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性關節炎新療法 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即時新聞|台灣|on.cc東網

退化性關節炎新療法 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

20140805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膝關節骨科權威呂紹睿醫生著作《新膝望》今日舉辦新書發表。(包克明攝)
膝關節骨科權威呂紹睿醫生著作《新膝望》今日舉辦新書發表。呂紹睿表示,他在新書中提出「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透過臨床實證以「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讓軟骨自行修復,免除疼痛並恢復功能,希望打破傳統醫界、學界普遍認為退化性關節炎只能消極靜候病程演化,最後患者只能接受人工關節置換的迷思。
「終生務農的7旬阿伯,輾轉各家醫院,歷經多次手術,仍然無法治癒感染化膿的人工膝關節,每天都為持續流膿的傷口換好幾次藥,苦不堪言自行結束生命」。然而,膝關節骨科權威呂紹睿醫生,救回了許多醫生宣判死刑、只有置換人工關節一途的膝關節。他在新書中列舉許多臨床患者的親身經驗,說明他行醫過程中很多有關膝關節的新知。
呂紹睿表示,根據臨床統計,台灣60歲以上女性罹患退化性關節炎的比例將近20%,或許是受到退化性關節炎最後只能接受人工關節置換此一傳統迷思的影響,男性患者多半對求醫卻步,統計求診人數只有女性的3分之1。事實上,透過積極療法,人工關節置換不是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唯一的選項;磨損變形也不是膝關節唯一宿命。
呂紹睿說,臨床上,到骨科求診的患者,多半都是屬於退化性關節炎末期患者,也就是已經很接近殘障的階段。年齡越大,比例越高。一般來說,患者通常在4、50歲就會出現輕微的臨床症狀,主要會有疼痛、行動困難等情況,經常覺得關節很緊,尤其是久坐剛起身時,膝蓋會覺得卡卡的,需稍微暖身後才能較自由地活動,年齡越過60歲以後相關的症狀才會逐漸達到高峰。急性期的關節炎發作,會讓患者的疼痛感劇增,有患者形容那種感覺就好像刀子在切肉,簡直讓人痛不欲生。
呂紹睿強調,他在書中所獨到的發現,主要就是要打破一般人認為退化性關節炎不是病,而是老化的結果,事實上,這些症狀確實是一種叫做「內側磨擦症候群」的疾病所引起的!其肇因是膝關節內側有一個內側皺壁的構造,此一類似闌尾的構造,在人類胚胎發育的過程並未完全褪開,多數骨科醫師都知道,此一構造是引起年輕患者疼痛的一個主因,只是很少人注意到此一構造到老年可能形成的影響。
呂紹睿表示,由於此一構造會和軟骨產生摩擦,經年累月的結果會讓此一構造越來越厚,最後就會像菜瓜布一樣,將軟骨磨壞!致使醫界以為軟骨退化,實際上則是此一躲在角落的構造在作祟!他在15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下發現此一現象,歷經10多年的基礎研究,證實了此一構造是臨床上造成90%以上關節炎的病因,並可針對此一病灶進行治療。
現年60歲的曾小姐透過現身說法表示,國中時期她是學校田徑隊短跑選手,對爆發力極強的短跑運動非常熱愛,步入職場仍不中斷。30幾歲那年因膝蓋疼痛難耐,被診斷為髕骨軟化,膝關節平時的隱隱作痛及半夜突發性的急速抽痛,讓她痛不欲生。
曾小姐指出,由於還年輕,不甘心坐以待斃,跑遍大小醫院、服用進口葡萄糖胺、玻尿酸注射,卻都沒有任何改善。在因緣際會下,瀏覽了呂紹睿醫師的部落格,裡面提到「軟骨可再生」的論點引發她求醫的興趣,決定孤注一擲,在接受了雙膝「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後,明顯感受膝關節蹲式馬桶如廁,起身比以往順利許多,目前半夜裡也不再突發性抽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