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啟智中心推手-呂若瑟神父

人氣: 1356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5年05月21日訊】(大紀元記者謝月琴台灣宜蘭報導)呂若瑟神父自從1965年踏上台灣這塊土地後,就與台灣的弱勢子民牽繫上一輩子的情緣。對他來說台灣就像是他的家鄉,哪裡需要幫助,他就會到哪裡。他來台至今已50個年頭,分別於1981年創立了澎湖「惠民啟智中心」、1987年「聖嘉民啟智中心」、及2009年「聖嘉民老人長期照顧中心」。

呂若瑟神父於1940年生於義大利天主教家庭,家裡很窮,兄弟姊妹九人,他排行老五。家中男生有三人選擇當神父,把生命奉獻給天主。他十歲時便進入靈醫會學習,並於1964年晉升為神父。他跟著兄長呂道南神父的腳步於1965年來到台灣。

靈醫會是以福音、醫療、慈善關懷為宗旨的修會,該會會士分布於全球35個國家服務。呂若瑟神父目前是台灣天主教靈醫會的會長。

1990年,聖嘉民啟智中心3周年慶時,梵蒂岡派員來訪。(靈醫會提供)

在大家眼中的呂神父,是位可親的長者,受天主教洗禮的他總是運用「貼近」的方式來認同與尊重台灣在地文化,再用智慧的行動來傳達耶穌的愛與福音。譬如他會跟著台灣人進廟宇,也喜歡用「辦桌」方式,大家圍在一起吃飯跟鄉親博感情。

1952年第一批來台灣的靈醫會會士。(靈醫會提供)

聖嘉民啟智中心的源起與困境

初來台灣,他先在新竹學了兩年中文,再到近羅東的丸山服務。那時丸山除了修道院外,還有肺結核病院、麻瘋病院等,許多人都很怕被傳染,避之唯恐不及,但靈醫會會士不能拒絕病人,他們承接了人家所不願照顧的病患。當他看到智能不足的孩子被家庭社會遺棄時,便下決心成立一所專業的智障兒收容機構,好好照顧這些「天父的孩子」。

呂神父於1987 年在丸山利用已廢棄的修道院創辦了「聖嘉民啟智中心」,緣由是他有個姐姐腦子開過刀,他覺得一定要照顧有病的人。靈醫會的宗旨是要謙卑,照顧弱小者。剛開始招生十分困難,家長怕被騙或愛面子,不希望別人知道家裡有身心障礙的孩子。家長總說他們不需要,出外工作就把孩子關在家裡。結果第一年他們拜訪了500個名單,卻只招到16個學生。

這些學生由四個老師帶著,本來不會刷牙的學會了刷牙,不會洗澡的學會了洗澡,學會了生活自理…。家長偷偷上山看孩子,看過後父母放心了,回去後還幫他們宣傳:這學校不錯,會幫助孩子,真的是為孩子好。之後學生人數慢慢增加,現在聖嘉民啟智中心約有150個學生,這些身心障礙者得以適當的生活照顧與教育。

另外,他更帶著小兒麻痺的孩子們到天母復健中心(蔣中正夫人開的)開刀,並教他們做毛線衣,以自力更生。後來冬山鄉公所把丸山的地要回去,如今那兒全荒廢了,他們轉而到三星鄉大隱地區購地。

「他常常一早六點就來啟智中心探望學生的生活狀況,晚餐時間也會來和學生互動。學生每次看到神父總是特別高興,在神父周圍跟前跟後的,彷彿歡迎父親回家一樣,有好多話要對神父說,有好多事情要跟神父分享!」

另外,呂神父有感於台灣邁入老人社會,有更多老人需要被細心呵護,於是將丸山的肺結核病院改成「老人安養中心」,之後於2009年搬至三星並更名「聖嘉民長期照顧中心」。成立長照中心初期較大困難是經費問題,後來經募款後得以解決。長照中心能容納120位老人,馬上就滿了。目前24小時照護的有120位(包括失智者),15位日間托老的。

1952年第一批來台灣的靈醫會會士。(靈醫會提供)

靈醫會在台灣

靈醫會會士1952年在大陸被共產黨驅逐出境,到香港經商討後,決定一部分會士轉往泰國,另一部分前往台灣,繼續醫療傳教的工作。

60多年前,有一群來自義大利天主教靈醫會會士,飄洋過海來到當時偏遠落後的宜蘭羅東地區,成立羅東聖母醫院、聖嘉民啟智中心等,照顧貧病的台灣人民(包括肺結核病、麻瘋病、小兒麻痺、身心障礙者、老人、原住民、礦工等較弱勢的族群。),數十年如一日無怨無悔。他們有的甚至沒再回到故鄉,直到老死就葬在這裡(丸山或廣興的靈醫會墓園)。

靈醫會在台灣最先籌建的就昰1952年的羅東聖母醫院,後來由於需要,陸續創建澎湖馬公惠民醫院、惠民殘障中心、聖嘉民啟智中心、聖嘉民老人長期照顧中心、蘭陽青年會(秘克琳神父成立蘭陽舞蹈團,及3歲以下的托嬰服務)、為了培育護理人員而創校的聖母護理專科學校等,這些都屬於天主教靈醫會的一環。

1990年,聖嘉民啟智中心3周年慶時,梵蒂岡派員來訪。(靈醫會提供)

會祖聖嘉民的故事

天主教靈醫會成立於1586年,由會祖聖嘉民(1550-1614)所創立,至今已經400多年了,宗旨在為貧病的人及弱勢者服務。聖嘉民原是一個嗜賭如命的浪蕩子,25歲時浪子回頭進入嘉布遣會,但因腳生壞疽而離開至羅馬雅各伯醫院治療。但那時的護士因找不到人而請監獄的受刑人擔任,他們對病人的態度很不好,會打罵病人。住院期間他體驗出病人真正的需要,而後歷經艱辛和奮鬥,終於在1586年3月18日創立靈醫會~一個甘於樂意服侍病床上的病人,如同侍奉天主一般的團體。為感念靈醫會會祖聖嘉民「視病猶親」的精神,很多機構均以「聖嘉民」命名。

范鳳龍Oki醫師

當家在高雄的聖母醫院院長陳永興跟太太提說要到羅東工作時,太太問他:幹嘛跑那麼遠?他說:「我被『靈醫會』感動了,有感動就不遠。」

靈醫會有一位斯伐洛尼亞來的范鳳龍醫師,羅東人稱他Oki醫師,即大醫師的意思。他很有名,台灣很多人從各地來找Oki醫師開刀,那時大家都很窮,他免費醫療。他凡事以病人為念,事必躬親。他住在醫院38年,天天值班為病人服務,開了八萬台手術(這是世界紀錄)沒失誤過,救人無數,從來沒回過故鄉,死了就葬在這裡,他是比台灣人更愛台灣的人,他出殯時,有一千五百多人為他送行,後來聖母醫院募款蓋了急重症大樓來紀念他。

靈醫會與台灣醫療奉獻獎

靈醫會史蹟館設在聖母醫院內科大樓一樓,裡面展示的有靈醫會簡史、神父、修士、修女、會祖聖嘉民、神父使用過的物品,還有台灣醫療奉獻獎的獎牌。醫療奉獻獎於1991年設立至今已有24個年頭。其中靈醫會得過醫療奉獻獎的共有9人,還獲得一次團體獎。包括何義士修士(一)、呂道南院長(五)、范鳳龍大醫師(八)、馬仁光修士(九)、柏德琳修士(十)、李智神父(十一)、靈醫會獲得第十二屆團體獎、傅立吉神父(十四)、高國卿神父(十六)、陳永興院長(二十三)等。

如果沒有這些「阿督仔」(天主教靈醫會會士)的無私奉獻,早期的台灣,很多事情就沒有人起頭,也沒人做。因為他們經常做人家所不願意做的,這些異鄉人甚至比台灣人更愛台灣,他們早已把台灣當作自己的故鄉了!然而隨著這一批人逐漸凋零,該是台灣人自己站出來承接的時候了。

責任編輯:鄭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