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縣 Taichung County | |||||
![]() | |||||
| |||||
| |||||
首府 | |||||
縣長 | 首任:林鶴年 | ||||
末任:黃仲生 | |||||
歷史 | |||||
- 成立 | 1945年11月26日 | ||||
- 廢除 | 2010年12月25日 | ||||
面積 | |||||
- 2010年11月 | 2,051.4712 km² | ||||
人口 | |||||
- 2010年11月估計 | 1,565,499 | ||||
人口密度 | 763.1 /km² | ||||
行政分區 | 3市、5鎮、13鄉(含1山地鄉) | ||||
現隸屬於 | ![]() |
臺中縣(臺灣話:Tâi-tiong-kuān)為中華民國已廢止的行政區,位於中臺灣的臺中彰化都會區內,以人口計曾為台灣第三大縣,下轄3市5鎮13鄉,縣政府設於豐原市。2009年6月23日,行政院核准「臺中縣市合併改制直轄市」案,於2010年12月25日併入臺中市。
臺中縣位於台灣中部,北與苗栗縣、新竹縣接壤、南臨彰化縣、南投縣、東方與宜蘭縣、花蓮縣相鄰,西臨台灣海峽,中央包圍著原臺中市。
臺中縣東半部為雪山山脈南端,為大甲溪流域上游;中央包括臺中市為台中盆地,盆地以西為縱向的大肚台地,俗稱大肚山;大肚山以西則為沿海的平原。
境內河川主要皆由東向西,流入台灣海峽。主要河川由北而南有:
早期為道卡斯族、巴布拉族、巴則海族、洪雅族等台灣平埔族和泰雅族部落定居於此。17世紀,巴布拉族與貓霧捒族、巴則海族、洪雅族、道卡斯族已成立大肚王國。[1][2]
明鄭時期,鄭經繼位之後,隸屬天興州。清康熙22年(1683年),施琅攻下台灣,次年設台灣府,將天興州改為諸羅縣(今嘉義至基隆)。雍正元年間,設立彰化縣(今雲林至臺中)。1887年,台灣建省之後改為台灣縣。
日治時期,1895年8月改為台灣民政支部。1896年台中縣設立(今之臺中縣市、彰化縣、南投縣)。1901年改縣為廳。迨1920年,改為臺中州;下設台中、彰化兩市及大屯、豐原、東勢、大甲、彰化、員林、北斗、南投、新高、能高、竹山等十一郡五十七街庄。州設州廳,郡市設郡市役所,街庄設街庄役場,分層辦理地方事務。
1945年戰後,中華民國接收臺灣後設臺中縣,縣治設於員林,原轄台中、彰化兩市,改為省轄市,大屯等十一郡改設區署,街庄改設鄉鎮,並將南屯、西屯、北屯三鄉,改隸於臺中市。1950年10月25日,臺灣的行政區由8縣9市重新劃分為16縣5市,原臺中縣、彰化市合併劃分為台中、彰化、南投三縣,彰化市改為縣轄市,在新的區劃塵埃落定之前,豐原鎮、清水鎮曾爆發縣治之爭,雙方人馬紛紛發動連署,向當時的臺灣省參議會陳情豐原與清水之爭,延續到第一屆臺中縣長選舉。豐原鎮長陳水潭與清水鎮長蔡卯生再次槓上,後來演變成臺中縣的紅派與黑派之爭。臺中縣縣治最終改設於豐原鎮。
1976年3月1日,豐原鎮改制為豐原市。1993年11月1日,大里鄉改制為大里市。1996年8月1日,太平鄉改制為太平市。2010年,臺中縣與臺中市 (省轄市)合併升格為直轄市,臺中縣走入歷史。
作曲:林鶴年
作詞:張達修
大哉臺中,大哉臺中,
天然形勝,靈秀所鍾。
八仙三聳、三溪流瀜,
迴環利澤永無窮;
氣候和,物產豐,衣食足,
禮義崇,人文蔚起,忠勇威風,
緬懷逢甲,效法成功,
中流砥柱,居省要衝,
努力奮鬥積健為雄,
是中興基地,是建國前鋒。
揚我中華民族之光榮,進世界於大同。
大哉臺中,大哉臺中,大哉臺中。
任次 | 姓名 | 就任時間 | 卸任時間 | 備註 |
---|---|---|---|---|
1 | 劉存忠 | 1945年11月26日 | 1946年12月12日 | 首任 |
2 | 宋增榘 | 1946年12月12日 | 1948年2月 | |
3 | 龔覆端 | 1948年2月 | 1949年1月 | |
4 | 于國楨 | 1949年1月 | 1950年10月 | |
5 | 馮世欣 | 1950年10月 | 1951年6月1日 |
任次 | 肖像 | 姓名 (生–卒) |
在任時間 | 黨籍 | 屆次 | 備註 | |
---|---|---|---|---|---|---|---|
1 | ![]() |
林鶴年 (1914年-1994年) |
1951年6月1日 | 1954年6月2日 | ![]() ![]() |
1 | 民選首任,台中紅派始祖 |
2 | ![]() |
陳水潭 (1897年-1956年) |
1954年6月2日 | 1956年2月14日 | ![]() |
2 | 任內逝世,台中黑派始祖 |
代理 | 張維光 | 1956年2月15日 | 1956年4月15日 | ![]() |
省府委員代理 | ||
3 | 廖五湖 | 1956年4月16日 | 1957年6月2日 | ![]() |
補選 | ||
4 | ![]() |
林鶴年 (1914年-1994年) |
1957年6月2日 | 1960年6月2日 | ![]() |
3 | |
5 | 何金生 | 1960年6月2日 | 1964年6月2日 | ![]() |
4 | 縣長任期由三年延長為四年 | |
6 | ![]() |
林鶴年 (1914年-1994年) |
1964年6月2日 | 1968年6月2日 | ![]() |
5 | |
7 | 王子癸 | 1968年6月2日 | 1973年2月1日 | ![]() |
6 | 為合併選舉,延長任期 | |
8 | ![]() |
陳孟鈴 | 1973年2月1日 | 1977年12月20日 | ![]() |
7 | |
1977年12月20日 | 1981年12月20日 | 8 | |||||
9 | 陳庚金 | 1981年12月20日 | 1985年12月20日 | ![]() |
9 | ||
1985年12月20日 | 1989年12月20日 | 10 | |||||
10 | ![]() |
廖了以 | 1989年12月20日 | 1993年12月20日 | ![]() |
11 | |
1993年12月20日 | 1997年12月20日 | 12 | |||||
11 | 廖永來 | 1997年12月20日 | 2001年12月19日 | ![]() |
13 | 唯一民進黨籍縣長 | |
12 | 黃仲生 | 2001年12月20日 | 2005年12月20日 | ![]() |
14 | ||
2005年12月20日 | 2010年12月25日 | 15 | 末任,因與臺中市合併改制直轄市而延任 |
最終的縣政府組織為:
臺中縣行政區劃圖 |
---|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臺灣脫離日本統治,臺中州改制為臺中縣,彰化市改制為省轄市,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臺中市改制為省轄市,並將北屯鄉、西屯鄉、南屯鄉劃入臺中市,縣治遷至員林鎮,共轄有11縣轄區57個鄉鎮。民國三十九年(1950年)調整行政區域,將南投區、玉山區、能高區、竹山區等5鎮7鄉合併分出南投縣,原省轄彰化市與彰化區、員林區、北斗區的7鎮14鄉合併分出彰化縣,臺中縣由豐原區的1鎮4鄉、大甲區的4鎮4鄉、東勢區的1鎮3鄉、大屯區的4鄉等21個鄉鎮組成,縣治遷至豐原鎮,轄6鎮、15鄉。民國六十五年(1976年)縣治豐原鎮升格為縣轄市,民國八十二年(1993年)大里鄉升格為縣轄市,民國八十五年(1996年)太平鄉升格為縣轄市,臺中縣至廢除前下轄3市(豐原市、大里市、太平市)、5鎮(大甲鎮、清水鎮、沙鹿鎮、梧棲鎮、東勢鎮)、13鄉(龍井鄉、大肚鄉、大安鄉、外埔鄉、后里鄉、潭子鄉、大雅鄉、神岡鄉、石岡鄉、新社鄉、霧峰鄉、烏日鄉,和平鄉為山地鄉),最北面為海線地區的大甲鎮鄰近苗栗縣苑裡鎮,最南面為霧峰鄉鄰近南投縣,而東面為和平鄉鄰近花蓮縣與宜蘭縣以及新竹縣。
由於地理環境及歷史發展等因素,習慣上將該縣分為山(山線)、海(海線)、屯(屯區)三個區域。三個區域除和平鄉面積特大但人口稀少外,其餘部分面積及人口數量皆差異不大,因此時常將三者並稱。
包括臺中市以北、大肚山以東的範圍,仔細區分尚可以地形之不同,將東半部地勢較高的部分分為東山線[3],包括東勢鎮、石岡鄉、新社鄉及和平鄉,即台灣日治時期臺中州的東勢郡地區。而約為台中盆地北緣與大安大甲兩溪中間的台地,包括豐原市、潭子鄉、大雅鄉、神岡鄉及后里鄉,則為西山線,即昔日的豐原郡。
主要以大肚台地以西濱海之部分,與清朝時期大肚三堡(大肚上堡、大肚中堡、大肚下堡)、台灣日治時期臺中州的大甲郡地區範圍差不多;包括大甲鎮、清水鎮、沙鹿鎮、梧棲鎮、大安鄉、外埔鄉、龍井鄉及大肚鄉等八鄉鎮。
位於臺中市以南的四個鄉市,即台灣日治時期臺中州的大屯郡,去除後劃歸省轄臺中市的轄區相似。因位置與台中市同屬台中盆地之內,因此與之互動比山線或海線頻繁,且其與臺中市相鄰、人口稠密,屬台中都會區的一部分,發展及規劃多半與台中市配合或相接,包括大里市、太平市、霧峰鄉及烏日鄉。
|
|
|
|
註:國道一號與國道三號的左右是按照地理位置編排。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