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人失去他愛的人,安慰他時記得別說「節哀順變」|經理人
成功 Success > 成功習慣
feature picture
Cristian Bernal via Flickr

當一個人失去他愛的人,安慰他時記得別說「節哀順變」

2017-03-27 整理‧撰文 楊修

爸爸生病了。

他腰痠背痛了一整年,本來以為是在辦公室坐太久、工作太忙碌的文明病。直到某天上午,上班突然腹部劇痛得誇張,趕緊送醫後,醫生告訴我們,爸爸患上末期直腸癌,且癌細胞已經擴散到骨頭,最樂觀也只剩下三個月。

如果人生是一場棋局,我們的對手是生命。你大概很難下得贏祂,祂手裡握有幾把絕招常殺個你措手不及,通常招數很陳腔濫調卻總是奏效,棋盤上一陣兵荒馬亂。

一個月後,爸爸的身體敵不過癌細胞的侵襲,交代不了太多事就走了。之後是一連串的喪禮行事,在蓋棺前的最後一面,我們都還反應不過來。因為世界依然如常運轉,沒有什麼改變,也不像要有什麼改變。媽媽、姊姊、我,在喪禮上發著愣,對於爸爸的離去毫無真實感。

當一切結束,回家後的第二天深夜,我才從媽媽房裡聽到她壓抑的哭聲。那時,我才覺得家裡的大半個角落崩塌了。

此後,家裡常常有親戚來往,帶著善意想陪伴、安慰我們,「人總是會走,節哀順變。」「可以難過,但要趕快往前看喔~」「爸爸留下來的東西趕快收一收、丟一丟,免得看到又難過。」說實話,他們給出的建議令我和媽媽更加無所適從,覺得被打擾、更煩躁。

尤其是媽媽,半年過去了,雖然還是照常上班,但看起來更加消沉。她自己也很難受,每天躺上床就會想起爸爸,和他那時被癌症折磨的樣子。她想丟了床,卻又捨不得,很掙扎而因此失眠。我同樣拿不定主意,問了一個擔任心理輔導員的朋友,他說了兩個故事。

遺物不只是裝載著對亡者的回憶,還保存著亡者的聲音

第一個故事,一位婦女聽長輩說丈夫去世後,一定要把衣服燒給他,免得他上路辛苦。所以在丈夫去世的那一天,她連忙把衣櫃的衣服全搬出來,通通燒掉。後來,她對家人說她失眠。她的哥哥便請人來把家中所有和丈夫有關的物品全都搬走,包括他們的雙人床、魚缸、沙發等等。

當她的兒子看到她經常摸著丈夫的照片,和他說話時,兒子也把爸媽所有的合照藏起來,希望媽媽能早點走出悲傷。家人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她好,可是,這一切的善意反而加深了她的難過。每一件物品都承載者某個生命階段的回憶,當拿走她和丈夫共有過的回憶與物件時,就像是把她的生命逐漸丟了。最後,當她找不到任何物品來哀悼丈夫時,內心的焦慮和哀傷,便需要靠安眠藥和鎮定劑來壓制。

第二個故事,另一位婦女也失去了丈夫。她和先生擁有的東西不多,拮据的經濟不允許她丟掉家裡所有的物品。她說:「老公留下來的東西,我分成兩大類:有用的和沒用的;有用的,我當然不會丟掉。沒用的,我也分成兩大類:會讓我想起他的和不會想起他的。那些不會想起他又沒用的,我全都丟掉。」

像是一張丈夫隨身攜帶的健保卡,他以前就是常埋怨她一直沒幫他收好。其實,遺物不只是裝載著對亡者的回憶,還保存著亡者的聲音。

告訴我們故事的朋友說:「我們如何處理遺物,就間接顯示我們如何處理自己的悲傷,這是一種態度。我覺得第一位婦女對遺物的處理沒有原則,任由她的家人決定。所以,當她想要哀悼丈夫卻沒有任何可以用來悼念的遺物時,她就失去了支撐點。

第二位則很清楚自己的經濟和身心狀況,她自行決定如何處理遺物,所以多了一份自主性。如果事後她對丟棄任何一件遺物有什麼遺憾,她不會怪罪他人,也不會自責。」

當他失去了摯愛的人,你應該要知道的 5 件事

當你身邊有人遭遇親友過世時,如何應對、幫忙他們度過衝擊和哀傷是一項很重要的生命功課,但我們常常會用自己覺得好的方式,安慰對方,卻不知道不僅沒有幫助,還加深他們的痛苦,你應該要知道的事:

1.請別告訴他「每個人都會死,請節哀順變。」

很多時候,不多說話反而是更好的陪伴。如果他願意多聊,就多聽。和他共同分享對亡者的回憶、以及你們和亡者間的點點滴滴。要是他不願意多說,請還給他獨處的空間。

2.別鼓勵喪親者連忙移除亡者房間的遺物,或做出重大的生活改變(像是離職、轉校或是搬家)

這只會讓喪親者花上更大的努力去調整自己的生活步伐,讓他用自己的節奏決定他何時願意割捨亡者的遺物,去決定哪些是一定要留下來的紀念品。這是當事者的功課,而不是你的。

3.別把彼此的哀傷做比較

千萬不要建議剛失去孩子的父母考慮再生個小孩。常常有人為了安慰,會說「孩子再生就有,別難過了」,或提醒他們還幸運地擁有其他的孩子。雖然你出自善意,但這類的建議只會讓對方厭惡你,或自責為何無法如你所期待的那樣釋懷、開朗,都會讓哀傷的療癒過程更加困難。

4.請允許他擁有獨處的空間

你不需要時時刻刻對喪親者表達關懷,悲傷也是需要獨處的。你能夠告訴他:「當你需要我陪你的時候,可以打電話給我。」「下週六晚上,我們吃頓飯吧!」然後,你就必須要等待。

如果他希望找人分憂,我們的邀請或許就可以讓他疏理憂傷;要是他想要獨處,就讓他自己待著,別強迫他用你「覺得比較好」的方式處理他的難過。

5.死亡結束的只是生命,而非關係

別勸告喪親者忘掉亡者,過一個嶄新的新生活。我們可以協助他在情感上,為過世的人找到一個得以尊重和肯定的心理位置,並鼓勵他在往前進的同時,隨時依照自己的意願,回頭悼念亡者。因為哀傷並非以直線的方式消逝,喪親者心中都有兩股力量:一是想要復原的力量,另外是想要哀悼的力量。每一個人都要在這兩股力量中多次搖擺、來回掙扎,逐漸調適自己,才能找到一個和外界連結的相處之道。主動面對哀傷,復原的可能性是更大的。

如果這是一場怎麼樣都贏不了的棋局,我們也要好好的下完它,不負每一顆棋子給我們的學習。

延伸閱讀 /

1. 李開復:一場大病之後,我修的7個死亡學分

2. 「死亡」不是敵人,也不是異形或罪惡 ... 那些年我在醫學院學到的事

繼續閱讀 自我管理

允許悲傷:最溫柔的療癒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