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進修基金亦應持續完善機制

持續進修基金亦應持續完善機制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公開大學因疫情改為全面網上授課,然而由於持續進修基金要求課程面授教學比例不得低於三成,以至不少學生突然喪失申請持續進修基金資格,要全數自付學費。公開大學周一(9日)表示理解同學財政上的困難,會先向受影響的學生墊付該筆款項,並向勞工及福利局要求因疫情因素而放寬資助要求。

疫情導致的授課模式改變,局方本就應特殊時期有特殊處理。而且技術進步和香港人的工作壓力繁重,進修課程以網上遙距方式進行,可預料將愈來愈普及,與政府2002年推出持續進修基金時的情況不同。

那時網上課程技術未算發達,這類授課模式的選擇也並不多。然而隨著技術的發展,現在語言、金融、工程等各類學科都已能夠網上教學而效果卓越,不少世界名校都在積極開設各類網路遙距課程,打破時間和空間的壁壘。香港正以發展智慧城市為目標,可料疫後網上課程也會更普及,故持續進修基金宜檢討其三成面授教學比例的最低要求,探討與時並進的課程涵蓋模式與審批標準。

若香港的持續進修風氣低迷,長遠會削減香港競爭力。(林振東攝)

課程種類限制多元發展

持續教育基金應檢討之處,還在其涵蓋的課程種類方面。2017年工聯會的「進修調查」顯示,33%的受訪者過去兩年沒有選擇持續進修課程的原因是「課程選擇少,基金沒有資助我想讀的課程」。不可否認,投資、管理、會計、商業英語、語言類考試證書課程等更能與目前的就業市場掛鈎,也更主流。但所謂「非實用」的課程諸如文史哲,往往也對教師、傳媒等從業員有所裨益,不應被忽略。

更重要的是,「實用性」是隨時代需求而流變概念。今日不受重視的產業,可能他朝便為中流砥柱。十年前多少人能想到,如今世界自媒體行業發展蓬勃,且帶來新的就業機會和機會?因此,可持續進修基金的課程涵蓋如若過於一成不變,或過度著眼於當下的實用性,那麼則容易造成人才產業發展過於集中單一的問題,容易限制了公眾和社會發展的可能性。

(資料圖片)

持續進修關乎社會流動

在資助金額及方式方面,雖然資助額度已由1萬提升至2萬,惟不少課程仍然相對昂貴。比如此次公開大學事件中有學生報讀的公司秘書課程,單獨報讀學費近四萬元。當然,資助金額須考慮財政負擔及必要性,但部份基層市民的經濟需要較大,或會因為資助不足而放棄進修,最終階級流動受限制。因此政府可研究能否更有效率地使用公帑,讓持續進修不僅能發揮促進社會進步,更能夠發揮促進階層流動的作用。

就此,當局也要同步檢討目前的資助方式是否最好。比如市民雖然可用持續進修基金學車,然而目前市面眾多的學車課程中,只有香港駕駛學院的特定課程才可申請基金資助,而該課程比其他的貴了不少。面對類似情況,政府有責任公開哪些課程可申報基金的原則,以確保市民的基金資助不會成為牟利工具,也確保持續進修的課程質量。

支援市民持續進修,就是推動的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只是持續進修基金若在資助課程種類和模式等方面未能與時並進,便難以幫助市民負擔、選擇心儀的進修課程,不利社會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