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斷的意義 (麥煒和醫生) - 明醫網

診斷的意義 (麥煒和醫生)

[2011-11-16]

麥煒和,小學作文「我的志願」是要做科學家,結果科學家做不成,神推鬼哄當上腦神經科醫生。面對中年危機,開始投入科普寫作,希望一圓兒時夢想。(mpwmontages@omghk.com)

病人常埋怨醫生冷酷無情,不顧及患者感受,但他們也得想想醫生這樣做的理由。

醫患雖不致於對立,但判斷與處理事情的觀點始終有所差異。作為醫學專業的執行者,醫生必須保持最起碼的理智與客觀(病人覺得醫生冷酷和傲慢也由此而起),借用特區政府一句口頭禪:「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我們怎會不明白這個道理?只是病人所想所急未必等同應當想和應當急的,醫生的任務是根據病人實質需要來處理問題。但是,在現今的社會風氣下,只有少數人能認同及包容醫生這個原則,大部分病人對自己的主觀想法都十分執着,判斷醫生是好是壞也往往以後者為依歸。

醫患其中一個分歧是對診斷的看法。病人通常很關注醫生能否作出一個確實的診斷,因為他們相信下藥(或做手術)必須對症,所以醫生的首要任務是找出診斷,不然便什麼也做不成,更遑論藥到病除。醫生卻持相反的邏輯,我們從病人實際的需要出發,診症重點是替他們排除需要醫生介入或有潛在危險的惡疾,能否斷症只是其次。

舉例說,心口痛、頭暈、間歇性手腳麻痺都是常見的問題,遇到心口痛的病人,醫生便要(視乎情況而定)排除冠心病、肺腫瘤等惡性疾病;診斷頭暈的目的是要排除內出血、心律失調、腦血管病等需要即時處理的急症;手腳麻痺便要確定神經線及脊椎沒有病變。經過篩選排除,剩下的通常是良性的問題,雖然未必有確實診斷,但我們知道病人不會有危險便可以了。

姑勿論病人喜不喜歡,醫生斷症的態度其實是科學精神的體現:假如理據不足或仍有疑點,便不應草率地作出結論 — 與其信口開河,作出粗枝大葉、敷衍了事的診斷(即是所謂的convenient diagnosis),有良知的醫生寧可讓診斷懸空。再者,診斷本身是個標籤,一旦敲定了,便會跟患者捆綁在一起,令醫生固步自封,減少思考患者的病情,媒體經常報道的醫療失誤,很多也是衍生自當初一個錯誤的convenient diagnosis。

話雖如此,許多病人會因沒有確實診斷而感到不安和不滿,並認定是醫生未盡全力、查找不足所致;他們其實可以求助於中醫。西醫「束手無策」的病人,中醫總能替他們找出氣虛、濕重等症候(註:中醫學上的生理失衡),有了診斷,病人應該安心了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