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_百度百科

英语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
展开25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英语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该专业学科基础包括外国语言学、外国文学、翻译学、国别与区域研究、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具有跨学科特点。还可与其他相关专业结合,形成复合型专业,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
该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丰富的英语语言文化知识,熟练的英语语言技能,较高的语言运用能力、研究能力和专业素养,思想政治素质好,具有严谨治学的学风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能够进一步从事英语语言、文学与翻译等领域学术研究的研究型创新人才,或相关专业领域的应用复合型人才 [2]
中文名
英语
外文名
English
专业代码
050201
专业层次
本科
学科门类
文学
专业类别
外国语言文学类
修业年限
四年
授予学位
文学学士

设置背景

播报
编辑
英语是全球化时代绝大多数国际型活动的首选工作语言。作为公认的使用最普遍的国际通用语言或全球通用语,英语被广泛地运用于会议、期刊和图书出版、新闻传播等方面。
在此情形之下,世界各地的高等教育院校和教育机构多数都开设了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等不同形式的英语教学课程,聘请和培训各类英语师资承担教学任务,英语教材和教辅材料更是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与此同时,各种类型的社会办学机构也纷纷推出英语教学课程,与英语水平测试相关的各种培训班更是随处可见。 [3]

发展历程

播报
编辑

近代历史

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先创办的新式学校都是外国语学校,都是以培养外语人才为主的学校,主修英语等主要的西方与东方语言,其中最早的一所是1862年建立的京师同文馆,最初学制三年,主修外文和汉文,后来改为八年制,1865年年改为高等学堂,课程大量增加。该馆毕业生张德彝在1895年出版了中国第一部英文文法书《英文话规》。
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9月,教育部公布了学制系统,从这时开始,中国的大学和专门学校中开始设置了外国语专业,英语专业是其中主要的语言专业。
1911年春,以留美预备学校为名建立的“清华学堂”问世(现清华大学),该校以美国学校为标准,英语为通行语。除国学等课程外,所有课程均用英语讲授。
1922年10月,由当时国共两党共同创办的上海大学成立,设有英国文学系。
1941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延安大学,1944年改名为延安外国语学校,设有英文系,有60余名学员,他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多成为外交、对外文化交流、外语教学和研究工作岗位上各个部门的领导和骨干。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全国共有205所高等学校,其中41所学校设有外国文学或英国文学系科。当时国立中央大学外文系教师人数最多,为33人;清华大学外文系教师人数为28人;同时,还有10所学校设有外语(英语)师范系科,包括北京师范大学

建国初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因为倡导要向苏联学习,成立了不少俄文专修学校,高校也随即设立俄语专业,英语专业的建设处于停滞状态,被严重压缩。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撤销合并了大部分高校的英语专业,仅剩9所高校拥有英语专业(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西北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华东师范大学)。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逐项事业的发展,国家开始意识到1952年对西方主流语言的调整存在问题,不利于国家对外交流,于是从1956年开始逐渐在综合性大学与师范院校恢复或增设英语专业,至1956年底,拥有英语专业的高校恢复到了23所。随后一些新成立的高校,如1959年成立的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1960年成立的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今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都开设有英语专业。
1961年4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召开了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选计划会议,统一思想部署教材编写工作。在此次会议期间,由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学院等单位讨论和制定了一份5年制的英国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方案。这份教学方案,除了明确培养目标外,对课程设置做了较详细的规定——主要是语言和文学类课程,包括英语语言理论、各国文学史以及英美文学作品选读等。
1962年开始,各种外语新教材相继问世。
1963年9月,国务院同意国家计划委员会和教育部修订1954年出台的《高等学校通用专业目录》,与英语专业相关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五、师范部分”,其中有“英语”专业,专业编号为050004;二是“六、文科部分”,其中有“外国语言文学”专业,专业编号为060005。
1964年10月,教育部制定了《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在其中,将英语确定为学校教肓中的第一外语,并指出:“目前高等外语院系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远不能满足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和外事工作的需要,整个外语教育的基础同国家需要很不适应,呈现出尖锐的矛盾。”该《纲要》提出了发展外语教育的方针,对于外语专业毕业生的水平提出了具体要求,提出了要“举办研究班,扩大招收研究生”,提出要“新建和扩建一批高等外语院校”。

“文革”时期

1966年,开设英语专业的院校达到额74所。同年6月,”文革“开始,《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所提出的发展目标、具体措施等被迫停止。
“文革”期间,外语专业的建设与发展遭到了严重破坏,很多外语院系停止招生。
1970年之后,有一些西方国家如意大利、加拿大、英国、德国等相继与中国建交,特别是1971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加上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国的对外交往日渐扩大,对于外语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在这种形势下,1970年7月,北京大学西语系开始试点招收工农兵学员,10月15日,国务院电报通知各地,当年高校招生按照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关于招生(试点)请示报告执行。据此,部分高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1970年8月,北京外国语学院相继恢复招生,招收工农兵学员,学制改为3年。
1971—1977年间,根据中央的指示,北京、上海、广州等外国语学院和各地高校的外语系相继开始招生工农兵学员。
“文革”结束以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当年起,外语院系的学制改为四年。

改革开放

1978年8月28曰至9月10曰,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外语教育座谈会,提出了《加强外语教育的几点意见》。
1979年4月,国家教委下达了《外语学院英语专业四年制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综合大学英国语言文学专业四年制教学计划(试行草案)》《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四年制教学计划(试行草案)》。
1978年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初,一批中央和地方理工类重点大学率先开办了“科技英语”或者“专门用途英语”专业。
20世纪80年代初,受国家教委的委托,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英语组开始着手起草高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有关基础阶段和高年级英语教学的两个大纲经教材编审委员会英语组审订通过后,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国家教委高教司批准后在全国实施。这两个教学大纲对全国各类英语专业均有指导作用,是高校英语专业组织教学、编写教材与检查教学质量的依据。
1984年年底,全国开设英语专业的高校达到262所。
1985年,国家教委开始着手修订《普通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本科专业目录》,于1987年形成了征求意见稿,与英语专业有关的本科专业有7个:英语(英语语言文化)、英语语言文学、专门用途外语(科技)、专门用途外语(旅游)、专门用途外语(外贸)、专门用途外语(外事管理)、语言学。此后一段时期,英语专业过于单一的四年制学制变为弹性学制、从过去单一语言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向、从单一语言专业教学向多科或复合型专业转变。
1990—1991年,高校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推出。
1992年,原国家教委在原外语专业教材编审组的基础上,组建了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下设有英语指导组,后来改称为分委员会。
1998年,教育部高教司颁发了《关于外语专业面向二十一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了“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
2000年3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经教育部高教司批准颁布实施,明确提出: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的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大纲》明确了英语专业必须开设英语专业技能课程、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及相关专业知识课程三类课程。
2004年3月,经过修订后的《高校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大纲》和《高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大纲》发布。同年底,《高校英语专业四级口试大纲》出台。
2005年,《全国英语专业八级口试与口译考试大纲》正式出版。
2006年、2007年,英语专业分别衍生出“商务英语”“翻译”2个本科专业。 [4]
2012年,教育部发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原生物医学英语(专业代码:070413S)并入英语专业。 [5]
据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6年出版的《语言培训服务国家标准研究》一书统计,中国国内有600多所大学开设了英语本科专业。 [3]
据《山东外语教学》2019年第1期刊登的一篇文章的数据,当前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点约1000个。 [6]

培养目标

播报
编辑
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与能力,掌握相关专业知识,适应中国对外交流、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各类涉外行业、外语教育与学术研究需要的英语专业人才和复合型外语人才 [1]

培养规格

播报
编辑
  • 学制与学位
基本修业年限:一般为四年,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弹性学制,允 许学生在 3 - 6 年内完成学业。
授予学位:对按规定修满学分并符合培养方案要求的学生,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 素质要求
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人文与科学素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学科基本素养。
  • 知识要求
应掌握外国语言知识、外国文学知识、国别与区域知识,熟悉中国语言文化知识,了解相关专业知识以及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体现专业特色。
  • 能力要求
外语类专业学生应具备外语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以及一定的研究能 力、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1]

课程体系

播报
编辑

总体框架

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培养方向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论文五个部分。
课程设置应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语言技能训练与专业知识教学、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外语专业课程与相关专业课程、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突出能力培养和专业知识构建,特别应突出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课程调整机制。
课程总学分一般为150—180学分,总学时为2400—2900学时。各高校根据本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确定课程体系各部分之间的比例 [1]

理论课程

  • 通识教育课程
识教育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校级通识教育课程两类。
公共基础课程一般包括思想政治理论、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军事理论与训练、创新创业教育、第二外语等课程。
校级通识教育课程一般包括提升学生知识素养、道德品质与身心素质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课程。
  • 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分为外语技能课程和专业知识课程,课时应占专业总课时的50%—85%。
外语技能课程包括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课程;专业知识课程包括外国语言学、翻译学、外国文学、国别与区域研究、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基础课程,以及论文写作与基本研究方法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构成有综合英语、英语视听说、英语口语、英语阅读、英语写作、英语语法、英语演讲、英语辩论、英汉/汉英笔译、英汉/汉英口译、语言导论、英语文学导论、跨文化交际、西方文明史、 学术写作与研究方法等。
  • 培养方向课程
包括外国文学、外国语言学、翻译学、外语教育、国别与区域研究、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专门用途外语以及相关培养方向等类别,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1]

实践教学

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专业实习、创新创业实践、社会实践、国际交流。
专业实习旨在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创新创业实践旨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开展学科竞赛、学习兴趣小组、学术社团、创新创业项目等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民情和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支教等社会实践活动。
国际交流活动旨在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跨文化能力。开展国际夏令营、短期留学、国内外联合培养等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活动 [1]

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旨在培养和检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研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毕业论文选题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写作应符合学术规范,可采用学术论文、翻译作品、实践报告、调研报告和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
除翻译作品外,一般应使用英语撰写 [1]

教学条件

播报
编辑

教师队伍

  • 师资结构
有条件的高校应聘请外籍教师,应用型专业应聘请行业指导教师。
专任教师应不少于6人,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专业生师比不高于18:1。
  • 教师素质
(1)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的资格和条件,履行相关义务;
(2)具有外国语言文学类学科或相关学科研究生学历;
(3)具有丰厚的专业知识,熟悉外语教学与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对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有一定了解;
(4)具有扎实的外语基本功、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课堂组织与管理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力,以及教学反思和改革能力;
(5)具有明确的学术研究方向和研究能力。
外籍教师的聘任应根据岗位需要,达到上述条款中所有适用标准。
  • 教师发展
各高校应制定科学的教师发展规划与制度,通过学历教育、在岗培养、国内外进修与学术交流、行业实践等方式,使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优化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理论水平与教学和研究能力。
教师应树立终身发展的观念,制订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 [1]

设备资源

  • 教学设施
教学场地和实践场所在数最和功能上应满足教学需要,并配备专职人员对教学设施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根据国家教育部对本科专业设置的要求,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一般不小于9平方米;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低于3000元;每百名学生教学用计算机不少于10台,每百名学生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座位数不少于7个。
  • 信息资源
图书资料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所需;管理规范,共享程度高;生均图书不少于100册,并有一定比例的外文图书和报刊;生均年进书量不少于4册。
拥有专业相关的电子资源;拥有覆盖学习及生活场所的网络系统;具备开发和运行网络课程的基础条件。
  • 实践教学
各高校应具有满足人才培养需要的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条件;应根据专业特点和需要建设专业实验室、实训中心、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等;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1]

教学经费

根据教育部对本科专业设置的要求,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不低于1000元,并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提高教学经费的投入 [1]

质量保障

  • 教学要求
(1)遵循英语专业教学大纲;
(2)融合语言学习与知识学习,以能力培养为导向,重视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3)因材施教,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重视启发式、讨论式和参与式教学方法的使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4)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注重教学效果。
  • 教学评价要求
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学习为目的,根据培养方案确定评价内容和标准,选择科学的评价方式、方法,合理使用评价结果,及时提供反馈信息,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
评价应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 质量保障体系
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要求:应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各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定期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质晕评价。
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要求: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方案是否有效达到培养目标进行定期评价。
持续改进机制要求:应建立完善的持续改进机制,确保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结果、毕业生跟踪反馈结果和社会评价结果及时用于专业的持续改进 [1]

培养模式

播报
编辑
  • 中国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历史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英语专业教学有主要有三个阶段:以培养语言技能为主的外语教学第一阶段,以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为主流的第二阶段,以培养多元化、多层次的创新型外语人才为目标的第三阶段。
第一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于学生入学水平和政治环境的限制,对语言技能的培养是英语专业教育的主题内容。期间也包括个别院校和教授发起的教学实验,如20世纪60年代以听说带动读写的“听说法教学实验、北京外国语大学李秉汉教授“以内容为主、将内容与语技相结合”的教学法、20世纪80年代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李筱菊教授倡导的“交际教学路子”等。
第二阶段,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英语教学开始提倡培养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有“英语+专业(如英语+新闻、英语+经济)”“复语(如英法双语、英德双语)”和“主辅修”。
第三阶段,通过借鉴中国以外的语言培养模式,加强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性思维的培养,以英语演讲为代表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开始在各个高校受到重视。这种方式的实质,就是使英语专业学生成为既有文化知识,同时又有语言技能的通才 [7]
  •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从人才培养活动的整个过程出发:由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过程、培养规格等要素构成的一个综合体。
从教学活动的过程出发:由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及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构成。 [7]

发展前景

播报
编辑

人才需求

据《山东外语教学》2019年第1期刊登的一篇文章的数据,开放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就需要25万的外向型人才,英语专业每年毕业20万人左右,社会需要的人才总量规模相当大 [6]
2002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社会进入高速发展时代,对外贸易总额持续增加,社会对专业英语人才需求总不断增加,社会要求高校培养高质量的英语人才,与入世前相比,与中国以外的交流越来越广,内容越来越深奥,为此,英语人才不仅具备基本的语言能力,同时也应具备相应实践能力 [8]

考研方向

英语专业相近的考研方向主要有翻译理论及实践、英语语言文学、文学方向、比较文学、西方文论、跨文化交际、口译方向、英语教学研究等。 [9]

就业方向

英语专业(教育方向):毕业生适合在中小学、幼儿园以及其他类型、层次的英语培训机构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和教育管理工作;其次在各类各级公司、企业从事一般性翻译或外贸工作。
英语专业(国际商务管理方向):毕业生适合在贸易公司、涉外机构、外商投资企业、跨国公司、金融国贸等单位从事文秘、翻译、业务人员或行政管理人员等工作,同时也可在各级政府涉外部门、各类外向型企业或公司以及银行、保险、海关、边防及科研等部门工作。
英语专业(翻译方向):毕业生可在涉外机构、外资企业、银行、保险、海关、边防、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和管理等工作,同时也可以选择留学、考研或国外就业。
英语专业(旅游方向):毕业生可在旅行社旅游管理咨询公司、旅游电子商务企业、旅游规划策划机构、旅游营销策划企业、旅游管理景区等从事英文导游、旅游公司导游服务工作、外联销售工作、旅行社基层经营管理工作,各涉外单位的翻译、文秘等工作。毕业生也可担任涉外宾馆接待及管理人员、外明企高级文员、外向型企业一般管理员。 [10]

开设院校

播报
编辑
北京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国际关系学院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外交学院
北方工业大学
北京联合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
中华女子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北京语言大学
北京城市学院
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
--------
天津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天津农学院
天津商业大学
天津财经大学
天津理工大学
天津科技大学
天津工业大学
中国民航大学
天津体育学院
天津外国语大学
天津城建大学
天津大学
南开大学
天津天狮学院
--------
--------
上海
复旦大学
上海海关学院
上海海洋大学
上海海事大学
上海政法学院
上海电机学院
上海体育学院
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
华东政法大学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上海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同济大学
东华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建桥学院
上海杉达学院
上海兴伟学院
--------
--------
--------
重庆
重庆文理学院
重庆三峡学院
四川外国语大学
长江师范学院
重庆理工大学
重庆科技学院
西南政法大学
重庆工商大学
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医科大学
重庆邮电大学
重庆交通大学
西南大学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重庆大学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重庆移通学院
重庆外语外事学院
重庆对外经贸学院
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
河北
防灾科技学院
邯郸学院
衡水学院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华北理工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
张家口学院
河北北方学院
保定学院
石家庄学院
河北体育学院
河北金融学院
唐山师范学院
廊坊师范学院
邢台学院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石家庄铁道大学
华北科技学院
河北经贸大学
河北师范大学
河北工程大学
燕山大学
河北大学
沧州师范学院
河北地质大学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河北科技大学
燕京理工学院
河北东方学院
河北外国语学院
河北传媒学院
河北农业大学现代科技学院
燕山大学里仁学院
华北理工大学冀唐学院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华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
--------
--------
--------
河南
安阳师范学院
郑州大学
郑州师范学院
新乡学院
许昌学院
洛阳理工学院
河南工程学院
平顶山学院
黄淮学院
河南科技学院
洛阳师范学院
周口师范学院
商丘师范学院
南阳师范学院
信阳师范学院
新乡医学院
河南中医药大学
郑州轻工业学院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河南师范大学
河南农业大学
河南工业大学
河南理工大学
河南科技大学
河南大学
河南城建学院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南阳理工学院
安阳工学院
中原工学院
安阳学院
郑州财经学院
商丘学院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郑州工商学院
信阳学院
郑州商学院
郑州科技学院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黄河科技学院
郑州经贸学院
--------
--------
山东
临沂大学
山东女子学院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齐鲁师范学院
济宁学院
泰山学院
枣庄学院
滨州学院
菏泽学院
山东体育学院
山东工商学院
山东财经大学
德州学院
潍坊学院
济宁医学院
泰山医学院
潍坊医学院
山东交通学院
齐鲁工业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建筑大学
青岛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中国海洋大学
青岛农业大学
鲁东大学
曲阜师范大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
山东农业大学
济南大学
青岛理工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
烟台大学
聊城大学
山东理工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
山东政法学院
山东大学
潍坊理工学院
青岛工学院
山东协和学院
齐鲁理工学院
山东英才学院
潍坊科技学院
烟台南山学院
青岛滨海学院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
青岛城市学院
山西
吕梁学院
忻州师范学院
晋中学院
太原师范学院
运城学院
山西大同大学
山西师范大学
山西医科大学
山西农业大学
太原科技大学
中北大学
山西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长治学院
安徽
安徽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安徽工业大学
安徽农业大学
池州学院
蚌埠学院
合肥学院
铜陵学院
滁州学院
皖西学院
黄山学院
宿州学院
巢湖学院
淮南师范学院
安庆师范大学
安徽科技学院
阜阳师范大学
合肥师范学院
安徽建筑大学
淮北师范大学
安徽工程大学
安徽财经大学
安徽师范大学
安徽理工大学
马鞍山学院
安徽外国语学院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
安徽新华学院
安徽三联学院
合肥经济学院
--------
江西
九江学院
宜春学院
南昌师范学院
萍乡学院
豫章师范学院
江西警察学院
新余学院
井冈山大学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赣南师范大学
上饶师范学院
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工程学院
景德镇陶瓷大学
南昌航空大学
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农业大学
华东交通大学
江西理工大学
南昌大学
东华理工大学
江西科技学院
南昌理工学院
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
赣南科技学院
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
江苏
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河海大学
西交利物浦大学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泰州学院
常熟理工学院
南京审计大学
苏州科技大学
盐城师范学院
南京晓庄学院
淮阴师范学院
江苏理工学院
南京工程学院
金陵科技学院
徐州工程学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南通大学
江苏师范大学
南京医科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江苏科技大学
南京邮电大学
江苏大学
扬州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苏州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江南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盐城工学院
常州工学院
江苏海洋大学
南京财经大学
无锡太湖学院
三江学院
宿迁学院
苏州城市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
无锡学院
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
--------
浙江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浙江外国语学院
衢州学院
丽水学院
浙江财经大学
浙江传媒学院
台州学院
浙江海洋大学
宁波工程学院
浙江科技学院
中国计量大学
嘉兴学院
浙江农林大学
温州大学
浙江工商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宁波大学
浙江大学
杭州师范大学
绍兴文理学院
湖州师范学院
浙江树人大学
浙江万里学院
宁波财经学院
温州商学院
嘉兴南湖学院
浙大城市学院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
温州肯恩大学
湖北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荆楚理工学院
湖北科技学院
湖北理工学院
湖北文理学院
湖北民族大学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武汉轻工大学
湖北中医药大学
武汉纺织大学
武汉工程大学
湖北工业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江汉大学
三峡大学
长江大学
湖北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汉江师范学院
武汉体育学院
湖北警官学院
湖北经济学院
湖北师范大学
黄冈师范学院
武汉学院
武汉华夏理工学院
武汉晴川学院
湖北商贸学院
文华学院
武汉工程科技学院
武昌理工学院
武汉工商学院
武汉东湖学院
汉口学院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武汉传媒学院
武昌工学院
武昌首义学院
湖北恩施学院
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湖南
湖南大学
中南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长沙师范学院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湖南女子学院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湖南工学院
怀化学院
湖南文理学院
湖南工商大学
湘南学院
衡阳师范学院
湖南工程学院
湖南城市学院
长沙学院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湖南中医药大学
湖南农业大学
湖南工业大学
南华大学
吉首大学
湘潭大学
湖南科技大学
长沙理工大学
长沙医学院
湖南应用技术学院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
--------
--------
广东
华南师范大学
暨南大学
中山大学
东莞理工学院
岭南师范学院
广州大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广东海洋大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
五邑大学
深圳大学
汕头大学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广东财经大学
广东金融学院
韶关学院
嘉应学院
韩山师范学院
惠州学院
广东药科大学
广东医科大学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肇庆学院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广州商学院
广东培正学院
广东白云学院
广东科技学院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
广西
梧州学院
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
桂林旅游学院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贺州学院
百色学院
广西财经学院
玉林师范学院
广西科技大学
桂林理工大学
广西民族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医科大学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广西大学
河池学院
右江民族医学院
广西外国语学院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
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
--------
--------
云南
云南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
西南林业大学
云南师范大学
昆明学院
普洱学院
昭通学院
保山学院
文山学院
大理大学
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财经大学
曲靖师范学院
楚雄师范学院
红河学院
云南工商学院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
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
--------
--------
贵州
贵州医科大学
六盘水师范学院
贵阳学院
安顺学院
凯里学院
贵州民族大学
贵州财经大学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遵义师范学院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遵义医学院
贵州师范大学
贵州大学
贵州医科大学神奇民族医药学院
贵州大学明德学院
贵州大学科技学院
四川
四川文理学院
西南医科大学
西华大学
四川大学
阿坝师范学院
四川农业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成都师范学院
西昌学院
成都学院
内江师范学院
乐山师范学院
川北医学院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四川轻化工大学
西南石油大学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西华师范大学
四川师范大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
西南科技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
西南民族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攀枝花学院
宜宾学院
绵阳师范学院
四川民族学院
四川工商学院
成都文理学院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成都东软学院
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
吉利学院
--------
--------
陕西
长安大学
陕西科技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商洛学院
安康学院
西安文理学院
西北政法大学
西安财经大学
西安医学院
西安外国语大学
西安工业大学
西安工程大学
西安石油大学
西安科技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西安理工大学
延安大学
宝鸡文理学院
咸阳师范学院
陕西理工大学
榆林学院
渭南师范学院
陕西中医药大学
西安邮电大学
空军工程大学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西安翻译学院
西安外事学院
西安欧亚学院
西安培华学院
西京学院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
--------
--------
青海
青海民族大学
青海师范大学
--------
--------
宁夏
宁夏师范学院
北方民族大学
宁夏大学
宁夏理工学院
黑龙江
黑河学院
绥化学院
哈尔滨体育学院
牡丹江师范学院
大庆师范学院
黑龙江科技大学
黑龙江工程学院
东北石油大学
哈尔滨商业大学
哈尔滨师范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
哈尔滨理工大学
齐齐哈尔大学
佳木斯大学
黑龙江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黑龙江工商学院
哈尔滨剑桥学院
哈尔滨华德学院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
哈尔滨石油学院
黑龙江东方学院
黑龙江财经学院
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
吉林
北华大学
吉林大学
延边大学
长春工业大学
吉林工商学院
长春师范大学
白城师范学院
通化师范学院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吉林化工学院
吉林财经大学
东北电力大学
吉林师范大学
吉林农业大学
长春理工大学
长春大学
长春财经学院
吉林外国语大学
长春科技学院
长春光华学院
吉林建筑科技学院
长春大学旅游学院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辽宁
大连海洋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辽宁科技学院
辽东学院
大连外国语大学
鞍山师范学院
大连民族大学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沈阳化工大学
渤海大学
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师范大学
辽宁中医药大学
大连工业大学
辽宁工业大学
大连交通大学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沈阳建筑大学
沈阳工业大学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沈阳理工大学
辽宁大学
东北大学
沈阳大学
大连大学
辽宁理工学院
沈阳城市学院
大连科技学院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
--------
西藏
西藏民族大学
西藏大学
--------
--------
新疆
伊犁师范大学
喀什大学
新疆师范大学
新疆医科大学
塔里木大学
新疆农业大学
新疆大学
石河子大学
昌吉学院
新疆财经大学
新疆理工学院
--------
内蒙
河套学院
内蒙古财经大学
集宁师范学院
赤峰学院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
内蒙古大学
呼伦贝尔学院
内蒙古医科大学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农业大学
内蒙古工业大学
内蒙古民族大学
内蒙古科技大学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
--------
--------
海南
琼台师范学院
海南师范大学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海南大学
三亚学院
海口经济学院
--------
--------
福建
宁德师范学院
厦门大学
福州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农林大学
福建技术师范学院
三明学院
闽江学院
莆田学院
龙岩学院
闽南师范大学
泉州师范学院
福建工程学院
厦门理工学院
福建医科大学
集美大学
华侨大学
福州工商学院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仰恩大学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
--------
--------
甘肃
兰州大学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河西学院
兰州城市学院
甘肃政法大学
兰州财经大学
天水师范学院
陇东学院
西北师范大学
甘肃农业大学
兰州交通大学
兰州理工大学
西北民族大学
兰州财经大学陇桥学院
--------
--------
(资料来源:中国高校之窗,摘录时间:2020年4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