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香港科技大学(广州)liu ming教授制定的 27 分毕业规则?

看到icra群里在热烈讨论港科大机器人研究所的27分liu教授组,朋友圈又看到港科大机器人研究所沈老师获得Tro best paper。机器人圈同一天…
关注者
293
被浏览
552,155

43 个回答

I was writing in English and then translate to Chinese with GPT on a ubuntu computer without CN inputs. 申し訳ございませんでした。

当谈到这个问题时,我认为作为今年毕业的一条“老狗”,我应该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为我自己和我们团队的利益着想。

首先核实事实

  1. 这确实是2021年发布的毕业标准,也是我用来毕业的标准。Check the shits I wrote to know how I get myself done.
  2. 后来发布了另一个毕业标准,因此这不是现在或新学生的标准。这只是一个参考。
  3. 专利和项目是算分的,但我没有用它们来毕业。我只是使用论文和引用。

标准的实施细节

  1. 据我所知,有很多方法可以获得额外的分数,但我没有使用这些方法。我使用的主要方法是与其他学生合作。
  2. 就结果而言,我从合作中获得了12.5分。另外,由于与其他学生频繁讨论,几乎所有与ram-lab相关的领域都在我的讨论舒适区内,我非常感激我有机会实现这一点。我还要自豪地说,我们实验室的大多数毕业生都有相当广泛的知识基础,这有助于我们未来的工作。
  3. 顺便说一下,当我和刘教授谈到毕业时,我感觉他在详细实施方面相当模糊。说实话,如果你能做一个紧凑的答辩论文并准备好下一份工作,他会要求你(我)“找到一个你已经满足的标准”,考虑到有三个版本的毕业标准。

对标准的个人感受

先说好的

  1. 它驱使我每半年写点东西。对于像我这样没有学术梦想的人来说,这实际上非常好,能让我不断前进。
  2. 它鼓励合作。实验室的许多老学生也提出了相互分享知识的氛围。正如许多人所知,我们的实验室在自动驾驶相关的很多领域都在工作。因此,在整个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

再说不好的

  1. 说实话,我最不喜欢的是标准本身在变化,而教授在我应该遵循哪个标准上相当模糊。选择方向和写论文需要长期规划,所以变化的标准很难处理。
  2. 实际上,完成27分要求的最佳解决方案,是合作并进行大量的小增量工作以提交到R-AL(第一作者5分)。不断写作和重新提交,以获得足够的论文。无论如何,这不是很好,这可能是新标准的动机。

对整体的个人感受(可能与问题无关)

  1. 实验室依靠学生相互帮助来维持。但病毒、外部环境的一些变化,以及向GZ校区的转移,某种程度上阻碍了这一过程。在我得到27分后,我试图补偿这一点,但我感觉为时已晚。
  2. 就公司而言,我只在2020年之前参与过公司。我对每个阶段的实习都得到了公平的报酬,所以我没有什么可抱怨的。
  3. 就项目而言,有些项目不时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具体体验取决于个人得到了什么项目,所以我不会过多评论
  4. 随着环境的变化,新学生似乎面临着与我不同的情况,所以我不会对新学生过多评论。

4.26Update:

1.关于刘教授创建的一清创新欠薪裁员什么的,这个回答就不考虑汇总这些,感兴趣的看看下面评论提问的老哥提供的说法,以及这个问题吧!

2.刘教授语录里面说,不认真干公司业务项目,年度学术报告打D,提问老哥也提供了证据。“刘教授刚给实验室一大半的phd的年度学术报告评分D(最低E直接退学,连续两年D强制休学一年)。总共有十几个phd拿D,包括不少论文发表得不错的学生,刘教授认为他们去年没对公司项目作出“足够贡献”(一清创新去年经营状况不好)。这些学生目前被系里质询原因。 ”

还有一些答主持与刘教授相同观点,认为公司项目必须做,对自己今后职业发展有很大帮助。这种观点必须驳斥!项目也是分类型的,如果是纵向,港府ITF,大湾区的一些科技项目,带点科研性质,做做能发论文也可以。但根据热心网友描述,刘教授公司提供的项目,类似校园无人车运营,各地出差等,确实与科研无关了,纯纯的打工人。想象下,打工人白天干项目,晚上写论文,时不时全国出个差,时不时调个车(为何不招个运营专门做这件事)。

3.有一些关于刘教授被本部解聘以及港科广卸任系主任的传言,比如挪用经费、校内斗争等等,不确定真假,有证据的也可以私信发给来汇总。(周一周二工作忙,周六周日要休息,周四周五有空汇总更新)





———————————分割线————————————

收到刘教授新语录,刘教授本人上来解答下呗 @刘明

有人指正,刘教授是2019年tenure的,在2019-2022通过公司一清创新的实习,招了大量的博士生,团队规模壮大到40-50人。导师评价网上有很多这个时期的评论可以证实。


一个有趣的事情是,2019年这个时期至少有三个刘教授的学生在导师评价网为其出声,维护其声誉。2024年在当前话题下,小号出声的内部学生,似乎负面评价居多,包括高赞回答 @刘所 。这也与 @一问三不知 描述的刘教授实验室的从高水平论文导向到公司干活导向互相印证。

2022年9月,港科大广州开学,刘教授实验室整体搬迁到南沙。但有一半的学生是港科大本部的学籍,依然需要在本部上课,才有下面的刘教授语录,要求学生常驻广州,最终学生就频繁三地奔波。

@fruitful 2024年1月,刘教授被港科大本部解聘,其在本部的学生似乎是更换导师,另谋出路。下面提问者 @mulemo 补充的导师评价网截图看日期应该是学生换导师后去匿名评价的,这条回答目前在知乎这个问题下面看不到。

2024年3月,刘教授卸任港科大广州ROAS系主任,但依然是港科大广州的副教授

同时港科大广州ROAS全球招聘系主任 @港科大广州系统枢纽





——————————分割线————————————-


看到了内部人 @一问三不知 的评价,确认了之前回答中的一些猜测。也猜到了刘教授组在2023年论文产量骤降的原因。其2021年上tenure,重心放到公司一清创新上,之前培养的一批学生也都毕业,新的一批学生all in 公司业务,也没成长起来。同时,查询了其网站主页,实验室成立将近10年(2015-2024),学生信息长期都没有更新过,也没有学生毕业留下来跟着刘教授创业或者进入高校,确实让人费解。并且有一部分学生的谷歌学术主页甚至都没有看到刘教授,这也算是侧面印证了,学生毕业后,和其直接割席,让人遗憾。

——————————分割线————————————-

看了下面这么多回答,还是 @Bei Yu 老师的回答有水平。其他人要么是没有细看规则的,直接抨击27分不合理的,要么是批评学生矫情的。

看问题本身,如果是大组,按27分标准严格执行,组内合作5篇RAL,再发表3篇一作RAL刚好能满足毕业要求。最后把这三篇RAL合成一篇TRO投稿,RR即毕业。就传统机器人方向而言,应该是性价较高的一条路。但明显一篇TRO的产生,需要长远规划,要求前期工作RAL具备一定的连续性。不知刘教授组是否具备这个条件,但 看内部人 @刘所 的回答,应该是具备组内合作讨论的氛围的,看起来是比较靠谱的标准,博士四年努努力,勤奋一点,早点规划论文,是能达到的。

但看到了下面提问者和 @刘所 的补充评论


如果图片内容属实,以上的假设就不那么成立了。

关键点在于,27分标准经常变化,导致很难长期规划论文,比如我观察旧版标准里面有trans要求,新版似乎没有,且变成了TRO大修的要求,事实上加大了难度。对于A刊论文而言,需要长期规划,如果标准本身一直在变化,肯定是不合理的,教授需要提前明确,但看新版标准要求里面似乎并没有说明。

第二点是,教授是否严格按照标准的要求执行,达到27分就让毕业。似乎也没有,“27分只是必要条件”,“标准执行模糊”,随教授公司经营状况变化,去教授公司工作几个月才能答辩或者拿推荐信(威胁?)。毕业的最终解释权就在刘教授手上,27分就可以视作卡学生毕业的手段,那么这个问题就非常严重。

第三点是教授是否给了足够的资源来指导学生完成论文,资源包括实验平台,时间和精力。看内部人评论,大组似乎不缺机器人硬件,但学生要长期广州/深圳/香港三地奔波。教授的主要在于创业,学生的主要利益在于论文,两者利益不一致,教授要求学生一切以做公司项目为主,论文自行解决,甚至不出版面费。本身就相当于把学生当员工用,那么学生能用到科研上的精力就非常有限的,毕竟还要上课。从动机上讲,如果教授只注重公司,不管科研,那么学生越延毕,就越能留下来多做几年公司项目,这对教授是有利的。并且公司项目越多,学生科研时间必然越少,论文也少,延毕就是常态了。至于教授的学术指导,这点大家都知道是奢望。严重达不到要求,可以说是“又要马儿跑,又不让马儿吃草”。

我查了下,刘教授2018年开始创业,刘教授组的期刊论文产出高峰在2019-2022这三年,2022年有大量学生毕业,2023/2024年同期论文产量骤降。感觉有点奇怪,有内部人解释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