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蓋痛」的4個簡易自我檢查:我是受傷還是退化?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膝蓋痛」的4個簡易自我檢查:我是受傷還是退化?

「膝蓋痛」的4個簡易自我檢查:我是受傷還是退化?
Photo Credit: Deposit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膝蓋痛可以用幾個方法先簡易判斷:位置(前側/外側/內側/深部/後側)、觸摸(摸得到的/摸不到的)、年齡(年輕人/稍長的)、深層的、奇怪的(明明就會痛,但摸不到找不到)。

這篇教你膝蓋痛的自我檢查判斷方法以及治療方式,大家要善用喔。真的有疑問還是要找醫療人員諮詢。

1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膝蓋痛可以用幾個方法先簡易判斷:

  1. 位置:前側、外側、內側、深部、後側。
  2. 觸摸:摸得到的、摸不到的
  3. 年齡:年輕人、稍長的
  4. 深層的、奇怪的:很奇怪,明明就會痛,但摸不到找不到

以下依照位置,對各種可能的膝蓋痛進行區分。

前側膝蓋痛:股四頭肌肌腱炎、跳躍膝、跑者膝、膝關節積水、退化性關節炎

2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膝蓋痛的原因

上面一點的前側痛大概是股四頭肌肌腱炎。在中間部位,髕骨周圍的,可能是跑者膝、膝積水。下面一點的可能是跳躍膝。

那要如何區分呢?股四頭肌肌腱炎、跳躍膝通常哪裡有問題就摸得到哪裡痛;跑者膝、膝關節積水則通常摸不到哪裡會痛。

股四頭肌肌腱炎、跳躍膝(Jumper’s knee)通常跟激烈的跳躍運動有關。比如打排球、羽球、跳繩跳很多、跳高、跳遠等;或是短跑、網球等需要爆發力的運動。屬於年輕人的疾病。

至於跑者膝(Runner’s knee, PFPS),可不一定要跑步才會得跑者膝喔。跑者膝是髕骨疼痛症候群的簡稱。簡單講就是髕骨周邊一圈痛,上下左右都有可能,還可能會換地方(要看詳細跑者膝看這裡)。

膝關節積水(Knee effusion)的感覺,則是會覺得膝蓋脹脹的,想蹲但蹲不下去。膝關節積水常伴隨膝蓋內韌帶、軟骨受傷的後遺症。處理也很簡單,水多則抽+打針,水少則復健休息。記得,都是有東西受傷(軟骨、韌帶)才會導致膝蓋積水,不然每天膝關節的水都會被正常代謝吸收啦。

然後是退化性關節炎(Knee Osteoarthritis),年齡約略50歲或以上就是膝蓋退化性關節炎的高危險群。常常膝內側韌帶壓了就痛。蹲下也痛。會合併內側膝韌帶痛、內側皺襞症候群。

近年很夯很潮的「內側皺襞症候群」(Medial plica syndrome)

內側皺襞位於膝蓋髕骨的內下方與內側韌帶之間。正常情況下內側皺襞是不會產生任何症狀的。但是有人很不乖,一直去彎曲、伸直膝蓋,或是常常要蹲很久的話(像拜拜、被太太罰跪、長時間要跪下來做家事),在彎曲伸直時,內側皺襞與旁邊骨頭一直摩擦,就會發炎腫起來,讓人感到疼痛。或是某些年輕運動員真的要彎、伸膝蓋很多的人。大部分還是中年長輩以上的好發較多。所以跟退化比較有關。

但其實不要過度擔心,內側皺襞治療方式跟其他關節炎、韌帶發炎一樣,復健、注射都會改善。

外側膝蓋痛:膝外側韌帶(LCL)與髂脛束症候群(ITBS)

3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膝蓋痛的原因2

髂脛束症候群(Iliotibial band syndrome, ITBS)又稱為跑步殺手,中了就可以好好休息3個月。有這個問題必須要好好的治療,因為很容易復發。然而跑步選手常常沒完全好就硬報名參加比賽,比賽完就要花更久的時間治療。髂脛束症候群常見於跑步新手、老手,或新手突然增加很多跑量、下坡跑太多太快的人。

至於膝外側韌帶(LCL=Lateral collateral ligament)的位置比髂脛束後面一點,跟打球、爬山扭傷膝蓋比較有關係。

內側膝蓋痛:退化性關節炎、內側皺襞、膝內側韌帶、鵝掌肌腱炎

前面2個上面講過。就是前側稍稍偏內側的痛。

第3個膝內側韌帶(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 MCL)除了退化而很常發作之外,跟外傷被車子撞(車子通常從後外側撞到膝蓋,所以膝內側韌帶很容易被拉傷)以及打球扭傷也很有關係。

不快樂三人組(Unhappy triad)

因為內側膝韌帶、內側半月板與前十字韌帶常常一起遭殃,被從後外側撞傷或是踢到的案例太多了,所以這倒楣的三個構造又常一起被稱為「不快樂三人組」。

接下來就是鵝掌肌腱炎(Pes anserine Bursitis)。它是屬於過度使用的肌腱滑囊炎。跟跑步、爬山的下山很有關係。痛的位置也跟別人不太一樣,是遺世獨立的一個存在。

鵝掌肌肌腱與他上游下游的肌肉都有關。很多人是股內側肌太緊、縫匠肌太緊,或是小腿筋膜太緊,導致鵝掌肌肌腱被拉到太多而發炎。

5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為什麼會取名叫鵝掌肌呢?原來它是三條肌腱合在一起的總稱。從側面看起來像鵝掌。三條肌腱分別是縫匠肌、薄片肌和半腱肌。肌腱之間皆有滑囊存在,有問題時容易發炎。

6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本文經堡醫師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