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的英屬香港曾有「東方直布羅陀」之稱。而身處香港萬里之外的直布羅陀(Gibraltar),是同樣具有主權爭議的城邦。

直布羅陀,一個面積比黃大仙區更小的英國海外領土。很難想像,會在那裏找到幾分昔日的英屬香港痕跡。這是我的旅程中前所未見。剛移居英國展開新生活的你,不妨趁暑期來這裏,展開一場別開生面的尋鄉之旅。

直布羅陀是英國最著名的海外領土之一。(陸威廉攝)
直布羅陀是英國最著名的海外領土之一。(陸威廉攝)

從西班牙邊境進入「假香港」

在1713年,西班牙簽下《烏得列支條約》(Treaty of Utrecht),將直布羅陀的主權割讓給英國。自始這裏便是「英國神聖不可分割的領土」。

英國人拿下這個扼歐非和兩洋之咽喉後,在過去的三百多年一直將其不斷建設,成重要的英國皇家海軍和空軍海外領土基地。

筆者在上月懷著興奮的心情,直接從西班牙西維爾(Seville)驅車2小時前往這個位於地中海連接大西洋唯一水道的半島小城邦。

「從西班牙就能走路去英國,聽起來是不是沒可能呢?」當車輛離開西班牙管制站後,映入眼簾的是直布羅陀的象徵──像是軍艦般的「巨岩」(The Rock)以及直布羅陀機場。與此同時,英國旗也高高懸掛在邊境管制站。

在非升降期間,直布羅陀機場的跑道開放予行人和車輛通過。(陸威廉攝)
在非升降期間,直布羅陀機場的跑道開放予行人和車輛通過。(陸威廉攝)

是的,你沒看錯。直布羅陀的機場是建於邊境旁邊,只是一步之隔。而且,當沒有飛機升降時,車輛和行人都可以自由通過跑道前往市區。這是世上唯一一個,在無有效證件下進入機場禁區後並不會被檢控的地方,十分有趣。不過穿越跑道還是有些限制的,跑道上紅白線條的即是禁止進入的範圍。

直布羅陀機場大堂。(陸威廉攝)
直布羅陀機場大堂。(陸威廉攝)

同行友人是80後港人,仍對已拆卸的啟德機場有深刻印象。他和我在離境返英時,說自己望著看著,覺得這裏真有點像以前的啟德。

嗯,這都是思鄉惹的禍………直布羅陀那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或許可以借用一段有「香港一代流行天王」尊稱的張國榮的歌詞來形容一下:「無謂問我今天的事,無謂去知不要問意義。有意義無意義,怎麼定判,不想不記不知。」

北上西班牙消費 如昔日港人上深圳

直布羅陀人和以往的香港人一樣,喜歡北上消費,原因是「平」。

過了邊防口岸,就是西班牙的La Línea de la Concepción市。有些港人戲稱這裏為「歐洲版的深圳」,因為相較直布羅陀,此處非常寧靜,人車都少很多,顯得有點蕭條。但馬路和行人路都比直布羅陀寬闊得多。

這裏唯一的好處是物價比直布羅陀便宜,士多、餐廳、咖啡店價錢比直布羅陀便宜一點,很多直布羅陀人會來這裏消費,甚至有人會去加油站入油。

筆者將車還給汽車行後,在邊境一帶逛了接近一小時,就打道回直布羅陀,原因是除了便宜,真的沒甚麼好逛的。

持BNO護照,經過西班牙和直布羅陀方的檢查站,除西班牙警察蓋上印章外,都是展示一下證件即可放行。但由於英國脫歐的關係,西班牙警方對入境的英國護照持有人都會詢問入境原因。

一進入直布羅陀,就發現英國的紅色電話亭了。(陸威廉攝)
一進入直布羅陀,就發現英國的紅色電話亭了。(陸威廉攝)

旅遊景點推介

直布羅陀面積只有6.8平方公里,只比香港整個油尖旺區較大一點。由最北至最南,只有5公里左右。但值得一走的地點倒也不少,包括巨岩、市中心、南部燈塔等。筆者大部份時間都決定不坐車,連最後都是拖著行李由酒店步行到機場,結果只用了五分鐘。

不得不說,直布羅陀對香港人來說是有種親切及安全感,有一些街道你以為身處九龍塘的學校區,山頂一帶更像險象環生的盧吉道。但由於空間狹窄,所產生的壓迫感亦隨之而來,這就像身處以前的香港鬧市,另一個平行時空的香港。

市中心

筆者建議閣下從邊境總站先搭巴士到英國戰爭紀念碑(British War Memorial)下車,即可徒步走到直布羅陀的市中心,會見到粉紅色的直布羅陀議會建築。閣下可以在旁邊的觀光中心拿一份地圖 。

隨後就可以在主街上輕鬆遊覽,其建築色彩特別繽紛,風格果然和西班牙不太相同,充滿英式風情,包括加冕的聖瑪利大教堂(Cathedral of Saint Mary the Crowned),更可在市中心這裏享用午餐和觀看軍人站崗。

另外,在英國的一些連鎖店與百貨公司這裏也看得到蹤影,如閣下有帶會員卡,也可以在這裏消費儲分。

邱吉爾大道(Winston Churchill Avenue)有一座公共屋邨Laguna Estate,是於1950年代末期建成的。其建築風格和香港當時建成的蘇屋邨非常相似。

原因是兩者都是英國在二戰後成立的「殖民地福利與發展基金」(Colonial Welfare and Development Fund)所建設,同一宗主國,風格相同是必然的吧。

巨岩

在用畢午餐後,閣下可坐纜車前往直布羅陀版「山頂」巨岩的第二高峰,和香港的山頂一樣,這裏也是旅客必到的地方。山上更可以一覽直布羅陀整個市區、港口、機場和山坡,當中不少土地是由填海方式得來的,跟香港有幾分相似。

在纜車登山的旅程上可以一覽直布羅陀市中心和港口景色,還有對面的西班牙港口城市Algeciras。(陸威廉攝)
在纜車登山的旅程上可以一覽直布羅陀市中心和港口景色,還有對面的西班牙港口城市Algeciras。(陸威廉攝)

或許有人會問,為何筆者不登上巨岩的第一高峰呢?因為那處屬軍事禁區,有英國軍隊駐紮。巨岩一直是直布羅陀防務的中心,巨岩內更有複雜的軍用隧道系統,所以在山路上,你不難發現駐軍設施的標記。不過,部份歷史悠久的軍事隊道已經向公眾開放,並建成博物館,以供人們了解直布羅陀的防衛史。

巨岩佔據了直布羅陀總面積的頗大部份,是防務的中心,也是具代表性的地標,有英軍駐紮在第一高峰。因此這裏絕對要前來遊覽,了解它的重要性。

在巨岩附近的路開車,感覺很像在香港山頂盧吉道。(陸威廉攝)
在巨岩附近的路開車,感覺很像在香港山頂盧吉道。(陸威廉攝)

離開纜車後,你會發覺這裏不單是似香港的山頂,還和城門郊野公園(馬騮山)極為相似。這裏棲息一種名為「直布羅陀猴」,百厭程度和馬騮山的猴子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牠們一點都不怕人,有時見到旅客手上的物品時,會找準機會撲前搶走,令不少遊客大吃一驚。

這裏的野猴完全不理會遊客拿著相機狂拍,每隻都是悠閒地做自己的事。(陸威廉攝)
這裏的野猴完全不理會遊客拿著相機狂拍,每隻都是悠閒地做自己的事。(陸威廉攝)

直布羅陀有一個關於獼猴的迷信,就是在巨岩上的獼猴一天存在,它就依然是英國海外領土。因此,每年協會都會為獼猴作普查,調查他們的數目,以方便管理。

另外,除了搭纜車上山外,閣下也可以參加Local Tour,就是以白色的9人座駕載旅客上山,也會前往位於山腰處的鐘乳石洞聖米高洞(St Michael's Cave)等景點,基本費用從50英鎊起跳。

如閣下打算參觀戈勒姆岩洞(Gorham's Cave),也可以向他們查詢。它是位於巨石底的一個海蝕洞,被認為是歐洲最後一個已知的尼安德特人的居住區之一。因為其重要性,於201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是在直布羅陀的唯一一個世界遺產。

最南端的燈塔和清真寺

閣下可以在旅程結束的最後一站來到直布羅陀的最南端歐羅巴角(Europa Point),海岬旁那高高的燈塔、清真寺和已成歷史文物的炮台令你絕不會迷路。

燈塔對出的海面,就是地中海。閣下可以看到遠處的北非海岸,包括西班牙和摩洛哥的國土,更可以在黃昏靠近西側的位置,欣賞地中海的日落。

另外,在直布羅陀的東岸,欠缺平地,沒有多少民居。但有數個海灘,夏天非常擁擠。

筆者感想

昔日香港的情懷現已不再,往事只能回味。作為香港人,來到直布羅陀,會有一種難以形容的安慰,「喔,原來家鄉係咁架!」,讓我明白往事只能回味。

說到這種感覺,可遇不可求,珍惜且珍識,「因為家鄉已成歷史,回不去了。」回望回去半世紀歷史,筆者只能慨嘆,香港和直布羅陀同是英國最出類拔萃的海外屬土,但命運卻截然不同。

直布羅陀基本上全面自治。除任命總督外,英國不會作干預,甚至西班牙都不能干涉別國內政。

篇幅所限,不能詳細寫出個人感受。作為一個香港人,你必須要來!趁這個暑期,找個兩日一夜的短假,像以往晚上收工就去機場乘夜機前往日本般,來到這個烈陽當空的地中海「彈丸之地」,體驗「假香港」,尋找以往的壓迫感,懷念一下家的感覺,慨嘆一下歷史的無奈。

英國脫歐後,當局除下歐盟旗,掛上英聯邦旗幟(右一)。(陸威廉攝)
英國脫歐後,當局除下歐盟旗,掛上英聯邦旗幟(右一)。(陸威廉攝)

多元文化是直布羅陀的特色之一,不論英裔、華裔、南亞裔或西班牙人等民族都沒有刻意的「英國人」標籤。直布羅陀人大多數有居英權,更有一本類似與英屬香港時期的英國海外領土公民(British Overseas Territories citizen,BOTC)身份。但當地政府不會強迫他們成為英國人,也不會有國民教育課。而是在長久統治下,衍生出一個英西文化混合的身份──直布羅陀人(Gibraltarian)。#

------------------
🎥【動紀元】每日有片你睇:
https://bit.ly/3PJu3tg

☑️ 登記會員享專屬服務: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 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