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大量依靠旁白或自白来辅助叙事或表达角色情感的电影?

优秀作品如《肖申克的救赎》、《海上钢琴师》、《永无止境》等。 中国的例如《失恋33天》、《武侠》等。 好莱坞知名剧作理论家罗伯特•麦基:在剧本写作时,…
关注者
316
被浏览
60,135

43 个回答

首先举一个例子

当年《银翼杀手》上映的第一版全片大量的画外独白,被观众评价为拖沓啰嗦,票房暴死,一代神片名留影史靠的是后来发行的录像带剪辑版本在影迷之间口口相传。但,实际上全世界喜欢这部电影的人中,看过第一版的人并不多。

这件事说明了什么?

很多分析者会认为这很简单,观众不喜欢叙述性画外音。这个逻辑想想很合理,但仔细琢磨一下,没什么玩蛋道理。

不仅题主说的《肖申克的救赎》《海上钢琴师》,包括《阿甘正传》《搏击俱乐部》《返老还童》都是大量使用叙述性画外音的例子。有人说艺术片喜欢用,商业片很少用,因为艺术片不需要观众。这句话逻辑看似合理,但前提就不对。上述几部电影全是商业片,没有一部不是为了票房拍摄的卖钱的作品。其中,也就《海上钢琴师》可以沾一点艺术片的边。

我在这里说的是,对于上映的叙事片来说,观众没有闲工夫管你的叙事手法是什么,他们评价标准只是,这个故事你得讲的流畅,合理。阿甘见到珍妮之前向陌生大妈讲述自己一生的故事,合理。小号手怀念随着巨轮一起到了天国的1900,合理。red临出狱之前,回想起监狱中的点点滴滴和即将碰面的挚友,合理。但你让一个身心俱疲带着仿生人逃命的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人类的前银翼杀手絮絮叨叨白扯一件让自己痛苦不已的追杀,这就没道理可言了。电影这东西永远不存在一种技法是应该绝对摒弃的,关键还是看你的电影围绕的东西是什么样的,看你是要讲一个连贯的故事,还是用尽笔墨描写一个有魅力的人物。事跟人的区别,就是能否使用大量旁白的最简单区分方法。

尼古拉斯凯奇还没有成为烂片之王的时候有一部片子叫做《改编剧本》,这部片子大量使用了自白,而且狠狠的嘲讽了麦基的写作技巧课程。但,这部片子的核心是电影编剧在描写自己,说白了这部片子写的就是这部片子剧本的编写,而电影中的所有情节都是不重要的,因为所有电影中发生的一切情节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在这种情况下,旁白叙述性画外音实际上成为了电影真正的叙事主体。你看,一部完全依靠叙述性画外音的电影,也不失为一部优秀的电影。

麦基所有观点之中有一个最基本,最优先的观点,也是我个人十分同意的,那就是编剧写作时不能抢了导演剪辑的饭碗,不能替别的工种做决定。依我看,麦基不喜欢叙述性画外音的原因就是,这东西是死的,再NB的导演也很难在这个东西上做什么文章,作为一个编剧来说,写下这样文字的时候就等于告诉导演,这段戏您别操心了,就这么着吧,欣赏我的文本写作能力就成了。麦基不喜欢的原因就是,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好莱坞人,他清楚没有几个好莱坞导演会喜欢这种傲慢的剧本的。

麦基是一个顶级的剧本医生,但不意味着他就是一个优秀的影视理论大师!!!术业有专攻,他的理论对于电影作品整体好坏的评价参考价值真的不高。

这么多回答,基本都在说画外音是不入流的手段。

可我认为,所谓的手段、方式和技巧,从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牛逼的导演,用画外音,同样能把叙事给你玩出花儿来。

高赞回答里说,举例的电影清一色是艺术片、生活片、传记类电影,从未有商业大片这样做。

知乎@胡戈

不巧,我要举例的这个电影,它就是个商业片

陈可辛《中国合伙人》

虽说它也算是个人物传记电影,但它实实在在是个商业片。

业内怎么划分商业片和文艺片的呢?

就看电影是更多地为了迎合观众,还是倾向于导演自己的艺术风格表达。

前者是商业片,后者为文艺片。

而一般观众,靠票房就能分辨,卖座的自然是商业片,票房惨淡的则文艺片无疑了。

《中国合伙人》票房5.39亿,2013年度第7

从票房数据来看,坐实了它商业片的名头。

它的商业片特性体现在视听上则是:影片节奏快,视听效果很棒,观众观影情绪高涨。

这部影片的节奏控制很大程度都是靠角色旁白完成的。

我细数了一下,《中国合伙人》的角色旁白共有31段,而电影去除片头片尾,时长为106分钟,这说明:

平均每隔3分钟,就会有一段角色旁白叙述。

全片角色旁白超2400字

如此频繁地使用角色旁白叙事,电影史上都不多见。

偏偏影片节奏把控地非常好,观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豆瓣46W+评价,评分还保持在7.6

在讲这部电影角色旁白的应用有多么牛逼之前,先给大家普及一个知识点。

影视画外音都分为哪几类:

  • 内心独白
  • 旁白
  • 解说词

内心独白

人物内心的独白,一般以“第一人称”叙事,主观情绪浓厚。

代表作王家卫的《重庆森林》,标准句式:

“我当时不知道怎么了”、“我太紧张了”……

旁白

分为角色旁白和非角色旁白,都以“第三人称”叙事,更加理性客观。

角色旁白

当事人讲述自己过去的事,例如你回过头讲述你和自己和几个朋友一起高考、旅游等事情。

代表作陈可辛的《中国合伙人》,标准句式:

“20年前 演讲的那个人通常是我”

“20年前,成东青还没学会当众讲笑话,孟晓骏也不像现在这样严肃,只有我没变”。

非角色旁白

第三者讲述别人发生的事情,例如你讲你的朋友、父亲母亲发生的事情。

代表作张艺谋的《我的父亲母亲》,孙红雷用儿子的口吻讲述父母的爱情故事;代表作冯小宁的《举起手来》。

标准句式:“我妈那时候……”

《举起手来》就以非角色旁白口吻讲述“姥姥”的故事

解说词

解说词一般不用于故事片当中,经常出现在纪录片或者新闻专题片等等,如《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等。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

而《中国合伙人》采用的就是较客观的角色旁白。

并且不只是一个旁白叙事,是多角色旁白叙事。

整部影片就像是成东青、孟晓骏、王阳三个人在成功之后,站在上帝视角回顾他们三个人从相识、开始创业,再到不断磨合继而成功的故事。

那这些角色旁白发挥了哪些作用呢?

一、介绍人物出场

这个作用你可能觉得稀疏平常,哎呀太简单了,解说词什么的一句话就搞定了啊。

但你看片头

《中国合伙人》片头7分钟神剪辑https://www.zhihu.com/video/1123720129191862272

短短七分钟,配合角色旁白,就把新梦想20年的发展历程给交代了;

短短七分钟,配合角色旁白,就把三个主人公的出身、人物性格变化给交代了个底儿掉;

短短七分钟,配合角色旁白,就把整部影片的悬念都给设计好了。

而这七分钟,旁白的字数不超过400字,编剧导演台词功底不可谓不深厚。

片头旁白共415字,去除人名,不到400字

我们再把人物出场部分的旁白单拎出来详细分析:

王阳出场

(类型)旁白/(叙述人)成东青/(叙述内容)王阳出场

旁白的上一个镜头是他们在演讲台上接受学生的欢呼。

下一个镜头直接切到王阳讲课。

王阳 你们为什么不敢张嘴

讲课内容正好和旁白内容相呼应,再配合佟大为耍滑头的台词表现,王阳不羁的性格呼之欲出。


孟晓骏出场

旁白/(叙述人)成东青/(内容)孟晓骏出场

刚介绍完王阳,继续介绍孟晓骏,很顺畅。

女学生 孟老师 我暗恋你已经一年多了

通过女学生表白孟晓骏的小段子切到孟晓骏的出身。

旁白/(叙述人)成东青/(内容)晓骏出身

短短三段话,把孟晓骏执着于美国的原因、他的爱情关系交代得一清二楚。


成东青出场

旁白/(叙述人)孟晓骏/(内容)成东青出场

这是孟晓骏的角色旁白

上一个镜头正好是,波诺先生说成东青的出身不高。

波诺先生 成先生 我听说你出身不高

而这段角色旁白正好对应波诺先生的说法,这时切镜头就显得很自然。


二、和同期声配合叙事

校园里打水戏

成东青在帮二人打水,孟晓骏为他最想去哪儿,成东青说想去天安门。

孟晓骏 成东青 你最想去哪儿

同期声——孟晓骏:成东青我告诉你,你看着所有打开水的,(渐弱)到这校园大门,所有人想去的地方是

孟晓骏 你看这所有打开水的

旁白——(从渐弱起) 孟晓骏告诉我,那时候每个人最想去的地方是

——美国(同期声)

孟晓骏 美国


孟晓骏去美国的离别戏

旁白

旁白/(叙述人)成东青/(内容)孟晓骏离别

同期声立马接上

孟晓骏 我不回来了


成东青和苏梅打越洋电话

旁白

旁白/王阳/成东青给苏梅打电话

同期声立马接上

苏梅 就这样吧 我好累


孟晓骏留下共同创业

旁白

旁白/成东青/孟晓骏一起创业

同期声

孟晓骏 是30个

似乎当时的孟晓骏能听到旁白的讲述一样,告诉他,你记错了,是30个,画面变得很有意思。

三、优化声画关系


铺垫转场

介绍苏梅出场的戏份

旁白

旁白/(叙述人)成东青/苏梅出场

给观众悬念,另一个人是谁呢?

别着急,画面直接给到苏梅。观众顿时有了一种解惑的满足感,转场也很顺畅。

孟晓骏mocking interview王阳和成东青的戏

旁白


直接介绍,镜头直接切。

四、评价场面

成东青失恋贴广告的戏

旁白/(叙述人)王阳/(内容)成东青办培训班


旁白/(叙述人)王阳/(内容)成东青办培训班


这段王阳的旁白,总结了成东青当时的状态,以及他们事业初期的发展过程

另一段也是王阳的旁白,在结尾,都是一个总结、评价的状态。

旁白/(叙述人)王阳/(内容)孟晓骏结尾


旁白/(叙述人)王阳/(内容)成东青结尾

而这两大段的旁白也平衡了三人的权重,缓解了成东青和孟晓骏大矛盾大戏份的偏重。

同时王阳的旁白出现,都是影片叙事很平缓的时候,让影片节奏张弛有度,不至于让观众太累。

五、营造戏剧性

作为一个人物传记片,最大的困难就是怎么突破时间线的限制,怎么让平淡的故事变得有趣。

且看成东青送孟晓骏礼物的戏

王阳提出问题:

你想过孟晓骏到底想要什么吗?

镜头切到成东青送礼,送了什么礼物呢?

旁白 (叙述人)孟晓骏

这时矛盾出现了,借王阳之口告诉观众。

旁白 (叙述人) 王阳

利用旁白对一个问题的多角度探讨,设计了一场戏,表现了孟晓骏和成东青之间的矛盾冲突。

如果没有这个矛盾,全片就一直励志,很平,毫无“戏”可言。

而到结尾,矛盾和解也是用了“礼物”这个梗。

它完成了剧作的一般规律: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也是发现冲突、解决冲突的过程。


孟晓骏读信

在给成东青写信的时候,孟晓骏隐瞒了它在美国的真实情况。

旁白(孟晓骏读信)

他说奥利弗教授对他很好,实际上他刚被解雇,这种打肿脸充胖子的行为真·又一·苏明哲了。

为了表现这种讽刺,双方看的电视机上画面上正好放映的是《英雄本色》对这一场景:

您写给我的信,好像不是这么说的呢

六、强化影片主题

因为电影的色调,一说到《中国合伙人》大家觉得是青春励志片。

但如果《中国合伙人》仅仅是个青春片的话,那就算它的剧情、声画再好,也一定会丧失很多观众,立意也难免落俗。

陈可辛避免了落俗,主题给了一个深层次的思考:

——改变

因为影片青春片的外衣实在是太厚了,所以,不得不在台词中不断去点题。

仅在旁白中就出现了6次,人物台词当中更是多次出现。





陈可辛导演

不得不说,陈可辛导演北上的香港导演中比较成功的一位,不论是《中国合伙人》还是《亲爱的》在票房和艺术成就上都有不俗的表现。

《中国合伙人》从一个简单的创业故事让他硬生生地拔高到“改变”这一高度,表现了经历世纪交替的80后面对世界风云变幻的迷茫和思考;

《亲爱的》更是直接对准社会伦理以及中年危机;

这种对社会的思考的能力,透过现象去接触本质的能力,非常难得。

尤其是对一个香港导演来说,要让他去理解大陆不同群体的内心,更是难上加难,因为他没有和人物感同身受的经历。

所以,他能从这些故事中深挖出大陆80后的痛点,升华出高深的立意,真的非常厉害了。

此外,他调教演员的功力也是一流的。

这部电影,黄教主真的贡献了有史以来最好的演技,值得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