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關節脫位 | 肩關節脫位的症狀和治療【 小A醫學百科 】

肩關節脫位介紹

  肩關節脫位最常見,約占全身關節脫位的50%,這與肩關節的解剖和生理特點有關,如肱骨頭大,關節盂淺而小,關節囊松弛,其前下方組織薄弱,關節活動范圍大,遭受外力的機會多等。肩關節脫位多發生在青壯年、男性較多。


原因

  肩關節脫位按肱骨頭的位置分為前脫位和後脫位。肩關節前脫位者很多見,常因間接暴力所致,如跌倒時上肢外展外旋,手掌或肘部著地,外力沿肱骨縱軸向上沖擊,肱骨頭自肩胛下肌和大園肌之間薄弱部撕脫關節囊,向前下脫出,形成前脫位。肱骨頭被推至肩胛骨喙突下,形成喙突下脫位,如暴力較大,肱骨頭再向前移致鎖骨下,形成鎖骨下脫位。後脫位很少見,多由於肩關節受到由前向後的暴力作用或在肩關節內收內旋位跌倒時手部著地引起。後脫位可分為肩胛崗下和肩峰下脫位,肩關節脫位如在初期治療不當,可發生習慣性脫位。


症狀

肩關節脫位早期癥狀有哪些?

  一、臨床表現:

  1.傷肩腫脹,疼痛,主動和被動活動受限。

  2.患肢彈性固定於輕度外展位,常以健手托患臂,頭和軀幹向患側傾斜。

  3.肩三角肌塌陷,呈方肩畸形,在腋窩,喙突下或鎖骨下可觸及移位的肱骨頭,關節盂空虛

  4.搭肩試驗(Dugas)陽性,患側手靠胸時,手掌不能搭在對側肩部。

  二、診斷依據:

  1.有肩部或上肢外傷史。

  2.根據上述癥狀和體征。

  3.X線攝片可明確脫位類型及有無骨折。


飲食保健

肩關節脫位吃什麼好?

護理

肩關節脫位應該如何護理?

 


治療

肩關節脫位治療前的註意事項?

  本病是由於外傷性因素引起,無特殊的預防措施,臨床上防治的重點在於早期明確診斷、早期治療,則治療方法簡單,患者痛苦小,治療結果好;而漏診誤診使新鮮脫位轉化為陳舊性脫位,則治療復雜,療程長,患者痛苦大,治療結果差。故臨床骨科醫師應警惕肩關節後脫位的可能,對可疑病例應加攝腋位或穿胸側位X 線片,必要時作肩關節CT 掃描。

保健品查詢肩關節脫位中醫治療方法

暫無相關信息

中藥材查詢肩關節脫位西醫治療方法

  1.手法復位

  脫位後應盡快復位,選擇適當麻醉(臂叢麻醉或全麻),使肌肉松弛並使復位在無痛下進行。老年人或肌力弱者也可在止痛劑下(如75~100毫克杜冷丁)進行。習慣性脫位可不用麻醉。復位手法要輕柔,禁用粗暴手法以免發生骨折或損傷神經等附加損傷。常用復位手法有三種。

  (1)足蹬法(Hippocrate s法)

  患者仰臥,術者位於患側,雙手握住患肢腕部,足跟置於患側腋窩,兩手用穩定持續的力量牽引,牽引中足跟向外推擠肱骨頭,同時旋轉,內收上臂即可復位。復位時可聽到響聲。

  (2)科氏法(Kocher_s法)

  此法在肌肉松弛下進行容易成功,切勿用力過猛,防止肱骨頸受到過大的扭轉力而發生骨折。手法步驟:一手握腕部,屈肘到90度,使肱二頭肌松弛,另一手握肘部,持續牽引,輕度外展,逐漸將上臂外旋,然後內收使肘部沿胸壁近中線,再內旋上臂,此時即可復位。並可聽到響聲。

  (3)牽引推拿法

  傷員仰臥,一助手用佈單套住胸廓向健側牽拉,第二助手用佈單通過腋下套住患肢向外上方牽拉,第三助手握住患肢手腕向下牽引並外旋內收,三方面同時徐徐持續牽引。術者用手在腋下將肱骨頭向外推送還納復位。二人也可做牽引復位。

  復位後肩部即恢復鈍園豐滿的正常外形、腋窩、喙突下或鎖骨下再摸不到脫位的肱骨頭,搭肩試驗變為陰性,X線檢查肱骨頭在正常位置上。如合並肱骨大結節撕脫骨折,因骨折片與肱骨幹間多有骨膜相連,在多數情況下,肩關節脫位復位後撕脫的大結節骨片也隨之復位。

  復位後處理:肩關節前脫位復位後應將患肢保持在內收內旋位置,腋部放棉墊,再用三角巾,繃帶或石膏固定於胸前,3周後開始逐漸作肩部擺動和旋轉活動,但要防止過度外展、外旋,以防再脫位。後脫位復位後則固定於相反的位置(即外展、外旋和後伸拉)。

  2.手術復位

  有少數肩關節脫位需要手術復位,其適應癥為:肩關節前脫位並發肱二頭肌長頭肌腱向後滑脫阻礙手法復位者;肱骨大結節撕脫骨折,骨折片卡在肱骨頭與關節盂之間影響復位者;合並肱骨外科頸骨折,手法不能整復者;合並喙突、肩峰或肩關節盂骨折,移位明顯者;合並腋部大血管損傷者。

  3.陳舊性肩關節脫位的治療

  肩關節脫位後超過三周尚未復位者,為陳舊性脫位。關節腔內充滿瘢痕組織,有與周圍組織粘連,周圍的肌肉發生攣縮,合並骨折者形成骨痂或畸形愈合,這些病理改變都阻礙肱骨頭復位。

  陳舊性肩關節脫位的處理:脫位在三個月以內,年輕體壯,脫位的關節仍有一定的活動范圍,X線片無骨質疏松和關節內、外骨化者可試行手法復位。復位前,可先行患側尺骨鷹嘴牽引1~2周;如脫位時間短,關節活動障礙輕亦可不作牽引。復位在全麻下進行,先行肩部按摩和作輕輕的搖擺活動,以解除粘連,緩解肌肉痙攣,便於復位。復位操作采用牽引推拿法或足蹬法,復位後處理與新鮮脫位者相同。必須註意,操作切忌粗暴,以免發生骨折和腋部神經血管損傷。若手法復位失敗,或脫位已超過三個月者,對青壯年傷員,可考慮手術復位。如發現肱骨頭關節面已嚴重破壞,則應考慮作肩關節融合術或人工關節置換術。肩關節復位手術後,活動功能常不滿意,對年老患者,不宜手術治療,鼓勵患者加強肩部活動。

  4.習慣性肩關節前脫位的治療

  習慣性肩關節前脫位多見於青壯年,究其原因,一般認為首次外傷脫位後造成損傷,雖經復位,但未得到適當有效的固定和休息。由於關節囊撕裂或撕脫和軟骨盂唇及盂緣損傷沒有得到良好修復,肱骨頭後外側凹陷骨折變平等病理改變,關節變得松弛。以後在輕微外力下或某些動作,如上肢外展外旋和後伸動作時可反復發生脫位。肩關節習慣性脫位診斷比較容易,X線檢查時,除攝肩部前後位平片外,應另攝上臂60~70°內旋位的前後X線片,如肱骨頭後側缺損可以明確顯示。

  對習慣性肩關節脫位,如脫位頻繁宜用手術治療,目的在於增強關節囊前壁,防止過分外旋外展活動,穩定關節,以避免再脫位。手術方法較多,較常用的有肩胛下肌關節囊重疊縫合術(Putti-Platt氏法)和肩胛下肌止點外移術(Magnuson氏法)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肩關節脫位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

檢查

肩關節脫位應該做哪些檢查?

  肩關節後脫位時常規肩關節前後位X 線攝片報告常為陰性。由於肩峰下型後脫位最為常見,且肩前後位X 線攝片時肱骨頭與關節盂及肩峰的大體位置關系仍存在,故攝片報告常為陰性。但仔細閱片仍可發現以下異常特征:

  ①由於肱骨頭處於強迫內旋位,即使前臂處於中立位,仍可發現肱骨頸“變短”或“消失”,大、小結節影像重疊;

  ②肱骨頭內緣與肩胛盂前緣的間隙增寬,通常認為其間隙大於6 mm,即可診斷為異常;

  ③正常肱骨頭與肩胛盂的橢圓形重疊影消失;

  ④肱骨頭與肩胛盂的關系不對稱,表現為偏高或偏低,且與盂前緣不平行。

  高度懷疑肩關節後脫位時應加攝腋位片或穿胸側位片,則可發現肱骨頭脫出位於肩胛盂後側。必要時作雙肩CT 掃描,即可清楚顯示出肱骨頭關節面朝後,且脫出關節盂後緣;有時可發現肱骨頭凹陷性骨折並與關節盂後緣形成卡壓而影響復位,或關節盂後緣的骨折。


鑑別

肩關節脫位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本病需與肩周炎進行鑒別,肩周炎與肩關節脫位均有肩部的劇烈疼痛和肩關節功能明顯受限。但肩周炎是一種慢性的肩部軟組織的退行性炎癥,早期以劇烈疼痛為主,中晚期以功能障礙為主。而肩關節脫位則多有急性損傷史,如過力或突發暴力的牽拉及沖撞,跌倒時手掌和肘部著地,由於突然的暴力沿肱骨向上沖擊,使肱骨頭脫離關節盂。

  另外,還需對脫位的類型進行鑒別,脫位後根據肱骨頭的位置可分為3 型:

  ①盂下型:肱骨頭位於關節盂下方,此類少見;

  ②岡下型:肱骨頭位於肩胛岡下,此類亦少見;

  ③肩峰下型:肱骨頭仍位於肩峰下,但關節面朝後,位於肩胛盂後方,此類最常見。


               


並發症

肩關節脫位可以並發哪些疾病?

   肩關節脫位時常常有合並癥發生,肩關節有脫位病例約30~40%合並大結節骨折,也可發生肱骨外科頸骨折,或肱骨頭壓縮骨折,有時合並關節囊或肩胛盂緣自前面附著處撕脫,愈合不佳可引起習慣性脫位。肱二頭肌長頭肌腱可向後滑脫,造成關節復位障礙。腋神經或臂叢神經內側束可被肱骨頭壓迫或牽拉,引起神經功能障礙,也可以損傷腋動脈。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肩關節脫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