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暴动_百度百科

六七暴动

1967年发生于香港的一场暴动
收藏
0有用+1
0
本词条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参与编辑并审核 。
六七暴动,亦称香港五月风暴,于1967年5月6日发动,同年12月份基本结束,是一场在“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下,展开对抗香港政府(港英政府)的暴动。由最初的罢工、示威,发展至后来的暗杀、炸弹放置和枪战。暴动期间,最少造成包括十名警员在内的51人死亡,包括212名警员在内的802人受伤,1,936人被检控。事件涉及1,167个炸弹。死亡人数仅次于1956年双十暴动。
中文名
六七暴动
外文名
Hong Kong 1967 leftist riots
发生时间
1967年5月 至 1967年12月
发生地点
香港
伤亡情况
死亡51人,超过800人受伤

事件背景

播报
编辑
1966年5月16日后,“文化大革命”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原本负责港澳事务的廖承志在8月指示不在香港发动“文化大革命”。9月至10月,各地红卫兵四出串联。

事件过程

播报
编辑
1967年5月,位于九龙新蒲岗大有街的新蒲岗塑胶花厂发生劳资纠纷,后引发工潮。5月11日,新蒲岗塑胶花厂工潮演变成暴动,工人聚集在新蒲岗街道外,与警察对峙,当局鉴于事态严重,于当晚宣布东九龙实施宵禁,所有后备警员取消休假候命,事件中有百多人被捕,并造成两人受伤。1967年5月15日,北京外交部向英国代办提出抗议,并发动北京群众在英国驻华代办门外示威。部分群众更于当晚冲进代办的住所和办公室。香港左派报章报导北京支持的消息,由左派学校学生在街头向路人派发;中国银行亦在中环总行的屋顶装上扬声器,进行革命宣传。
1967年5月16日,香港的亲中左派宣布成立港九各界同胞反对港英迫害斗争委员会,简称斗委会,由工联会理事长杨光出任主任。斗委会随即以“反英抗暴”为口号,联合各亲共团体数百人,前往港督府示威游行,并在港督府门外张贴大字报。港督府一度成为集体抗议示威的主要目标。1967年5月21日,暴动蔓延至中环并进一步恶化,警方发射催泪弹镇压。1967年7月8日,约百名大陆民兵在沙头角与香港的警察枪战,五名香港警察殉职。人民日报再次发表支持香港左派反英抗暴的言论。
六七暴动于7月以后有恶化迹象,1967年7月12日,港英政府同时于港九两地同时实施宵禁,是暴乱爆发两个多月来的第一次。1967年7月至8月,警方以武力还击,攻入各左派据点。左派则以升级炸弹行动还击,在港九各处闹市放置真假炸弹。炸弹上多数以大字写有同胞勿近,电车、巴士、街道上都有发现。炸弹袭击除了扰乱市民生活外,市民人心遑遑。但当中亦有发现假炸弹。而负责拆除炸弹的警方及英军拆弹专家亦有被炸死或炸伤。
1967年12月中,总理周恩来向香港的左派下达直接命令停止炸弹风潮,六七暴动亦告终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