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汉语文字)_百度百科

[miàn]
汉语文字
展开4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面(拼音:miàn)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 [2]。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古字形周围的线条模拟脸的轮廓,中部是“目”。“面”的本义是“脸”。由人的脸引申指事物的外表。由面的朝向引申指事物的各个部分、不同侧面。又引申为“面向”“朝向”。面又用作几何学概念。面也指像平面的事物,用作量词。 [3]
汉字简化以前,“脸面”的“面”写作“面”,而“面粉”的“面”写作“麵”,又写作“麪”。简化以后均写作“面”。 [3]
(*是《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的异体字 [7]
中文名
拼    音
miàn
繁    体
麵(面粉、药面、面条)
部    首
面、一 [4]
五    笔
DMJD [1]
仓    颉
MWSL [1]
郑    码
GJKD [1]
笔    顺
横、撇、竖、横折、竖、竖、横、横、横 [4]
字    级
一级(编号:1455)
平水韵
去声·十七霰 [5]
总笔画
9+0、1+8
四角码
1060₂
统一码
9762 [1]
笔顺编号
132522111
注音字母
ㄇㄧㄢˋ [1]
造字法
象形字指事字
字形结构
独体字,独体结构
异体字
靣、𡇢、𠚑、*麪、麫、麺、𪋽

文字源流

播报
编辑
【甲组】“面”字形演变流程图 [22]
面字甲骨文作甲组图1,在“”字的外围加一个框,表明那个范围内是人的面部。古人之所以用这两个构件造字,可能是因为眼睛是面部最引人注意的器官。战国竹简作甲组图3、4,省去了大半个框。面部在人头上,篆文把目字改为𦣻(首)作图5,把整个人头都框进去了。汉隶有的作图7,与篆文同构;有的作图10,外框多了两画;又作图11,目字变形,是楷书的直接来源。 [22]
“面”本义指整个面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脸”。由面部缩小指面色。面在人头的一边,事物的边就用面字表示。如东面、西面等,都与中相对,所以没有中面。又如四面八方、两面性。
人与人交谈通常是两张面孔对着,注视对方。面字表示状态的“当面”即对着面这一意义就产生出来了。如面谈、面议。面字由名词用作动词,义为朝着、向着、对着。如面对、面壁。
人面基本上是平的,并有一定范围。扩大表示其他只有长宽没有厚度的平面。几何学上的面积指平面的范围。
面在人头一边的表层,泛指物体的表面。如地面、路面、桌面等。某些物体安在另一物体的表面,引申为动词,相当于铺上,如面土、面沙、面砖、面石板等。 [23-25]
【乙组】“麪(麵)”字形演变流程图
表示粮食的“面”,汉字简化前写作“麵”。“麵”是形声字,“麦”作形旁表义,“面”作声旁表音。“麵”与“面”意义上本来毫无瓜葛。“麵”的本义是“面粉”。《说文解字》“麵”作“麪”,解释是“麦屑末也”,麦屑末,指的就是麦子磨的面粉,所以“麵”字从麦。后来引申指各种面食尤其是面条。“麵粉”强调的是小麦磨成粉之后的粉状特征,“麵条”是由麵粉和水加工而成的麵食。二者的共同特征就是都可食用。推而广之,所有可食用的粉状物都可称为“麵儿”,如药麵儿、胡椒麵儿、细麵儿等。因“面”与“麵”同音,“面”字形简单,
至元代,就已经出现有用“面”代替“麵”字。汉字简化后,“麵”和“面”合并为一字,但是二者毕竟是来源不同的。“面子”“脸面”中的“面”,繁体文本中不能写成“麵”。 [24]

详细释义

播报
编辑
读音
语法属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miàn
名词
脸;头的前部。
face
《墨子‧非攻中》:“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
鲁迅《彷徨‧伤逝》:“况且她又这样地终日汗流满面,短发都粘在脑额上。”
《易‧革卦》:“君子豹变,小人革面。”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狄人归其元,面如生。”
面具;面色;面神经面不改色
面具;假面。
《晋书‧朱伺传》:“夏口之战,伺用铁面自卫。”
《旧唐书‧音乐志二》:“舞者八十人,刻木为面,狗喙兽耳,以金饰之。”
前;面前。
《尚书‧顾命》:“大辂,在宾阶面,缀辂,在阼阶面。”
《仪礼‧士相见礼》:“上大夫相见以羔,饰之以布,四维之结于面,左头如麛执之。”
几何学上指一条线移动所形成的轨迹,有长,有宽,没有厚。
surface
《墨子‧大取》:“方之一面,非方也。”
平面;斜面切面;面积
物体的表面或某些物体上部的一层。
surface;
top;face
《墨子‧备城门》:“客冯面而蛾傅之。”孙诒让间诂:“面,谓城四面。”
潘漠华《乡心》:“鞋面是有点破了。”
镜面;桌面;地面;水面
物体露在外面的一层或纺织品的正面(和“背”“里”相对)。
outside
《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十三年》:“隋主患之,更铸五铢钱,背、面、肉、好,皆有周郭。”
被面;鞋面
方面;部位。
side;aspect
《史记‧留侯世家》:“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
鲁迅《书信集‧致曹靖华》:“但我们这面,亦颇有新作家出现。”
正面;侧面;反面;全面;面面俱到
古代秦国法律术语。指陪同秦使的他国仪仗人员。
睡虎地秦墓竹简《法津答问》:“可(何)谓‘箧面’?‘箧面’者,耤(藉)秦人使,它邦耐吏、行旞与偕者,命客吏曰‘箧’,行旞曰‘面’。”
粮食磨成的粉,特指小麦磨成的粉。
flour
唐·张说《奉和喜雪应制》:“积如沙照月,散似面从风。”
鲁迅《野草‧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清早担水晚烧饭,上午跑街夜磨面。”
面粉;面包;豆面;玉米面
粉末。
powder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五谷》:“《蜀志记》曰:莎树出面,一树出一石,正白而味似桄榔。”
《宋史‧五行志四》:“嘉佑七年三月,彭城县白鹤乡地生面。”
药面;胡椒面
面条
noodles
《南史‧夷貊传下‧高昌国》:“备植九谷,人多噉面及牛羊肉。”
《儿女英雄传》第二回:“拜河台的大寿……磕了三个头,吃了一碗面,便匆匆的谢委禀辞,上任而去。”
挂面;切面;汤面
动词
见面;露面。
meet
《左传‧昭公六年》:“固请见之,见,如见王,以其乘马八匹私面。”
《礼记‧聘义》:“君亲礼宾,宾私面私觌。”
面世;谋面;见字如面
谓神色表现在脸上。
《荀子‧大略》:“君子之于子,爱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
向着;对着。
face
《易‧说卦传》:“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
鲁迅《华盖集续编‧记念刘和珍君》:“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面壁;背山面水
向上。
《仪礼·大射》:“司射犹袒决遂,左执弓,右执一个,兼诸弦面镞适次,命拾取矢如初。”
铺;摊。
郭沫若《星空‧孤竹君之二子》:“青草面着这么柔软的寝床,杨柳张着那么轻轻的罗帐。”
砌。
明·徐弘祖《题小香山梅花堂》诗序:“堂后削石为壁,刓石为池,面石为轩。”
背,相背对。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
形容词
指某些食物淀粉含量多口感绵软。
宋之的《草地颂歌》:“战士们种马铃薯,收获季节用不着试,保准又甜又面。”
副词
当面;亲自(做)。
personally;
directly
《史记‧商君列传》:“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
唐·韩愈《送侯参谋赴河中幕》诗:“又欲面言事,上书求诏征。”
面谈;面试;面议;面呈
量词
表示物体的数量。多用于扁平的或能展开的物件。
《隋书‧礼仪志三》:“后齐定令,亲王、公主、太妃、妃及从三品已上丧者,借白鼓一面,丧毕进输。”
《水浒传》第二二回:“且叫取一面枷来钉了,禁在牢里。”
用于会见的次数。
《水浒传》第三三回:“今日天赐,幸得哥哥到此,相见一面,大称平生渴仰之思。”
用于事物的一个方面。
后缀
方位词后缀。
《墨子‧备城门》:“疏束树木,令足以为柴抟,毋前面树。”
上面;下面;前面;后面;北面;里面
miǎn
动词
通“湎”。沉迷于酒。
《马王堆汉墓帛书·十大经·三禁》:“刚强而虎质者丘,康沈而流面者亡。”
通“勔”。勉励
《尚书·召诰》:“天迪从子保,面稽天若。”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大词典》 [6]《现代汉语词典》 [7]《汉语大字典》 [8]

近义辨析

播报
编辑
面—脸
现代说的“脸”,古代叫“面”。“脸”产生于中古,原指两颊的上部、搽胭脂的部位。读jiǎn。后来词义扩大,才指整个面部,在口语中代替了“面”。 [26]

古籍释义

播报
编辑

说文解字

【卷九】【面部】弥箭切(miàn)
(面)顔前也。从𦣻,象人面形。凡面之屬皆从面。 [10]
【卷五】【麥部】弥箭切(miàn)
(麪)麥末也。从麥丏聲。 [9]

说文解字注

【卷九】【面部】
(面)顏前也。顏者,兩眉之中间也。顏前者,謂自此而前則爲目,爲鼻,爲目下,爲頰之间,乃正鄉人者,故與背爲反對之偁。引伸之爲相鄉之偁,又引伸之爲相背之偁。《易》“窮則變,變則通”也。凡言面縛者,謂反背而縛之。偭从面。
从𦣻,象人面形。謂囗也,左象面。弥箭切,十四部。 [11]
【卷五】【麥部】
(麪)麥㞕末也。㞕字依《類篇》補。末者,㞕之尤細者。《齊民要術》謂之“勃”,今人俗語亦云麪勃勃,取蓬勃之意,非白字也。《廣雅》“𥽘謂之麪。”《篇》、《韵》皆云:“䴲,麪也。”䴲即末也。末與麪爲雙聲,𥽘與麪爲叠韵。
从麥,丏聲。弥箭切,十二部。 [12]

广韵

弥箭切,去線明 ‖ 面聲元2部(miàn)
面,向也。前也。《說文》作𡇢,顔前也。俗作靣。彌箭切。二。
莫甸切,去霰明 ‖ 丏聲元2部(miàn)
麪,束晳。《麪賦》云:“重羅之麪,塵飛雪白。”莫甸切。八。
麵,上同。 [27]

康熙字典

【戌集中】【面部】面;康熙筆画:9;部外筆画:0
《唐韵》《集韵》《韵会》竝弥箭切,音偭。《说文》:本作𠚑,颜前也。从𦣻,象人面形。《书·益稷》:汝无面从,退有后言。
又见也。《礼·曲礼》: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注:反言面者,从外来,宜知亲之颜色安否。《仪礼·聘礼》:𢷤者出请事,賔面如觌币。注:面,亦见也。《周礼·秋官·司仪》:私面。注:私觌也。
又向也。《书·周官》:不学墙面。疏:人而不学,如面向墙。《礼·曲礼》:天子当依而立,诸侯北面而见天子,曰觐。又《玉藻》:唯君面尊。注:面,犹鄕也。《周礼·冬官考工记·匠人》:面朝后市。
又《广韵》:前也。《仪礼·士冠礼》:覆之面叶。注:面,前也。
又《韵会》:方面,当四方之一面也。《书·顾命》:大辂在宾阶面,缀辂在阼阶面。《周礼·冬官考工记》:或审曲面势。注:审察五材曲直方面形势之宜。《史记·留侯世家》: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
又《韵会》:相背曰面。《史记·项羽纪》:马童面之。注:如淳曰:面,不正视也。《前汉·项羽传》注:师古曰:如淳说非也。面谓背之,不面向也。面缚亦谓反背而缚之,杜元凯以为但见其面,非也。
又《前汉·张敞传》:自以便面拊马。注:师古曰:便面,扇之类也。亦曰屏面。 [13]
【亥集下】【麥部】麵;康熙筆画:20;部外筆画:9
《正字通》:俗麪字。《齊書·禮志》:永明九年正月詔,太廟四時祭,薦宣皇帝麵起饼。 [14]
【亥集下】【麥部】麪;康熙筆画:15;部外筆画:4
《廣韻》彌箭切。《集韻》《韻會》眠見切。《正韻》莫見切。并音眄。《說文》:麥末也。束析《麪賦》:重羅之麪,塵飛雪白。《玉篇》:蜀以桄榔木屑爲麪。《廣雅》:𥽘,謂之麪。別作麵,非是。 [15]

字形书法

播报
编辑

字形对比

字形对比(楷体)

书写提示

面字书写笔顺
“丆”窄“囬”宽。“丆”横笔居上居中,短撇从竖中线起笔。“囬”,㇕(横折)的横段在横中线上方,较上横宽;框内两竖分列竖中线左右。 [4]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播报
编辑

中上古音

时代
字头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m
i̯an
王力系统
m
ǐan
m
ian
董同龢系统
m
juæn
周法高系统
m
jiwan
李方桂系统
m
jianh
jian
ian
jian
ian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山先仙
jiɑn
山先仙
iɑn
北魏后期北齐
山先仙
jiɑn
山先仙
iɑn
齐梁陈北周隋
山先仙
jiɑn
山先仙
iɑn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m
i̯ɛn
拟音/王力系统
m
ǐɛn
m
ien
拟音/董同龢系统
m
jæn
m
iɛn
拟音/周法高系统
m
iæn
m
iɛn
拟音/李方桂系统
m
jiän
m
ien
拟音/陈新雄系统
m
ǐɛn
m
ien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18-21]

韵书集成

韵书
字头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去声
三十三线
开口呼
三等
次浊
弥箭切
mjæn
去声
三十二霰
开口呼
四等
次浊
莫甸切
miɛn
集韵
去声
三十三线
开口呼
三等
次浊
弥箭切
mjæn
去声
三十二霰
开口呼
四等
次浊
眠见切
mɛn
礼部韵略
去声
线
弥箭切
增韵
去声
线
弥箭切
中原音韵
去声
先天
齐齿呼
次浊
miɛn
中州音韵
面、麵
去声
先天
忙徧切
洪武正韵
去声
十一霰
次浊
莫见切
mien
分韵撮要
面、麵
阳去
第一先藓线屑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16-17]