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_百度百科

中性粒细胞

粒细胞类型
收藏
0有用+1
0
本词条由百度健康医典-中性粒细胞 提供内容 。
中性粒细胞在血液测试中是一个常见的测量,它的异常情况可以揭示急性感染创伤风湿性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的存在。值得注意的是,放射性物质、化学毒物和某些药物也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的异常。
中性粒细胞的水平超出或低于正常范围都被视为异常。这可以是疾病的症状也可能是生理状态的反映,比如妊娠分娩、剧烈运动后、饱餐、淋浴、高温或严寒等情况也可能引起中性粒细胞生理性升高。如果受检者在接受检查时未将此类情况如实告知医生,可能导致医生对导致中性粒细胞异常的原因判断不准确。
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取决于患者具体病情。如果中性粒细胞升高,尤其是在患者伴有发热胸痛腹痛等症状,或是中性粒细胞降低,尤其是伴有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时,就医是非常重要的。中性粒细胞减少,伴随发热、咳嗽、发力等症状应及时就诊。
中医病名
中性粒细胞
外文名
Neutrophil
就诊科室
血液科
多发群体
所有人群
常见发病
血液
常见症状
发热、腹痛、咳嗽、肌肉酸痛、头晕、出血
图集

科普中国

致力于权威的科学传播

本词条认证专家为

贡献者头像

杨铁生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检验科撰写

基本信息

中医病名
中性粒细胞
外文名
Neutrophil
就诊科室
血液科
多发群体
所有人群
常见发病部位
血液
常见症状
发热、腹痛、咳嗽、肌肉酸痛、头晕、出血

正常参考值

播报
编辑

正常值

中性粒细胞主要包括中性粒细胞比率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不同人群的中性粒细胞比率正常值有所不同
  • 成人:50%~70%。
  • 新生儿和婴儿:31%~40%。
  • 儿童:50%~70%。
不同人群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正常值也有所不同
  • 成人:(1.5~8.0)×10^9/L。
  • 新生儿:(6.0~26.0)×10^9/L。
  • 28天~<6个月:(0.6~7.5)×10^9/L6个月~<1岁:(0.8~6.4)×10^9/L
  • 1岁~<2岁:(0.8~5.8)×10^9/L
  • 2岁~<6岁:(1.2~7.0)×10^9/L
  • 6岁~<13岁:(1.6~7.8)×10^9/L
  • 13岁~18岁:(1.8~8.3)×10^9/L
需要注意,由于仪器精度不同、实验室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实际生活中不同医疗机构出具的化验单参考值可能会有一定的差异。

异常指标

中性粒细胞水平超出或低于正常范围即为中性粒细胞异常。

结果误差

妊娠分娩剧烈运动后、饱餐、淋浴、高温或严寒等情况也可能引起中性粒细胞生理性升高,如果受检者接受检查时未将此类情况如实告知医生,可能导致医生对导致中性粒细胞异常的原因判断不准确。

指标解读

中性粒细胞降低,提示受检者可能患有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此外,放射性物质、化学毒物和某些药物也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
中性粒细胞升高,提示受检者可能存在急性感染创伤痛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情况。除此之外,妊娠、分娩、剧烈运动后、饱餐、淋浴、高温或严寒等情况也可能引起中性粒细胞生理性升高。
若中性粒细胞联合血常规、血液生化、骨髓穿刺活检等辅助检查,对于急性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指标鉴别

中性粒细胞通常不易于其他指标混淆。

指标偏高

播报
编辑
中性粒细胞升高提示受检者可能存在急性感染、创伤、痛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情况。除此之外,妊娠、分娩、剧烈运动后、饱餐、淋浴、高温或严寒等情况,也可能引起中性粒细胞生理性升高。

偏高原因

疾病与非疾病因素均可引起中性粒细胞升高,疾病因素常见的有急性感染、创伤、痛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非疾病因素常见的有妊娠、分娩、剧烈运动后、饱餐、淋浴、高温或严寒等生理因素也可能引起中性粒细胞升高。
  • 疾病因素
急性感染:中性粒细胞具有抗炎、杀菌、吞噬等作用,是人体免疫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所以,急性感染时,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等细菌导致的急性感染,是引起中性粒细胞升高最常见的原因,常见的感染疾病包括急性肺炎急性肠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膀胱炎急性肾盂肾炎等。
创伤:严重的组织损伤通常会引起人体的炎症反应,炎症发生后12~36小时,中性粒细胞可能会升高。
风湿性疾病:痛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风湿性疾病也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升高。
  • 非疾病因素
妊娠晚期、分娩时、剧烈运动后、饱餐后、淋浴后、高温或严寒等生理性因素也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暂时性升高,但没有特殊的临床意义。
需要注意,由于仪器精度不同、实验室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实际生活中不同医疗机构报告的检验结果可能会有一定的差异,具体诊断应以医生为准。

就医指征

中性粒细胞升高通常与急性感染、创伤、风湿性疾病等因素有关。所以,如果检查发现中性粒细胞升高,尤其是伴有发热、胸痛、腹痛、外伤、呕吐、腹泻、关节痛甚至昏迷等症状的患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检查

中性粒细胞偏高,通常提示患者可能患有急性感染、创伤、风湿性疾病等疾病,疾病不同,所需要的进一步检查有所不同。
  • 急性感染:医生首先会进行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等检查初步明确患者是否有感染或炎症反应;其次,医生会根据情况采集患者的血液、脓液等样本进行细菌培养,从而明确诊断并判断病原体。
  • 创伤:医生首先会通过体格检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有体表创伤;其次,医生会通过X线检查、CT或MRI扫描明确患者是否存在组织器官创伤,并判断创伤的严重程度。
  • 风湿性疾病:首先,医生会通过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和血液生化等检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炎症反应和代谢紊乱;其次,医生会通过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等免疫学检查明确患者是否存在风湿性疾病。

治疗方式

如果发现中性粒细胞偏高,需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才能纠正中性粒细胞偏高。不同疾病,治疗方法有所不同。
  • 生理性中性粒细胞升高:通常没有特殊的临床意义,无需治疗。
  • 急性感染:对于急性感染的患者,医生首先会明确感染的部位和细菌类型,然后针对相应的部位和细菌类型选择特定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常用的抗生素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如果抗生素治疗无效,医生还会根据患者病情决定是否通过手术治疗切除感染病灶并引流。
  • 创伤:对于因外伤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升高,医生会在明确受伤部位和严重程度的情况下,采取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相结合的方式处理伤口,治疗并预防感染。
  • 风湿性疾病:对于风湿性疾病的患者,医生首先会通过药物治疗控制病情,常用的药物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甲氨蝶呤糖皮质激素秋水仙碱别嘌醇等,对于病情严重者,医生可能会酌情选择手术治疗。

饮食指导

  • 饮食推荐:中性粒细胞升高的患者应清淡饮食,适当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大豆制品、蛋类、奶类以及各种谷类制品。
  • 饮食禁忌:根据导致中性粒细胞升高的疾病的不同而不同,如痛风的患者应少吃高嘌呤的食物,如动物内脏、猪肉、牛肉、羊肉、海鲜等,避免摄入过多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和甜食。

日常注意

中性粒细胞偏高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 生活方式:戒烟戒酒,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及时调整心态。手术后的患者要按照医嘱规律服药,定期复查。
  • 运动:适当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但在运动时要注意做好防护措施,如佩戴护膝、护腕、护肘等。

治愈性

  • 中性粒细胞偏高可以治愈。
  • 医生在明确诊断后会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经过积极、正规的治疗,大多数患者的中性粒细胞会恢复正常。多数患者愈后不用复查,但部分患者因病情较重,可能需要复查,建议遵照医嘱执行。

指标偏低

播报
编辑
中性粒细胞降低,提示受检者可能患有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此外,放射性物质、化学毒物和某些药物也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

偏低原因

引起中性粒细胞偏低的原因可能与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因素有关。此外,放射性物质、化学毒物和某些药物等非疾病因素,也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
  • 疾病因素
感染: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感染时,患者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异常,所以患者的中性粒细胞可能会相对减少。此外,由于病毒和寄生虫感染主要引起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异常,所以某些病毒性感染和寄生虫感染,也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相关检查中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减少,如流感、病毒性肝炎、水痘、疟疾、黑热病等。
再生障碍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患者通常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所以中性粒细胞也会减少。
  • 非疾病因素
物理和化学因素损伤:X线、γ射线、放射性核素等物理因素以及苯、铅、汞等化学物质可能会损伤造血系统,从而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
药物:氯霉素、磺胺类药物、紫杉醇、多西他赛、长春新碱等药物也可能损伤造血系统,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
需注意,由于人体的复杂性,中性粒细胞异常的患者,建议主要参考主管医生的意见。

就医指征

中性粒细胞减少通常与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接触放射性物质、化学毒物等因素有关。所以,对于中性粒细胞减少,尤其是伴有发热咳嗽乏力肌肉酸痛皮疹、头晕、出血等症状的患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检查

如果发现中性粒细胞偏低,主要与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因素有关。疾病不同,所需要的进一步检查有所不同:
  • 感染:如果怀疑细菌感染,医生首先会进行肥达试验初步判断患者是否感染伤寒沙门菌;其次,医生会根据情况采集患者的血液、脓液、粪便、尿液等样本进行细菌培养,从而明确诊断并判断病原体。如果怀疑病毒感染,医生首先会通过病毒PCR检测进行早期诊断,其次通过病毒分离和血清免疫学检查进一步确诊。
  • 再生障碍性贫血:如果怀疑患者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医生会通过骨髓穿刺活检明确诊断,并通过免疫学检查寻找其可能的发病原因。

治疗方式

如果发现中性粒细胞偏低,需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才能纠正中性粒细胞偏低。不同疾病,治疗方法有所不同:
  • 感染:医生会在明确感染部位和病原体的基础上,选用相应的药物进行对症、抗菌或抗病毒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解热镇痛药、利巴韦林、奥司他韦、拉米夫定、氧氟沙星、头孢菌素等。
  • 再生障碍性贫血:首先,医生会采取输血、止血、控制感染等对症治疗措施,控制患者病情;其次,医生会使用抗淋巴细胞/胸腺细胞球蛋白、环孢素、雄激素和造血生长因子等药物,尝试对因治疗,以缓解病情。此外,如果满足条件,而以上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医生会建议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
  • 物理和化学因素损伤:首先,医生会让患者立即脱离物理和化学毒物,并保护患者的受伤部位。其次,医生会酌情通过药物治疗控制炎症反应,预防感染,必要时可能还需要手术治疗。
  • 药物作用:如果中性粒细胞减少与药物有关,医生会让患者停药或换药,以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饮食指导

  • 饮食推荐:中性粒细胞偏低的患者应适当多吃富含微量元素和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和水果、鱼肉、鸡肉、牛奶和鸡蛋等。
  • 饮食禁忌:中性粒细胞偏低的患者应少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大蒜、葱等。

日常注意

中性粒细胞偏低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 生活方式:戒烟戒酒,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及时调整心态。
  • 运动:适当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运动时做好防护措施,避免危险运动。
  • 其他: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消毒,注意饮用水卫生。

治愈性

中性粒细胞偏低的部分患者可以治愈。医生在明确诊断后会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经过积极、正规的治疗,大多数患者的中性粒细胞会恢复正常。
中性粒细胞恢复正常后,患者还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定期到医院复查中性粒细胞,尤其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以便医生监测疗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科学研究

播报
编辑
2022年7月,发表在美国化学学会旗下期刊《ACS Central Science》上的一项新研究中,来自暨南大学纳米光子学研究院李宝军教授和郑先创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通过将中性粒细胞的先天免疫功能与智能光学操纵有机结合,实现了在活体上用光将中性粒细胞变成治疗疾病的“微型机器人”。
参考来源: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