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汉语文字)_百度百科

[yǔ]
汉语文字
展开10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羽(拼音:yǔ)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 [1]。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鸟类的羽毛,引申指代鸟类。又转指昆虫的翅膀。羽也是古代五音之一。鸟的羽毛还可以装在箭杆尾部,起保持方向和平衡作用。故“羽”也作箭的代称。 [17]
“羽”字是汉字部首之一,序号:147。汉字中凡由“羽”字所组成的字大都与羽毛或翅有关,如“习(習)”“翎”“翔”“翟”“翼”等字。“羽”用在合体字的上边时,两个钩去掉。 [18]
中文名
拼    音
部    首
五    笔
NNYG [2]
仓    颉
SMSIM [2]
郑    码
YTYT [2]
笔    顺
①横折钩、②点、③提、④横折钩、⑤点、⑥提
字    级
一级(0585) [1]
平水韵
上声七麌、去声七遇 [3]
注音字母
ㄩˇ
笔画数
6+0(部首+部首外)
造字法
象形字
结    构
左右结构
异体字
𦏲
统一码
基本区-7FBD [2]
四角码
1712₀

文字溯源

播报
编辑
字形演变流程图(文中出现序号参照此图所示文字) [5]
象形字。商代甲骨文已经出现,像两根鸟羽的样子(图1-5)。但凡一根羽毛,都有一根主干(羽轴),两旁长满了羽绒状的东西(羽枝)。也有人认为,甲骨文的“羽”描绘的是鸟的翅膀。 [4]至战国时,羽枝一般作两支,个别的作三支(图3),但方向还不固定,鸟毛居左、居右者都有。当时还出现了省去一半的简体“习”,它与“习(xí)”的简化字同形(图8)。《说文解字》将鸟毛固定作左向,且承袭了战国文字羽枝作三支的结构(图10)。隶变时,基本依据《说文》结构发生笔势变化,只是羽枝减少一根,楷书作羽。 [5]
“羽”本为羽毛,但羽和翼是不可分的,鸟儿有羽毛才能飞行,故“羽”代指翅膀。如《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肃肃其羽。”昆虫也靠翅膀飞行,于是从飞禽的羽翅又引申指昆虫类用于飞翔的器官,如《诗经·豳风·七月》:“六月莎鸡振羽。”莎鸡,今云纺织娘。这是说纺织娘振动翅膀发出鸣响。
羽毛为鸟类所有,故“羽”借指鸟。《淮南子·原道训》:“羽者妪伏,毛者孕育。”“羽者”指鸟类;“毛者”指兽类。
有羽则能飞,神话中的仙人来无影,去无踪,像长有翅膀一样,因称仙人为“羽人”。或曰仙人穿羽衣,即羽毛编织成的衣服。唐代白居易《梦仙》诗描绘仙人的形象说:“坐乘一白鹤,前引双红旌。羽衣忽飘飘,玉鸾俄铮铮。”道家学仙,因亦称道士为“羽人”或“羽衣”“羽客”。道家称学成飞升成仙为“羽化”。宋代苏轼《前赤壁赋》:“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鸟类的两翅在身体的左右两侧,是飞行的有力部件,故用来比喻倾心相助的党羽、朋友。《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立有间,时季羽在侧。”季羽,张季的同伙。
军事文书,插鸟羽表示紧急,取急速若飞鸟之意。这样,羽字又代指书信。古代书信往来不便,如遇急件,则插上鸟羽,表示要像鸟一样急行如飞。《史记·韩信卢绾列传》中,汉高祖刘邦说:“陈豨反,邯郸以北皆豨有。吾以羽檄征天下兵,未有至者,今唯独邯郸中兵耳。”又指传递书信的人。明代张煌言《复卢牧舟司马若腾书》:“十余年来,南鳞北羽,往来如织。” [16-17]

详细字义

播报
编辑
读音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名词
鸟类身上长的毛。特指鸟的长毛。
feather
《诗经·周颂·有瞽》:“设业设虡,崇牙树羽。”
《孟子·梁惠王上》:“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羽毛;羽扇
鸟类或昆虫的翅膀。
wing
《诗经·豳风·七月》:“六月莎鸡振羽。”
礼记·月令》:“(季春之月)鸣鸠拂其羽。”
羽翼;振羽;铩羽
〈文言〉鸟类的代称。
bird
汉·张衡《西京赋》:“乃有迅羽轻足,寻景追括。”
〈文言〉箭杆上的羽毛。亦指箭。
arrow
吕氏春秋·精通》:“养由基射兕中石,矢乃饮羽。”
唐·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古代文舞所持用雉羽制成的舞具。
《尚书·大禹谟》:“舞干羽于两阶。”
〈文言〉左右辅佐的人。
assistance
扬雄《太玄·翕》:“翕其羽,利用举。”
〈文言〉旌旗的代称。
flag
《国语·晋语一》:“(郤叔虎)被羽先升,遂克之。”
唐·杜甫《复阴》诗:“万里飞蓬映天过,孤城树羽扬风直。”
〈文言〉扇子的代称。
fan
晋·陆机《赠尚书郎顾彦先》诗之一:“朝游忘轻羽,夕息忆重衾。”
〈文言〉钓竿上的浮子。
《吕氏春秋·离俗》:“鱼有小大,饵有宜适,羽有动静。”
〈文言〉书信的代称。
letter
明·张煌言《与某书》:“发羽匆次,率勒上报。”
〈文言〉党羽,朋友。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立有间,时季羽在侧。”
中国古代五声音阶的第五音级,相当于简谱的“6”。
周礼·春官·大师》:“皆文之以五声:宫、商、角、徵、羽。”
〈文言〉通“宇”。屋宇。
论衡·骨相》:“皋陶马口,孔子反羽。”
(Yǔ)姓氏用字。参看“羽姓”。
量词
用于鸟,多指鸽子。
(参考资料:《汉语大词典》 [6]《现代汉语词典》 [7]

古籍释义

播报
编辑

说文解字

【卷四上】【羽部】王矩切(yǔ)
鸟长毛也。象形。凡羽之属皆从羽。 [8]

说文解字注

“鸟长毛也”注:长毛,别於毛之细缛者。引伸为五音之羽。晋书乐志云:羽,舒也。阳气将复,万物孳育而舒生。《汉志》曰:羽,宇也。物聚臧宇覆之。《尔雅》:羽谓之柳。
“象形”注:长毛必有耦,故竝习。𠘧部曰:𠘱(㐱)新生羽而飞也。𦏲,竝𠘱也。王矩切。五部。 [9]

广韵

王矩切,上麌匣 ‖羽声鱼部(yǔ)
羽,舒也。聚也。亦鸟长毛。又官名,羽林监。应劭《汉官仪》曰:“羽林者,言其为国羽翼,如林盛也,皆冠鶡冠。”亦姓,《左传》郑大夫羽颉。又虏姓,《后魏书》羽弗氏,后改为羽氏。又音芋。王矩切。十五。
王遇切,去遇匣 ‖羽声鱼部(yù)
羽,鸟翅也。又五声:宫商角徵羽。《晋书·乐志》云:“宫,中也,中和之道无往而不理。商,强也,谓金性之坚强。角,触也,象诸阳气触动而生。徵,止也,言物盛则止。羽,舒也,阳气万物孳育而舒生。”又音禹。 [10]

康熙字典

【未集中】【羽部】 羽;部外笔画:0
《广韵》《集韵》《韵会》竝王矩切,音禹。《说文》:鸟长毛也。《广韵》:鸟翅也。《易·渐卦》:其羽可用为仪。《书·禹贡》:齿革羽毛。传:羽,鸟羽。《周礼·天官·庖人》:冬行鱻羽。注:羽,鴈也。
又《地官·司徒》:宜羽物。注:翟雉之属。《礼·月令》:其虫羽。注:象物从风鼓叶,飞鸟之属。
又五声之一。《周礼·春官·大师》:皆文之以五声,宫商角徵羽。
又《大司乐》:凡乐,圜钟为宫,黄钟为角,大簇为徵,姑洗为羽。注:凡五声,宫之所生,浊者为角,清者为徵羽。《礼·月令》:其音羽。注:羽数四十八,属水者,以为最清物之象也。
又《乐记》: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前汉·律历志》:羽,宇也,物聚臧宇覆之也。
又舞者所执也。《书·大禹谟》:舞干羽於两阶。传:羽,翳也,舞者所执。《周礼·地官·舞师》:敎羽舞。注:羽,析白羽为之,形如帗也。《左传·隐五年》:初献六羽。公问羽数于众,仲对曰:天子用八,诸侯六,大夫四。
又山名。《书·舜典》:殛鲧於羽山。传:羽山,东裔在海中。
又《禹贡》:蒙羽其艺。疏:羽山,在东海祝其县南。《史记·五帝纪注》:羽山,在沂州临沂县界。
又星名。《史记·天官书》:其南有众星,曰羽林天军。注:羽林三十五星,三三而聚散,在垒辟南,天军也。
又官名。《前汉·百官志》:期门羽林。注:师古曰:羽林,亦宿卫之官,言其如羽之疾,如林之多也。一说羽,所以为王者羽翼也。
又姓。《左传·襄三十年》:羽颉出奔晋。
又《山海经》:羽民国,其人长项,身生羽。
又《广韵》《集韵》《韵会》竝王遇切,音雩。义同。
又《集韵》《类篇》竝後五切,音户。缓也。《周礼·冬官考工记·矢人》:五分其长,而羽其一。 [11]

字形书法

播报
编辑

字形对比

字形对比(楷体) [2]

书写提示

羽字书写提示
【写法】❶左右两“习”等宽,顶部左右旁大致齐平,底部右“习”略低。❷两“习”分写在左右半格;两点都写在横中线上方;两提都起笔横中线下方,收笔于横中线。 [12]

书法欣赏

以上参考资料: [13]

音韵汇集

播报
编辑

韵书集成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上声
九麌
合口呼
次浊
王矩切,音芋
ɣjuo
去声
十遇
合口呼
次浊
王遇切,音禹
ɣjuo
集韵
上声
九噳
云/匣
合口呼
全浊
王矩切
ɣio
上声
十姥
合口呼
全浊
后五切
ɣo
去声
十遇
云/匣
合口呼
全浊
王遇切
ɣio
礼部韵略
上声
王矩切
去声
王遇切
增韵
上声
王矩切
去声
王遇切
中原音韵
上声
鱼模
撮口呼
全清
iu
中州音韵
上声
鱼模
余矩切
洪武正韵
上声
四语
次浊
弋渚切
oy
去声
四御
次浊
羊茹切
oy
分韵撮要
阳上
第四诸主著
(参考资料:汉典 [14]

上中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ɡ
i̯wo
先秦
王力系统
ɣ
ǐwa
先秦
董同龢系统
ɣ
juaɡ
先秦
周法高系统
ɣ
jwaɣ
先秦
李方桂系统
gw
jagx
西汉
东汉
juo
juo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鱼虞模
jwo
南北朝
北魏后期北齐
鱼虞模
jwo
南北朝
齐梁陈北周隋
虞模
ju
隋唐
高本汉系统
j
i̯u
隋唐
王力系统
ɣ
ǐu
隋唐
董同龢系统
ɣ
juo
隋唐
周法高系统
j
iuo
隋唐
李方桂系统
j
u
隋唐
陈新雄系统
j
ǐu
(参考资料:汉典 [14]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方言类别
方言点
声母及韵母
调值
调类
官话(北京官话)
北京
y
214
上声
官话(冀鲁官话)
济南
y
55
上声
官话(中原官话)
西安
y
53
上声
官话(西南官话)
武汉
y
42
上声
官话(西南官话)
成都
y
53
上声
官话(江淮官话)
合肥
y
24
上声
官话(江淮官话)
扬州
y
42
上声
晋语
太原
y
53
上声
吴语
苏州
y
44
阴平
吴语
温州
y
34
阳上
湘语
长沙
y
41
上声
湘语
双峰
y
31
上声
赣语
南昌
y
213
上声
客家话
梅县
i
44
阴平
粤语
广州
jy
23
阳上
粤语
阳江
ji
21
上声
闽语(闽南片)
厦门
u
51
上声
闽语(闽南片)
潮州
u
53
阴上
闽语(闽东片)
福州
y
31
上声
闽语(闽北片)
建瓯
y
21
上声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 [15]、汉典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