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餐饮业和饮食文化在近几十年中的发展变化轨迹是怎样的?有什么标志性的事件或美食吗?

本题来自知乎圆桌 »城市发现·香港 ,更多香港相关话题欢迎关注讨论。
关注者
146
被浏览
18,445

5 个回答

香港美食博采众长、融会贯通,香港人对吃也是热情洋溢,以至于创作出来的动画形象麦兜都跳不出爱美食的画像。

除了鸡包纸纸包鸡的幽默,麦兜的妈妈麦太更是用食物包裹着爱心:麦兜不喜欢吃菜,聪慧的麦太便把菜藏到肉——也就成了大肉罗汉斋的发明者。


香港不大,但美食却恒河沙数,可以让麦兜吃到没有腰,也让不少初到此地的人一脸N次方懵逼:食咩嘢?


企鹅君可以带你到香港探探美食之路~


Ⅰ. 美食聚集区小盘点


尖沙咀:国际美食吃不停

此处交通便捷,环球美食一应俱全。天文台道与金巴利道交界处的诺士佛台,日本料理、意呆梨餐厅、西班牙餐厅和英式小酒馆,要啥有啥,热度爆表。

铜锣湾:血拼之外港风浓

作为饕客不得不来。时代广场附近小巷子里,有云吞面、车仔面、墨鱼丸粉、营业至深夜大排场龙的甜品店。美食不分贵贱,鱼翅菜馆和西洋美食自然也是有的。

九龙城:从此吃遍东南亚

美食天堂,由福佬道、太子道西和启德道所组成,最劲的标签是“发哥(周润发)出没地”。各国料理云集,其中泰国餐馆占了大半。整个街区的空气里都是东南亚的味道,地道又有乐趣。

长洲南丫和大澳:海岛渔村海鲜宴

在长洲,企鹅君吃到了人生中最难忘的大串鱼蛋;在大澳,企鹅君品尝了70港币一只的焗烤龙虾;在南丫岛,亚婆豆腐花可仅仅是游客的选择。品尝香港一地海鲜,不从中环码头出发晕个船,好意思吗?

SOHO苏豪区:越夜越美丽

在兰桂坊附近,嘿嘿嘿,且听后文分解。

此外,红磡、日月星街、鲤鱼门、愉景湾D Deck等等皆是寻觅美食好地方。


Ⅱ. 街头小食档好好味

你有零钱,我有好胃口


19世纪初,香港开埠前,香港就已经出现了街边档口售卖小食,种类繁多,价格很抵(划算)。为了照顾下层人士的饮食,也为了维持自己的生计,档口伙计们夜以继日做生意。

除档口外,大牌档也已经在20世纪20年代步入历史舞台。大牌档也是在街头摆卖的,但是是领有政府牌照而拥有比小贩更大面积的摆卖地方。


▲20世纪70年代,车如流水马如龙的北街露天街市


粤语中“为食“意为”贪吃“,最早的“为食街”就出现在士丹利街(Stanley Street)与嘉咸街(Graham Street)交界。


士丹利街是港岛中环一条人流量极大的街道, 1950—60年代,街内有多个售卖早午晚三餐及宵夜、糖水(甜汤)的熟食小贩,平、靓、正。


香港街头小食的种类很多,要是编进相声报菜名儿里,大概能说上三分钟:鸡蛋仔碗仔翅臭豆腐鱼蛋砵仔糕牛杂格仔饼炸鱿鱼鬚串烧烧卖煎酿三宝肠粉贡丸糯米糍……


▲早在2002年的时候,就有报道称“香港人每天便吃掉55吨,约375万粒的鱼蛋”


广东宴席上的名菜鲍鱼和鱼翅在香港也有了模仿戏谑的版本:有用面粉制造的素仙鲍鱼,和用粉丝代替的鱼翅,变成了路边零食,价钱非常便宜,受到市民的欢迎。

因流动摊贩的卫生问题且日日吆喝声吵闹不已,上世纪 40 年代,曾经的街头小食和大排档被逐步驱逐,开始进入店铺内继续经营。虽然不再是路边”推车仔“,经营状况仍旧是热闹非凡。


Ⅲ. 香港人都係喺茶餐厅长大嘅

情结比食物本身更重要


来看看下面这段话你读得懂多少:

“全世界淨得香港有茶餐廳,喺外國根本搵唔到。可能物以罕為貴啦,返嚟我就開始鍾意去茶餐廳,因為喺呢度你可以搵到一個完全無裝飾嘅世界,啲人好真實、好親民,坐吓觀察吓呢度啲人做乜,偷聽吓人哋講嘢,可以攞到好多靈感。”



栋笃笑表演者黄子华说的这话不假,以及你要一定用TVB腔读出来——

“全世界只有香港有茶餐厅,外国根本找不到。可能物以稀为贵啦,回来之后我就开始钟意去茶餐厅,因为在那里你可以找到一个完全没有被装饰过的世界。那些人好真实、好亲民,坐下来观察那里的人在做些什么,偷听一下他们在讲些什么,可以寻找到很多灵感。”



茶餐厅前身为“冰室”,是西方人殖民香港后所设的餐厅,提供咖啡、奶茶、红豆冰、三明治等等。现在街头见到的“冰室”、“冰厅”、“餐室”大多都与茶餐厅性质相同。

二战后,香港人受到西式饮食文化所影响,开始创新地融合广东小菜,形成了较为便宜实在的茶餐厅菜品价位。


▲起初茶餐厅文化并未进入公共叙述,上世纪90年代经由明星撰稿人美食家等发散怀旧,才慢慢被写入香港饮食文化之中


蔡澜先生曾经说过,“食家唔可以淨係講鮑參翅肚,嗰啲不是食家,只是暴發戶(美食家不可以只讲鲍参翅肚,这不是美食家,只是暴发户)”。


▲一杯奶茶,就能试出冰室水准


茶餐厅非常本土,与香港人一日三餐密不可分,所以吃饭的时候俚语多多、规矩不少。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应该穷讲究:不可嘲讽厕所不干净,不可发牢骚说茶杯裂了缝,就算有苍蝇飞落都应当处之泰然。对这一切,要“食得撚手(拿手)”。

在茶餐厅里点了餐品,店员落单时会在账单上写外星文,其实都是茶餐厅才有的专门用语,企鹅君作为老司机来带带你:


Ⅳ. 豉油西餐是此城浓情


瑞士无鸡翼,星洲无炒米



香港人是fusion(融合)鼻祖。豉油西餐,也就是粵化了的西餐,以粵菜材料配以西式煮法混合而成。

二战结束后,香港传统的西餐厅依然以当时社会地位较高的英美外籍人士为主,一般香港的华人大众都负担不起传统西餐厅的消费。

香港人的戏谑小马达再次开启,在当时为了能够满足香港大众对品尝西餐的期望,港式西餐应运而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风靡香港。豉油就是酱油,也是中式料理的酱中之王。


▲昏暗光线、红白格子桌布、木制家具或是咖啡色皮面卡座等等,基本上是这一类餐厅的标配


豉油西餐还有个特点,下单到上菜的时间比传统西餐短太多,减少客人的等候时间,以一种适度的讲究来应对香港高速的生活节奏。最重要的是,价钱相对比较亲民,接地气又洋气。

因为豉油西餐厅大多供应牛扒,百来块港币吃牛排不是梦,所以人们常常称之为“扒房”。这类饭店多是老店,讲究足料炮制,又要相当抵食。


▲豉油西餐的烹饪过程仿照西餐,再用上豉油搭配本地常见的食材和调味料


说完牛扒,不能不提瑞士鸡翼。瑞士鸡翼是豉油西餐的传奇,精髓在于豉油配以鸡骨和其他香料,煮成豉油汁。

然(企)鹅,瑞士鸡翼中的瑞士汁与欧洲的瑞士没有任何关系,只是最初的人们将 “ Sweet ” 和 “ Swiss ” 混淆了。



上世纪80年代,茶餐厅还未兴起,只供应炒粉面饭之类,想吃铁板牛扒人们要去豉油西餐厅。但随着时代变迁,茶餐厅也开始供应铁板餐,甚至如Pepper Lunch这般的快餐连锁店也供应类似食物,港式西餐厅便逐渐失去优势,近年来多家老店相继停业。

比如文艺少年青年中年们耳熟能详的《花样年华》取景地金雀餐厅,在去年突然结业,让无数人扼腕。好在今年6月,餐厅又低调地原址重开,只是铺面比原先小了一半。


▲2016年6月,金雀餐厅原址重开


Ⅴ. 晨起一大事,饮茶占位去


早茶夜茶下午茶


汪曾祺曾经这样写香港:“香港鸟很少,天空几乎见不到一只飞着的鸟,鸦鸣鹊噪都听不见,但是酒席上几乎都有焗禾花雀和焗乳鸽……对于某些香港人来说,鸟是可吃的,不是看的,听的。”



不管乳鸽是哪里来的,鹅君只知道香港的乳鸽是真好吃,从米芝莲(米其林)摘星酒楼到人均五十港币的食家,在乳鸽的水准上比起其他地方真是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香港一向以简单、地道的小食店闻名,米其林特地为这座城市量身定做了“供应地道美食的小餐馆”(即“必比登美食”),这些餐厅所供应的三道菜式只需港币300元或以下,实惠好味。


▲美心翠园的点心车藏满了宝贝


在香港,茶室的开放时间有些特别,传统的早茶时间跨度可以从早上清晨3点到下午2点,下午茶时间与我们印象里的并无二异。

这里最奇妙的是夜茶,一般从晚上9点营业到凌晨3点,在年轻人中风头正劲。饮茶不再是周末上茶楼霸位的苦差,而是忙碌一天放工后与好朋友们把茶言欢、品尝一盅两件的乐事。


▲新兴食家店面狭小、常常需要拼桌,却顾客盈门


蒸笼点心、香脆酥食、甜咸糕点,伴随着一声声礼貌又轻松的问好,不论早晚,这一笼一笼的点心,才下筷箸,就上心头。

怕你到非常local的点心店懵掉,企鹅君特为你准备以下饮茶用语:



Ⅵ. 客家围村,潮州打冷


山珍海产不敌家乡味



香港的传统菜系里绕不开客家菜和潮州菜。

客家人随遇而安、勤俭朴素,客家菜也素粗野杂。从前的客家人生活清贫,田间地头劳动量大,吃饭以补充体力为主,盐分和油的摄入量需要得到保证。因此客家菜的口味偏浓郁、咸香,野菜杂根、梅菜扣肉、炸大肠、豆腐煲、盐焗鸡等等都是客家的拿手好菜。



香港上世纪50年代流行的客家菜,以东江菜为主,来港后在围村发展的围头客家菜。 新界围村的盆菜是客家名菜,客家人在重大节日或是集体庆典时,都会发动村民力量,以一只大盆,将煮好的菜叠叠乐那样一层层放在盆中。

传统的家常盆菜食材至今日,早已进行全新演绎,材料包括粤菜永恒自带光环的第一梯队:鲍鱼、海参、鱼翅、鱼肚、大虾……


▲鹅君流着口水问:不是说好客家菜“重山珍、轻海味”的吗?


而说起潮州菜,上海的朋友们对潮汕火锅一定不会陌生,单去年一年就有无数店铺拔地而起。

在香港,吃潮州菜有个动词叫“打冷”。上世纪50年代,潮汕人在香港兜售夜宵和卤味,扮相一般是挑着扁担和箩筐。老乡见老乡(扁担里的食物),两眼泪汪汪,便会呼唤一声“担篮啊(担篮子的人啊,音近粤语打冷)”。

讲粤语方言的人学着叫,后来“打冷”就有了“吃潮州菜”的意思。



潮州人由广东东部沿海陆续迁入香港,起初处境较为艰难。上世纪40年代偷渡来港的潮州人会落脚三角码头,以一条小鱼或几条咸菜伴粥喝,咸菜卤味等易于保存的食物就留存下来。

传统的潮州菜在香港上环发展,后来扩散至各个街市(菜市场),变为潮州大排档承包了冷菜式的宵夜。卤水鹅,腌制河蟹、蚝仔粥还有粿条,都口味出色。


Ⅶ. 一口气吃掉世界地图


洋风十足苏豪区,重庆大厦是个迷



香港早早就是自由港,异国美食也遍地开花。这里仅举两例,一是异国调情——哦不,是异国情调十足的苏豪区(荷南美食區,SOHO=South of Hollywood Road),二是鹅君好奇满满的重庆大厦,以管窥香港道地的异国菜。

香港的异国餐厅全局配置是:侍应生国籍与菜系匹配、外语店名与菜系匹配、菜单文字语言与菜系匹配、店内装潢与菜系匹配。缺一不可(装——)!


苏豪区



苏豪区位于寸土寸金、挥金如土、纸醉金迷的中环金融中心地段,一旁即是中环至半山自动扶梯,大量出入的西方人士使得异国风味餐厅陆续入驻,又恰巧在兰桂坊以西,嘿嘿嘿!

街道两旁布满雅致、小巧的餐厅和酒吧,姿势水平比兰桂坊要高。除了我们贯常吃到的美式西餐和欧陆菜馆之外,尼泊尔菜、阿根廷菜、西班牙菜、北非菜、地中海菜甚至满洲菜,苏豪区都有,来到这里仿佛在吃世界地图!



这里的所有店铺,都满足上文的异国餐厅全局配置。


重庆大厦



位于尖沙咀弥顿道的重庆大厦,是一幢神奇的楼宇。它一度被称为“非官方非洲驻香港办事处”,而对于爱吃的你来说,它可能是印度之外,咖喱店最密集的地方——一座大厦十七层楼,有三十多间咖喱店分散在各层各单位。


▲ 重庆大厦内部


重庆大厦原本是住宅楼,印度人在半个世纪前开始聚集在尖沙咀做生意,离不开咖喱的他们开始在重庆大厦买咖喱。咖喱飘香,附近居民都来品尝,从此大厦内咖喱店越来越多。

大厦内的咖喱与咖喱也有不同,莎莎玛的北印度菜咖喱偏甜、咖喱王用的是巴基斯坦咖喱,如果没能提前做好功课,就很可能被揽客的外国服务生围住安利啦!



鹅君曾经有一次在中环晃荡,一位美国记者朋友说要带大家去吃非常地道的日本菜,名字Yoshinoya听起来颇高级,满心期待后发现是——吉野家。


作为一个有追求的社会主义纯良好青年,企鹅君必须要声明,那些有水准的日料店和越南菜遍布大街小巷,从湾仔到九龙,真的是遍布。


香港人始终以真诚和开放的态度接纳各国美食,饮食文化极为多元。

以下附赠几个香港人最常用的美食APP,enjoy your stay like a local:



以及,Timeout Hong Kong(网站)。

当然,最重要的是,跟着企鹅吃喝指南走着!


文|没有马

制图 | Candy 、Min

编辑 | 阿七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个人觉得香港的餐饮业和饮食文化发展成为较为成熟的系统有两点特别重要的:第一是文化影视方面的宣传,如蔡澜、金庸、徐克这类型的高知名度的文化人(不严谨的称谓,姑妄存之)在文学影视作品上的大力或自觉的宣传反应。加上蔡澜等人很有意识地去记录保存粤语地区的饮食文化。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第二,无非是经济上能够支持起对吃喝的讲究,而且本身在世界的经济地位摆在那里,有很高频词的国际交流互动,自然闻名遐迩。而且本来香港这边就有讲究饮馔的渊源,所以能够拥有现今成熟的规模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BTW,其实我个人觉得蔡澜在饮馔上面的见解除了大力保存古法原味值得欣赏,很多时候觉得这位老人家都太过于流于表面,写的散文包括相关的节目做得都有点意犹未尽,只能说个皮毛而已。和梁实秋、唐鲁孙一对比,才子之名让人有点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