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照顧缺口,長照險的必要與意義

文◎林育瑋 照片◎受訪者提供

0
545

在高齡化的景況下,或許每個人都曾想過,當自己老了,留在子女心中的會是童年時慈愛溫暖的印象,還是臥病在床,成為那個他們湊不出錢來的負擔?國泰人壽展嘉新通訊處展業區襄理吳厚德說:「以我自己為例,我只有一個小孩,我愛他,也希望他一樣愛我們,因此我告訴他『當我們老了,不用你來照顧我們,只要把自己顧好就好』。」

  談到長照險,吳厚德表示,會特別在意長照險的客戶,通常身邊都有經歷過照顧問題的朋友,又或者本身就是醫護長照人員。他們因為自身的經驗,深刻地瞭解到:「長照這件事,是一人生病,全家遭殃。」

  根據衛生福利部「老人狀況調查」報告紀錄,平均老人每月的長照費用約3~5萬元不等,這還是粗略估計而已,若想要讓長輩住進比較好的護理之家,一個月可能就要花費4萬元,看護若以一天2,000元計算,一個月也得負擔將近6萬元,這還沒把伙食費、尿布、看護墊等衛生耗材計算進去。

  對此,吳厚德分享道:「在我剛進公司時,其實有一個客戶長期支持我,他和太太兩人都是在長照機構工作,我心想,一般來說,投入長照工作的看護員,相較一般民眾更懂得照護辛苦之處,也知道照護金額所費不貲,因而就向他們介紹長照險。

  奇怪的是,這回一向支持我的客戶,卻對長照險的配置猶豫了。一直到2年前,他們才主動表達出購置長照險的意願,那時我才知道,原來早前,客戶的父親因為急性中風住入嘉義陽明醫院,當時醫療費、住院費前前後後花了20幾萬元,儘管順利出院,醫生卻告訴夫妻倆父親出院後有長期照護需要。

  夫妻倆因為平日需要上班,無暇照顧父親,又顧慮父親個性好強,不願意給媳婦照顧,終於將父親送到附近的養護中心,而這次的照護費用,一個月就要3萬多元。若只論住院開刀費用,按兩人因為平日持續上班的收入,尚不會出現太多生活困難,然而這次長期看護,一住下去就是每月3萬塊以上的費用,直到父親辭世為止,5年前前後後總共花了200多萬元。」

  「在老一輩的觀念裡,往往覺得保險不是那麼重要,因此當客戶父親生病住院、長期看護時,身上是沒有任何保險支持的。」吳厚德感慨地說,不只老一輩,許多客戶雖然買了保險,卻往往不知道自己買了什麼,甚至有不少客戶會將重大傷病、失能、長照等險種混淆了,這也提醒了民眾和從業人員替客戶進行保單健檢的重要性──完善隔離意外的防火牆。

  為了因應超高齡社會到來,臺灣政府在2016年底公布修正過後的長照2.0政策,除了提高服務使用率,也擴大服務對象,希望能使更多有照護需求的民眾受惠。提到臺灣現存長照政策時,吳厚德說:「相較於2007年1.0的長照政策,2017年實施的長照2.0有更多服務對象、業務項目,還簡易化了許多核銷項目。」不過,儘管政策的改變是出於政府的美意和用心,仍舊難以補足民眾的需求,譬如,民眾必須自行負擔醫師、營養師、復健師到府服務的車馬費用;如果醫師開出非健保給付的藥品,或者營養師開出額外的營養品等,都必須由民眾吸收承擔。

  「保險能做的,就是補足現行政策鞭長莫及的地方。」吳厚德說,需要長照的民眾通常都亟需這筆補助金,對他們來說,政府單位的申請手續可能會過於繁瑣,這時候保險公司的給付會相對及時。吳厚德接著說,如果你實際去問民眾:長照政策怎麼申請?跟誰申請?去哪裡申請等問題,還是有很多民眾不清楚,因此保險從業人員能協助的,不僅是提供銷售保險的服務,更應該告訴民眾正確的長照概念和資訊。

依照客戶需求規劃出完整的屏障

  「即便長照險非常重要,卻往往不是客戶保單規劃的首要選擇,通常客戶會傾向關注實支手術、意外險、防癌險等可以馬上支付手術金額的險種。」然而,若手術成功出院後,仍有長期照護的需求,前述險種就愛莫能助了。因此,吳厚德認為,保險業務員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替客戶整理有效保單,並且判斷客戶的預算、個人狀況、危險類別,並基於這些資訊替客戶做出保單規劃。「因為,不管產品再怎麼好,若保費超出客戶預算太多,或者不符合客戶的規劃需求,案子還是難以進行。」

  針對許多民眾認為長照險太過昂貴而不願購買,吳厚德表示:「和性質較接近的失能險相較起來,長照險確實稍微貴一點,對預算不高的客戶確實會是一筆不小的負擔,因此我們和客戶溝通的時候,會建議客戶先購買定期險種,價格相對便宜,也能提供不錯的保障。」吳厚德繼續補充,購買保單配置可以「先求有,再求精緻」,譬如國泰人壽從去年7月開始,就有提供保費無息分期的服務。最後他嚴肅地說:「若真的無法承擔保費,我們不會去勉強客戶,因為對客戶來說損失最大的,莫過於保單無法持續。」

  面對年輕族群,他笑說:「很多人以為年輕就不需要長照,這是不正確的想法。」根據統計,年輕族群其實屬於最常發生交通意外、工傷意外的族群,若是車禍受傷,使得身體失能需要看照,這時長照險就能提供很好的幫助。吳厚德補充:「況且,年輕人購買長照險的價格相對較低,不如趁早買,提供的保障時間還更多!」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4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