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之道-釋明明德。本文:康誥曰:「克明德。」@一貫道~福哥-道學集錦|PChome Online 個人新聞台
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6-03-16 07:00:27| 人氣4,98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大學之道-釋明明德。本文:康誥曰:「克明德。」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大學之道-釋明明德

    本文:康誥曰:「克明德。」

大學淺言新註(呂祖註釋)

【字解】康誥:周書。克:能也。明德:本然之性也。

【節解】所謂克明德者,即是盡其明德之能事。明德何能?五常之德具焉。實踐五常,即率性之謂道,所謂發於明德,而終歸於明德也。或問曰:此何理也?我曰:五常係由明德所發,能盡其五常之能事,則明德始為明矣!

編輯心得分享

康誥:是書經中周書康誥篇的篇名。
這是書經「康誥篇」裏面記載著周公告誡訓勉其幼弟康叔之言。說明要能夠時時彰明那與生俱來的德性,就要修明自己,克除一切不良的習性及物慾,使自性清靜,復明性德。

「克明德。」克:能夠。明德:本來靈明之德性也。簡言之即良心,是上天所賦,人人皆具有的本性。能明德性的前提,必須要用「明」的的功夫,明者「克己復禮也」。

《論語·顏淵第十二》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顏淵問什麼是仁。孔子說:「克制自己的私慾妄意,使言行舉止合乎禮(理),這就是仁(明德性)。哪一天人們能克己復禮,天下就能歸服仁德(人人明明德)。修行復性初,是由自己支配的事,怎麼會由別人支配呢?」顏淵說:「請問仁的細目。」孔子說:「不合乎禮(理)的不要看,不合乎禮(理)的不要聽,不合乎禮(理)的不要說,不合乎禮(理)的不要做。」顏淵說:「我雖然不聰敏,會按照指示去做。」

「己」者妄意,妄意產生〝遊魂〞散亂而不能定止,妄意會產生執著、分別的〝識神〞,使明德性蒙昧不明(無明),皆因妄意產生人心的散亂、執著、分別、計較,而起無明造業而輪迴六道。

克明德所先要從妄意下手,要使其意誠,八條目的關鍵在於「意誠」,欲使意誠,必須要從格物、致知作功課,格物致知做不好,妄意難伏,不能誠其意則明德性不能復初。明德性是天命之謂性,上天所賦與每個人的本性。如佛說的福慧兩足尊,智慧與福德,智慧主明,喩為光明。福德為清靜安泰。

學一書教人明德復初,必須能使明其明德性, 所以呂祖云:『實踐五常,即率性之謂道,所謂發於明德,而終歸於明德也。或問曰:此何理也?我曰:五常係由明德所發,能盡其五常之能事,則明德始為明矣!』「明」的功夫在於意誠,意誠在於做好〝格致心法〞之楷梯,克己復禮天下歸仁,心淨佛土淨,明明德則天下自性、心、身入於聖域。
 
以下(
引用于凌波居士所作)

釋迦牟尼世尊於菩提樹下睹明星悟道之際,世尊云:「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現前。」
世尊說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這智慧德相是什麼呢?原來智慧德相,就是萬德萬能的佛性。
佛性又稱真性,自性,常住佛性,妙真如性,真如實相等。名稱雖然不同,實際上是一個東西。它就是我們各人原具的本性。 這種本性,本來就具足萬德萬能。它靈明洞徹,湛寂常恆,在聖不增,在凡不減,與佛無二,但由於無始以來,被妄想執著掩蔽了本體,使具足的德能不能顯現。這好比一面光明的鏡子,蒙上了塵垢,蓋沒了鏡體固有的光明。不過鏡面雖蒙塵垢,而其原具的光明並未損減,一旦揩去塵垢,光明依然可以顯現。
人的本性也是如此,本性原來靈明洞徹,萬德萬能,但因妄想執著,以致起惑造集,輪迴六道。這種妄想執著又稱無明,無明梵語尾彌,意思是指闇鈍之心。闇鈍之心並非指我人的肉團心,而是指我人感受、思惟、分別、認識,對境攀緣的妄心。
事實上,明德性與妄意,智慧德相與妄想執著,原本不是兩樣東西,但因有了真妄,動靜,明闇的不同,所以就有了佛性和妄意妄心的分別。

性譬如水,心譬如波。水是靜態,水靜則明朗;波是動相,波動則昏亂。水是體,體則真實不變;波是相,相則虛幻生滅。這其中雖有動靜明闇真妄之別,但在本質上仍是不二的。

靈明洞徹,湛寂常恆的本性,祇因妄想執著,成為妄心。這妄心,就它的闇鈍來說,叫做無明;就它的能障覆自性來說,叫做業障;就它的熏習纏縛來說,叫做習氣;就它的動擾不安來說,叫做煩惱。總之,無明、業障、習氣、煩惱,都是虛妄生滅,幻化不實的東西。

關於妄心的作用,大乘義章中有一段說明:「凡夫迷實之心,起諸法相,執相施名,依名取相,所取不實,故曰妄想。」這就是說,我們萬德萬能,靈明洞徹的本性,因為妄想執著,而幻生起一種不明的幻覺-無明,這種無明與本來圓明朗照,湛然常住的本性和合起來,相續相牽,熏習不已,便成了阿賴耶識。因此,就使我們原始清淨純真的本性,變成了染淨交參的識,這識再因妄想而起概念-佛法上稱阿賴耶識中的見分。再因這妄想概念,而幻現一種對象的境界-佛法上稱為阿賴耶識中的相分。 這樣一來,使我們本來靈明洞徹的本性,就因無明而發生變化。好比澄清的水因微風而起了波紋-幻相,這時,本性已因無明的污染而成識,此識中又有了兩種分別:一者是由心所生的境-幻相,又稱相分;一者是緣其幻相的見照作用-見分。有了相分見分的幻覺後,接著又起了一種錯覺-末那識的產生。末那識不知道相分見分同是本性的幻影,因而執著見分為我-我之能見;執著相分為我所-我之所見。 如是執著不已,攀緣不息,由這個錯覺的我而攀緣、分別、取捨我所有的一切事物-我所愛,我所憎,我所好,我所惡。於是由此中更產生了一種虛妄的想像-意識。意識出現之後,喧賓奪主,不但代有了本性的地位,並把阿賴耶識和末那識也置之腦後。它成了人生-其他有情亦然-的主宰,好其所好,惡其所惡,去胡作亂為。同時,意識尚有一批助手-眼、耳、鼻、舌、身,五識。藉著這批助手的力量,貪圖五欲-財色名食睡的快樂,而有貪瞋癡慢疑諸煩惱。

由此而造下無量善惡之業。但意識是妄想執著而有,本來幻化不實,當人生四大分離-死亡之際,意識隨之散滅,祇留下一個生死流轉的根本-阿賴耶識,去承受那因善惡之業所招致的果報。

 

台長: 福哥
人氣(4,982) | 回應(0)| 推薦 (3)|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儒學資料夾 |
此分類下一篇:大學之道:釋明明德-太甲曰:顧諟天之明命。
此分類上一篇:大學之道-三綱領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