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的儿子不够优秀是因为江冬秀吗?后人现状如何了?

关注者
9
被浏览
40,622

6 个回答

  远去的民国时代,谈文化人物的魅力值,众所公认首屈一指的,大概还得属安徽绩溪胡适之吧。


这个人,是非功过暂且不议,论性情可说那个时代最显宽厚,也是最具感召力之人,“人情味”之浓几乎超过他的“学术味”,遂使得“我的朋友胡适之”这话,成为整个时代美谈。极端而论,中国文化肇基以来,都罕出这等新型文人。宿德清英,炳蔚遗泽,以至于他谢世58年后的当下,他的声音还不是浪花余沫,还有无数中国知识分子追思缅怀着他。这份荣光与礼遇,只怕鲁迅也是比不了的。

传统中国人,最讲求“福报”,所谓积德累善沾及子孙是也;也最忌讳“绝后”,视为宿世造业重罪轻报。从这一点看,终身致力于做“好人”、做“完人”的胡适,又恰可能是民国文化大佬中,为“天道眷顾”至浅的一位:二子一女,爱女早夭、幼子寻短见,长子胡祖望则不免庸碌,无法传承他的学问,让他常感遗憾。胡祖望虽2005年才去世,但他晚年留给故乡的唯一痕迹,不过是给老家侄子的一封信。里面说,“我年老体衰,想回家祭祖,恐不能成行”。

 1916年入哥大,师生合影。前排左一胡适,后排右二蒋梦麟

胡适唯一可传香火的孙子胡复,现年65岁,独居美国,生来残疾,终生未婚,更没生养——多年前,曾侧闻一海外学者闲谈,似还是同性取向者。据安徽绩溪上庄村“胡适故居文化馆”的馆长,也是胡适嫡亲堂侄孙胡育凯先生说法,胡复“曾回来过一次,但已彻底美国化,是ABC(指只存黄皮肤完全西方人)了”。

胡适身后,到了孙儿一辈,已没有血脉传续,是国人所谓“绝后”,真正“君子之泽三世而斩”。这一定是他未曾想到的,也不太情愿面对的吧。


胡适14岁起就远行于外,离家前他母亲就给他定了与“小脚村姑”江冬秀的婚事。1917年,胡适回国,受任北大教授,开始暴得大名。

  与江冬秀困居美国期间
彼时留学生,归国第一要事,往往就是与原配离婚。胡适表现完全不同。回国半年后,27岁的他,不顾周围劝阻,生日那天毅然与江冬秀完婚,且终身不渝,成为民国奇闻一桩。从他日记中,我们大概可得知,他会如此做,除了要守诺的道德自律之外,还有一大要因,当在于江冬秀在老家一直尽心尽力照顾他母亲,他是极为感激的。日后,他对江冬秀千随百顺,除了日久情深,也有这个因素在发挥助攻吧。

胡、江夫妇,结婚45年,育有二子一女。他是“谢公偏怜女”,偏偏独女胡素斐,5岁那年就因患肺病夭殇了。五四时期,有两位文化名人,都是女儿短折,往后动不动就感伤不已写文字追想的,周作人以外,就是胡适。他终身都很自责,认为“早点请好的医生给她医治,也许不会死”,在家信中不断表示忏悔之意。

两个儿子,倒是顺利长大成人。长子胡祖望,是结婚一年半的1919年3月降生,那时他挚爱的寡母已弃世4个月了。因感念母亲,胡适特意为之取名“祖望”,寓有胡适对双亲的悲悼之意。幼子胡思杜,则生在1921年12月17日,恰好与他自己的生日重合,他欣喜不已。取名“思杜”,是追怀大洋彼岸的恩师,哲学家约翰·杜威的教导之情。

所以,他对子女的取名,是带着他“酌水知源”寓意的:或为悼念生身之母,或为感恩精神再造之师。女儿胡素斐,则是对他白话文“最早的同志”、“赫贞江上”的故人陈衡哲(笔名莎菲)表达谢忱。这位大破大立的新文人领袖,论为人性情、论价值观念,委实是深具旧传统德范的。

  前右陈衡哲.前左任鸿隽


可遗憾在于,这俩儿子都天资有限,无法“奕叶传芳箕裘相继”。1940年代,胡适就多番承认,自己对儿子们的教育,是失败的。

的确,他27岁开始做父亲,同时起就一直是中国文化界头号明星,始终忙碌于各种事务,对于两个儿子的养育,的确是很疏漏的。胡府家务,及子女教育,都由没文化的江冬秀一手操持。胡祖望晚年回忆,“平时连聊天、谈话的机会都非常难得,但父亲仍是我的偶像”。所以,也一直有声音认为,胡适俩儿子,不仅相貌、天资遗传自其母,后来比较平庸,也是江冬秀影响之故。

1910年第二批庚款留美学生搭船赴美前合影。立者二排左一胡适

从胡适日记,与时人罗尔纲等人回忆看,胡祖望、胡思杜兄弟,天份确实一般,学识素养更是常人而已。相对而言,长子胡祖望性格和顺,自小就能独立生活,对父亲胡适能言听事行,学习也尚算踏实,可成效总差强人意,甚至到了“成绩欠佳”的田地。胡祖望为人,不失诚笃憨厚,可其父的文采风流与任事才干,到底是全然无涉了。

也因此,他虽出身文化名门,可未曾子承父业,选择从文或参政之路,而是考入西南联大工学院,学机械专业,接着于1939年8月,即胡适担任驻美大使期间,也随同至美国,入读其父母校康奈尔大学,继续航空机械专业,以工程师终其身。胡祖望的一大幸运,可能在于,他找了个好妻子,名为曾淑昭,相濡以沫了一辈子。


 1931年,40岁生日,与妻子、次子胡思杜在北平家中门口

值得八卦的是,大诗人穆旦,在抗战期间曾苦恋过一位女子,据易彬《穆旦传》,似已经发展为男女朋友,且为她写过不少情诗,而这位女子就是曾淑昭。她是重庆人,与穆旦因故分手后,1949年10月与胡祖望在泰国曼谷成婚。2011年,年届九旬的她,还曾回乡探望妹妹,称“胡适在世时没积蓄”,批评大陆新晋富人“表现得较浮躁,喜欢炫富,喜欢高调奢华”,不像过去人。

也许,胡祖望如此平凡,无形中反倒成为保全之道,让他得以平静度过一生。2005年,86岁的他,病逝于华盛顿,是胡家几代中最长寿的一位。


  2011年时的曾淑昭


胡适后人中,论命运最坎坷,也最令人唏嘘的,当然属他次子胡思杜。

本来,如此这样一位名门官学二代,又有父如此,不说身泰利遂公卿弁冕,至少无灾无难是完全可以的。造化弄人的是,因为他的过度任性与天真,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他的命运从此翻转直下。未曾尝过恋爱的滋味,就拿一根冰冷的绳索,凄惨结束了自己年仅36岁的生命。他的遭际,实以一人之命,见证着一个时代的荒乱与荒谬,还有惨酷。

  1940年代的全家福.题赠给他恩师杜威博士

胡思杜的性格,与其兄长比起来,是叛逆好动的,也让其父失望最多。从现有材料可知,他为人较为浮躁,喜好交游,自小就不好读书。1941年,他方20岁,国内名校考不取,遂投靠大使父亲,终于努力考进美国大学,可辗转三所都未能毕业。1948年,他也跟着回国。开始,山东大学历史系曾有意聘任其为教师,胡适听闻还很生气,说这是一种侮辱。他觉得胡思杜不够格,只让他去北平图书馆当名义工。

从此,胡思杜成为图书馆管理员。时代如果没啥波荡,他的人生本也可以岁月静好的。吊诡在于,他幸或不幸,碰上了天地玄黄的转折社会,他如此一个名门子弟,温柔乡长大成人,又少不经事,加上彼时进步力量鼓动之能也是世所罕见的,他如何免疫得了这等诱惑?与当时很多子弟一样,与家庭分道扬镳,是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了。这也是很诡异的:胡适号称民国知识分子中,最具魅力与远见之人,可他其实连亲生骨肉都感化不了,拯救不了,只能眼睁睁看他走向不归路。

 离开前夕最后一张全家福

所以,1948年秋冬时分,当全家都仓皇辞庙之时,他竟然拒绝走上南去的飞机。那时,蒋氏预备了三架飞机,请胡适安排人马去台。他自己也藏私情,将小儿胡思杜也列入了名单。只是,据说当他先行抵达后,去迎接第二架飞机时,机舱内竟寥寥无几。一个有名的讲法,说胡适一个人,面对此景,在机场潸然泪下。我相信,以他的远见,他彼时的哭,除了哭家国、哭友人,或许也有预想过,与滞留的小儿子将是场生死离别吧。

果然,稍后不久,胡思杜被迫表态,狠狠批判了向所崇拜的父亲,只是仍没法逃离天罗地网,最终上吊自戕了。 据现有资料,胡思杜死后数月,胡适实际已从香江那边知晓了这一噩耗,只是他似乎拒绝相信——余生他都没再提此事,遗嘱中还特意交代,要给胡思杜留些东西,毕竟他“还没成家”。

  1952年台北,排队候场听胡演说的人群,据说里面有李敖

尽管,他死后其秘书王志维协助清点,发现他除了书籍、信件、文稿等,身后给家人留下的全部财产,只有135美元。


每个时代,都总是充满反讽的:民国时期,有两位旗帜性的“学术大师”,分别抉择左右两大阵营,可也都在迟暮晚年,亲身见证亲儿子的被迫“自绝”,悲痛至死不解。

这两位“大师”,其一是胡适之,另一则为郭沫若。或许,我们可以借此明白,在那样一个刀兵水火命如草芥的乱世,天地是如此不仁:不仅村哥里妇饿殍遍野,连上流人士也都在颠沛流离,无路可逃。而浊世的知识分子,无论左之右之,都无法保全妻儿性命,真正是“天灾乘之,人祸临之,荡析离居,转死沟洫”而已。李敖感慨说,“这是胡适的悲剧,也是中国人的悲剧”。

  李敖一大心愿,就是出钱给胡适塑像,立在北大

胡适自己,是突然倒地去逝,他那幸存的长子一支流脉,也仅能“及身而免”:胡祖望夫妇只生了一个儿子,胡适为之取名胡复,可自小就患上小儿麻痹,跛足残疾。胡适很疼爱这个独孙,晚年日记、书信中反复提及“仔仔”。儿媳携孙返台看望他,他发觉小孙子只能讲粤语,不会说国语,更不通老家徽州话,还期盼她能教教孩子。

《胡适全集》中给孙子的信

可惜,胡复7岁时,胡适就去世了,没能够亲身教导。后来的胡复,在美国成长,上康奈尔大学,后来还官至美劳工部争议司司长,不算差劲。但他不仅没有从文,至今65岁也不婚,更没孩子,随母亲曾淑昭落寞而居,胡适的“君子之泽”,就此而斩。纪录片《重回胡适之路》的导演高小龙,2013年前往美国华盛顿时,曾拜访胡复。他眼中的胡复,“有高度近视,惯用左手,会一点简单的闽南话,完全是一个华侨的样子”。

  晚年与儿子、儿媳、孙子

胡复对祖父还有深厚情感,但他已不愿提及往事了。胡适后人,只是在等待“谢幕”。如今大陆,绩溪上庄村,剩下与胡适血缘关系最近之人,是年近70的胡毓菁。他是胡适的曾侄孙。1950年代,胡毓菁也受胡适“连累”,小学毕业后就失去了上中学的机会,为之半生困顿。他面对记者,曾感叹万端,“如果我能选的话,我不要生在胡适这个家”。

图:胡复康奈尔大学毕业与父母

也许,有一个伟大的至亲,有时候也是件很悲剧的事情。只是,我们似乎应该坚信,假若历史真是一盆黄河水的话,只要时间足够,只要人们足够有耐心,大家终归会看到清浊分明的那一天。

江冬秀苦等丈夫13年,结婚6年丈夫便爱上表妹,她从娇妻秒变悍妇

她是别人眼中的小脚悍妻,也是受文人尊崇的胡夫人。
她写信满篇病句,十个字里面会写错八个,可也能在公堂上怼到律师哑口无言。
她被胡适嫌弃,拖到27岁才肯娶她;她也被胡适珍视,写下男版三从四德以示对妻子的爱护。
她,就是活出自我的江冬秀,一个令胡适又爱又怕的旧时代新女性。



一、母亲见才起意,为洪冬秀强行说亲

江冬秀出生于1890年的安徽,江家在当地算是小富之家,她与胡适是同乡,甚至还带点远亲。江冬秀的舅母是胡适的姑婆,而两人的纠葛也源自于一次胡适的串门。

当时的江冬秀14岁,正是女儿家应该说亲事的年纪。胡适去自己的姑婆家做客时,恰巧当时江冬秀的母亲也在她家做客。

江冬秀的母亲十分喜欢当时已经出落的一表人才又彬彬有礼的胡适,当下就起了想要与胡家结亲的心思。

江家找到胡家说亲,但胡适以自己年龄尚小,且两家门不当户不对,江冬秀又比他大了一岁为由,委婉地拒绝了江家的好意。

等胡适离开家乡去上海求学后,江母仍旧不死心,又找了胡适的叔叔去胡家说媒。

而胡母本就是个没主见的,在自己兄长的百般撮合下,终于是对江冬秀起了心思。

胡母拿着江冬秀的生辰八字去算了一卦,发现尽管江冬秀比胡适大了一岁,但是她命里很旺胡适,于是便自作主张定下了这门婚事。



可以说当时的江冬秀和当时的胡适作为当事人,二者对这段婚姻是直到已经成为事实后才得知的。

江冬秀是旧时代典型的大小姐,从小学的便是三从四德,遵循的也是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样的规矩。甚至她还裹着脚,轻易不出门见外男。

当得知自己与胡适定下婚约之后,她便认定自己是胡家的人,认为自己是胡适的未婚妻了。

所以尽管胡适在离开家乡之后,整整十三年没有回过家。可江冬秀仍然以未来儿媳的身份,时常去胡家照顾胡适的母亲。

这也是多年后胡适没有办法直接推掉这门婚事的原因之一,毕竟他承了江家太多人情。



十三年后胡适从美国学成归来,并且到清华任教。迟迟不愿回家成亲。

可此时的他已经26岁,江冬秀也已经是27岁的老姑娘了。

胡适一次又一次地收到母亲催他回家成亲的书信,甚至言辞已经越来越激烈。这让心疼寡母的胡适不得不放弃自己心中的白月光,认命地回到了家乡与江冬秀成亲。

令狐是哭笑不得的是,明明二人都已经要成亲了,胡适提前去看望这个与自己订亲十三年,却一次面都没见过的未婚妻时,江冬秀竟然仍恪守着规矩,躲在房里用床帘挡住自己,死活不肯与胡适见面,称要二人结婚后才能相见。

种种迹象看来,此时的江冬秀真的是一个普通的闺阁小姐,迂腐,守旧,甚至还有一点无知。

可尽管两人有太多不同,胡适还是梳着大背头,穿着黑西装,踏着黑皮鞋与身穿霞披,头戴凤冠的江冬秀成亲了。



结婚之后的江冬秀,为了丈夫开始一点点改变,所表现出来的作风,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在胡适与江冬秀结婚的第一年,胡适还完全没能接受自己有了这么一个旧式的妻子。所以他仍然将江冬秀放在老家照顾母亲,自己只身一人回到北京,第二年才将江冬秀接去北京与他同住。

初到北京时,江冬秀与胡适相处得十分尴尬,江冬秀听不懂丈夫的各种学术言论,也不明白丈夫提倡的新文化是什么东西,更不明白丈夫与他的朋友们每天都在忙着什么。

江冬秀慢慢发现,原来丈夫是喜欢新式女性,提倡各种新式言行的。于是她便不再裹脚,然后开始努力学习认字读书,尽量让自己看上去与丈夫显得不那么格格不入。

除此之外,江冬秀还从一个什么都要人伺候的大小姐,学会了洗衣做饭,整理家务,并且后来还做得一手好菜。她也是靠着这出众的厨艺,抓住了胡适的胃。



二、一鸣惊人,摆脱小脚太太的骂名

江冬秀努力地在做一位胡适喜欢的太太,也慢慢被胡适所接纳。二人结婚几年后,她先后为胡适生下两个孩子,并且在这个时候做下她人生当中第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当时北大学校里面有一位名为梁宗岱的教授,在外面喜欢上了一个新潮的女学生,便回家想要与自己的妻子离婚。

他的妻子胆小懦弱,除了知道哭,什么事情都做不了。江冬秀见梁太太可怜,便收留了她,并说要为她做主,替她打官司。

原本我们都以为江冬秀是叫胡适帮忙的,结果估计是怕胡适抹不开面子去与自己这位好朋友翻脸,又或许是嫌弃胡适不够给力,江冬秀自告奋勇自己陪着人家上了公堂。

在公堂上,江冬秀口若悬河,将梁教授的恶劣言行大批特批,让当庭的法官和律师都目瞪口呆,完全没办法反驳。

结局果然如江冬秀保证的那样,她帮梁太太打赢了官司,梁教授没有办法离婚。

这件事情之后,大家才发现原来胡师母并没有想象当中的那么软弱,反而是一个颇有个性的女子。也是自此之后对她尊敬了许多,不再像之前那样表面客客气气,背地里嘲笑她是小脚太太了。



三、无心之举差点毁了婚姻,却靠自己一手拉回

1923年时,胡适在杭州感染了风寒需要人照顾,可是江冬秀因要在北平照顾自己两个年幼的孩子,没有办法抽身。

便靠着自己歪歪扭扭的字,情真意切地写了一封信,拜托当时也在杭州的胡适的表妹曹诚英,希望曹诚英可以代她照顾丈夫一段时间。

也正是这一封信,直接引狼入室,让胡适后来差一点和她离婚。

曹诚英比胡适小十来岁,是胡适家嫂嫂的妹子,同时也是胡适与江冬秀结婚的伴娘。

当时曹诚英刚离婚,正处在感情空窗期。她读过书,受过新式教育,是能写点诗,念点词的新时代女性,长得也娇娇弱弱,一别我见犹怜的模样。

原本当初表哥胡适结婚时,她便对这个表哥颇有好感,如今孤男寡女共处一室,怎么可能不发生点什么呢?



而由于江冬秀与胡适的结合一直没有得到文化界人士的认可,而且当时的文化圈都有这么一个奇怪的现象,文人们都喜欢抛弃自己家里包办婚姻的妻子,然后迎娶新世代女性。

所以大家对胡适与曹诚英的事情都心知肚明,并没有觉得很出格。直到徐志摩不小心将这件事情捅得满城皆知并且终于被江冬秀知道时,曹诚英都已经与胡适有爱情结晶了。

胡适深知纸已经包不住火,便下定决心与江冬秀离婚。毕竟他与江冬秀的结合本就不是他愿意的。

可是当胡适安顿好曹诚英,鼓足勇气回到北平,向江冬秀提出离婚后,江东秀直接转身走进厨房,拽出一把菜刀,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拿着菜刀,只对胡适说了一句:“如果你要和我离婚,那么我先杀了孩子,再杀了你,然后就自尽。”

说完这句话,江冬秀一个字也不多说,只那么冷冷地看着胡适,然而就是这一句话已经吓得胡适满背冷汗。

他怎么也想不到平时不吭不响,温温柔柔,对他言听计从的妻子,竟能做出如此大胆的举动。



他哪里还敢提什么离婚,只得乖乖夹起尾巴做人,偷偷与曹诚英联系。

可是江冬秀是一个很细心的人,她知悉丈夫的背叛后就十分留意丈夫的言行,很快便发现丈夫仍旧与曹诚英在通信。

于是她又当众把曹诚英的信打开,将丈夫从房间里拽了出来,当着周围邻居的面读了起来。

这绝对是最打胡适脸的行为。让胡适十分难堪,也终于认清了一个现实,他不可能像别的文人那样轻易摆脱自己的老婆,迎娶心上人的。

于是胡适只能认命地与曹诚英切断了联系,乖乖地呆在江冬秀身边。而江冬秀也将曹诚英列为禁区,家里人谁也不许再与她来往。

这之后几十年,虽然胡适的身边一直红颜知己不断,但是他再也没有做过出格的事,并且在慢慢意识到江东秀的好之后,也越来越爱自己的老婆,成为了妻管严。

甚至在别人嘲笑他怕老婆时,他还夸赞说怕老婆的男人都是好男人,更是引以为傲地写了一个男版的三从四德,彻底成为了一个好男人。



四、用一生热爱换来丈夫真心

在这之后的几十年里,江东秀一直都恪守着自己的本分,努力做一个好太太,好妻子,好母亲。

她可以什么都不懂,但是她愿意为了胡适去学。

她可以什么都不争,但是涉及到底线,她也绝不会退让和妥协。

她可以在大家都只顾着逃难的时候,不仅带着两个孩子,还能死活带着胡适的 70多箱书本一起走。

她可以在胡适出国后竭尽所能地照顾胡适家里的亲友,哪怕自己只有10块钱,也会拿出9块分给他们。

她可以在与胡适分隔两地时努力地写信给他,哪怕十个字里面有八个字都是错的,她也愿意向胡适表达自己对他的思念。

她可以默认胡适心里有过白月光韦莲司,甚至愿意在胡适去世后请她为胡适写传。

她可以不希望胡适做大官,只想他专心搞教育。可在胡适被迫做大使后,又懊悔地向胡适道歉,说自己能力太弱不能帮上丈夫。



她可以在为胡适寄去的衣服里放一包他喜欢的耳勺,也可以在胡适的领带里藏几块钱方便他遇难时能急救。

她可以因为胡适喜欢便记下整本《红楼梦》里的人物,也可以将金庸先生的书全部看一遍。

她可以在完全不懂英语的情况下和胡适去美国,然后靠比划一个人顺利买菜回家。

她可以一个人赶走闯进家里的外国贼,也可以说笑着调和丈夫与朋友间的关系。

她可以让胡适从排斥他,嫌弃她,到接受她,喜爱她,尊敬她。

她是一个旧时代的女子,可是她却在新时代里活出了新姿态。这便是江冬秀,一个可爱可敬的女子。

参考资料:《胡适传》《胡适:四十自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