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底按摩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腳底反射區

腳底按摩療法,是區域反射療法的一種,以按摩底部為主要手段,被視為是一種民俗療法。最早起源於吳若石神父。

簡介[編輯]

依據中醫理論(台灣衛福部目前將腳底按摩定義為民俗調理而非中醫),足部如同耳朵、手掌等部位,皆可反映全身器官之運作情況;因此,藉由按摩足部可促進血液循環新陳代謝及排瀉體內毒素。據稱,腳底按摩療法可緩和哮喘關節炎、肌肉痛、高血壓失眠及肌肉緊張等症狀。[1]

傳入臺灣[編輯]

1978年,吳若石神父將腳底按摩療法引入臺灣。其在臺發展可劃分為三期。第一期為1978年至1981年,這段為吳神父學習腳底按摩及經驗累積的時期。第二期為1982年至1994年,這段時期出現大量大眾傳播媒體的宣傳。第三期為1994年至2004年,「腳底按摩法」改名為「吳神父新足部健康法」。「吳神父新足部健康法」以「推散病理反應物、區域連續性的按摩法、整體性的治療」為治療方針,並且結合中醫的「陰陽五行學說」及經絡之概念。[2]

資料來源[編輯]

  1. ^ 腳底按摩的歷史. 吳神父反射療法﹑中醫針灸健康中心網站. 2008 [2011-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02). 
  2. ^ 林進登、林大豐. 吳若石神父腳底按摩在台灣發展之研究 (PDF). 台東大學體育學報. 2004, 2: 209–224 [2011-05-04].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1-07-08). 

參見[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