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自己變得更好,才能夠屹立不搖

文◎倪偉晟

0
413

受到大環境、疫情等影響,根據臺灣壽險公會統計,壽險業務員登錄人數在7月減少近6,000人,總登錄人數跌破38萬人次,降到約37萬4,300人,創下2018年8月之後的新低。業務員在現今的市場環境下,能否具備一定的競爭力,是突破種種考驗、維持收入水準的一大關鍵。

  「競爭力」是什麼?我們可以用一個易理解的概念得知,從小到大,每一個人都經歷過大大小小的考試,而在大考當中評判成績水準,常會用pr值、級距等方式呈現,這一個數值就代表著自己在這一個考試當中的競爭力。

  簡單來說,競爭力就是與特定領域當中的對象相互比較之下,所顯示出的能力值。以上市公司來說,經由股票價格的高低,能初步判斷它目前在市場上的競爭力,那麼,對於保險業務員來說,競爭力會如何展現出來呢?

  業績表現所呈現的數值,往往是評斷保險業務員能力和水準最直觀的一個方法。保險業務員的業績來自於3個方面:A、C、C。A(Activity),代表活動量,C(Closing ratio),代表成交率,第2個C(Case size),則是件均保費。一般來說,隨著經驗的累積,在行業愈久,這2個C一定會向上成長,業績也會不斷地提高。

  這3個方面如果受到影響,業績就會有波動,在行業中的競爭力可能就會下滑。CIA500世界華人保險500強團隊大會主席陳嘉虎在本次受訪中提到,「心態」是讓這3個英文字母對應的數值保持在一定水準的關鍵。

  有些業務員認為,近年來的法規調整讓發展空間受到限制,進而影響到業績表現,不過他認為,從臺灣的市場來看,金融保險商品不但多元,近幾年法規政策也已經漸趨成熟穩定。相比有「評分制度」規範的海外市場相比,發揮的空間其實較不受限。評分制度,是指業務員必須在續保率、產能、專業度,要達到規定標準,否則只能拿到低於水準的抽成佣金。

  在新加坡,業務員在拜訪客戶前,甚至還需和主管討論要為客戶提供的產品、規劃有哪些,主管經由法規程序「認可同意」後,才能夠到市場進行銷售。上述已於海外實行的法規和制度,皆還未於臺灣實行,因此他認為,臺灣的業務員「絕不能把政策及法規當成阻止自己前進的理由。」

持續進步,就不怕環境考驗

  陳嘉虎還提到一個令人發人省思的觀點:聽到國際龍獎IDA的終身會員,每個人都會覺得很厲害,代表連續12次,或是累計15次獲得獎項。但是深入一看,發現這個人每一年獲得的都是銅龍獎,你這時還會覺得他「很厲害」、值得當作標竿學習嗎?

  照理來說,有一定的客源後,深入經營每一位客戶,隨著時間的累積,得到重複銷售、轉介紹的機會一定會大幅增加,那為什麼業績並沒有增加呢?這代表著ACC當中的A(Activity,活動量)一定不斷在下滑當中,也就是說心態鬆懈了,覺得這樣就夠了,殊不知這無形當中,已經讓自己的競爭力下滑。

  而近來,「安靜離職」(Quiet quitting)的話題從歐美引起廣大的討論,職場上安靜離職的員工,不是指真的離職,他們只做最低限度的工作,達到最基本的要求,缺少企圖心和使命感。在不同屬性的工作領域裡,也許這麼做還有被支持、議論的空間,但是對於保險業務員來說,如此安逸,為自己設定投入底線、缺乏熱情的心態,其實相當致命。

  未來,民眾的知識水準會不斷提高,在消費的選擇上會更加崇尚「價值」而非價格。10多年前,客戶不會特別在意你是兼職還是專職的業務員;但是現在民眾的心裡會這麼想:「我為什麼要給全職的佣金,卻只得到兼職或不是很專業及優秀業務員的服務品質?」

  在競爭的環境裡,迫使著每一個人都要用更快的速度成長,因此唯有不斷的進步,讓自己變得更好,才能夠屹立不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