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銘專欄:從艾爾頓・強看創始人人力資本-風傳媒

楊建銘專欄:從艾爾頓・強看創始人人力資本

2015-05-29 06:00

? 人氣

艾爾頓·強四十年的音樂生涯中,他共計售出超過二億五千萬張唱片,使得他成為「史上最成功的藝人」之一。(David Shankbone/維基百科)

艾爾頓·強四十年的音樂生涯中,他共計售出超過二億五千萬張唱片,使得他成為「史上最成功的藝人」之一。(David Shankbone/維基百科)

上週的專欄中,我們以寇克和史巴克為例介紹了創始人股權分配應該考慮「人力資本」,因為現金貢獻不過是公司現在價值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是創始人貢獻的無形價值。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文章出來後,不少讀者跟我反應說無形價值那麼難估計,難道不會產生爭議嗎?

我想要討論這問題之前,我們應該釐清另一個更大的問題:何謂『價值』?

大部份人習慣的『價值』,是看得到摸得到的現金,不管是在銀行帳戶或者口袋裡。但在金融理論中,任何會產生未來現金流的金融資產的「現在」價值,除了屬於這些資產的現有有形資產以外,還包含「未來」所產生的各種現金流 。

更精確一點來說:任何營運資產在現在這一刻的「內在價值(Intrinsic Value)」,都來自於該營運資產未來所預計產生的全部現金流,折扣到現在這個時間點上的價值總和。每筆預期現金流折扣時使用的折扣率,則該預期現金流的風險有關,風險越高,折扣率就越高,反之亦然。

這個「內在價值」的概念適用於所有會產生未來現金流的金融資產,包含債券、定存、上市公司股票、不動產以及未上市公司股票(包含新創公司在內)。

這裏的關鍵字是「未來」。「過去」所產生的現金,是一個很明確的數字放在銀行裡(或者床底下,端看你出生在哪個時代),但不代表全部。只要這個金融資產還在運作,還有未來的預期現金流入,那這個金融資產的現在總價值就會超過放在銀行裡(或床底下)的存款數字。

讓我們以樂壇老將艾爾頓・強為例。

根據《星期日泰晤士報》最新的估計,強哥的個人淨值為兩億七千萬英鎊,折合約四億兩千萬美金。雖然沒有詳細資料,一般來說這種淨值估計所囊括的都是一般人所熟悉的「價值」,例如名下存款、有價證券和不動產等等。

但這四億兩千萬美金並不沒有反映強哥的「內在價值」,因為只要強哥還能唱、還願意唱,他就會繼續出新的唱片,辦更多的演唱會,因而產生更多收入。因此如果有投資人想要把強哥當作一個金融資產買斷(假設這樣的買斷行為不會影響他此後的工作慾望),那投資人必須付出比《星期日泰晤士報》所估計的四億兩千萬美金高更多的價值——他必須考慮到所有強哥可能產生的未來現金流。

根據公開資料,強哥在2012年的收入為八千萬美金,2013年則為五千四百萬美金,我們抓保守一點假設未來強哥每年能產生四千萬美金收入,以他今年六十八歲高齡,頂多再唱七年到七十五歲。另外為了簡單起見,我們另外假設七十五歲後發生的唱片版稅收入,強哥都已經決定捐贈給慈善基金,投資人分不到。也就是說,我們認為強哥接下來指會多出每年四千萬美金、總共七年的收入,而以強哥的樂壇地位,這四千萬每年入袋的風險應該相對較低,因此我們給與一個不算太高的8%折扣率。

喜歡這篇文章嗎?

楊建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