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壯士》@圖博館|PChome Online 個人新聞台
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10-21 09:30:21| 人氣7,296|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八百壯士》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兩岸對八百壯士曆史事件的看法也異:

(繁體維基)蔣中正在淞滬會戰幾乎投入所有的精銳部隊,造成極大傷亡。中國軍隊一敗塗地,幸好日本當時尚未做好侵略中國的准備,兵力有限,否則後果將不堪設想。在這之後,中央政府的兵力已無法對全國各地的軍閥造成威脅,這時中國共産黨、各地軍閥都各據一方,擁兵自重。日後長江中下遊的各省的喪失,使得中央原本吃緊的財政更加雪上加霜,不得不與各地軍閥爭奪稅賦資源,造成抗戰中的內戰。淞滬會戰後大量的遊勇散兵,中國國民政府無力加以收編,往往造成後方百姓的困擾,或者被中國共産黨加以吸收,造成八路軍或新四軍的急速擴充,至1940年7月7日,八路軍、新四軍已發展到五十萬人。蔣介石知道「攘外必先安內」,但還是沒法改變歷史。
(簡體百度)就影片本身而言,由于屬于臺灣國民黨當局政治宣傳電影,本片的創作內核實際上已經是大打了折扣。

會嗎?三部《八百壯士》(1938年香港版電影,1938年中國電影制片廠版電影,1975年臺灣中影版電影)中,應屬中影版最感人吧!

但片中只呈現以下:抗日戰爭期間,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謝晉元中校率領數百名士兵由1937年10月27日下午至10月31日抵抗了日本軍隊的進攻四天,掩護88師撤退到上海郊區。十余名士兵戰死,三十余人負傷。四日後,由于國民黨軍已達到拖延日本軍的目的,于是接受英國調解。10月31日淩晨二時,由宋子文電話轉達蔣介石撤退的命令後,謝晉元和國民黨士兵才撤退到英租界。
至於:在英租界,全體官兵被英國軟禁長達四年。團長謝晉元一年之後遇刺身亡。則不為一般觀眾所知。

大陸與台灣抗日電影的五大截然不同 

   以前我們熟悉的是大陸版本的抗日電影,最近在出國的飛機上我看了8部台灣拍攝的抗日電影,看完之後作了一個對比,發現了一些非常有趣的差異。
   第一,題材上明顯不同。大陸版本的抗日電影名字很邊緣,比如《小兵張嘎》、《地道戰》、《地雷戰》、《李向陽》。而且反映的抗戰多半是鄉村的抗戰,非城市正面抗戰,比如《敵後武工隊》。而台灣版本的抗日電影起名較宏觀,比如《筧橋英烈傳》(空軍跟日本人激戰)、《八百壯士》(四行倉庫保衛戰),還有《英烈千秋》(講張自忠)、《梅花》、《香火》等,多半選取城市正面抗戰題材。
   第二,人物身份選取不同。大陸拍的全是窮人的抗戰,比如鄉下老百姓、窮人參加革命抗戰,地主老財是漢奸。而台灣拍的全是富人的抗戰,比如《梅花》,講的是紳士、大鄉紳的抗戰,家裡幾代同堂,生活很好,很體面,小孩都在國外留學等等。而《筧橋英烈傳》里的人物角色也全出生於有錢人家。國民黨在大陸代表有產階級的政權,價值體系對富人是正面的,對窮人是負面的。
   第三,國恨、家仇的先後順序不同。大陸抗戰電影多半是國恨在前,家仇在後。但在台灣電影里順序恰恰相反,往往家仇是一個故事的引子,而國恨是背景。比如《梅花》體現的是民族精神,但是它也是先家仇後國恨的邏輯關係。
   第四,抗爭的出發點不同。大陸版本反映抗戰最主要是從國與國、民族與民族的對抗出發,多從正義、侵略等角度來闡釋,而台灣版本更多從中華民族的文化出發來闡述一種文化的抗爭。比如《梅花》這部電影,梅花的精神百折不撓,喻示著中華文明不能被日本人打斷;再比如《香火》,喻示著中華民族香火不能滅、不能斷,而且要頑強地接續下去,這是一種文明、文化的抗爭。
   第五,對階級和人性的處理不同。大陸抗戰電影往往重階級性、鬥爭性、反抗性,比如展現日本人的殘酷性和中國人的鬥爭性。而台灣版本著力反映了很多在抗戰過程中微妙複雜的人性。比如《梅花》里老大的父親被日本人殺了,老大決定去從軍,臨行前他跪下來向母親辭行,這是中國傳統文化,沒有「為了打擊日本帝國主義,我要參軍」的台詞,而是很簡單地說了一句:孩兒不孝,長子不能保全家安全,所以我應該去從軍。老太太站在台階上送他,含著眼淚只說了一句「打贏了回來」。短短几句話,給人心靈留下的震撼很大,因為它體現出人性及中國文化方面的頑強。
   比較之後我發現,把這兩個版本合起來看應該更能反映抗戰的事實,單看哪一方面都不夠。讓我們回到歷史現場,去看歷史的另一面,看歷史被遺忘的那一面,被歪曲的那一面,被掩蓋的那一面。【阿波羅新聞網 2011-12-24 訊】摘自:馮侖著《風馬牛》中信出版社
http://tw.aboluowang.com/2011/1224/230113.html#sthash.cpQhU5mO.dpuf


  啥是「四大抗戰小說」?
  到底是臺灣版:王藍的《藍與黑》、紀剛的《滾滾遼河》、潘人木的《蓮漪表妹》和徐鍾珮的《餘音》。還是華人版:徐速的《星星月亮太陽》、鹿橋的《未央歌》、《藍與黑》、《滾滾遼河》。
  當然是華人版較為人所認同,雖然就《語言與力》小說改編與影視編劇而言,並無本質之異(均為俗作)。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1665567

八百壯士

一、曆史事件
二、1938年香港版電影
三、1938年中國電影制片廠版電影
四、1975年臺灣中影版電影
一、曆史事件
  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軍在上海向中國軍隊發起進攻,中國軍隊奮起抵抗。國民政府先後在上海地區投入40多萬兵力,與日軍展開“淞滬大戰”。9月,閘北寶山路陣地陷落;10月,日軍突破大場防線。奮戰在閘北、江灣一帶的中國軍隊處于腹背受敵的境地,被迫向西撤退,第八十八師師長,著名長腿將軍孫元良屬下第五二四團副團長謝晉元率領所部第二營的官兵,奉命堅守四行倉庫,吸引日軍注意,掩護主力撤退。據sonicchat有良心的青年曆史學家們考證,當時堅守的官兵一共只有300多人,由于顧及到原來大規模吃空餉及早期各種不明傷亡,故號稱800。之所以在四行倉庫這個必死之地防守,是因爲該地就在公共租界邊上,毫無遮掩,相當于向全世界進行現場戰事廣播,有利于擴大影響,爭取同情。
  四行倉庫位于蘇州河北岸,是一幢六層樓的鋼筋水泥建築,高大堅固。當時倉庫的西面和北面地界已被日軍占領,東面和南面是公共租界。日軍進攻的時候,顧忌誤傷到租界,不敢使用重炮轟擊和飛機轟炸。將士們孤軍奮戰四天四夜,打退了日軍的多次進攻。其間公共租界的民衆隔河搖旗呐喊,甚至渡河送去慰問品。各國媒體現場報道,基本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在完成使命後,本來就無路可退的官兵奉命撤退到公共租界,被解除武裝,統統關進了集中營。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全部落入敵手。謝晉元已被漢奸殺死。其余官兵下場悲慘。
  八百將士以彈丸之地抗擊日軍的英勇事迹,迅速傳遍國內外,人們稱贊他們是“八百壯士”並專門譜寫了頌揚他們的歌曲《八百壯士歌》。

二、香港1938年版電影  
  導演:魯司
  編劇:魯思
  主演:伊秋水/鄺山笑/馮燕萍/黃麗絲
  【劇情介紹】
  抗戰期間,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堅守陣地的英勇故事。有壯士身縛十余顆炸彈,與30多名敵人同歸于盡。有壯士冒死登樓懸挂中國國旗。在他們的感召下,曾經花天酒地的楊大名也覺悟了,他拿出自己的一般家業購買救國公債。其子楊啓信也主動參軍奔赴抗戰前線。八百壯士一直孤軍奮戰,受到群衆的熱烈歡迎。

三、中國電影制片廠1938年版電影
  導演:應雲衛
  編劇:陽翰笙
  演員:袁牧之/陳波兒/洪虹
  攝影:王士珍
  【劇情介紹】
  影片敘述1937年8月13日日寇侵略上海,國民黨八八師五二四團團長謝晉元,爲牽制日軍,掩護國民黨軍隊後撤,率領四八○青年軍官號稱八百壯士,固守四行倉庫,達三個月之久,軍人英勇殺敵,女童子軍冒著生命危險給守軍輸送食物、醫藥,當牽制任務完成,守軍越過蘇州橋後撤。此部影片的格局手法與《英烈千秋》完全不同,只局限于幾成孤島上海的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數百國民黨軍人與包圍的日軍的陣地戰。導演根據一些史實,利用四行倉庫周圍有英法租界,蘇州河對面又是國統區,蘇州河兩岸戰爭與和平不同環境造成的戲劇沖突,表現了愛國軍隊抗擊侵略者英勇無畏的精神,和上海人民熱烈聲援國民黨守軍的時代氣氛。導演能把握住雙方沖突的因素,安排叢生的險象,利用我軍在槍林彈雨下,冒著生命危險,遊過蘇州河,民衆都爲軍人擔心的正反打鏡頭蒙太奇剪接手法,形成扣人心弦的場面,把劇情推向高潮。

四、臺灣中影1975年版電影  

  導演:丁善璽
  編劇:丁善璽
  演員:陳鴻烈/柯俊雄/林青霞/張艾嘉/秦漢/金漢/徐楓

  【劇情介紹】
  繼《英烈千秋》之後,丁善璽編導的這部影片,敘述1937年8月13日日寇侵略上海,國民黨八八師五二四團團長謝晉元,爲牽制日軍,掩護國民黨軍隊後撤,率領四八○ 青年軍官號稱八百壯士,固守四行倉庫,達三個月之久,軍人英勇殺敵,女童子軍楊惠敏冒著生命危險給守軍輸送食物、醫藥,當牽制任務完成,守軍越過蘇州橋後撤。此部影片的格局手法與《英烈千秋》完全不同,只局限于幾成孤島上海的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數百國民黨軍人與包圍的日軍的陣地戰。導演根據一些史實,利用四行倉庫周圍有英法租界,蘇州河對面又是國統區,蘇州河兩岸戰爭與和平不同環境造成的戲劇沖突,表現了愛國軍隊抗擊侵略者英勇無畏的精神,和上海人民熱烈聲援國民黨守軍的時代氣氛。
  【影片評價】
  就影片本身而言,由于屬于臺灣國民黨當局政治宣傳電影,本片的創作內核實際上已經是大打了折扣。但就曆史本身來說,無論是八百壯士的史詩壯舉,還是電影中那激越的雄魂,都是我輩當頂禮致敬的楷模。影片由著名影星柯俊雄主演,而且扮演楊惠敏的就是日後紅遍華人世界的著名女星林青霞。此片曾經獲得多項國際大獎,如1976年在韓國首都漢城第22屆亞太電影節獲得最佳電影、最佳女主角兩項大獎。
http://baike.baidu.com/view/298468.html?tp=0_11

謝晉元  

謝晉元(1905-1941)民國抗日將領。字中民,1905年4月26日出生于廣東蕉嶺縣一個農民家庭。
  1925年12月,考進黃埔軍校第四期。
  1937年在淞滬抗戰中,“八一三”抗戰爆發後,日軍屢受重挫,不斷增調援兵。10月26日,日軍突破大場防線,企圖切斷閘北、江灣中國軍隊的後路,形勢十分危急。謝晉元受命率第五二四團第一營官兵411人向南推移,留守閘北,掩護大部隊撤退。謝晉元帶領部隊穿過敵人猛烈的炮火,于27日晨2時進駐蘇州河北的四行倉庫。曾奉命率部死守上海四行倉庫倉庫,堅守4天4夜,擊退日軍6次進攻,斃敵數百人,被當時的報紙媒體與楚漢相爭時田橫的八百義士作比較,被稱作是“八百壯士”,而謝晉元的英名也被人民廣爲傳頌。
  閘北區的“四行倉庫”原爲鹽業銀行、金城銀行、中南銀行、大陸銀行在上海設立的聯合營業所的倉庫,鋼筋混凝土結構,可抵抗鬼子的中型山炮轟擊。
  謝晉元堅守四行倉庫的消息傳開,上海人民無不敬佩感泣,把他們譽爲“八百壯士”。每天從早到晚,數以萬計的各界群衆,不顧北岸日軍的流彈四射,紛紛聚集在蘇州河南岸,表示對四行倉庫孤軍的尊敬和關心。10月28日黎明,上海市商會派出一名女童子軍楊惠敏攜帶慰勞品,渡過蘇州河進入四行倉庫,向孤軍敬獻新制青天白日滿地紅旗,表示全市人民的崇高敬意。謝晉元命令將青天白日滿地紅在倉庫大樓樓頂升起,隔河觀望的群衆無不拍手歡呼。不久,以《歌八百壯士》(後經改編成《中國一定強》,歌詞稍有改動)爲題的歌曲也創作出來:“中國不會亡,中國不會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謝團長;中國不會亡,中國不會亡,你看那八百壯士孤軍奮守東戰場。”人民群衆的愛國熱情激勵著謝晉元和他的士兵。短短4天時間,他們在四行倉庫這塊彈丸之地,擊退敵軍數十次進攻,斃敵200多人,傷者無數,自己僅陣亡9人,傷20余人。10月30日晚9時,謝晉元接到撤退命令。
  日僞特務機關爲收買謝晉元,曾派人以50萬元、師長之職誘降,被謝晉元嚴辭拒絕。敵人決定殺害謝晉元。1941年4月24日清晨,謝晉元率官兵出操,發現幾名士兵缺席,親往傳詢,已被汪僞特務機關收買的這幾個民族敗類,用匕首將謝晉元刺死。謝晉元時年37歲。
  全國,特別是上海的民衆得知謝晉元遇害的噩耗後,極爲悲憤,各界人士紛紛用各種方式悼念抗日英雄。4月25日前往送葬者達7萬余衆。同年5月,重慶國民政府追贈他爲陸軍少將。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上海市政府褒揚謝晉元“參加抗日,爲國捐軀”的壯舉,並撫恤其親屬。1982年,謝晉元的墓遷至上海虹橋宋慶齡陵園的右側。
  【謝晉元故居】
  謝晉元故居位于中國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新鋪鎮尖坑村,由謝晉元曾祖父在清代鹹豐年間建造。房屋座西向東,爲沙灰瓦木結構、三幢合面兩門樓平房,占地面積1080平方米,建築面積675平方米,兩座大門分別命名爲“儒林第”和“荊樹居”。
  爲弘揚將軍精神,蕉嶺縣人民政府1998年撥專款贖回已散失的故居房屋,整修後批准列爲縣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撥專款興建了謝晉元紀念館,與故居原有建築相連互映,並珍藏了大量展現將軍生平事迹的圖片實物。謝晉元故居每年吸引了大量海內外華裔子孫及國際友人前來景仰參觀。上圖爲謝晉元將軍故居
  謝晉元將軍1905年生,廣東梅州市蕉嶺縣人。1925年,在廣東大學預科肄業。同年12月,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政治科學習。1926年10月畢業,在國民革命軍第一師任排長,參加北伐戰爭。後調到第十九路軍蔡廷鍇部任連長。在濟南討伐孫傳芳戰鬥負傷,愈後先後任武漢要塞、河南省保安處營長、中校團副及旅部參謀主任等職。1937年“八一三”上海抗戰爆發時,任陸軍第八十八師二六二旅參謀主任,參加閘北八字橋戰鬥。後任五二四團團副,團長犧牲後接任團長,率部駐防北火車站,與日軍對峙二個多月,10月26日,日軍瘋狂向駐地防線發動進攻。他率領第一營的400余官兵,堅守蘇州河北的四行倉庫,掩護大部隊後撤。10月27日,上千的日軍進犯,他沈著應戰,號召壯士“要人在陣地在,誓與日軍血戰到底!”激戰一天,斃敵80余名。率部孤軍死守危樓,誓不投降的消息,迅速傳遍上海,爲國內外矚目,贊譽他們爲“八百壯士”。28日淩晨,官兵又在四行倉庫屋頂升起中華民國國旗,表示捍衛祖國尊嚴,誓與侵略者戰鬥到底的決心。接著敵軍攻勢一次比一次猛烈,形勢險惡。29日,寫下遺書:“晉元決心殉國,誓不輕易撤退,亦不作片刻偷生之計,在晉元未死之前,必向倭寇索取相當代價。余一槍一彈,亦必與敵周旋到底!”30日,接蔣介石“珍重退入租界,繼續爲國努力”的手令。31日,敵又以飛機大炮攻擊四行倉庫(下圖),他以3挺機槍掩護,率部沖出重圍,退入租界。堅守倉庫4晝夜,擊退日軍數十次進攻,斃敵200余名,寫下中國抗戰史上極爲壯烈的一頁。他受到上級通令嘉獎,升任爲上校團長。部隊退入租界後,正待整裝再戰,被英軍解除武裝,送往膠州路“孤軍營”,受盡淩辱。他滿腔悲憤,每日清晨帶領孤軍唱國歌,舉行精神升旗儀式,出操上課,教育部屬勿忘愛國軍人的人格和國格。1938年8月11日晨,爲紀念“八一三”抗戰一周年,率部升起國旗。當天下午遭到萬國商團外籍軍隊包圍沖擊營房,奪去了國旗。他指揮壯士展開搏鬥,4名壯士犧牲,100余人負傷。孤軍被送往外灘中央銀行大樓幽禁。他下令開展絕食鬥爭。工部局被迫讓步,將他們送回孤軍營,奉還國旗,撫恤死難壯士,並對此事件表示歉意。1940年3月,漢奸汪精衛在南京成立僞國民政府,派員以陸軍總司令的高官誘降,他嚴詞斥道:“爾等行爲,良心喪盡,認賊作父,願作張邦昌,甘作亡國奴。我生爲中國人,死爲中國鬼,以保國爲民爲天職,余志已決,決非任何甘言利誘所能動,休以狗彘不如之言來污我,你速去,休胡言。”(下圖爲謝晉元與其手下的四名連長)敵僞見軟硬兼施無效,
  謝晉元與其手下的四名連長于1941年4月,被日、僞收買的叛兵4人在24日早操時,乘他不備,用匕首將其刺死。遇害消息傳出後,舉國震驚。5月8日,國民政府通令嘉獎,追贈爲陸軍少將。上海10萬民衆前往瞻仰遣容。毛澤東高度贊譽“八百壯士”爲“民族典型”。蔣中正譽其爲“精忠貫日”,新中國成立後,上海建立晉元中學高級、蕉嶺縣建立晉元中學作爲紀念。1983年春,上海市人民政府在虹橋萬國公墓重建其陵墓,以彰其“參加抗日,爲國捐軀”的光輝業績。
http://baike.baidu.com/view/127588.html?tp=3_11

楊惠敏

  楊惠敏,公元1915年3月6日 (農曆乙卯年正月二十一日)- 公元1992年3月9日(農曆壬申年二月六日),中華民國江蘇省鎮江市人,女童軍、對日抗戰時英雄、教師。
  事迹
  楊惠敏早年曾于中央技藝專科學校暨中山大學體育系求學,中華民國26年(公元1937年)7月7日發生盧溝橋事變,中日之間開戰,楊惠敏加入上海童子軍戰地服務團。同年8月13日爆發八一三松滬戰役,日軍全面大舉進攻上海,日方原本希望能以襲擊的方式迅速占領上海地區,達成“三月亡華”的目標,卻出乎意料地與國民革命軍爆發陣地戰而成爲長期纏鬥。10月26日爆發四行倉庫保衛戰,當時由第八十八師第524團團長謝晉元中校所率領的該團第1營死守與上海公共租界僅有一條蘇州河之隔的四行倉庫,作爲中方軍隊在撤退至上海西部郊區的過程中、對日軍的牽制。10月28日夜間,楊惠敏將一面12尺長的中華民國國旗裹在身上所穿著的童軍服底下,冒著戰火危險自公共租界出發成功泳渡蘇州河,並獲得謝晉元的接見將國旗送至四行倉庫。楊惠敏也攜帶了一份四行倉庫守軍人員的名單返回公共租界,當時名單上共有800個人名,因此被稱爲“八百壯士”,但事後證明這份名單是爲了戰時的保防需要而捏造誇大,倉庫中實際上只有四百多名守軍。楊惠敏所送至的國旗隔天在四行倉庫屋頂升起,大大地鼓舞振奮了守軍士氣與隔岸觀戰的民衆,並獲得當時駐紮在租界內的世界各國媒體之贊揚。事後楊惠敏與謝晉元的事迹被編寫入中華民國各級學校的曆史教科書中,使得他們成爲家喻戶曉的人物。
  私人生活
  楊惠敏在戰後跟隨著國民政府撤退至臺灣,後與臺大體育系教授朱重明結婚,育有二子朱複圭與朱複轟。
  她曾任職于臺北女師專(今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金甌商職(今臺北市私立金甌女子高級中學)與文化大學等學校。除此之外她也長年積極參與、宣傳童軍活動及婦女救國運動。楊惠敏于中華民國81年(公元前1992年)3月9日,在腦溢血臥病在床一段時日之後,逝于臺北市石牌榮民總醫院,享壽78歲。
  據其子回憶,楊惠敏至臺灣後絕口不提往事。直到上課時老師提醒,方知課文中的女童軍即爲母親。
  相關作品
  楊惠敏曾在中華民國68年(公元1979年)出版過一本自傳,《八百壯士與我》。
  楊惠敏獻旗與四行倉庫守軍的故事,曾在1976年時被拍成電影《八百壯士》,在該片中是由林青霞飾演楊惠敏本人,並由柯俊雄飾演謝晉元中校。
http://baike.baidu.com/view/1801414.html?tp=4_11

四行倉庫  

四行倉庫位于上海閘北區南部的蘇州河北岸,西藏路橋的西北角,地址爲光複路117號。它是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六層大廈,占地0.3公頃,建築面積2萬平方米,屋寬64米,深54米,高25米。創建于1931年,它原是四間銀行--金城、中南、大陸、鹽業共同出資建設的倉庫,所以稱爲“四行”。
  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國民黨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謝晉元中校率領數百名士兵由1937年10月27日下午至10月31日抵抗了日本軍隊的進攻四天,掩護88師撤退到上海郊區。十余名士兵戰死,三十余人負傷。四日後,由于國民黨軍已達到拖延日本軍的目的,于是接受英國調解。10月31日淩晨二時,由宋子文電話轉達蔣介石撤退的命令後,謝晉元和國民黨士兵才撤退到英租界。在英租界,全體官兵被英國軟禁長達四年。團長謝晉元一年之後遇刺身亡。
  一方面,由于當時四行倉庫臨近南岸的公共租界,謝晉元的防守盡爲當時逃避到租界的大量平民和外國人士所目睹,其中上海戰時服務團的女童軍楊惠敏在10月28日午夜冒險夜渡蘇州河送了一面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給守庫士兵。
  另一方面,謝晉元的防守被認爲是有意地造成中國軍隊不屈不撓的現象和向外國顯示中國抵抗日本的決心。因爲通常軍事命令只要上級指示便行,無需文官如宋子文這樣的高調轉達撤退命令。另外謝晉元進駐倉庫當夜,曾有英國士兵詢問駐兵有多少人,謝晉元爲了壯大聲勢,回答八百人,遂造成了八百壯士死守四行倉庫的事迹。事實上只有四百多名士兵防守。
  現時四行倉庫歸屬上海百聯集團,仍然用作倉儲用途。
http://baike.baidu.com/view/567353.html?tp=0_11

今日的四行倉庫

我在2003年1月出版了《戰史入門》一書(麥田出版社),書中寫了一篇「八百壯士」的考證,也就是謝晉元率領手下死守四行倉庫,並且有女童軍楊惠敏獻國旗的故事。當時我沒去過四行倉庫,照片及地理位置的描述是由友人吳余德先生協助提供。到了2005年7月,我終于有機會到上海,實地造訪了四行倉庫。
這幢大樓迄今仍然屹立在蘇州河畔(現稱吳淞江)。目前大樓已經改爲「春申江家俱城」。原本五層樓的建築已經加蓋到七樓,六樓是整層加蓋,七樓約只有一半面積。(因此有些文獻誤以爲是四行倉褲是幢六樓的建築)靠西藏路一邊是辦公室,另一邊是家俱城,裏面搭了電扶梯,有許多的家俱商進駐。
四行倉庫的一樓,面吳淞江的一邊,現今建了一小間四行倉庫記念館,裏面放了一座謝晉元的銅像,以及幾幅畫,據說有些文物尚在整裏中。畫中的謝晉元居然穿上了土八路的軍服,實在是不倫不類,連銅像也跟著這麽雕塑,真是看了好笑。
從以前的照片中,可以清楚看見倉庫面西藏路的一邊,的確有一幢相連的小樓,也就是我文中所述,楊惠敏過橋後遇見中國部隊的地方,但現今以拆除。
新垃圾橋目前已經拓寬,並且改稱西藏路橋。當年楊惠敏就是由南方的英國租界,從橋上走過去到北岸的四行倉庫(她可不是如一般人印象中遊泳過去的)。 最後孤軍也是從這座橋撤退到租界的。
河邊與四行倉庫的斜對角,也就是照片中大樓的位置,就是當年媒氣廠的位置,兩者的確相距不遠,所以日軍不敢轟炸或用重炮轟擊四行倉庫,以免傷到英國租界。
與四行倉庫隔著西藏路對面,也就是媒氣廠正對面,就是茶葉大樓,也就是文中楊惠敏走到地下室,看見有人還在賭錢的地方。這幢大樓也是原本的建築,只是外牆已經改爲現代化。
如果有興趣想到當地一遊的朋友,可以搭記程車到西藏路橋的北邊,即可看見四行倉庫。
我還特地去了上海宋慶齡陵墓,在園內的名人墓園中找到了謝晉元的墓,向他敬個禮。
http://blog.xuite.net/maomi/war/4019654

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日本稱爲第二次上海事變[1])爆發于1937年8月13日,是中華民國和日本雙方在中國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重要戰役,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這場戰役標志兩國之間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盧溝橋事變後的地區性沖突升級爲全面戰爭。使用「事變」一詞則嚴重低估了日本對中國的侵略。以爭奪城市攻防的「陣地戰」戰爭規模僅次于史達林格勒戰役。
戰鬥在當時遠東第一大都市上海的市區和郊區進行。只有上海法租界和蘇州河以南的半個上海公共租界實行武裝中立,分別劃爲法、英、美、意4國軍隊的防區。蘇州河以北的公共租界及其越界築路地區屬于日軍防區,是日軍在上海的作戰基地。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鬥。
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國府軍戰術作爲可以分爲「攻、堵、守、退」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從 8月13日到9月11日,國民革命軍以87師、88師、36師率先進攻日本租界意圖殲滅租界日軍,但因無力切割日軍導致日軍增援反攻,雙方持續增兵因此戰線陷入僵持狀態;第二階段從9月12日到11月4日,兩軍卷入血腥的巷戰,爭奪對城市的控制;最後的階段,從11月5日到月底,國民革命軍遭到日本的側翼攻擊,向後撤退。上海于11月12日陷落。
直接原因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後,主要軍事行動集中在華北平津地區。起初,無論中國還是日本都未預料到這會引發一場全面戰爭。日本預期會迅速停火,並獲得更多的中國領土,類似于早先的九一八事變 (1931年)、一二八事變(1932年)和長城保衛戰(1933年)。中國的公衆輿論強烈反對任何進一步的妥協,而蔣中正領導的國民政府也准備好打一場防禦戰爭。蔣中正認識到蘆溝橋事變是日本的一次大膽的挑釁,想要完全將河北、察哈爾、綏遠等華北省份從中華民國政府分離出去,建立另一個滿洲國。這使得蔣對日本行動的容忍(「攘外必先安內」)到了「最後關頭」,除了打一場和日本之間的全面戰爭,已經別無選擇。
蔣中正和他的軍事顧問相信日軍下一個步驟必定是從華北沿平漢鐵路和津浦鐵路南下,直插武漢,進占華中和華東。日本的戰略是從北向南,這將迫使國民革命軍建立水平防衛線,試圖用鉗形攻勢包圍敵人。可是,在華北的國軍實力虛弱,沒有足夠數量的卡車和履帶車,軍隊不能在包圍中取得足夠的機動性。另一方面,在華北日軍總數占優勢 由于日軍向南移動,如果日軍突破中國的防線,中國的生命線將被從中間截成兩段。東部將被趕到海裏,類似于其後的敦克爾克撤退。
外交原因
上海當時是一個國際性大都會,有美國、英國和日本等國的大量投資和財産。在戰前,西方列強不願意責備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因爲它們在反蘇聯的政治立場上一致,並全神貫注于歐洲局勢。蔣中正認爲,日本人進攻上海將刺激美國和英國站到中國這邊參戰。
內政原因
在公衆輿論及中國民族主義的強烈影響下,蔣中正想與日本展開前線作戰,但是由于國民政府在之前就已經因弭平共産黨的叛亂而失去大多數的民意支持,故蔣中正與他的軍事顧問相信他們至少需要幾年的時間的和平來建立軍隊,方能與日本在相同的立足點下作戰,所以,過早冒險將他在成長中的軍隊投入對日作戰是十分浪費的。另一方面,如果蔣中正決定要組織大規模對日本的抵抗動作,他很有可能會失去他正在依照德式訓練發展中且尚未完成能與敵軍迎面作戰的軍隊,因此對于蔣中正來說,對日作戰可以穩固他在中國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但卻會削弱他以軍事實力建立的政治力量。退縮並做出更多的讓步的決策雖然讓他失去群衆的支持,但卻能保存他的政治力量並掌控一個統一的中國,而松滬會戰對蔣中正來說,正是一個大手筆的賭注。
此外,蔣中正不能冒險將浙江及江蘇兩省交到日本人手中,因爲浙江與江蘇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經濟重鎮,而且大部分的工業及政治基礎皆在這兩個省;該地區是蔣中正的國民政府唯一不受外力影響的政治中心,華北地區已被日本占據,而其他的省份則被剩下的軍閥或是國民黨其他派系的軍事力量所割據,因此,蔣中正自該區成爲他的行政中心後,便不惜一切代價地防衛上海。
同時,蔣中正及他的顧問團對于提高戰爭的賭注也相當有信心,自從中國軍隊在1932年的一二八事變中,讓日本軍隊的攻勢停頓,蔣中正希望能與1932年一樣的迅速停火,在1937年7月以前爭取更多的時間以提升他的軍事實力。另一方面,蔣中正決定若是日本並不以局地戰爲解決方式,他將打一場拖延的戰爭,此外,他也已經計畫將重要的工業遷移至內地,以因應接下來戰爭的損耗。
大戰的序幕
由于以上原因,蔣中正決定沿滬寧鐵路調動軍隊,迎接即將來臨的戰爭。8月9日,日本海軍陸戰隊的大山勇夫企圖進入上海虹橋機場,被駐紮在軍用機場附近的中國保安隊射殺。8月10日,日本駐上海總領事爲闖入機場道歉,但要求中國解散保安隊,並拆除防禦工事。日本還借口此事件在8月10日運送增援部隊到上海,撕毀了1932年簽訂的淞滬停戰協定(上海被列爲非軍事區)。針對日軍的行動,蔣中正也在8月11日開始調動中國軍隊進入上海地區,繼日本之後背棄了淞滬停戰協定,決意對抗日軍的進侵。第二天,日本要求列強迫使中國解散進入上海的部隊,但市長俞鴻鈞聲明日本7月7日對中國的侵略已經違背了協定。上海市民狂熱地歡迎出現在該市的中國部隊。
8月13日上午9:00,中國保安隊和日本便衣隊在上海閘北寶山路附近交火。零星的射擊持續了一天,直到下午四點,日本總部命令停泊在長江和黃浦江的海軍第三艦隊,向市內的中國目標開火。淞滬會戰開始了。
過程
美國媒體所發表之宣傳照片。日軍轟炸後的上海南火車站,1937年8月28日8月13日,超過10,000名日本軍隊湧出上海虹口區,遭遇了中國保安隊。日本預期3天就可以輕松征服上海,3個月就可征服中國。他們遭遇了激烈的抵抗。8月14日,空軍第四大隊大隊長高志航率中國空軍,于上海西南方百裏的浙江杭州筧橋上空毫無折損地擊落多架來犯日機。(1940年,國民政府明訂每年8月14日爲中華民國空軍節。)
8月14日早晨,中國軍機前往黃浦江轟炸日本第三艦隊旗艦出雲。投下六枚炸彈,其中五枚落入河中,一枚擊中怡和洋行的倉庫。當日下午,中國軍機再度前往轟炸日本軍艦,其中兩枚炸彈誤落在國際租界與法國租界內,造成數百人死傷。
8月22日,日軍第3、8和11師在海軍炮轟的配合下,發起兩棲作戰,繼續在川沙、寶山登陸。中國軍隊在敵艦的猛烈炮火下,無法進行有效反攻;著名的先施百貨公司遭日軍炮彈擊中,造成無辜上海平民慘重傷亡。
8月23日晨,日軍第11師團與中國海防司令沈鴻烈部戰艦激戰,8月30日,日軍船艦噸量占優勢,中國海防失守,日軍在30余艘敵艦密集炮火掩護下,向獅子林、川沙口登陸,攻擊寶山、月浦、羅店。美國國務卿科德爾?赫爾呼籲中日雙方停戰。
9月20日前後,日軍在長江和黃浦江沿岸集結有陸軍五個師團,另十五個大隊,共約十二萬人,有戰車兩百輛、飛機兩百余架、火炮三百余門。
10月26日早,陳誠陣地司令部所在地大場失守;晚,守衛「大場防線」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88師第524團第2營400余人(報紙宣稱「八百壯士」),在副團長謝晉元、營長楊瑞符的指揮下,死守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掩護主力部隊西撤。在日軍包圍下,守衛四行倉庫的國民革命軍孤軍奮戰,誓死守城,堅持4晝夜,擊退敵人數十次進攻。同時,上海人民也以極大熱情支持壯士,慰問品、藥品源源不斷地送入了四行倉庫,女童軍楊惠敏更在日軍戰機掃射之下,將國旗送予部隊,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在槍炮下飄揚,震撼國民的抗敵之心。戰至30日,國軍糧彈俱盡,被迫棄守防線,發出撤退命令,退入英租界。
11月5日,日遣自華北戰場抽調第10軍下轄三師團(包括谷壽夫師團,35天後在南京犯下罪大惡極暴行)援軍于金山衛(杭州灣北岸)登陸,側擊上海。中國守軍撤退。
11月8日,太原、任縣失守。
11月9日,松江失守,蔣介石下令撤退,國軍兵分兩路(北路沿京滬鐵路,南路沿蘇州河)向南京及杭州撤走,因日軍戰鬥機不停朝沿路退兵機槍掃射,國府軍此階段傷亡尤爲慘重。
11月11日,上海、大名失守。13日,濟陽失守。14日,嘉善失守。16日,昆山失守。18日,嘉興、煙臺失守。
11月20日,蘇州失守,蔣介石宣布遷都重慶。
21日,吳興失守。25日,無錫、長興失守。29日,宜興失守。30日溧陽、廣德失守。
後果與評價
對戰局的影響
這次淞滬會戰,中國人雖然在軍事上戰敗了,付出了極其昂貴的代價,但在士氣上勝利了。它讓世界清楚中華民國政府的立場:不再等待日本「和平地」將其一塊一塊地征服侵吞,也證明了中國絕不會向日本投降,最終美國和英國站到了中國一邊。中國方面除中央軍外,先後投入78個師、7個獨立旅、3個暫編旅、中央軍校教導總隊、炮兵7團、財政部稅警總團、憲兵1個團、上海市保安總團、上海市警察總隊、江蘇省保安團4個團,3隊海軍艦隊,兵力總數75萬人以上。
爲了證實他的觀點,蔣中正還將他受德國訓練的精銳部隊送上前線,與補給充足,又有軍艦支援的日軍作戰。這些精銳部隊在戰鬥中損失了三分之一,使蔣中正的實力大爲削弱。此外,李宗仁將軍在回憶錄中指出:「當時我軍參戰約五十余師,戰鬥兵員在七十萬左右。約全國兵力的百分之六十. 當時淞滬戰場離蘇嘉鐵路第一道國防線尚有百余華裏。投入戰場人數既多,然而上海是十裏洋場,四面平曠,無險可守,日軍陸海空三軍的火力可盡量發揮,我軍等于陷入一座大熔鐵爐,任其焦煉。敵方炮火之猛,猛到我炮兵白日無法發炮,而夜間又無法尋找目標,只是盲目轟擊。所以淞滬之戰,簡直是以我們的血肉之軀來填入敵人的火海。每小時的死傷輒以千計,犧牲的壯烈,在中華民族抵禦外來的曆史上,鮮有前例。……是我國抗戰八年,犧牲最大,戰鬥最慘的一役。」蔣中正知道國軍只有極小的機會獲勝,上海將會失去。馮玉祥說:「我們的部隊,每天一個師又一個師投入戰場,有的不到3個小時就死了一半,有的支援5個小時死了三分之二,這個戰場就像大熔爐一般,填進去就熔化了!」
1937年11月13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發表自上海撤退之聲明:「各地戰士,聞義赴難,朝命夕至,其在前線以血肉之軀,築成壕塹,有死無退,陣地化爲灰燼,軍心仍堅如鐵石,陷陣之勇,死事之烈,實足以昭示民族獨立之精神,奠定中華複興之基礎。」
最後,日本皇軍總部原先下令「三個月內征服中國」,但在上海淞滬會戰就困了剛好三個月,最終也只能在傷亡慘重下,勉強奪得勝利,日本軍隊開始懷疑「征服中國」的可能性,大大打擊了日本軍隊的士氣。中國守軍以死相戰,情況如日軍一樣,令日本軍隊受創深遠,中國人已不再是望敵而潰的滿州軍隊。
對中國政治的長期影響
蔣中正在淞滬會戰幾乎投入所有的精銳部隊,造成極大傷亡。中國軍隊一敗塗地,幸好日本當時尚未做好侵略中國的准備,兵力有限,否則後果將不堪設想。在這之後,中央政府的兵力已無法對全國各地的軍閥造成威脅,這時中國共産黨、各地軍閥都各據一方,擁兵自重。日後長江中下遊的各省的喪失,使得中央原本吃緊的財政更加雪上加霜,不得不與各地軍閥爭奪稅賦資源,造成抗戰中的內戰。淞滬會戰後大量的遊勇散兵,中國國民政府無力加以收編,往往造成後方百姓的困擾,或者被中國共産黨加以吸收,造成八路軍或新四軍的急速擴充,至1940年7月7日,八路軍、新四軍已發展到五十萬人。蔣介石知道「攘外必先安內」,但還是沒法改變曆史。
對上海城市發展的影響
持續3個月空前慘烈的淞滬會戰極大的改變了上海城市發展的空間格局。上海的蘇州河以北地區,包括上海公共租界[3]的北區和東區,以及閘北華界,由于控制了黃浦江下遊岸線,和陸上門戶火車站,曾經是20世紀初上海城市發展最迅速的地區。淞滬會戰期間,閘北和虹口成爲中日兩軍對峙的前線,閘北幾乎100%毀于戰火,虹口和楊樹浦的損失達到70%,此外南市區和吳淞的損失也相當嚴重。無數的建築物葬身火海,上百萬當地居民被迫避難到蘇州河以南的租界地區。此後,上海城市的精華完全集中于蘇州河以南面積有限的租界地區,蘇州河以北地區嚴重衰落,對上海後來的城市發展造成了長期性影響。戰爭廢墟上後來曾經形成大片難民聚居的貧民窟,曾是上海很長時期內極其注目的城市景觀。(由于缺少保護價值,現在大部分已經改造成高層樓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5%AB%E4%B8%80%E4%B8%89%E6%9D%BE%E6%BB%AC%E6%88%B0%E5%BD%B9

 

台長: 阿楨
人氣(7,296) | 回應(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影視史學 |
此分類下一篇:《筧橋英烈傳》
此分類上一篇:《七七事變》

阿楨
《百衲食譜》Have wok, will travel.創作社第20號作品

原創構思 周慧玲、余承婕
編劇導演 周慧玲
舞蹈創作 余承婕
主演 徐堰鈴、吳易珊、李易修、涂展鵬、林依潔、程鈺婷
手持玫瑰與槍,腳踩高跟跨馬步,從鋼盔到鍋盆的人生;她們不是普通女人,是在台灣近代史裡被遺忘的現代花木蘭。
故事大綱
曾為台灣最早一批女兵的她們,在操槍練拳的紀律中,學習女人的千姿百態、青春情慾的收放哲學。戰爭過去,曾有的豪情已被遺忘,時代決定了命運。多年後的私密聚會,讓三人再度聚首,爭辯記憶中的食譜,一道獨門十香菜卻有兩樣不同作料,家傳還是私情?無腳木椅上,男人女人交鋒內心,追尋今昔的平衡,重又逼近自己的樣貌輪廓。
資深劇場編導周慧玲和旅美編舞家余承婕共同創作,從那已被炮火煙霧抹去了的女兵身影、遷徙的飲食記憶,拼貼台灣獨特的文化交雜風景。《百衲食譜》有如戲劇與舞蹈的賦格曲,以肢體雕塑幽微過往,以情節驅動身體能量,自日常語彙延伸肢體的變奏,創造「意識流的身體和蒙太奇的語言」,如薔薇瓣瓣綻開。

另參本館:《世界鞋史》《春藥》該廢義務役了 《八百壯士》《花木蘭》

報告班長-中國女兵 The Women Soldiers (1981)

導演: 劉維斌
演員: 林青霞、夏玲玲、歸亞蕾、湯蘭花
劇情簡介
每年國慶閱兵,女兵隊伍總是中外佳賓所注目的焦點,他們整齊的步伐,穩健的英姿,不但搏得全國民眾一致的讚賞,也使得一般少女們由衷的羨慕和嚮往。溫靜怡,劉少慧,彭碧桃,王雅,都是應屆的高中畢業生,他們有個共同的願望,穿上戎裝,做個現代花木蘭,成為允文允武的現代女青年。由於個人的家庭環境不同,女孩當兵並非每個父母所認同…。
2011-04-16 11:45:57
版主回應
汪瑩導演《女兵日記》

中國電影製片廠出品,製片朱嘯秋,編劇張永祥。由唐寶雲、上官靈鳳、凌波主演。攝影范金玉;剪接黃素貞;音樂駱明道。獲第12屆金馬獎優等劇情片、1975亞洲影展婦女國防貢獻獎。
作者簡介:
汪瑩,江蘇吳縣人,生於1940,台灣大學法律系學士,美國波斯頓大學電影碩士。1968年起任中國電視公司編導,並以筆名「盈盈」在中國時報、聯合報等多份報刊雜誌撰寫影評及專欄。1974年間曾任美國舊金山KQED電視台製作人兼導播。1975年為中製導演電影《女兵日記》獲金馬獎優等劇情片獎。1979年年為中影導演電影《錦標》獲教育部頒獎。現任中國電視公司電影組副組長。
http://www.wmw.com.tw/oldweb/older/library/%A8L%BC%FC.htm

謝冰瑩代表作‧一個女兵的自傳 (華夏出版社,2009)

內容簡介
謝冰瑩,1906年出生于湖南省新化縣。原名謝鳴岡,字鳳寶,又名謝彬。曾先後就讀縣立高等女子小學,長沙省立第一女子師範等學校。1926年北伐戰爭爆發後,考取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成為革命軍中的女兵。次年隨軍北伐。在軍旅生涯中,寫下了許多戰地隨筆、散文在報上發表,立刻轟動文壇,很快被譯成英、法、俄、日等國文字,並受到法國大作家羅曼‧羅蘭的褒揚,于1928年結集成《從軍日記》出版。該書從一個女兵的視角,不僅向國人,同時也是向全世界展現了中國大革命時期那如火如茶的戰爭生活和民眾的革命熱情。作品以其可貴的真實感、獨特的新聞性及率真、粗礦的風格在當時獨樹一幟。
大革命失敗後回鄉,為反抗封建包辦婚姻,再次離家出走,從此過著坎坷而豐富的生活。曾進上海藝術大學和北平女子師範大學,並兩渡東洋留學。1936年4月,因“抗日反滿罪”在日本被捕,身心備受摧殘。這期間,創作了不少文學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一個女兵的自傳》。書中描寫了一個生活在本世紀初舊中國的不僅具有反封建的思想,而且敢于付諸于行動的知識女性。該書出版以後,重印二十余次,受到國內外廣大讀者的歡迎。
此外,短篇小說集《拋棄》、散文集《麓山集》等在探索當代青年的理想追求、生活情趣和所遇到的矛盾、苦惱等方面作了積極的嘗試;散文集《湖南的風》,展現了人民大眾的生活畫面,是作者創作成就的另一道風景。這些探索和描述真實地反映了三十年代初中國現實社會的一個側面。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重上前線,組織了湖南婦女戰地服務團,赴前線參加戰地服務。曾擔任過徐州第五戰區司令部秘書等職,寫下了頗具史料價值的《新從軍日記》。這一時期的作品,緊緊圍繞著抗日戰爭這個主題,散文集《在火線上》、《戰士的手》等都直接反映了抗日斗爭的慘烈場面;報告文學《在日本獄中》、短篇小說集《梅子姑娘》等則是揭露日本軍國主義的法西斯暴行。
1940年告別戰場,赴西安主編《黃河》文藝月刊。1943年夏轉成都制革學校任教。抗戰勝利後,曾主編《和平日報》、《華中日報》副刊及復刊的《黃河》月刊,並在北平師範大學任教。1948年秋離開大陸,執教于台灣師範學院,從事教書和寫作,晚年旅居美國。
在幾十年的創作生涯中,她把強烈的感情色彩與細致入微的描寫巧妙地結合起來,使自己的作品激昂、真摯、明達、雋永,加之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使作品深深地震撼著讀者的心靈,激勵著人們去為命運而抗爭。同時,她還是一位勤奮的作家,無論是在大陸,還是在台灣或美國,一直筆不輟耕。其創作數量之多,影響之大都令世人矚目,在中國的現當代文壇及華文文學領域內,均佔有一席之地。
2011-04-16 11:49:20
阿楨
「八佰」領頭提振 中國電影票房復甦破42億

中國大陸各戲院自20207月20日陸續有條件開放營業,一個月來,復工率超過83%。近期配合「八佰」等電影播出,全國票房已超過人民幣10.1億元。
  相關新聞
「美化國民黨」大片遭禁1年上映 觀眾哭濕口罩!《八佰》首日票房破4億 -蘋果日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P-jU8bwOiU
 回應
還是影院看著震撼,這槍版也太快了
八百,台灣民妓黨政腐絕對會封殺,我只能在這觀看了。
還有人說共產制度,臺灣的民主自由是中國的嗎?台獨政權之下是不會再拍這種電影的
這部電影不錯了,還給了好幾個青天白日旗的特寫,臺灣拍的電影裡敢放五星紅旗嗎?
哪裡特寫?全都是模糊一逼的鏡頭。
你自己拍一部嘛,人家怎麼拍關你屁事!
大陸能做到這樣已經很開明了,還是你們號稱的“獨裁專制”的地方!反觀“民主自由”的臺灣會拍一部共產黨的抗日電影嗎?不說電影了,教科書裡不抹黑都難吧?
共和國的電影,背景是民國的國旗國歌。大陸的自信,台灣的悲涼。
不愧是廣電總局,片尾還是要硬給共產黨吹牛逼,就差說由共產黨領導的了
中國共產黨宣導抗日民主統一戰線,難道中共就沒有參加抗戰嗎
網上對這電影的風評是兩邊倒,搞不清抵制它的是因為討厭其背後資本賣民族情懷圈錢,還是有人不想讓抗戰反抗題材電影在國內再次盛行。
這是一部好電影,一群人因為這個旗吵吵吵,很多人哭我也哭了,至於其他什麼意識形態,你們累不累啊,煩不煩啊
首先,別管青天白日現在是什麼意涵,那是當時的中國國旗,中國軍人守護國旗有毛病嗎?第二,這是電影,不是戰爭紀錄片,是一場做秀戰鬥,是一場戲。
2020-08-23 07:57:33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