臣范仲淹  .西安晚報[引用日期2014-09-28]
  • 246.    朱熹《五朝名臣言行錄》卷7“參政范文正公”:公為參政,與韓、富二樞並命,鋭意天下之事,患諸路監司不才,更用杜杞、張温之輩。公取班簿,視不才監司,每見一人姓名,一筆勾之,以次更易。富公素以文事公,謂公曰:“六丈則是一筆,焉知一家哭矣。”公曰:“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遂悉罷之。
  • 247.    樓鑰《范文正公年譜》:公昔遠祖博士範滂為清詔使
  • 248.    樓鑰《范文正公年譜》:四世祖上柱國隋,懿宗朝鹹通二年任幽州良鄉主簿,誥書猶存。至十一年,遷處州麗水縣丞,一支渡江。中原亂離,不克歸,子孫遂為中吳人。
  • 249.    樓鑰《范文正公年譜》:曾祖夢齡,仕吳越,中吳節度判官,宋贈太師、徐國公。
  • 250.    樓鑰《范文正公年譜》:祖贊時,仕吳越,九歲童子出身,終秘書監,宋贈太師、唐國公。
  • 251.    樓鑰《范文正公年譜》:父墉,從錢俶歸宋,任武寧軍節度掌書記,封太師、周國公。
  • 252.    樓鑰《范文正公年譜》:文正公即書記第三子也,諱仲淹,字希文。
  • 253.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純祐字天成,性英悟自得,尚節行。蔭守將作監主簿,又為司竹監,凡病十九年卒,年四十九。
  • 254.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純仁字堯夫,中皇祐元年進士及第,籤書許州觀察判官、知襄邑縣,,,,,,元祐初,進吏部尚書,數日,同知樞密院事。
  • 255.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純禮字彝叟,以父仲淹蔭,為秘書省正字,籤書河南府判官,知陵台令兼永安縣。還朝,用為三司鹽鐵判官,以比部員外郎出知遂州。元祐初,入為吏部郎中,遷左司。又遷太常少卿、江淮荊浙發運使。以光祿卿召,遷刑部侍郎,進給事中。宰相即徙純禮刑部侍郎,而後出命。轉吏部,改天章閣待制、樞密都承旨,去知亳州、提舉明道宮。
  • 256.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純粹:字德孺,以蔭遷至贊善大夫、檢正中書刑房,元祐中,除寶文閣待制,再任,召為户部侍郎,又出知延州。
  • 257.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純祐字天成,......子正臣,守太常寺太祝。
  • 258.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純仁......子正平、正思。
  • 259.    《宋元學案·高平學案》:範正思,字子思,忠宣次子正平字子夷之弟也。梓材謹案:子思當作子默。
  • 260.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純仁......子正平、正思。正平字子夷,學行甚高,雖庸言必援《孝經》、《論語》。
  • 261.    《宋元學案·高平學案》:範正平,字子夷,忠宣次子也......紹聖中,為開封尉......羈管象州......工詩,尤長五言,著有《荀裏退居編》,以壽終。
  • 262.    范仲淹墓:公主兒媳討來的皇家墳地  .洛陽日報.2011年7月22日星期五[引用日期2012-06-07]
  • 263.    國務院關於核定並公佈第六批全國 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  .中國政府網[引用日期2014-09-26]
  • 264.    蘇州范仲淹紀念館新館落成  .新浪[引用日期2014-09-15]
  • 265.    蘇州范仲淹紀念館新館落成  .新浪網.2006-11-03[引用日期2023-10-06]
  • 266.    江蘇泰州45家A級景區對全國醫護工作者實行門票免費  .新浪.2020-02-14[引用日期2023-10-06]
  • 267.    追尋范仲淹與濱州鄒平長山的不解之緣  .新浪[引用日期2014-09-21]
  • 268.    中國范仲淹研究會調研商丘文化旅遊產業  .河南省人民政府網[引用日期2023-10-06]
  • 269.    花洲書院與范仲淹  .光明網.2015-01-21[引用日期2023-10-06]
  • 270.    河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公佈河南省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的通知  .河南省人民政府網.2006-08-12[引用日期2014-09-27]
  • 271.    《水滸全傳》第一回 張天師祈禳瘟疫 洪太尉誤走妖魔
  • 272.    正午陽光劇《清平樂》:造型禮儀忠於歷史風貌,王凱等演員受期待  .北京日報客户端[引用日期2020-04-13]
  • 273.    明 馮夢禎《重修范文正公書院記》 宋范文正公,學術則為純儒,立朝事業則為純臣,垂範子孫則為賢祖宗而師表,百世則為殊絕人物。 公故吳人也,少遭閔凶,流移轉徙,以致顯達,故京雒齊魯間皆有公名跡,既貴復歸吳,故公廟祠遍於南北,吳中尤盛。公之一言一行,遺風餘烈,無論士大夫爭為傳述,即婦人女子具能言之,故其廟祠所在,即至衰歇,化為荒煙野火,而士大夫好古嗜義者,輒能飾而新之,以樹世教,蓋不獨愛人思樹,秉彝好德之心不可泯沒,而公之風烈精神實有以鼓之矣。 公嘗讀書濟南之長白山中,其卧起遊歷處至今遺蹤彷彿可睹。民部郎榷關王公者,濟南之新城人也,少嘗挈子弟讀書其處,稟仰風流,追玩遺蹟,依依不能釋去。既貴宦遊,又得蒞公之裏,其於公似有夙緣,以故樂新公祠。滸署隔水廣福庵之左,故有文正公祠,王公初修,謁見其堂宇頹然,階下雜沓,心動而未敢言,會學使範長倩相見,語及祠之所以頹紊狀,詞色慘然,而以重修為託,王公唯唯。
  • 274.    況鍾《謁范文正公祠》“仰止範文正,宋朝第一人。”
  • 275.    黃宗羲《破邪論·從祀篇》:餘以為孔子之道,非一家之學也,非一世之學也,天地賴以常運而不息,人紀賴以接續而不墜。世治,則巷吏門兒莫不知仁義之為美,無一物不得其生,不遂其性;世亂,則學士大夫風節凜然,必不肯以刀鋸鼎鑊損立身之清格,蓋非刊注《四書》,衍輯《語錄》,及建立書院,聚集生徒之足以了事也。上下千古,如漢之諸葛亮,唐之陸贄,宋之韓琦、范仲淹、李綱、文天祥,明之方孝孺,此七公者,至公血誠,任天下之重,矻然砥柱於疾風狂濤之中,世界以之為輕重有無,此能行孔子之道者也。
  • 276.    【孫光耀】“行道之儒”的登場與清代儒學的制度化——以范仲淹從祀孔廟為中心 - 儒家網  .儒家網.2021-02-23[引用日期2021-03-19]
  • 277.    吳曾《能改齋漫錄》“增谷價”:範蜀公記範文正治杭州,二浙阻飢,谷價方湧,鬥錢百二十。公遂增至鬥百八十,眾不知所為。公仍命多出榜沿江,具述杭飢及米價所增之數。於是商賈聞之,晨夜爭進,唯恐後,且虞後者繼來。米既輻湊,遂減價,還至百二十。……予按,此策本唐盧坦為宣歙土狹谷少,所仰四方之來者。若價賤,則商船不復來,益困矣。既而米鬥價一百,商旅輻輳,民賴以生。
  • 278.    范仲淹年譜  .中國范仲淹研究會[引用日期2021-04-13]
  • 279.    《宋史·卷七十三》:仲淹內剛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時方貧,其後雖貴,非賓客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義莊裏中,以贍族人。泛愛樂善,士多出其門下,雖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聞者,皆為嘆息。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慶二州之民與屬羌,皆畫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數百人,哭之如父,齋三日而去。
  • 280.    《宋史·卷七十三》: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賜藥存問,既卒,嗟悼久之。又遣使就問其家,既葬,帝親書其碑曰"褒賢之碑。"
  • 281.    《宋史·卷七十三》:慶之西北馬鋪砦,當後橋川口,在賊腹中。仲淹欲城之,度賊必爭,密遣子純祐與蕃將趙明先據其地,引兵隨之。諸將不知所向,行至柔遠,始號令之,版築皆具,旬日而城成,即大順城是也。賊覺,以騎三萬來戰,佯北,仲淹戒勿追,已而果有伏。大順既城,而白豹、金湯皆不敢犯,環慶自此寇益少。
  • 282.    《宋史·卷七十三》:始,定川事聞,帝按圖謂左右曰:"若仲淹出援,吾無憂矣。"奏至,帝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也。"進樞密直學士、右諫議大夫。仲淹以軍出無功,辭不敢受命,詔不聽。
  • 283.    吳楚材,吳調侯 編;劉開舉,王斐,綠淨 譯註.古文觀止譯註 下(本詞條參考內容取自錢公輔《義田記》):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03:132
  • 284.    司馬光《涑水記聞》卷10:仲淹常宿學中,訓督學者,皆有法度,勤勞恭謹,身先士之。夜深諸生讀書,寢食皆立時刻,往往潛至齋舍洞之……出題使諸生作賦,必先自為之,欲知其難易及所當用意,亦使學者准以為法。由是四方從學者輻湊。其後宋人以文學有聲名於場屋朝廷者,多其所教也。
  • 285.    濰坊創建“東亞文化之都”|酷暑難耐哪裏去?青州範公亭公園  .青州市博物館[引用日期2023-01-09]
  • 286.    《清史稿·卷八十四·志五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1-17]
  • 287.    范仲淹:《范文正公集》卷十三,《太子中舍致仕範府君墓誌銘》:皇祐初,某來守錢塘,與府君(範仲温)議,置上田十頃於裏中,以歲給宗族,雖至貧者,不復有寒餒之憂。
  • 288.    《安陽集》卷22《文正範公奏議集序》:夫以公之文武兼備,乃靖王室。朝野所論,謂道之亨塞,時之重輕,率系公之用不用。則其德業之着於天下也久矣。
  • 289.    梁披雲 主編.中國書法大辭典:香港書譜出版社;廣東人民出版社,1984-12:507
  • 290.    乾隆 御定;喬繼堂 點校.唐宋文醇 下: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20-05:940-941
  • 291.    蔡襄 撰;陳慶元等 校注.蔡襄全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07:710
  • 292.    政協河南省商丘縣委員會學習文史委員會.商丘文史資料 第9輯:政協河南省商丘縣委員會學習文史委員會,1997:80
  • 293.    朱熹 著;黎靖德 編.朱子語類 第8冊:崇文書局,2018-08:2345
  • 294.    《樂圃餘藁》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4-01]
  • 295.    曾唯 輯;張如元,吳佐仁 校補.東甌詩存 上: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12:429
  • 296.    莊仲方 編.中華傳世文選 南宋文範(本詞條所引內容取自王十朋《國朝名臣贊之三》):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10:513
  • 297.    范文正公集 46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4-01]
  • 298.    秋礀先生大全集 66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4-01]
  • 299.    《王忠文集·卷十五》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4-01]
  • 300.    遜志齋集 19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4-01]
  • 301.    姬乃軍,韓志侃 校注;高希聖 審校.延安府志校注:陝西旅遊出版社,1999-06:529
  • 302.    范仲淹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3-07-03]
  • 303.    河北美術出版社選 編.中國曆代帝王名臣像真跡:河北美術出版社,1996-10:433
  • 304.    馮靜武 著.儒道釋博士論文叢書 李光地易學思想研究:巴蜀書社,2015-02:28
  • 305.    [明]佚名:《唐宋名臣半身像冊》。館藏地:北京故宮博物院。文物編號:故00006249-12/22
  • 306.    南通市范仲淹研究會成立 範揚當選首任會長  .南通日報.2024-03-20[引用日期2024-03-20]
  • 307.    范仲淹  .正定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4-04-0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