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_百度百科
收藏
0有用+1
0

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作曲的双奏鸣曲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是俄罗斯作曲家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早期的代表作品,作于1869年(当时作者仅29岁),并于1879年和1880年两次修改定稿。该曲结构宏大,旋律优美,是音乐会上经常演奏的曲目。
中文名
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
作    者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
创作时间
1869年
所属国家
俄罗斯

诞生经过

播报
编辑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著名的悲剧代表作之一。故事来源于意大利的民间传说,维洛那城两大家族蒙太古和凯普莱特结下世代宿仇。然而蒙太古的儿子罗密欧和凯普莱特的女儿朱丽叶真心相爱,爱情的力量使这对情人敢于冲破一切封建阻力,在神父劳仑斯的帮助并主持下秘密成婚,但由于中世纪封建的桎梏,男女主人公最终放弃了生命,他们用生命的代价换来两大家族的言归于好。这部悲剧充满人文主义精神,无情的鞭挞了中世纪封建宗教神学思想,讴歌了人性的自由和人性的发展。这一切对处于19世纪60年代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前后、民主运动的高潮时期“强力集团”的巴拉基列夫和受“强力集团”影响的柴可夫斯基感到无比的震撼和特别的亲切。所以柴可夫斯基欣然接受巴拉基列夫的建议,决定创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初稿于1869年完成,并于1870年和1880年两次修改定稿。

曲式结构

播报
编辑
《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采用奏鸣式结构组合中的变体曲式——双奏鸣曲式写成。作者采用这种结构较为庞大的双奏鸣曲式,是由于剧情的复杂性及其深刻的悲剧性决定的。
引子部分长达111小节,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一开始在几乎中速的行板的#f小调上出现,先由单簧管和大管奏出,色彩阴暗,与四部和声表达方式与平稳刻板的进行,十分接近中世纪圣咏的特点,给人一种沉闷压抑之感。这是在渲染古老的封建贵族时代的气氛,紧接着出现的劳仑斯神父的音乐形象,在长笛和单簧管的表现下,色彩显得柔和而明朗,此时的低音部大提琴是密集的三度进行,似恋人的窃窃私语,由一连串渐弱的琶音过渡至引子的第二部分。第二部分从f小调开始,几乎重复了第一部分音乐,并经过几次短暂的离调后进入引子的第三部分准备阶段,音乐表情及速度变化较多,情绪较为激越,调性转到b小调上,这是为了向呈示部的主部主题过渡。
呈示部的主部主题在快板的b小调(主调)上出现,这是一个具有最紧张的戏剧性主题,疾快的速度、痉挛般的切分节奏、强烈的力度、极不协调的和声等表现手段让人联想到刀光剑影般激烈的械斗和厮杀、那血海深仇的世代积怨。主部主题在经过单三部的呈示后渐渐隐去,小城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和声上以属七和弦作等音转调进入副部主题的?bD大调。
副部主题是一个温柔而甜蜜的爱情主题,由中提琴(加弱音器)和英国管极富表情的奏出,旋律悠长,曲折而伤感,同时也暗示了爱情的悲剧。副部在音乐的陈述上较为独特,可看成abaca的双三部结构。副部主题共出现了三次,当第二次出现时,木管在高音部以八度呈示,旋律甜美如歌,温馨而宁静,如泣如诉,这是对美好爱情的无尚向往,对美好生活的无比憧憬。但完整的主题很快分解成碎片,希望似乎破灭,当第三次出现时,和声上稍作些新的变化。中间段b段插入的是一段新的旋律,由小提琴很弱的奏出,它是爱情主题的补充,像摇篮曲一般均匀地晃动,使人感到如同静夜里一对情侣在喁喁私语。
展开部开始了强烈的戏剧性冲突,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主部主题的格斗动机在?#f小调上出现,并通过逐步移高半音调模进展开(?#f-g-?ba)。第二部分运用连接部材料在?#c小调上出现,并通过频繁的转调作开展,情绪越来越激昂,冲突越来越激烈,似乎要达到白热化的境地。第三部分回到b小调,其中叠入了神父的主题音乐,在剧烈的冲突后,似乎渐渐平息下来,并以十六分音符音阶式级进过渡至再现部。
再现部(可看成第二个奏鸣曲的呈示部)从353小节开始,回到主调b小调上,副部再现是先从中间段b段作为爱情的补充主题上再现的,但这个恋人喁喁私语的主题音乐在D大调上再现(可看成调性服从,D大调为主调b小调的关系调),副部的爱情主题的再现从389小节进入,在D大调上作副部再现。
从402小节开始直到484小节,副部主题先在C小调上作展开,然后至d小调-E大调,并综合主部主题材料及神父的主题材料作展开,并经过一系列的转调?#f-b-?#c-?#f-?bb-c-b,最后回到b小调上作开放性终止。由此可以看出,从402小节至484小节实际上副部主题有充分地展开,可看成副部再同的扩充,但若作为第二展开部看,似乎更为合理。
第二个奏鸣曲的再同部省略了主部再现,因为主部材料在第一展开部中已充分展开,在第二展开部中也有一定的展开成分,可以不再赘述。Coda是从副部主题再现的(可看作第二再现部的副部),一开始在b小调上,然后一下子明朗起来,到它的同主音调B大调上,并综合引子及主部材料,从而也体现出并列、循环与再现的原则。当副部主题在篇未再次响起时,从这个爱情主题仲裁截的碎片已变成泣不成声,凄凉惨淡的音调,男女主人公的逝去注定了爱情彻底毁灭的悲剧结局。篇未的最后四小节左手以强劲的震音,右手以强有力的主和弦结束了整个乐章。

艺术特色

播报
编辑
首先,作者十分准确塑造了特定时代的艺术形象。
作为一位富于革新和创造精神的伟大作曲家,柴科夫斯基与莎士比亚具有相类似的社会感遇,自然会成功地塑造出剧中和各个艺术形象。这些艺术形象表现准确、生动、鲜明地展示在人们面前,使这部幻想序曲与莎翁的原著在思想性与艺术性上达到高度统一。此外,莎士比亚悲剧一般具有线索交错,多种矛盾平行发展的特点,《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恋情同家族间的斗争是平行发展,互为表里的。为表现这些特点,柴科夫斯基运用多种创作手法,运用交响乐自身的表现特点,如在引子中作多种暗示,展开部中综合多种音乐材料,使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使其平行发展,这也充分显示出作者高超的创作技巧,同时也显示了悲剧冲突的普遍性和深刻性、表现出作者在认识上的广度和批评社会的深度。
其次,多种创作手法的综合运用,使作品得到恰如其分地表达。
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特别长大的引子起到了预示全曲的作用,曲式上采用双奏鸣曲式的布局,但在调性的安排上又有别于传统奏鸣曲式的调性布局,主部主题在b小调上,副部主题是在?bD大调上(b小调的关系调,并非属调),再现部的副部(可作为第二个奏鸣曲呈法部的副部)也没有完全回到b小调上,而是回到D大调(b小调的关系调)上作调性附合。而第二再现部的副部(即Coda)先回到b小调上,但很快进行到它的同主音调B大调上结束,使调性得到了统一。此外,调性布局另一个显著特点是相差半音的调性转换频繁,如引子、呈示部、第一、第二展开部中音乐的调性陈述。这些创作手法也是为了能够充分表现该剧的复杂多变及深刻的悲剧性的需要。
最后,作品在感性与理性上达到统一。
一部伟大的作品是一个特定时代的产物,即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但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莎士比亚所处的文艺复兴时期是人文主义觉醒的时代,宣扬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思想向封建思想和神学统治开展了最猛烈的攻击,新兴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彻底推翻封建统治。这个特定时代与柴科夫斯基所处的当时俄国的社会的黑暗、腐朽、没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作为激进的和富于创新精神的柴科夫斯基,他对当时俄国社会动荡的感受有着切肤之痛,这足以引起他内心的共鸣。幻想序曲引子的沉闷气氛不也正是当时俄国黑暗社会的真实写照吗?当我们听到家族之争的格斗主题,那震撼人心的强有力的极不协和和弦,不正是对当时社会的强烈抨击吗?那美好爱情的主题不正是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与向往吗?然而,在当时黑暗的沙俄统治下,这一切只能让人们彻底失望。再听篇未最后几小节那有力的和弦所发出的最强音不正是为沙俄黑暗统治敲响的警钟的丧鸣吗?所有这些,柴科夫斯基与莎士比亚有着多么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内心所需要表达的,不正是作品的真正内涵所在吗?
《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无论在创作的思想性还是创作的艺术性上都无疑给后人留下了一个非凡成功的范例。当我们如痴如醉地欣赏这绝美的音乐时,她会带给我们一串串长长的理性思考,这才是音乐的本身!这也是一个永远没有结束的永恒主题,这将成为我们孜孜不倦的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