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台灣生育率全球最後一名,英國社會如何讓大家敢生孩子?|王敏而/業餘知識分子|換日線

當台灣生育率全球最後一名,英國社會如何讓大家敢生孩子?

當台灣生育率全球最後一名,英國社會如何讓大家敢生孩子?

Photo Credit:Shutterstock

2020 年台灣出現了第一次的人口負成長;在 4 月下旬 CIA 公布的預估值中,台灣 2021 年的生育率更是位列全球最後一名。由此少子化衍伸而出的,還包括了台灣的各級學校中,屢屢出現超額教師、大專院校退場⋯⋯等等長期占據新聞版面的問題。

最近幾年,「少子化」已經成為了台灣社會中最常被討論的關鍵字之一。2020 年台灣出現了第一次的人口負成長;在 4 月下旬 CIA 公布的預估值中,台灣 2021 年的生育率更是位列全球最後一名。由此少子化衍伸而出的,還包括了台灣的各級學校中,屢屢出現超額教師、大專院校退場⋯⋯等等長期占據新聞版面的問題。在近日的討論中,也聽見許多聲音將生育率低落的問題歸因於房價、物價、公托不足等原因。為了改善這個現象,行政院也在上周發布了一系列鼓勵生育的措施,希望能夠克服生育率低落而產生的國安問題。

關於生育率的問題,筆者以為除了上述原因之外,整個社會是否提供準媽媽跟新手父母友善的環境也同樣需要討論。因此本文擬就筆者在英國朋友的一些親身經驗,從政府的政策,再到整體社會的氛圍,來討論英國是如何營造出一個與台灣相較起來,對孕婦、父母與嬰幼童更友善的環境,讓育兒問題不至於成為英國的國安危機。 

根據美國 CIA 公布預測,台灣將成為 2021 年預估生育率最低的國家,生育率僅 1.07,新加坡、南韓為另外倒數兩名。圖/CIA 官方網站、換日線編輯部 後製

政府政策與公共建設

首先就政策的層面來說,英國政府提供了相當優渥的社會福利政策,內容包羅萬象,從產假、育嬰假、稅賦減免到小孩的教育問題均有相關規定。如果是單親家庭,更有收入津貼和社會住宅等措施。公共建設的部分,基於對人權的保障,英國與其他歐洲國家也相當強調打造「兒童友善城市」,讓孩子可以有充足的活動空間。凡此種種,都是英國政策中對父母與孩童的友善政策。

企業文化與社會氛圍

當然,好的政策,同樣需要具體的落實。畢竟無論政策的立意如何良善,若是無法正確地執行,對民眾而言也只是畫大餅罷了。而這個落實的過程,體現在英國整體社會的方方面面中。首先是英國主管對於準媽媽的態度。筆者的朋友就分享過自己的故事,那時,她才剛進到一間新公司,還處於試用期內,但就這麼剛好,寶寶來報到了!她一方面開心,一方面也相當焦慮,心中的小劇場不停上演著:「我在還無法確認自己能夠成為正式員工的情況之下,又因為孕期的不適而影響到工作上的表現,會不會因此無法順利通過試用期!?」但讓人感動的是,就在她跟主管真誠地聊過了自己的處境、狀態和焦慮後,主管反而相當主動地提出解決的方案,例如使用年假,讓她從懷孕到生產前都可以周休 4 日,得到足夠的休息,安心待產。

其次是社會的氛圍。當筆者走在牛津或倫敦的街頭,感受到的是大眾對孕婦及新手爸媽相當友善的態度。只要推著嬰兒車走在街上,路人不時會投以溫暖的微笑,並主動讓道。在倫敦,由於不是每個地鐵站都有電梯,當遇到帶著小小孩的爸媽有需要的時候,也隨時會出現熱心人士幫忙搬嬰兒車上下樓梯。這些行為都不只是路人有意地想要「日行一善」,而是已經內化成一種「幫忙是理所當然」的社會氛圍。

除此之外,在其它公共場合中,還有不少對嬰幼兒友善的例子,好比筆者另一位在零售業工作的朋友,便曾分享自己在店裡工作的經驗:如果遇到爸媽帶著年幼孩童一起到店裡購物時,她與同事自然而然的分工就會是「一個負責與小孩互動,陪伴小孩;另一個則專心服務大人,讓爸媽可以好好享受、稍微放鬆」。以上這些細節也許微不足道,但就是在這些瑣碎的小地方中,筆者看到了英國社會整體對「生育」這件事情的友善與支持。 

圖/Shutterstock

沒有人能置身事外的生育問題

回顧以上,本文意旨並不在於「外國的月亮比較圓」,畢竟從政策面來看,英國政府優渥的社會福利同樣也帶來了一些不好的後果,例如許多英國人明明有一個固定的伴侶,也一起育有共同的小孩,但卻故意不結婚,讓自己保有「單親家長」的身分,從而領取政府高額的社會津貼。且這些人的子女當中也有人食髓知味,長大後再用同樣的方式搾取社會資源,形成負面的循環。這種「福利被不當利用」的問題近年來在英國的社會中也引發了不少討論,大眾也紛紛表達,希望能夠修正一些對單親家長的福利規範。

而固然每個國家、每個文化都有各自要面對的困境,但就友善生育這一塊而言,英國依然是一個相對於台灣更願意尊重準媽媽和新手父母的社會——這樣的氛圍讓適產年齡的女性在決定要不要生育下一代時確實更沒有後顧之憂。當然,營造這種氛圍,除了政府之外,也應該是社會中每一份子的責任。在生育問題已然成為台灣國安危機的時刻,除了期待政府能夠端出更多獎勵生育的政策之外,每個人也都該想想自己能為創建一個「親職友善社會」做些什麼。

執行編輯:蕭又寧
核稿編輯:林欣蘋
 

關聯閱讀

作品推薦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廣編企劃|品牌 20 周年傾力貢獻!傳繼蠟雕工藝,巨型創作羅浮宮盛大展出,Cindy Chao 榮登法國百年珠寶學府,首位受邀亞洲藝術家

歡迎回來《換日線》!
您可以使用此天下雜誌群帳號,盡情享受天下雜誌的會員專屬服務,詳細內容請參考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