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语文字)_百度百科

[luó]
汉语文字
展开5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罗(拼音:luó)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 [1]。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 [2],其古字形从网从鸟(隹),表示捕鸟的网。罗的本义指“张网捕捉”,又引申指搜集、招致、网罗。还有散布的意思。用作名词时指捕鸟的网,引申指孔密的筛子,又引申指呈弧形或环状孔眼的丝纺织品。罗又作量词,一罗合十二打,是英文gross的英译。 [14]
中文名
拼    音
luó
繁    体
部    首
五    笔
LQU [3]
仓    颉
WLNI [3]
郑    码
LKRS [3]
笔    顺
竖、横折、竖、竖、横、撇、横撇、点
字    级
一级 [1](编号:1108)
平水韵
下平五歌 [3]
笔画数
5+3
造字法
会意字
结    构
合体字,上下结构
异体字
𦋝、𦌴
统一码
7F57
四角号码
6020₇
注音字母
ㄌㄨㄛˊ

文字溯源

播报
编辑
字形演变流程图(文中出现序号参照此图所示文字)
会意字。甲骨文(图1)的“罗”字上部是“”字,像捕鱼及捕鸟兽的网形;下部是“(zhuī)”字,是鸟的意思。两部分合在一起,表示用网捕鸟。与捕兽、捕鱼的“网”字不同。后来为了明确字义,又另加意符“”(读作mì,本像丝线形),写作“羅”。在战国文字中,“羅”字的偏旁“网”有被省略为“冈”的(图2),其实早在商代甲骨文中,“网”字就有这种写法。由于秦代篆文(图3)“罗”字的笔画圆转,不便于书写,所以人们便把偏旁“网”的外框缩短,把里边的两个“ㄨ”变为两横一竖,“网”就变形为“罒”。同时把偏旁“糸”和“隹”中的环形笔画变成折线,把半圆形笔画分解成两笔。由于“羅”字的笔画较多,不易书写,到了元代出现了简体字“罗”,保留了上部的偏旁“罒”,而根据草书“羅”字的写法,左下角的偏旁“糸”形似“夕”,便把下部的两个偏旁用一个“夕”代替了。新中国成立后简化汉字时,正式把“羅”简化为“罗”。 [2] [4]
“罗”的本义是捕鸟的网,现代汉语中“天罗地网”一词,就是源于此。后来由名词“网”引申为动词“张网捕捉”,如《诗经·小雅·鸳鸯》:“鸳鸯于飞,毕之罗之。”现有成语“门可罗雀”。后又引申为搜求,有“搜罗”“招致”的意思。如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用的就是此义。相传伏羲氏的大臣芒氏发明了罗。最初古人把捕鸟用的网具称为“罗”,把捕鱼用的网具称为“网”。后来“罗”与“网”的意义都逐渐泛化,“罗”不仅可以用来捕捉鸟类,也可以用来捕捉走兽和鱼类,甚至可以用于捕捉人,泛指一切有形无形的网,如“罗网、天罗地网”。
由于用网捕鸟,必须先把网张开,所以又引申出“分布”“排列”之意。如柳宗元在《封建论》中的“邦群后,不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说的是分封了许多诸侯,诸侯国像繁星罗列,布满天下。其中的“罗”就是分布、排列之意。成语中有“星罗棋布”一词,即源于此意。
从对“罗”的分析,可以知道古时候捕鸟用的网是用丝织就的,而网上又布有许多的网眼,所以古人就将此意用来借指质地稀疏而又轻软的丝织品,如“罗衣”“绫罗绸缎”等。
捕鸟的“罗”由于网眼较密,因此又用来指密孔的筛子(即一种在木框或竹框上张网状物的器具,用来使细粉末或流质通过而留下粗的粉末或渣滓)。随后,就将弧形的、环状的、样子像罗的事物也冠以“罗”字,如罗纹、罗盘、罗锅、罗圈儿等。 [14-15]

详细释义

播报
编辑
读音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luó
名词
捕鸟的网。
net
《诗经·王风·兔爰》:“有兔爰爰,雉离于罗。”
宋·司马光《闲居》诗:“故人通贵绝相过,门外真堪置雀罗。”
天罗地网
稀疏而轻软的丝织品。
gauze
战国·宋玉招魂》:“蒻阿拂壁,罗帱张些。”
罗衣;绫罗绸缎
筛细粉末或过滤流质用的筛子。
sifter
《蓝采和》第一摺:“将着个瓦瓶木钵白磁罐,抄化了些罗头磨底薄麸面。”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粹精》:“凡麦经磨之后,几番入罗,勤者不厌重复。”
娟罗
(Luó)周代诸侯国名,熊姓,在今湖北宜城西。
用同“”。打击乐器,铜制。
清平山堂话本·戒指儿记》:“笙箫社火,罗鼓喧天。”
用同“”。竹编的器物。
《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花关索出身传》:“我收得一罗金银与他嫌少,要放火焚庄。”
姓氏用字。参看“罗姓”。
动词
〈文言〉张网捕捉。
collect;
gather together
《诗经·小雅·鸳鸯》:“鸳鸯于飞,毕之罗之。”
新唐书·王世充传》:“又罗取飞鸟,书符命于帛,系鸟颈纵之。”
搜集;招致。
《汉书·王莽传上》:“网罗天下异能之士。”
宋·梅尧臣《送正仲都官知睦州》诗:“其人当汉兴,富贵不可罗。”
罗致;搜罗;网罗
包括。
include;cover
《庄子·天下》:“万物毕罗,莫足以归。”
包罗万象
〈文言〉约束,防范。
《汉书·刑法志》:“而欲罗元元之不逮,斯岂刑中之意哉!”
陈列;散布。
战国·宋玉《招魂》:“轩辌既低,步骑罗些。”
唐·韩愈《南山诗》:“或罗若星离,或蓊若云逗。”
罗列;星罗棋布
〈文言〉阻止;遮拦。
hinder;corer
《墨子·备高临》:“城上以答罗矢。”
用罗筛东西。
sift
梁斌《红旗谱》十九:“春兰说着,尽低了头,眼睛也不抬一抬,只是看着手罗面。”
〈文言〉遭遇。
《汉书·于定国传》:“罗文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恨。”
汉·刘桢《赠从弟》诗:“岂不罗凝寒,松柏有本性。”
量词
用于某些商品,十二打为一罗。
gross
luo
助词
语气词。用于句尾。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摺:“没则罗便罢,烦恼怎么那唐三藏?
(以上参考资料: [5-6]

古籍释义

播报
编辑

说文解字

【卷七下】【网部】鲁何切(luó)
以丝罟鸟也。从网从维。古者芒氏初作罗。
〖注释〗①“以丝”句:丝指丝网。罟用作动词。②维:绳子。③芒氏:庖牺氏的臣子。 [7]

说文解字注

“㠯丝罟鸟也。”注:《释器》:鸟罟谓之罗。《王风传》曰:鸟网为罗。
“从网。从维。”注:会意。鲁何切。十七部。或作罹,俗异用。
“古者芒氏初作罗。”注:盖出《世本》作篇。 [8]

广韵

鲁何切,平歌来 ‖罗声歌1部(luó)
罗,罗绮也。古者芒氏初作罗。《尔雅》:“鸟罟谓之罗。”又姓,出长沙。本自颛顼末胤受封於罗国,今房州也,为楚所灭,子孙以为氏。鲁何切。十。 [9]

康熙字典

【未集中】【网字部】罗
《广韵》鲁何切。《集韵》《韵会》良何切。《正韵》朗何切,并音萝。《说文》:以丝罟鸟。古者芒氏初作罗。《尔雅·释器》:鸟罟谓之罗。注:谓罗络之。《诗·王风》:雉离于罗。《周礼·夏官·罗氏》:掌罗乌鸟。
又《类篇》:帛也。《释名》:罗文,疎罗也。《战国策》:下宫糅罗纨,曳绮縠。
又《广雅》:罗,列也。《楚辞·九歌》:罗生兮堂下。注:罗列而生。
又国名。《左传·桓十二年》:罗人欲伐之。注:罗,熊姓国,在宜城县西山中,后徙。
又水名。《史记·屈原传》:遂自投汨罗。注:汨水在罗,故曰汨罗。
又新罗,东夷国名。《唐书·东夷传》:新罗,弁韩苗裔也,居汉乐浪地。
又姓。《姓氏急就篇》:罗氏,颛顼后,封于罗,今房州也。子孙以为氏。
又罗罗,兽名。《山海经》:北海有兽,状如虎,名曰罗罗。《骈雅》:青虎谓之罗罗。
又菴罗,果名。《本草》:梨之类,色黄,如鹅梨。
又《集韵》邻知切,音离。义同。
又《集韵》郎佐切,音罗。逻或省作罗。巡也。 [10]

字形书写

播报
编辑

字形对比

字形对比(楷体) [3]

书写提示

书写提示
【笔顺】①丨(竖)②㇕(横折)③丨(竖)④丨(竖)⑤一(横)⑥ノ(撇)⑦フ(横撇)⑧丶(点)
【规范提示】上部是“罒”,不写成“四”。
【写法】❶“罒”扁、宽,“夕”长、窄。❷“罒”居上居中,框内两竖分列竖中线左右。❸“夕”的首笔撇从竖中线起笔,フ(横撇)的横段在横中线,撇尖超出左侧,末笔点收于竖中线。 [11]

书法欣赏

以上参考资料: [12]

音韵集成

播报
编辑

中上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l
ɑ
先秦
王力系统
l
ai
先秦
董同龢系统
l
ɑ
先秦
周法高系统
l
a
先秦
李方桂系统
l
ar
西汉
东汉
a
a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歌戈麻
ɑ
南北朝
北魏后期北齐
歌戈
ɑ
南北朝
齐梁陈北周隋
歌戈
ɑ
隋唐
高本汉系统
l
ɑ
隋唐
王力系统
l
ɑ
隋唐
董同龢系统
l
ɑ
隋唐
周法高系统
l
ɑ
隋唐
李方桂系统
l
â
隋唐
陈新雄系统
l
ɑ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 [13]

韵书集成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母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平声
下平七歌
开口呼
次浊
鲁何切
集韵
平声
上平五支
开口呼
次浊
邻知切
liɛ
平声
下平八戈
开口呼
次浊
良何切
luɑ
去声
三十八箇
开口呼
次浊
郎佐切
luɑ
礼部韵略
平声
郎何切
增韵
平声
郎何切
中原音韵
阳平
歌戈
开口呼
次浊
luɔ
中州音韵
平声
歌戈
郎多切
洪武正韵
平声
十四歌
次浊
郎何切
lo
分韵撮要
阳平
第二十三科火货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 [13]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方言类别
方言点
声母及韵母
调值
调类
备注
官话(北京官话)
北京
luo
35
阳平
官话(冀鲁官话)
济南
luɤ
42
阳平
官话(中原官话)
西安
luo
24
阳平
官话(西南官话)
武汉
no
213
阳平
官话(西南官话)
成都
no
21
阳平
官话(江淮官话)
合肥
55
阳平
官话(江淮官话)
扬州
lo
34
阳平
晋语
太原
luɤ
11
平声
文读
晋语
太原
11
平声
白读
吴语
苏州
ləu
24
阳平
吴语
温州
ləu
31
阳平
湘语
长沙
lo
13
阳平
湘语
双峰
13
阳平
赣语
南昌
lo
45
阴去
客家话
梅县
11
阳平
粤语
广州
21
阳平
粤语
阳江
43
阳平
闽语(闽南语)
厦门
lo
24
阳平
闽语(闽南语)
潮州
lo
55
阳平
闽语(闽东语)
福州
52
阳平
闽语(闽北语)
建瓯
22
阴去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方音字汇》 [16]、汉典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