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病毒共存」? 國內專家:台灣時候未到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與病毒共存」? 國內專家:台灣時候未到

李秉穎(右)今天接受廣播節目主持人周玉蔻訪問,他認為以過去流感流行的經驗來看,面對COVID-19疫情,可能要3、4年才有機會「與病毒共存」。 (翻攝自電台訪問畫面)

李秉穎(右)今天接受廣播節目主持人周玉蔻訪問,他認為以過去流感流行的經驗來看,面對COVID-19疫情,可能要3、4年才有機會「與病毒共存」。 (翻攝自電台訪問畫面)

2021/10/13 14:38

〔記者邱芷柔、楊媛婷/台北報導〕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情自2019年底延燒至今,隨著疫苗、藥物陸續問世,國際上陸續出現放棄清零策略,嘗試「與病毒共存」,對此國內專家則認為,台灣要與病毒共存,現在還不是時候。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指出,與病毒共存的關鍵在於疫苗覆蓋率,且是完整劑次的接種覆蓋率。

張上淳舉例,繼紐西蘭後,新加坡也宣布要與病毒共存,根據星國統計,該國有98%的本土病例皆是輕症或無症狀,重症率僅2%,其中只有0.2%的人病歿或需要住進加護病房接受治療,但「即使只有0.2%的死亡率,當母數大時,死亡數仍會很可觀!」

張上淳表示,病原體會刺激免疫系統,當多數人有免疫力後,病毒就可能變成所謂輕症化,對人體威脅就會變小,因此自然感染率越高的國家或地區,病毒「輕症化」的機率較高,然而佛系防疫的代價太大,台灣的自然感染率非常低,所以我們只能靠疫苗,未來更可能需要針對某些族群,如年紀較大、免疫力較差者追加疫苗劑次,如此才能進一步考慮鬆綁邊境,達到所謂與病毒共存。

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感染科權威李秉穎,今天上午接受廣播節目訪問時也表示,與病毒共存現在還不是時候,但並非永遠不可行,當病毒毒性降低,或與人體的免疫力適度調適,病毒輕症化後就能共存。

李秉穎認為,COVID-19最初的感染者,多是發燒、咳嗽等下呼吸道症狀為主,如今Delta變異株患者症狀轉變為流鼻水、頭痛等上呼吸道症狀,這是病毒輕症化的跡象,以過去流感流行的經驗來看,面對COVID-19疫情,可能要3、4年才有機會「與病毒共存」。

李秉穎也舉例,英國最初就是實施佛系防疫,希望讓年輕人大量感染後獲得群體免疫力,同時重點保護老人家,但事實證明,年輕人染疫同樣會重症、死亡,顯示此政策並不可行。

他強調,此次本土疫情能迅速獲得控制,說明精準的防疫策略奏效,許多國家急於與病毒共存,在疫苗涵蓋率提升後就忽略了口罩重要性,導致第二波、第三波疫情爆發,他認為,未來仍須看社區是否完全沒病毒,且境外移入風險很低時,才可能不戴口罩。

相關新聞請見︰

「武漢肺炎專區」請點此,更多相關訊息,帶您第一手掌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生活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