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骨科自費項目,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外科部骨科主治醫師蔡孟學首推骨折時我們常聽到的「互鎖式鋼板」。

  「除非病患是年輕人,不然骨折的自費鋼板不能省。」蔡孟學觀察,傳統上健保給付的鋼板在年輕人身上效果很好,但在患有骨質疏鬆症的患者身上(註一),效果就大打折扣,然而,骨質疏鬆症患者卻是骨折高風險族群。

  手腳骨折對任何人的日常生活機能都有很大的影響,「如果有預算能讓自己早點回復日常作息,我覺得很值得。」蔡孟學表示。

人工膝關節,自費主要差異在「墊片」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臺灣膝關節退化的盛行率約15%,代表有高達350萬人飽受關節疼痛之苦,58歲以上長者,每5人中就有1人有關節退化問題;65歲以後,女性關節退化的機率是男性的3到4倍。

  當民眾出現關節僵硬、上下樓梯或蹲跪變得困難、活動時出現聲響、關節疼痛或腫,這就是退化性膝關節炎的警訊。

  2017年臺灣一年進行膝關節置換手術人數約有2.5萬人,隨著臺灣人口老化,未來應該會持續增加。人工關節是為挽救失去功能的關節而設計的一種人工器官,概念是將已磨損破壞的關節面切除,正如同裝牙套一般,使其恢復正常平滑的關節面,目前已是非常普遍的手術。

  人工膝關節又分健保給付和自費項目,最大的差異就在「墊片材質」。

  隨著時間,金屬套中間的墊片會慢慢被動作磨耗,過程中會有一些肉眼看不到的塑膠顆粒脫落,一般來說白血球會聞訊趕來吞噬這些顆粒,就可能會吃掉一點骨頭,造成骨枯與假體鬆脫。自費的維他命E墊片可以減少白血球的吞噬反應,因此民眾若是年輕族群又有預算可以考慮使用。

  大部分的健保墊片都可以順利使用15年以上,但如果是60歲(含)以下的年輕民眾,就有非常大的機會還需要再換墊片,亦有些墊片標榜超耐磨,號稱可以使用25年,那可能就不需要再開第二次刀,皆看病人的年齡、預算與需求。

  「以75歲的病人為例,15年後已高齡90歲,行動範圍會縮到很小,對於自費項目的需求可能就沒這麼大。」蔡孟學認為,退化性關節炎是否使用自費項目,對年輕族群(60歲以下)的差異較為明顯。

髖關節

  根據健保局的資料統計,臺灣一年有1萬多人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病人有50%是因為骨枯(股骨頭壞死)所導致,且以男性為主。

  骨枯常發生在30至35歲之間,是臺灣地區青壯年最常見的髖關節疾病,發生原因主要分為3大類:

創傷性:股骨頭部位脫臼或合併骨折造成
非外傷性:酗酒或與類固醇的使用有關
不明原因:約10~15%的病人沒有創傷史也無相關疾病,但還是導致股骨頭壞死

  當髖關節退化、嚴重骨枯時就需要更換,人工髖寬節有4個主要結構:髖臼杯、墊片、球頭、股骨柄。健保給付的材質,目前主要為金屬頭球頭(鈷鉻鉬合金)加上抗耐磨的塑膠墊片(聚乙烯)。

  因為更換人工髖關節病患的平均年齡較更換膝關節者年輕,蔡孟學建議病患依自身的經濟能力考慮自費項目:「目前的文獻、研究都顯示對年輕族群而言,確實可以用比較久。」

 

  因為人工髖寬節有4個主結構,每個項目都有自費選項,因此組合的價差極大,目前業界自費項目的主流是陶瓷頭加上抗耐磨的塑膠墊片,蔡孟學表示:「此配置效果已經很好,患者宜適當檢視自己的經濟條件,不一定要用到陶瓷頭加上陶瓷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