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 Paul's College Heritage
  • Home
  • History Tunnel 歷史廊
En

立足香港:

聖保羅書院成立,以宣敎及培育人才。舊生包括唐茂枝 、伍廷芳 等華人菁英

未暇兼顧:

本港敎育仍以傳統學塾及宗敎團體辦學為主

聖保羅書院發展

1843
聖公會神職人員到達香港

英國聖公會委派史丹頓牧師(Revd Vincent John Stanton)來港,以在英國籌得的捐款辦學,培訓華人,冀望學生學成後,成為神職人員,或貢獻社會1845年,史丹頓牧師獲政府批撥山上一幅土地(現為己連拿利,又名鐵崗)建校。1847年,書院落成最早期的建築,並於1849年開課。

1851
聖保羅書院正式成立,
協助政府培訓翻譯員

1851年,書院正式成立,命名為「聖保羅書院」。同年,英國駐華商務委員批准,每年補助聖保羅1200元,培訓翻譯員,附帶條件為港督每年有權提名6名學生擔任翻譯。政府學校因而開始挑選有潛質的學生到聖保羅書院升學;而為挑選學生,每半年會舉辦考試,考核科目包括:英文、聖經、四書、地理等。每次約有7至13名學生獲選,成績最佳者更會獲頒獎學金,成為香港公開考試的開端。

1853
聖保羅書院創立師範敎育先河

早於1850年,已有政府學校敎員轉至聖保羅書院接受師範培訓。其後於1853年,亦有兩名聖保羅學生獲派至中環及黃泥涌之政府學校敎授英文。

1861
伍廷芳畢業於聖保羅書院

伍廷芳獲廣州一所敎會學校牧師推薦,於1856年來港入讀聖保羅書院,1861年畢業;後來成為首位華人大律師,並擔任首位華人非官 守議員及署理巡理府等要職。

香港敎育發展

1841
英國佔據香港島,見諸於 1842 年中英簽署之《南京條約》

1842
西方宗敎團體先後來港辦學

來港辦學的宗敎團體,包括:馬禮遜敎育協會、美國浸信會、倫敦傳道會、美國公理會、英國聖公會、羅馬天主會等。敎會藉著辦學傳敎及培育本地牧師與神職人員。在港府政策支援下,敎會學校得以迅速發展。

1847
港府成立「敎育委員會」,負責監管受資助的學塾

「敎育委員會」鼓勵英文普及敎育,有利英人管治。1852年,聖公會會督兼聖保羅書院監院施美夫會督獲委主席。

1860
改組「敎育委員會」,重視英語敎育

1860年,政府將「敎育委員會」改組為「敎育諮詢委員會」,並建議停辦所有維多利亞城的皇家書館,將學童合併至新建的中央書院就讀,同時採用英語爲主要敎學語言。

1860
中英雙方簽定《北京條約》,英國強佔九龍半島


×
1 / 2

史丹頓牧師(1817-1891)(圖片來源:聖保羅書院)OldHKinColour 提供照片復修


2 / 2

1843年致當時負責處理香港事務的史丹利勛爵之書信,建議於香港成立英華學校。(資料來源:聖保羅書院)


×
1 / 5

攝於1849年之會督府,該址其後成為聖保羅書院1851-1950年間校舍。(圖片來源:香港聖公會檔案館,著色 OldHKinColour)


2 / 5

聖保羅書院位於己連拿利(Glenealy)之校舍。(圖片來源:聖保羅書院,著色:OldHKinColour)


3 / 5

位於下亞厘畢道之牌匾,上有校名「聖保羅書院」及辦學初期校訓「恭敬天主,愛人如己」。 (圖片來源:聖保羅書院)


4 / 5

為慶祝聖保羅書院170周年校慶,聖保羅書院邀請家長兼文物復修及石刻拓印專家方惠燕博士製作牌匾拓本。(圖片來源:聖保羅書院)


5 / 5

聖保羅書院於2021年11月24日向會督府(聖保羅書院創校校舍)致送校名「聖保羅書院」及早期校訓「恭敬天主 愛人如己」石碑拓本。 拓本由書院校董會主席鄭卓生博士及其團隊代表致送,由陳謳明大主敎及檔案館主任魏克利牧師代表接受,並交由聖公會檔案館保存。(圖片來源:聖保羅書院)


×
1 / 2

伍廷芳(1842-1922)(圖片來源:聖保羅書院)OldHKinColour 提供照片復修


2 / 2

伍廷芳先生傳記(圖片來源:聖保羅書院)


×
1 / 1

中英雙方於1842年簽署《南京條約》之油畫。(圖片來源:香港大學圖書館 )


×
1 / 1

施美夫會督(1815-1871)畫像。(圖片來源:聖保羅書院)


×
1 / 1

敎育諮詢委員會副主席理雅各(1815-1897)與三名倫敦傳道會之華人學生。(圖片來源:Mary Evans Picture Library)


×
1 / 2

1843: 史丹頓牧師(1817-1891)


史丹頓牧師

SPC Figure 2
史丹頓牧師(1817-1891)(圖片來源:聖保羅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