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人生搬19次家 羅大佑:在高雄,活得最像人|天下雜誌

70年人生搬19次家 羅大佑:在高雄,活得最像人

羅大佑還在創作,年近70的他,疫情期間思索自己如何走上音樂創作這條路?他想起了高雄鹽埕區,那個愛河會流經的地方。

羅大佑-音樂-創作-高雄-愛河 羅大佑在高雄度過燦爛的年少時期,現再「回家」Long stay。圖片來源:謝佩穎攝
    其他

羅大佑註定要靠他的一雙手吃飯,作為音樂家,他的手拿筆譜寫歌詞,彈奏樂曲;作為醫生,那雙手拿來開刀治癒病人。這兩種能力,他都兼具。

後來大家都知道,他選擇了前者。

80年代,他以〈鹿港小鎮〉打破當時流行的民歌曲風,以一種近乎吶喊的方式,表達對社會都市變遷的感傷,在青年知識分子間造成反動的思潮,唱出時代的標記。

2023年入秋,羅大佑的雙手依然沒停。

69歲的他在屏東演藝廳舉辦「南屏往東」音樂會,十隻指頭隨著〈火車〉一步步往前進的音符節奏,行雲流水地在史坦威鋼琴上快速流動。

「彈琴彈多了,對腦筋好,比較不容易失智,」灰白黑髮相間的羅大佑幽默笑說,他認為「手」是音樂家身上最重要的器官,應對著腦,傳達思緒。

音量忽然漸大又飽滿,琴聲一下子連同情緒高漲,演藝廳現場600多人跟著羅大佑,走入一條時光隧道。

不願被貼標籤,四處漂泊尋找自我

有人認為羅大佑是英雄造時事,其實他是被時勢造就。

1982年羅大佑帶著墨鏡、穿著一身全黑,發表首張唱片《之乎者也》。這張帶有批判的搖滾專輯,在當時是橫空出世的異數,頓時聲名大噪。隔年《未來的主人翁》諷刺台灣社會當時的現象,在戒嚴期間,他有不少歌曲被禁播或勒令修改。

廣告

於是他被貼上標籤,被視為「抗議歌手」。以至於第三張專輯《家》,把吳晟的新詩〈吾鄉印象〉譜成曲,專輯從前兩張的悲壯氣勢,轉為溫情內斂,讓很多人認為羅大佑「不憤怒」了,開始對他不認同。

在不願被標籤化的情況下,羅大佑離開熟悉的家鄉,到紐約、香港、北京四處漂泊,一共搬了19次家。

羅大佑-音樂-創作-高雄羅大佑到紐約、香港、北京四處漂泊,一共搬了19次家。(謝佩穎攝)

事實上,羅大佑跟生長在這片土地的小人物一樣,會迷惘、迷失、沒有方向。只是作為創作者,他的感知能力強,能寫出大時代裡小人物的心聲和感受。

到了香港,他說著一口流利的粵語,以〈皇后大道東〉、〈東方之珠〉唱出香港人對97回歸的憂慮,至今仍是最能代表香港的歌曲。

廣告

每當感覺到這個城市讓他變得安穩,他便選擇離開,「這是屬於創作人有的危機感,」音樂製作人朱敬然認為,羅大佑走在時代的先鋒,不能自滿、不能安於現狀。因此他一直在移動,在不同城市當中尋找自我。

直到58歲當了爸,漂泊不定的羅大佑,因為有了女兒,終結29年海外生活,回台定居。

然而屬於藝術家的創作焦慮仍停不下來,他繼續為電影《黃金時代》、《太平輪》、《華麗上班族》寫主題曲,發表新專輯、舉辦巡迴演唱會。

遇上3年的疫情,不得不放慢,他才有機會回頭翻閱過往人生。

高雄曾是他的家,度過年少歲月

年輕的時候,雖然台北是他的家,卻幫北漂的人唱著「台北不是我的家」,訴說離鄉打拼的無奈。

廣告

反倒他自己,到了從心所欲的年歲,才又想起他在高雄也曾有個「家」。今年7月他回到高雄Long stay尋根,拼湊散落已久的記憶。

「你看海多自然,」眼前的羅大佑,望著高雄港平靜的海,要我們再過1小時等夕陽落下,感受陽光灑在海面上的波光粼粼之美,「這種心情的開闊度,跟在台北不大一樣。」

嚴格來說,羅大佑不算是高雄人,但他卻扎扎實實地在高雄生活了10年以上。這段記憶鮮少被他提起,「也許高雄並沒有特別讓我去想起它的原因。」

因為大染疫,當代人類共同經歷前所未有的失去與變動。對外的連結,全都透過科技視訊,在這種讓人摸不著虛擬或真實的AI未來,過往愈是單純、簡單、手工的時代,愈是讓羅大佑心生嚮往,緬懷了起來。

廣告

初二時,羅大佑從台北的大安中學夜間部,轉學到高雄市立二中念書。當時身為外科醫生的羅爸爸到高雄開「東海醫院」,舉家從台北南漂,住到愛河流經過的鹽埕區,一家五口就住在醫院的樓上。

羅大佑在這念初中、高中、考大學,他形容這段13到18歲的年少歲月,「日子過得很輝煌,」音樂創作養分也是在這段時期建立。

擔任醫院院長的羅爸爸工作忙,唯一的興趣就是音樂,「父親對音樂極為狂熱,」羅大佑說爸爸壓力大,紓壓方式就是買各種新奇的樂器擺在家。

鋼琴、風箱式電風琴、雙層鍵盤電子琴、雙軌錄音機,在當時都是最新潮的器材,同時安排三個小孩學鋼琴,羅大佑彈一手好琴,就是從6歲開始學起。

羅大佑-音樂-創作-高雄在東海醫院內彈鋼琴的羅大佑。(大右音樂提供)

父親對音樂狂熱,啟蒙羅大佑

羅大佑記憶裡,高雄的家中時常有音樂流動。哥哥姊姊彈鋼琴,爸爸用黑膠唱盤播放最愛的〈綠島小夜曲〉,媽媽用盤式錄音機錄音,「我們非常的快樂,感受到一家人凝聚在一起,」歌迷印象中酷酷的羅大佑,談及家人,面露慈祥。

廣告

1968年,中國文化大革命還在進行,越戰沒打完、歐洲反戰。當世界大亂紛擾之時,羅大佑獲得他生平的第一把電吉他,日製Teisco的Del Rey。

羅大佑有音樂天份,沒跟老師學,只靠古典鋼琴的底子,自學摸索學會彈吉他,課餘時瘋狂地練習,學唱西洋藍調〈House of the Rising Sun〉、反戰歌曲〈Donna Donna〉、〈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

說來羅大佑得感謝爸媽,在那個以課業為重的年紀,他半夜不讀書玩吉他,卻從沒被罵過。當然後來他也考上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系,通過醫師高考後,還接受過放射科醫師訓練,擔任過外科實習醫師、放射科、內科醫師。

很多人都認為羅大佑的歌有很強的叛逆意味,「老實說,小時候的我不但不叛逆,還非常循規蹈矩,」羅大佑曾在一次訪問回應。

高中畢業後,羅大佑跟幾個朋友在台北組了Rockers樂團,在鼓手王正華的介紹下,幫電影《閃亮的日子》寫歌,意外展開他日後的音樂創作路。

今年回高雄長住,他找回當年的Del Rey。這把琴現在老舊不能彈,卻高掛在羅大佑台北的工作室牆上,「像是找到了他創作的根,」朱敬然說。

羅大佑-音樂-創作-高雄羅大佑(前排中)相當感念父親(後排右)給予的音樂啟蒙與教育自由度,開啟他的創作之路。圖為羅大佑一家五口合影。(大佑音樂提供)

遊子回家,寫歌傳達愛

作為曾經離家多年的遊子,羅大佑現階段的重心離不開家。

在放慢步調的這幾年,羅大佑尋找這段音樂人生的路程怎麼開始?腦袋中第一個浮現的,是高雄鹽埕區建國路上的東海醫院。

「那是成長過程最純粹、活得最像人的一段,」雖然現在早已人去樓空,父親也已過世,「但那時候活在一種....」羅大佑說話突然變得靦腆,「有一個字講出來很肉麻,就是愛河的那個『愛』。」

不好意思說出口的字,是曾經在感情上帶來傷痛化作詞曲的「愛」,也是父母用溫柔力量包圍、帶給他勇氣的「愛」。

他說看著11歲女兒成長,忽然明瞭當年父母的教育方式,「默默觀察孩子的優點,給她空間和自由,」羅大佑提及前世情人,空氣中冒出粉紅泡泡。他對女兒的愛,柔情又包容,像眼前的大海。

他在剛發行的新專輯《愛.河.人間》寫道,「愛河水裡有海水,經過港灣出旗津,出到大海,通往全世界」。羅大佑的生命之河來到將近70歲的這頭,回顧他的音樂創作,從愛河出發,一路流向世界。

現在,他的雙手還在黑白琴鍵上躍動,繼續滾動下一個音樂創作。

【小檔案】羅大佑

  • 出生年份:1954年
  • 現職:詞曲作家、音樂製作人
  • 學歷: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系
  • 經歷:醫生
  • 代表作:〈鹿港小鎮〉、〈東方之珠〉、〈皇后大道東〉、〈滾滾紅塵〉、〈追夢人〉
  • 榮耀:第32屆金曲獎特別貢獻獎

羅大佑-音樂-創作-南屏往東羅大佑推出的新創作反璞歸真談愛。圖為「南屏往東」音樂會。(大佑音樂提供)

(責任編輯:宋玟蒨) 

相關熱門主題
延伸閱讀
你可能有興趣
#廣編企劃|雲林轉型,農工商科技城開創未來!|2024 第五屆天下SDGs雙日國際論壇
最新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