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状疣_百度百科

丝状疣

疾病名称
收藏
0有用+1
0
本词条由百度健康医典-丝状疣 提供内容 。
丝状疣(verruca filiformis)是一种由人乳头瘤病毒(HPV)引起的良性赘生物,是寻常疣的一种特殊类型。它主要由HPV-1、HPV-2、HPV-4、HPV-7及26~29基因型引起,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或与患者共用个人物品传播。外伤或皮肤破损是发病的重要因素。丝状疣表现为肌肤突起,呈正常肤色或棕灰色,最常见于面部,特别是眼睑,也经常发生在颈部、下巴,通常是单个呈现。
丝状疣的典型症状包括皮损为隆起于皮肤的疣状赘生物,有些患者可能出现无临床症状的“潜伏感染”。另外,如果丝状疣出现在眼睑,可能伴发结膜炎角膜炎。在某些情况下,这种疾病可以自然消退,但如果影响外观或短时间内不断增大,需要及时就医。
治疗丝状疣的手段多样,包括药物治疗、手术及物理治疗等。药物治疗包括外用药物如5-氟尿嘧啶软膏、3%酞丁胺霜等,并可能出现局部刺激、过敏等不良反应。其它治疗如平阳霉素注射、免疫调节剂、手术治疗等也是可选项。物理疗法则包括冷冻、电灼和CO2激光。大约65%的丝状疣患者在一年内可以自然消退,约90%的患者在五年内可以消退,少数患者可能会复发。
虽然大多数丝状疣都能自愈,但请注意,如果皮疹在短时间内变色或外观明显改变,或者感到疼痛并妨碍日常生活,或者疹子持续不消退且不断扩散,建议立即就医。
中医病名
丝状疣
外文名
verruca filiformis
别名
刺瘊,瘊子
就诊科室
皮肤科
多发群体
儿童和青年,以及免疫功能低下的个体
常见发病
颈部、额头、眼睑
常见病因
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外伤
常见症状
疣状赘生物,丝状突起,尖端为乳头瘤状,小疣的顶端有角质
图集

科普中国

致力于权威的科学传播

本词条认证专家为

贡献者头像

陈周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皮肤科审核

基本信息

中医病名
丝状疣
外文名
verruca filiformis
别    名
刺瘊,瘊子
就诊科室
皮肤科
多发群体
儿童和青年,以及免疫功能低下的个体
常见发病部位
颈部、额头、眼睑
常见病因
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外伤
常见症状
疣状赘生物,丝状突起,尖端为乳头瘤状,小疣的顶端有角质
传染性
传播途径
经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直接接触患者的皮损而致病,和患者共用毛巾等个人物品可间接感染
是否遗传
相关药物
5-氟尿嘧啶软膏,酞丁胺霜或酞丁胺二甲亚砜溶液,维A酸酒精溶液,水杨酸,咪喹莫特霜,鬼臼毒素平阳霉素左旋咪唑

病因

播报
编辑
该病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所引起的,传染源为患者和病毒携带者,通过直接接触或(和)与患者共用个人物品而感染。此外,外伤或皮肤破损是发生HPV感染的重要因素。

发病原因

完整的HPV病毒呈球形,有100多种,其中近80种与人类疾病相关。丝状疣是寻常疣的一种,引起寻常疣的是HPV-1、HPV-2、HPV-4、HPV-7及26~29基因型。
当皮肤出现破损,HPV会通过破损处侵入表皮细胞,并在其内进行复制、增殖,导致表皮增厚、角化过度,经数周或数月的增生即可产生肉眼可见的疣体。

诱发因素

以下因素可能增加丝状疣的患病风险:
  • 儿童和青年,其身体对病毒可能还没有建立起免疫力;
  • 免疫功能低下,如感染艾滋病毒艾滋病患者、接收器官移植等需要服用免疫抑制剂者。

症状

播报
编辑
有些患者感染HPV后皮肤有肉眼可见的丝状突起,另有些病灶肉眼不可见,仅可通过醋酸白试验发现。
部分患者则没有临床症状,皮肤外观正常,但是可检测到HPV或HPV的DNA,被称为“潜伏感染”,是疾病复发和传播的主要根源。

典型症状

  • 皮损为隆起于皮肤的疣状赘生物,呈正常肤色或呈棕灰色。
  • 单个细软的丝状突起,尖端为乳头瘤状,小疣的顶端有角质,像一个长度1cm的小钉倒立在皮肤上。
  • 最常见于面部尤其眼睑上,也常见于颈部、颏部,往往单个发生。
  • 患者多无自觉症状,发于面部的皮损在洗脸时,经常因毛巾的牵拉而稍有疼痛感。

伴随症状

若发生于眼睑,可伴发结膜炎角膜炎

就医

播报
编辑
该病在一定时间后,有可能自然消退,可以不用特意去诊治;但如果皮损影响外观或短时间内不断增大,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医生可能会取一些皮损组织用来做病理检查和检测病毒DNA。

就医指征

  • 皮损在短时间内,其颜色或外观发生改变;
  • 感觉到疼痛,并妨碍日常生活;
  • 皮损持续不消退,并不断扩散;
  • 皮损反复发作;
  • 成年人出现多发的皮损,提示免疫系统功能障碍。

诊断流程

面部或眼睑、颈部、颏部出现细长的疣状赘生物,不断增大,需要及时到皮肤科就诊。
医生可能会问以下问题来搜集病史:
  • 什么时候开始注意到皮损存在的;
  • 是否第一次出现这种皮损;
  • 皮损的颜色、数目、大小等是否发生过变化;
  • 是否有其他不适;
  • 家庭成员是否有类似症状;
  • 近期是否有过外伤或皮肤破损的情况;
  • 平时免疫状况如何;
  • 是否做过相关的治疗,是如何治疗的,疗效如何。
接下来,医生会观察皮损的情况,一般可初步诊断。
医生可能建议做病理检查以及HPV的DNA的检测来进一步明确诊断。

就诊科室

皮肤科

相关检查

  • 组织病理检查
医生会切除一小部分疣体组织,在显微镜下观察,通过寻找丝状疣的病理特征来进行诊断。同时可以排除其他相似的疾病。
  • HPV的DNA检测
通过对病变组织进行HPV的DNA检测,有助于疾病的确诊。

鉴别诊断

名称
丝状疣
皮赘
皮角
好发人群
儿童及青年
中老年人
40岁以上,特别是经常日晒的老年人
好发部位
面部(尤其眼睑)、颈部等处
多发性软纤维瘤好发于颈部或腋下;孤立性者好发于躯干下部
面部、头皮、颈、前臂和手背等曝光处
皮损颜色
正常肤色或棕灰色
皮色或淡褐色
肤色、淡黄或褐色;若基底部充血发红,提示可能恶变
皮损特征
细长软的丝状突起,尖端为乳头瘤状
多发性者为小而有沟纹的丘疹,质软,呈丝状增长的突起;孤立性者损害一般为单个,有蒂
大小不等,约2~25mm;长度比宽度大;角突表面光滑或粗糙;基底硬

治疗

播报
编辑
部分丝状疣可以在没有治疗的情况下自然消退,不需要治疗。但是当疣体影响外观时,可选择寻求治疗。
治疗以破坏疣体、调节局部皮肤生长、刺激局部或全身免疫反应为主要手段,主要采用物理治疗和外用药物治疗。系统药物治疗多用于皮损数目较多或久治不愈者。

一般治疗

注意休息,避免搔抓。

药物治疗

  • 外用药物治疗
5-氟尿嘧啶软膏,因可遗留色素沉着以及局部刺激,故颜面慎用。此外,还可能出现局部疼痛、皲裂、水肿、过敏反应、化脓等不良反应。
3%酞丁胺霜或3%酞丁胺二甲亚砜溶液。
0.1%~0.3%维A酸酒精溶液,局部外用。副作用有局部轻度灼烧感、红肿、脱屑及色素沉着。
水杨酸,常用浓度为10%~26%。主要通过促进表皮剥脱发挥治疗作用,常联合冷冻治疗,但可能有局部刺激性和过敏,应避免用于眼睑等部位。
其他,如5%咪喹莫特霜,0.5%鬼臼毒素。但可能有局部刺激性和过敏,应避免用于眼睑等部位。
  • 皮损内注射
平阳霉素用1%普鲁卡因稀释后注射于疣体根部,每周1次,适用于难治性疣,不建议用于眼睑等部位。
  • 系统药物疗法
目前尚无确切有效抗HPV治疗药物,可适用免疫调节剂,如干扰素左旋咪唑等。

手术治疗

对于皮损较少者,医生可能建议用特制的工具将其刮除。
  • 外科手术切除
手术切除疣体也可用于丝状疣的治疗,术后可能会在治疗区域留下瘢痕。

中医治疗

中医中药治疗疣的报道甚多,常常用于难治性疣的辅助治疗,对于丝状疣不作为首选。

其他治疗

主要是物理治疗,包括冷冻、电灼和CO2激光等,适用于皮损数目较少者。
  • 冷冻疗法
常用治疗方法。医生会用棉签蘸液氮或用液氮冷冻器的冷头抵压疣损害,并根据损害的大小及深度决定冷冻时间及所施压力。如果一次治疗不成功,可在2~3周后再冷冻一次。
做完冷冻治疗后局部出现水疱、大疱是正常反应,但要注意防止继发感染,遵医嘱到医院进行无菌穿刺抽液及换药,或用生理盐水或3%硼酸溶液冷敷。
冷冻治疗区域应充分暴露,避免接触水,必要时可外用抗菌药物。
  • 电灼术
可立即去除病灶,但是灼烧过深者,可能产生瘢痕。
  • 激光治疗
通过光能灼伤疣体,使组织坏死,从而使疣体脱落。可能会出现疼痛和疤痕。

预后

播报
编辑
该病可自然消退,约65%患者一年内自然消退,约90%患者5年内可以消退,少数患者可复发。部分病例可有恶变,但很罕见。
临床发现疣消退时常有下列征兆:突然瘙痒,疣基底部发生红肿,损害突然变大,趋于不稳定状态。

预防

播报
编辑
预防的主要措施在于防止外伤。避免和患病者有直接的皮肤接触,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均有助于降低发病风险。
  • 体力劳动或容易受伤的工作人群应注意做好劳动防护,防止外伤是预防该病的关键。
  • 避免直接接触他人的疣体;患病后避免搔抓,防止自身接种。
  • 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尽可能避免和他人共用生活物品。
参考来源: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