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丹凤眼」和「吊梢眉」?

从书中看到许多关于女子眼睛的描写,比如王熙凤的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什么是丹凤?什么又是吊梢啊?能不能具体讲一下一些丹凤眼、杏仁眼、…
关注者
933
被浏览
1,844,885

174 个回答

答案分四部分,多图略长,手机慎点:

1.三角丹凤眼,吊梢柳叶眉的凤姐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完)

2.丹凤眼是什么(完)

3.面相中的凤眼(完)

4.丹凤眼在古典语镜下的文化意味(未完)

5.总结(未完)

=======================1.丹凤眼 吊梢眉是什么样子的=======================

如题主所言,丹凤眼和吊梢眉语出《红楼梦》中对王熙凤的描写,其原句是:

一雙丹鳳三角眼,兩彎柳葉吊梢眉;身量苗條,體格風騷;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啟笑先聞。

而想要知道吊梢眉和丹凤眼是怎么样,最好的办法,应该是参考相关的艺术作品。除去两部电视剧,对于凤姐形象的还原可见于戏曲,绘画,和类似的文学历史作品。

凤姐的艺术形象,经过数百年的讨论和发展,至今已经相对丰满了,根据前清时有书商刊发的木版《红楼梦》绘本,然后是改琦的《金陵十二钗绘本》书中,吊梢眉三角眼已初见轮廓,可细节囿于时代仍不丰富:

改琦笔下的凤姐,眉尾飞入鬓,眼三角形尾挑起。

进入民国以后,王国维作《红楼梦》,一再发掘《红楼梦》的美学意境,十年后新文化运动,胡适之高昌白话文学,反对旧文学,推举《红楼梦》为白话文学的杰作,于是《红楼梦》和其研究自此也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关于《红楼梦》的各种文学创作也如雨后春笋,不仅学术界的胡适之,文学界的张爱玲,画家有刘旦宅的金陵十二钗之凤姐:

透过画面,刘旦宅笔下“吊梢眉,三角眼”和改琦还是有些区别的,眼睛都是一样细长上佻,眉毛则有力的多。

同时期曲艺届的梅兰芳,欧阳予倩,也以《红楼梦》为原型排出了《王熙凤大闹宁国府》,《黛玉葬花》等新戏。其中《王熙凤大闹宁国府》一剧以王熙凤为主角,叙述和尤二姐一段恩怨,建国前在天津北京就已经开始演出,图片不可考。80年代梅葆玖,童芷苓组成戏团访问香港,上演此剧反响火爆,台湾名伶魏海敏因此结缘梅派学习交流,03年台湾国光戏剧团重排此剧,魏海敏演王熙凤,场场叫坐,而成为国光剧团的保留项目。

魏海敏版王熙凤剧照

这张剧照虽然拍摄在现代,角色的妆容,却已经有很久的历史了,从梅兰芳、欧阳予倩、朱琴心一代创作王熙凤戏剧开始,直到2003年的重新调整,八十多年间,即便两岸离合,其传承仍然未断,梅葆玖是梅兰芳的儿子,继承乃父衣钵,耳濡目染,又切身参与戏剧的重排,自然是对其了解多于他人,且京剧的妆容,从来是角色塑造最重要的一环,《红楼梦》对凤姐外形的传神刻画,早已深入人心,而如何在舞台上复原王熙凤的形象自然是重中之重了。

魏海敏剧中截图:

眉毛高高吊起入鬓,眼尾上佻,上眼睑三角形。眉毛不似清代的改琦,而有力近于刘旦宅

在b站有童芷苓女士83版的录像实况,像素有些粗糙,附几张图,细节虽然看不到,看轮廓和魏海敏差不太多。

童芷苓83版《王熙凤大闹宁国府》:

此外,试图还原王熙凤的艺术形象,还有两版众所皆知的电视剧,因为电视剧这种艺术形式不像京剧讲究旦角妆容和脸谱,妆容相对较淡,招牌式的吊眼飞眉没了用武之地,戏剧性的夸张减弱不少,也可以参考一下:

邓婕版

姚笛版

老版邓婕的妆容近于童魏二姝,和历史上画家笔下的形象近似,新版姚笛的另辟蹊径,也很别开生面。

综上,个人的意见,想知道“丹凤三角眼,柳叶吊梢眉”的面目,最稳妥的办法应该是参考魏海敏女士的妆容,一是传承有自近百年历史,二是京剧舞台上妆容的分量和自由度比电视剧高很多。


2.丹凤眼是什么

丹凤眼的特征应该是眼尾上翘,眼身修长,黑白分明。

陈建功80年创作的短篇小说,《丹凤眼》这样描述丹凤眼:

四号卖饭窗口的姑娘其实是很漂亮的一位,特别是那双眼睛,水汪汪的,眼角微微向额上翘着,标准、美丽的丹凤眼。

请注意加粗的眼角微微向上额翘。

他又说,丹凤眼是可以双眼皮的:

乔奶奶笑了:“近还不说。那姑娘真不赖呢。听说在食堂得算顶漂亮的。双眼皮儿,细皮嫩肉……”

引文中乔奶奶描述的那个姑娘,就是四号窗口卖饭的丹凤眼姑娘。其他人或许觉得陈建功的文章,是信口胡说,这个看他的简历,就不攻自破了。

陈建功68入京,78年前在矿上做工人,78-82年求学于北大中文系,《丹凤眼》诞生在80年,并获得同年的最佳短篇小说奖,可以说是受到了主流一致认可的作品。而对丹凤眼形象描绘最多的是梨园,80年代的北京,民国老教授还没褪去,京剧的听众尚多,再加上这篇小说写的是自身或者周围人的经历(小说讲的是煤矿工人的相亲故事),“丹凤眼”贯穿前后,又是这篇小说的重中之重,我们有理由相信,陈建功对“丹凤眼”的形容是有所依据的。

说到梨园行,京剧对丹凤眼的诠释颇有悠长的历史。

早在四大徽班进京,关公戏已是雏形具备,同光年间,程长庚又在此基础上,奠定了关公戏妆容程式:

重枣面,丹凤眼,卧蚕眉,研磨和朱,细心描绘,开脸之美,一时无匹。
--《鞠部业刊》

程长庚后一辈有王鸿寿,他对程长庚的妆容又有些改良,在基调上仍保持不变

用银朱勾勒,颜色加深,体现了面如重枣的特点,再勾勒出卧蚕眉,丹凤眼,脑门上的两道弧线...脸型一出现,马上就得到了观众们的赞许
--《京剧长谈》

无论是程长庚还是王鸿寿,他们对关羽的妆容,都保持了“丹凤眼”“卧蚕眉”的特征,而同时代的观众们对如此妆容,不但没有异议,还大加支持,甚至到了一时无匹的胜景,可见,在同时代的观众而言,程王诠释的关羽和“丹凤眼”,很符合他们心中的丹凤眼。

程王的妆容,虽然历年久远,依然活跃在现代的舞台。

按,京剧演员侯少奎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的讲座:

我的妆容继承自我的父亲(侯永奎),我父亲自述学自更老一辈的大师和杨小楼
...
关羽的眼睛是丹凤眼,就是和凤一样,眉毛是卧蚕眉,和眉毛里藏着条蚕一样。

可见侯先生不但承认如今的关羽妆容是传承自历史,甚至也和老几辈的程王一样,认为自己的妆容就是丹凤眼,不是其他的眼型。

妆容在同讲座有示:

上图的关公妆容,眼部线条从眼角一直向上延伸到鬓角部位,线条悠长,眼睑分明,这个庶几可以重现古典语境下所谓丹凤眼的真容了


3. 面相中的凤眼

最高赞对丹凤眼的描述,用了很多《麻衣神相》的术语,非常用心,旁引博征,可见积蓄之厚,然而智者千虑,犹难免一失,长文虽佳,也颇有小小值得商榷的地方。

首先,答主有些混淆“凤眼”和“丹凤眼”的关系了,“凤眼”是相学术语,“丹凤眼”是艺术性修辞,相学的术语,因其实践目的强,故必须要有现实案例作支撑。而艺术性修辞,则是出于审美的目的,更多的是帮助作者传达一种感觉,或一种情景,它可以是虚构的,譬如漫画家笔下的大眼美少女,现实里大眼睛的女生招人喜欢,漫画家将之作为艺术原型固然可以理解,可若说日漫式美少女真的存在于现实社会之中,这就有点浪漫主义了吧。

在相学纬度上“凤眼”肯定不等于答主界定出来的“平行四边形的丹凤眼”

在高赞中,答主说:

1.凤眼眼型细长,有些眼眶子圆溜溜,只凭上挑就说是凤眼的。对不起,您那是狐眼。凤眼的形状应该是一个眼尾高于眼头的平行四边形,不是杏核型也不是鱼身形。凤眼一般伴随着高而上插天仓的颧骨。而有些细长但是眼角下垂,或者是眼头眼尾一般高的,您也不是。

2.凤眼黑白分明,凤眼的眼珠一定是漆如点墨的,眼白是干净的,黄睛是狐眼。露出上下眼白是破格,以三白眼论。

3.凤眼的神态是很重要的,眼神一定是清正明朗,视久不脱,处变不惊。眼神是神光内敛而不是闪烁浮动,拗妩媚造型的还是省省吧。

这三则对于凤眼的界定,排除第一条后半段,基本是出自《麻衣神相》的,试看:

眼如日月要分明,凤目龙睛且要清。最怕黄睛多赤脉,一生凶害活无成。

这一条出自《麻衣》相目篇的占诗,“眼如日月分明”,既是答主“凤眼黑白分明”同理,而“眼白干净”,不就是所谓“凤目要清”?最有趣的是,如果我们比较答主在的“黄睛是狐眼”和 “最怕黄睛多赤脉”会发现二者先扬后抑的叙事结构,更是如出一辙。

同书后文有

眼长一寸封侯伯,龙眉凤眼人难得

答主说的“眼型细长”也即是麻衣的“眼长一寸”了。可问题是在后面的平行四边形,和《神相》对凤眼的描述,就有出入了:

按翻译,“凤眼”的特点在:1.眼形修长 2.眼神清澈

在麻衣中,答主“凤眼的形状应该是平行四边形”的论点是不成立的,眼型修长,固然可以是平行四边形,可是修长之于平行四边形眼眶是必要不充分条件,也就是说,凤眼可以是修长,但不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仔细看《神相》中凤眼的配图,虽然修长有神,可也不是平行四边形的。因为《麻衣神相》是一本实践性的书籍,故而书中的案例,拿来和名人的画像,或者当朝大员的照片进行对比,多半若合符契。

比如这张蒋纬国的照片:

蒋纬国(1916年10月6日-1997年9月22日),幼名建镐,号念堂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装甲兵科,生于日本东京,籍贯浙江省奉化县养父蒋中正养母姚冶诚,兄蒋经国[1]生母日本人重松金子生父戴传贤(戴季陶)。曾任国家安全会议秘书长、国防部联合作战训练部主任、联勤总司令、三军大学校长
---维基百科

仔细看纬国的眼型,不就是“凤眼波长,秀气神清”的典型凤眼么。按其戎马一生,庶几九千岁,贵不可言,正是“眼长一寸封伯侯,龙眉凤目人难得。” “聪明智慧功名遂,拔萃超群压众英。”

此外,《神相》中是没有“丹凤眼”的,书中冠以“凤眼”名称的眼型,共有三种:“睡凤眼”,“凤眼”,“鸣凤眼”。则主要是根据书中对“凤眼”条目下所写的。

余二种“凤眼”如图所示:

睡凤眼,主要的特征有三个,瞳孔黑白分明,前后角在同一水平线,且上下眼睑波纹同样秀长。

近人有陈寅恪先生,古人有晚明的朱舜水先生

看画像,舜水先生前后眼角水平,上线眼波修长,大概符合睡凤眼的特征。

按梁任公编《明末朱舜水先生之瑜年谱》之“戊寅十一年,先生三十九岁”条下:

戊寅十一年,先生三十九岁
是年,先生以恩贡生贡于礼部....
崇祯某年...举文武全才第一名荐于礼部 考官吴钟峦贡剳(?)称为开国以来第一

则舜水先生以文才著名于世,试卷更被考官称为“开国第一”,正符合“睡凤眼” “翰苑声明达凤池”的论断。

最后是鸣凤眼

鸣凤眼,其特征翻译过来为为上眼睑线条分明,视目铮铮却眼神含而不露。

因为鸣凤眼个人看到的不多,只是眼睑线条分明,视目铮铮不露神,倒是和陈道明老师的眼睛很像:

这三类凤眼中,唯独鸣凤眼个人觉得是最难判断的,因为涉及到两个问题:

1.古人的“中年”是什么时候?

一般认为《麻衣》成书在宋代,那么宋代的平均寿命约是50+,而陈老师55年生人,89年拿飞天奖,和虚岁是36岁,是该当中年,还是青年,这是个问题。想要解决它,要么考据出《麻衣》的成书年代,在广泛阅读同时代文献,查询“中年”概念意为何指。要么看其他术士的看相笔记,看看他们是怎么认定的。

2.古人的“富贵”在现代社会究竟指的是什么?

富贵在古代,以往是等价于名利的,富古今同义,但是名有清名,贵有清贵,有名无权有像韩退之,朱文公,都是属于清贵。而有名有权的也有很多比如王荆公,司马温公。这里的富贵是指有权有钱还是指其他的也是个问题。

但是以陈老师目前在中国的江湖地位和声誉,说是光耀门楣,也不无不可。到底过去官本位,勾栏瓦舍从业人员社会地位不高,现代毕竟不一样。

最后,我想说的是,最高赞的答案写的很好,很好的界定了我们惯常对“丹凤眼”这一艺术概念的印象,就是有点太杂了。引用《麻衣神相》来解释“丹凤眼”这种浪漫的艺术的在书中甚至不存在的词汇,实在有点牵强。

我觉得是这样的 图不是我 无意中看到被惊艳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